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的奇迹》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100字

2021-01-14 02:3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100字

  《中国的奇迹》是一本由林毅夫 / 蔡昉 / 李周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奇迹》精选点评:

  ●每个人都值得一读

  ●士不可以不弘毅

  ●感觉不错,但是有点生涩,不易理解

  ●逻辑严密的发展战略体系

  ● 解释计划经济成因的观点颇有见地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终于明白中国改革问题过去现在和未来,收获巨大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内生型通货膨胀

  ●大师写的就是平实,一点都不噱头

  ●一天翻完。要求读的四本书里第二本彻底翻完的,尤其是看在要写结课作业的份上。看经济学的著作吧,一方面觉得很熟悉,一方面却始终有种抵触感,这是种自我实现的效应还是我的幻觉?

  ●读书笔记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一):新编红灯记

  完全不是经济学书籍,甚至连政治哲学书籍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文宣。我没看过从语义学层面上讲有哪本书能比林大人这本更能扭曲经济学词汇的本意。芝加哥大学居然能让这种装二货的人拿到学位。奇葩程度快要赶上铅笔社等中华田园奥地利学派了。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二):很有见地的经济理论

  我自己正在北大听林老师的课程,相信知道北大这个双学位项目的同志都知道林老师和他的课程安排,以及课堂的爆满程度。我想林老师作为一个地道的台湾人,竟然对中国这许多的往事和正在发生的事如此了如指掌,真是十分不容易。林老师的理论体系在我看来是十分严谨的。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讨论了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发生的奇迹,并解开了很多长期萦绕人们心头的疑虑。如果你对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感兴趣的话,这本书确实给出了部分令人兴奋的答案。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散落在几本书中间,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本。《中国经济》和《制度、技术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两本。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三):思考未来的框架指南

  《中国的奇迹》书评20190223

  中国改革到现在成绩多多,问题也不少,而且随着中产阶级占比越来越大,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议论与牢骚越来越多,而对问题原因与解决方法的议论却往往都是从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角度出发的。而这本书从国际、国内视角剖析改革发展及解决方法。国际方面,对比双轨渐进式改革(中国、越南等国)与休克式改革(苏联、东欧)、并对中国与日本及四小龙发展情况对比分析差距与原因。国内方面,为什么中国改革一直重复“活~乱”的改革周期(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从宏观政策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微观经营体制的三位一体角度,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对改革进程的影响做了剖析与论证,这些分析观点对认识现状与理解形势乃至思考未来的框架形成很有启发,要解决问题就要先知晓问题的实质,这是涨见识、拓视野的好书。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四):三句话了解一本书

  好的入门书,不等于教科书。

  教科书是对于基础概念的解释——有时跟实际情况并不契合。

  一本好的入门书,应该从身边最熟悉的例子入手,帮助我们迅速理解事务的本质。

  林毅夫的《中国的奇迹》就是这么一本书。

  他所讨论的话题,如果你稍微关注中国的经济状况,都不会陌生——

  低廉的劳动力、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技术的创新与压力、庞大的国内市场……

  最终他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在近些年获得了腾飞?

  更关键的是,这本书的初版写于20年前!

  现在回首来看,他判断之精准,视角之宏大,都令人钦佩不已!

  三句话了解一本书

  1、在企业内部,计划指令关系决定一切。

  2、“帕累托改进”是指改革本身至少使一个人受益而没有任何人受损。

  3、市场的运作是要支付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所谓的交易费用。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五):中国的奇迹

  今天下午总算看完了剩下的一百多页,乘热打铁写个评论上来,也算是对这本书的回顾了

  看这本书的原因现在想来非常偶然,完全是因为不小心看了林教授在优酷上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课程视频。我本来就听过他的不少传说,这次看了视频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看这本书也显得顺理成章了。

  这本书的内部逻辑非常严密,从绪论提出关于中国经济的四个问题,然后全书展开,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逻辑,依次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最后一章总结收篇,再次总结四个问题的答案。

  虽然全书长达三百页,但是整本书看来非常紧凑,如果你对这本书有兴趣但不够时间的话,完全可以只看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看完最后一章,如果你还对某些细节问题有疑问,可以再查询本书主体部分寻找答案。

  本书提出的四个问题分别是:

  1. 为什么在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2. 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

  3.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能否持续。

  4.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

  本书对于这四个问题的解答分别是:

  1. 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和中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本稀缺的矛盾。为了实施该战略,中央政府必须采用压低原材料价格、职工工资、农村补贴城市等价格扭曲手段;价格的扭曲导致市场充满了套利机会,中央只能选择行政干预市场的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配置也从根本上剥夺了企业微观经营的权利。这是传统的三位一体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改变这个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2. 改革过程中出现经济周期的原因是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体制内部的制度不配套。比如不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实质上继续扭曲了利率;对效率低下企业的贷款造成呆坏账;非国有企业争夺资金导致货币超发等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把改革深化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面。

  3. 虽然中国改革以来经济波动周期性明显,但是下放的权利难以复收,行政命令一刀切的结果是增长放缓,政府不能忍受缓慢的增长必然再次下放权力。所以改革有不可逆性,只有按照正确的方向改革,才能支持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

  4. 与东欧和前苏联采取“休克疗法”不同的是,中国走的是渐进式改革。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减少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在存量配置不变的情况下对增量进行有效配置并最终取消双轨制的做法是中国的改革代价小、风险低又能带来收益。

  补充几个我自己的观点:

  1.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是做适合自己比较优势的事情。改革前失败因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不符合国情,改革后成效显著是因为释放了农业和轻工业的潜力,并且随着产业升级经济逐渐发展。

  2. 该书提供了一个不带政治色彩的视角看待改革前的政策方针。在这本书以前,我对中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基本上归结为畸形政治的影响,但是这本书提出了新的逻辑起点,并且拥有强大的解释力。

  3. 改革开放后的增量改革揭示了中国稳定的秘密。增量改革符合帕累托递进,减少了改革初期的阻力,改革中期既得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也让他们在双轨制并轨时他们失去了道德高地。

  4. 从基本面支持了中国能稳定持续发展的原因。中国改革的不可逆性让改革的深化成为可能,而目前的大量农村人口,高储蓄率和技术升级空间让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可能。

  我想这本书确实在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层面解释了中国的奇迹。正如张五常所说的那样,解释等于预测,这本书的理论工具也提供了我们强大的预测能力。

  我想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可能需要把目光从经济领域移开,转而观察研究政治领域了。中国的经济复兴在现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已经成为必然,但是中国是否在政治改革上真正走出一条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路还未为可知。

  科学家回答为什么,工程师回答怎么办,伦理学回答好不好

  我想有朝一日,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发展减速,执政的有效性再也无法代替执政的合法性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工程师治国的体制是否要转型为律师治国的体制了。

  能否建立起一个新的、能和国情良性互动的政治体制还不是一个现在能够回答的问题,不过我想说不定看这个评论的你会有很好的主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