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读后感1000字
《闲话闲说》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话闲说》精选点评:
●需要再读
●关于“礼不下庶人”的论述,很好。
●今天在上下班的地铁里读完了阿城的《闲话闲说·中国时俗与中国小说》,这可是我花了35大洋托朋友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的啊。览罢数千年历史长河,殊不知“世俗”才是生活的真正唯一主流。其中讲《红楼梦》区别于其它说部是第一次将诗的意识引入了小说,以前想过,但是说不出来。阿城谈吐蕴藉,自得风流。
●刷新了不少对历史、先贤以及文艺的认知,阿城的文字太有信服力了。
●后半部谈小说极好。
●闲话中国世俗文学。
●阿城挺有味道的
●关于世俗……
●看别人为了找这本书上蹿下跳上下求索,我就在多看免费下载了,真是罪过。作为文革一代作家代表的“二王一城”,阿城在这本书里纵论中国文化和小说,娓娓道来,鞭辟入里,读来很是舒服。别的不说,先按照阿城老师的推荐书目一本本读下去吧:鲁迅先生、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钱钟书、朱天文、冯骥才、苏童、贾平凹、傅雷、汝龙、刘索拉... ... 比如他说 “江湖”,江湖的本质就是“关系”,就是镖师在走镖之前派人打点各个山头,然后一路平平安安走下来,还有“文化”,文化的本质也是关系,就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能够让人们全须全尾地出入于各门各院儿。这两段放在一起,可以概括为“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阿城的文字登峰造极了,看似随意却又不带半点烟火气,时不时蹦出一句妙语直指人心,阿城让我对当代文坛充满信心
《闲话闲说》读后感(一):钟。。
我没有看过《棋王》,好坏优劣无法评判,但我觉得,只要是小说,已经虚构,成分就不好说,技巧,还有结局,在不在读者的想象,是个大问题。所以,对于剧本,我就很怀疑自己的能力,至于这本书,我很喜欢内容,因为丰满,内容紧实,有趣,其实学术著作,有的时候就会有点学术腔,反而失掉了味道,作家出版社的好书。
《闲话闲说》读后感(二):密度很大
书很薄,文字很舒适,有一份闲散的感觉。讲得也是中国的世俗与世俗小说。阿城大概早已过了“必须说点什么”的境界,闲云野鹤,点到为止。许多点滴颇有意思,比如说到孔子身体好,还有他写自己第一次读到张爱玲。比这些论断更有价值的,是其中透现出的方法论,如何思考如何体悟。
应该说,书虽然薄,密度却很大。
《闲话闲说》读后感(三):向世俗致敬
这是一本老书,被我在图书馆无意翻到。
书中提到一些家庭妇女听一位佣人念红楼梦,不仅津津有味,还要评论一番。这大有世俗之尽头,让我想起前些日子买了本《收获》,母亲说当年没有电视剧都看这书来着。我有点惊讶,如今大学生都轻易不动的纯文学杂志,当年竟然是非常通俗的读物。
书写得有点散,因为是演讲,但很有意思,虽然有点没看懂。
《闲话闲说》读后感(四):大概脉络
看这本书完全是误打误撞,在我下载的阿城精选集里有《三王》,《遍地风流》,《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杂色》,以及阿城与各种人的对谈,还有各种文艺界人士谈起自己所了解的阿城。厚底大概相当于一个《三国演义》。。。
本想整理出一个脉络,后来发现自己其实没有看懂这本书,因此打算看完常识与通识之后回头再看一遍这本书,再写下笔记吧。
《闲话闲说》读后感(五):我亦是偶有颓丧,便到热闹处张望女子
首先书中一些观点,推翻了我的一些想当然的意识,比如,很纯粹的汉人实际上是很难找到的。其次,也加强了一些我对现实的认识,"吃"可居中国文化中的首位。再者,是对现实的思考。古代诗、词、小说在当时的流行,也如现在流行歌曲的传唱,古人对文学家的追捧,与现在的追星族本质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我觉得,小鲜肉的火热,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之后,公民的文化素养都会有所提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