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读后感锦集
《钟鼓楼》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4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钟鼓楼》精选点评:
●老北京的日子真是“滋味儿”啊
●听刘心武侃北京
●很有乐趣的读书体验,有浓浓的时代印迹,让我回忆起美好的八十年代!
●满有趣的一本书,就像北京风情画一样,许多内容都聚集在一天发生的事里,却不觉得琐碎,值得有机会再翻翻。
●当年在 当代 上看的
●老北京的记忆!怀念!
●没能在文体三消磨完,又花了一个周末才看完。书里面浓浓的烟火气和市井的味道实在令我感动。那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啊。有的时候,生活的哲理往往存在于最不经意之间呢。
●出乎意料的精彩生动 切入点虽小细细展开却又一种清明上河图的感觉 市井啊生活啊人情啊际遇啊都被碾碎了又融合了
●读见葛萍这个人物时你们猜我想到了谁?【#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本人目前的文学欣赏水平也就这样了...
《钟鼓楼》读后感(一):充满历史感和人情味的一幅画卷
看这本书以前只听过作者的大名,具体写过什么著作也说不出来。
直到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认识了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一员的刘心武先生,并拜读了有关的那本闹得满城风雨的解读红楼的新书。
这本《钟鼓楼》讲的是一天中从早七点到下午五点之间的故事,像现在很多电影叙事的方法一样,从时间这个横断面看所有的人物,围绕着这个传统的四合院,围绕着历史悠悠的钟鼓楼,围绕着这一天中所有的人物的各种活动,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始过渡高潮结尾,只有时间这个切口,仅是一个片断,就把人物连成了圈,把历史连成了圈。透过这个圈,每个人都能看到过去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
时间,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
历史,也是一样。
《钟鼓楼》读后感(二):电影剧本的感觉!
恕我才疏,这样组织故事的方式,还是很新颖的,有点电影剧本的感觉,在一段时间内,让几件事并行发展,以此为口子,铺开的讲每一个人物,再组织每一个人物的过往事迹,准确,生动的白描出了每一个角色的特点,很有灵性,写尽了北京市巷的各种小人物!
知道刘心武是看矛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就是这本〈钟鼓楼〉,矛盾文字奖获奖系列,我都有看过,每一本都很货真价实,很有份量!
像很多80后一样,了解刘心武还是看百家讲坛,看他在那里绘声绘色的讲红楼中的一首诗,然后品里面的每一句话,一处景,再将它与作者的家世联系起来,这有点迁强与过,我看不起研究红学的人,做事者往往做的时候,只是一时灵感,研究的人,却要花N多的功夫去品他的用意,我认为这真没意思,自以为是的去揣测前辈的心思,也是一种不敬!
刘心武跟王朔应该是一个时代的人,这从他们共用的一些京腔可以看出来,前久看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拍婆子就是泡妞一事,让我感叹了一久,时光拉长之后,流淌在里面的语言竟也在一次次的荡清,漂白之后,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书,有一定时代性,当年改编成剧本,估计能引起大家共鸣,至少是北京人,现在再拍,只有那些经历过那世道的人,才会在里面捕捉自己的过往,流下依稀的老泪,而年轻人,只会不知所以,找不着北,甚至是极不理解!
文字与电影,都需要一些作品记住那么一段岁月,让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在里面找找自己的青春,当从这点来讲,我们需要这样的书!
《钟鼓楼》读后感(三):钟鼓楼
初识刘心武,是在百家讲坛上看他在讲解析红楼,对秦可卿的身世进行了一番“创新”的认识,除外,便对他一无所知。周二,无意间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多了他的《钟鼓楼》,便决心要读一读。
于是,我 便开始了一段神奇之旅。
我认识了那个四合院中的每一个人,他们就像我久未相见的朋友,是那么得似曾相识而有时那么的陌生。
1982年12月12日,那年的那日还没有我,尚不知那个年代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思想,过着怎样的生活。我相信他们肯定有过快乐,幸福, 悲伤,难过,无奈也有过坚持。也许这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容不得我们有过多的选择。而没有过多选择的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年代,十年文革,席卷全国的改革开放……
“啊!时间!你默默地流逝着。人类社会在你的流逝中书写着历史,个人生活在你的流逝中构成了命运。”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典型。怨恨着社会,趋炎附势,为了利益可以出卖自己。我想,他们其实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曾经都会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感动,他们也曾经热爱着生活,只是有一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改变了自己,为了曾经纯洁的目标。时间,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人的命运。
我们无暇说他们的命运不好,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活法儿。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四合院中薛大妈和邻居将要打起来,儿媳妇孟昭英去劝架,婆婆却把所有的气都撒到她的身上去了,而她却想,二十年之后,她会不会也会像婆婆那样,为自己儿女的婚事儿着急上火呢?她在那一刻学会了将心比心,她理解了婆婆。
不要怨恨,不要烦躁,不要难过,理解那些你不能理解的事情,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就将他们放任在那吧,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
《钟鼓楼》读后感(四):钟鼓楼注视下的一个四合院的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1、钟鼓楼注视下的一个四合院的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
2、时间,我们想当然地把时间当成是线性的,以至于当别人跟我们说时间是个圈圈的时候,我们想都没想就该干嘛干嘛,没有赞成,也没有反驳,完完全全地把这个说法判了最坚定的死刑。如果说反驳意味着我们自身存在哪怕一点认可的成分,反驳的发生实际也是我们在对那一点成分作斗争,那么,没有赞成没有反驳的放任自流则是完完全全宣告了不可能。
或许时间是圈圈就像地球是圆的那样,我们太卑微太渺小,以至于我们只能看到那无限大的圈圈的N分之一处的平展。而古人凭着感觉或者单纯的相信说时间是圆的,不能不着人反思我们的思维与认知。
————
3、《钟鼓楼》里注入了很多刘心武的思考,这些思考许多时候并不是被化成诸如对话或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文学性地显现,而是很不加加工地以思考本身的面目出现。
————
4、文革毁灭了文学,实际也给了文学一次重生的机会,于是文革之后新崛起的刘心武们在文学表现上似有一种没有承继的初始,以及与之相应的不成熟与归真。譬如与古华的《芙蓉镇》一样每小节用一小句提示内容的句子作小标题;譬如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写到忘我之时自然地吐露出本人对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看法评价,“唉,我们的×××啊...”。
————
5、没有一个哪怕权且的结尾给读者一个心安,列出的那些未知的疑问,我最关心的是“齐壮思将怎样对待慕樱的追求——特别是在他离休之后?”,作者的作用与地位在此时此刻也便越发显现出来,没有作者的“确定”,尽管我们可以按着自己的希望去想像下面的故事,但我们始终不能够按着自己的希望去想像下面的故事,也难怪张恨水会在读者的呼声下作《啼笑因缘》的续集了。生活本是没有什么稳定的结局的,作者也固然不能为了单纯满足读者去捏造一个甚至与文本走向哪怕有些出入的结局,但没有那个确定也不免让人心生许多怀念。齐壮思将怎样对待慕樱桃的追求呢?只有刘心武知道。他却不说。或许他也不知道。但只有他能知道。
《钟鼓楼》读后感(五):一院一天一种文化
可以说最开始接触刘心武先生是在百家讲坛中他解读红楼梦,但这并不是个美好的开端。一集集评讲听下来,似乎一整部红楼梦只为写一个秦可卿,了解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必然与这薄命红颜相密切联系。这种带有抵触的情绪在当代文学课上有了缓解,真正改变我想法的是阅读了他的早期作品《钟鼓楼》。
《钟鼓楼》是一部带着京味的作品,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平民生活气息和作者对老北京的热爱。全书同样运用《茶馆》中的人像展览式手法塑造了众多人物,侧面描写透露出了浩劫之后的中国及中国人的两重世界和那可亲可乐的民俗民思。
透过每一个人在一天之内的言行及背后延伸的故事,串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更恰当的说是一段时期甚至更长时段内中下层人民的心理,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刻思考总结。比如书中的新娘子潘秀娅,她的婚礼是整部书的核心环节,带出了其他的故事情节。围绕着她的择偶、置办婚礼等,我们看到了很多到今天仍很有现实价值的问题:她是个实际的姑娘,在她的想法里没有所谓的爱情至上,而是单纯地为结婚而结婚“在她能够得着的范围内,找一个尽可能好一点的对象”。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找到了门当户对的薛纪跃。而在她的工作和置办嫁妆过程中,她的小市民心理又是如此现实。这就不得不提到那场不堪回首的浩劫,最惨痛的教训也许应该是那一代年轻人的打击,扭曲的价值观甚至缺乏价值观是很多青年市民的普遍思想状况。作为一名站柜台的售货员,潘秀娅有着售货员的一种很微妙扭曲的自负自重心理,这是对自己自尊的一种夸张维护,但同时也是让大多数顾客不舒服的服务态度。针对此,作者也进行了精准的分析批判。特别在置办新居时,她的“宁要小羊头,不要大牛尾”,看似精明强干实际不过是种小市民的虚荣心。书中众多人物丰满而亲切,我们总能在身边找到更多的“潘秀娅”,一位单相思的女大学生“张秀藻”,一位惹人厌烦的热心人“詹丽颖”……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值得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