内心枷锁的读后感大全
《内心枷锁》是一本由勒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心枷锁》精选点评:
●《圣经》说:“你应该像爱你自己那样去爱你身边的人。”
●小册子 受益匪浅。
●很不错的,
●自恋研究,很好
●2018.4.19。原来小时候的童话经过大人的世界过滤之后可以变成这样。这些书都在确认那个道理,你表现得越富有的东西,其实是你真正缺乏的。
●几种表现找到了注解
●不得不看一段休息一次,太痛了。
●比较难弄到的书,讲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只是有点脱离了哲学,就有点摇摇晃晃,不过对于需要认清自己问题的人来说,还是很速效
●我想我既是公主也是王子。 所有症状对号入座,我感觉自己被射成了筛子。 这类书读多了,也不过是重复验证“知道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一道理,多绝望。
《内心枷锁》读后感(一):没有外在的枷锁
这类的书看的越多 越来越发现一种模式 在《千面英雄》中描述过英雄的旅程,英雄就是能够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且能够克服自己命运的人,所谓命运,在佛教中叫业力,基督教中叫原罪,枷锁就是我们牢牢的握在手上的恐惧和怨恨。
《内心枷锁》读后感(二):The inner prison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最痛苦的隐喻了,冰冷的铁炉里面的王子。
我以为所有人都和我有关,我的一个眼神所有人就都应该明白,
较深的伤害阻碍了人格的发展,那种持续终身的仇恨,嫉妒,不正常的嫉妒,敏感和自我怀疑
最痛苦的选择——光荣的独立,那种不可想象的危机,反复的强化的绝望的爱,对再次受伤的恐惧,那种无法想象的恐惧,周围的一切都是无情的,那种自己不如别人的恐惧,我不需要任何人,我会尽力保持,那种虚假的自豪
为了爱,我必须做很多,极易受伤的内心,最终所有的成功沦为一种安慰剂,而永远不可能到达理想,就像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我能完善的扮演很多角色,但是我从来没有表现过内心的需要,
愤怒,仇恨,冷酷,反对所有爱表现的人,必须要忍受伤害,才有可能表现出真实的人格,
是蛤蟆让公主活了下来,必须承认自己的无能,放下季度,允许他人和自己不一样,。
真正的困难是放弃抵抗,保持距离,度过大河和原谅曾经母亲的羞辱,
停止出卖别热门,放弃假新新娘,渡过大河,穿过玻璃山,
能平静和就事论事,能宽容,能努力和诚实,可以分享,不依赖别人的评价,成为一个有同情心的王子。
做他自己。
《内心枷锁》读后感(三):《内心枷锁》观后记录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独自在铁炉里核爆。
二零一三年,我心里的原子弹终于爆发,也把绵延十几年的抑郁状态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现在回忆当时的生活,彷佛一层薄雾;深深被留在记忆中的,只有强烈的绝望、愤怒、破坏欲。我想毁灭全世界,但是终不曾以任何人为对象发过一次脾气;我想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又强烈抗拒被指示被说教被安排,始终没能主动求助。无意间看到了《母爱的羁绊》,开始接受心理咨询,生活算是有了转圜。
一针见血,却无血可流
就在同一时期,我也下载到《内心枷锁》的电子版,但是看了数十页就读不下去了。与《母爱的羁绊》用一种关切地口吻阐述抚养方式对被抚养者心理状态形成的影响不同,《内心枷锁》就像一面冰凉的透视镜,如此客观、如此系统、如此细致地照着绝境中的“可怜人”,实在令人无法承受,只能让它在电脑力默默呆着。
搞清楚从哪里来,安住更好的当下
自从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受到关注,及至武志红《巨婴国》在社会掀起一阵讨论,“中国式父母”逐渐成了一个负面形象。再然后,有些人开始反感其他人从抚养方式去分析各自成长的问题,这一方面可能因为他们或自我强大或成长顺遂或为人父母,一方面也可能纯粹是一种审美疲劳。无论,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想要变好是最基本的追求,去分析、思考影响人格形成最深刻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这并不意味着抱怨、反叛甚至复仇。搞搞清楚自己的来路,更坚定地安住当下理应是件好事情。
良书如益友,力道如锋刃
这本书对于普通人而言是负能量了一些,且枯燥无聊。但是对于寻求人生变化的“炉中人”而言其潜力绝对超乎一堆文字。我五年之后认认真真重读此书,深感每一句话都妥帖在理,细致入微;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或者可以如此耐心、系统、细致地关切另外一个人成长的困难。本来,聆听和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困难也不是另一个生命的责任,但是书可以。读过书还深觉无力的人,更不能自甘无力;敞开自己去体验-痛苦-回读-再体验-再痛苦-…,直到把自己搞定的那一天。当一个人变得麻木了,真实的痛苦也会令人期待;毕竟,手术要做,手术刀越锋利越给力。
《内心枷锁》读后感(四):精华
《内心枷锁》
1、 儿童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个人会对其整个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会首先被母亲确定了发展的方向。
2、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到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愉快,光明或阴暗的一面。光明的一面会被肯定和关注,而阴暗的一面则较少被关注,甚至人们试图不去感知这一面,还要去抑制、否认和克制这一面。我们的阴暗面就像阴影一样跟随着我们,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阴影只有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
3、 母爱能与人自身最深层的核心部分连接起来并与核心融为一体。
4、 一个生活在铁炉里的人,他内部的管道好像是被刺破了一样,他被迫不断地去感受别人对他的赞赏、承认以及得到爱的证实,如果没有不断的供给、输送,这个存储器很快就会空掉。成功不会被真正享受,而只是加强对更多成功的欲望。
5、 能接受失败是一种承受伤害的能力。
6、 正因为他们竭力避免像悲伤和痛苦这样的不快感受,所以他们也无法真正产生喜悦,因为他们在所有情感的周围都竖起了铁装甲。
7、 愤怒、仇恨和嫉妒:
内心的监狱不仅会引起空虚和无聊感,而且也会形成强烈的愤怒及憎恨感。愤怒、憎恨和嫉妒恰恰是铁火炉里王子这样的人的主要情感,这些情感掩盖了其他一切的情感。这样的人会充满嫉妒地看待那些比他过得好的人。仅别人的满足感就足以引起他强烈的嫉妒和憎恨。但他会对此竭力否认,因为嫉妒意味着软弱、不完美,所以他不承认有嫉妒感,他只会更增加内心的痛苦。因此这样的人会尽一切可能去毁坏美好的东西。他传播消极的、攻击性的情绪和气氛,为了一点点小事而发怒,试图由此去破坏他周围人的情绪。在他眼里看到的都是他人消极的一面,或者他老是去谴责他人的过失,为的是不使自己一个人有这种恶劣的情绪。当他的毁坏行为产生了作用之后,他才会平静下来。由于他不能公开地表现出他的嫉妒感,所以这种感受往往是以间接的方式被表达出来。
8、 依赖是恐惧感(我单独不能胜任)和负罪感(我不允许离开母亲或父亲,我对他或她的幸福负有责任)的标志。
9、 那些铁炉人总是在理想与贬值之间来回摆动。这点可以从童话中得到了解。在两人接近期间,公主是唯一能把王子从铁炉里解救出来的人。当公主并没有按照所要求的去做,说的话超出了三句时马上就被贬值。
10、不受喜欢的自我部分:
你们必须理解,真诚的对待自我是多么困难。人们都害怕看到真理。
------G•古尔德捷夫
11、每一次进步本身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尝试,健康的自恋,即健康的自爱,对每一种继续发展、每一中研究以及人们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有着根本的推动作用。
12、有人试图伤害我,这会让我感到不快;但我是否会被伤害这取决于我自己,包括谁侮辱我也由我决定。我无法去阻碍不被认真对待。但更重要的是我认真的对待我自己。
所谓的铁火炉人就是生活在自己的监狱中,用厚厚的铁盔甲把自己武装起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生活在自己的铁火炉中,但我们却感受不到温暖而仅仅是冰冷。
形成自恋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就像童话《铁火炉》中所讲的一样“在希望还起作用的年代…….”我们的童年时期就是这个神秘的时期,父母对我们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人格中消极的一面影响到自己的孩子的话,可能就会在孩子的内心埋下不健康的种子。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明确提到“你不应该怎样怎样”如发脾气什么的,孩子就会为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疾病,相反如果父母的教育告诉孩子可以有这种情感,但不好的情感我们要去战胜它,“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害怕,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面对。”孩子就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就不会在将来某个特定时刻集中爆发,甚至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爱的能力:缺乏爱的人往往缺乏爱的能力。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他们害怕被抛弃,在真的被抛弃的情况下,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感和憎恨感,他们会因此而被激怒,并且有强烈的报仇愿望。
孩子感到自己被拒绝,受到了伤害,就会通过适应和分裂情感建立起内心的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