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9 00:02: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的读后感大全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是一本由[加]莫妮卡·布里永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读后感(一):给改变自己一次机会

  

心理治疗一直被我们大多数人看做很神秘的事情,认为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就是“神经病”,这也成了我们日常怼人的一句话。

可当我们看过类似《心灵捕手》这样的电影,又对心理治疗有了另外的认识。感觉这种治疗不就是谈话吗?所以,也会有人疑问,“为何和你谈话要给你钱?”谈话真的能治病吗?

这本有40年心理工作经验的莫妮卡.布里永博士写的《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就能让我们看清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影响受访者的,以及心理治疗到底是怎么一个过程?

在《心灵捕手》电影中,我们看到数学天才,因为心理阴影彻底封锁了自己内心,变得孤傲、叛逆不羁,是心理学教授通过8次谈话,一步步让他放下内心的防护。而俩人也在这种治疗中,互相捕获了彼此心灵,有了共同成长。

最后教授也放下了多年失去爱人的痛苦,尝试接纳新的生活。数学天才也放下了厚厚的盔甲,去追求心爱的女孩,哪怕被拒绝,也不会敏感隐藏起来。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沉默的病人》一书中,也曾说道,“大多数心理治疗者,看似表面上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在治疗自己。”

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内心没有点小黑暗?人是七情六欲的结合体,才使得我们成为有温度的灵魂,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也正因为感情纷繁复杂,每个人可能都会徘徊在健康、亚健康、心理痛苦的路途上。

这就需要我们会调节,或者发现这种异常。如何改变自己不好的心境呢?

正如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强调,心理咨询师必须是与受访者共情,内心深处能感受到受访者的痛苦。所以,正是在这种心灵共鸣中,挖掘彼此心灵深处的病痛。让心理咨询师的谈话赋予了价值,我们听他们说话,才需要支付费用。

本书可以作为心理咨询者一本梳理知识的书,也可以让普通读者了解如何改变自我的心理救赎过程。书中也从生理科学角度,对情绪做了注解:我们通过感官刺激,记忆在了大脑皮层,并随着情绪的加深,而藏在了潜意识里,从而影响了我们行为。

由此情绪问题,似乎成了一种顽疾。所以,才导致一个人很难改变自我,而需要借助于心理咨询师的启发。这其中又是怎样一个过程?

书中也简单总结了心理治疗的各种模型,包括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系统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其中精神分析系统中,又可以分为三类改变自我的模型。

第一类,通过与受访者沟通,帮助对方顿悟,达到提升心灵的改变。第二类,重新建立新关系,让受访者修复创伤,完成人格改变。第三类,让来访者不断诉说,挖掘潜意识里的欲望,勇敢面对生活。

通过几类我们发现,心理咨询师正是通过引导我们自己,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道路,而改变了自我。这也进一步证明,“人是可以改变的。”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中也提到,“在某一时刻,会出现一个扳机点,即突然的意识觉醒:人突然间看清了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必须怎样做才能改变。”

人是情感复杂的动物,所以希腊神庙上那句:“认识你自己”,也才成为经典。通过书中莫妮卡.布里永博士的详细论述,我们知道人类是可以改变自我心性的。“相信人的可塑性,就是改变的开始。”

心理治疗也在咨询师和受访者的互动中,从理论知识出发,到触动彼此心灵开始,再到共情改变心理,成就了一番独特的艺术。

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此浩繁复杂,心理学家也一直在渴望解密其中真谛。这本《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正是通过40年的临床经验,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重新塑造人格的秘密所在。由此这本书成了咨询师或者感受痛苦需要帮助的人,一盏夜行明灯。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读后感(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看完这本书就懂了

  

每个人都有可塑性,都有变好的可能。

只是有时候,你需要借助一点外力而已。

同事的孩子是个调皮鬼,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从来不做回家作业,学校老师拿他无计可施。回到家,处处跟父母对着干,如何惹父母不快,他就做什么事情。

同事和老婆尝试了很多方法,跟孩子讲了很多道理,也做了很多沟通,甚至是牺牲和妥协,然而孩子依然如此,让他们两口子一筹莫展,深感绝望。

我听完同事的吐槽,就推荐他带着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说不定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结果,同事一句话就把我噎住了:“看什么心理医生?就听那些人说几句话还要付钱呢!”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顾虑,有问题要看心理医生吗?他们不就是和我们说几句嘛,还要天价收费呢。

这应该是很多人对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的误解和偏见了吧?

当我们身体上遭遇病痛,比如头疼脑热时,我们会自发去医院看医生,那么,为什么心理上有困扰,或者可能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如此排斥心理治疗呢?

加拿大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有长达40年的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她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说过一个观点:“成长的挑战之一就是要承认现实,接受无力感,同时意识到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在心理层面上处理某些事件带来的伤害和影响。”

所以,必要时,我们真的需要心理治疗。

01 心理治疗存在的意义

人这一生,路太漫长。

长到我们有大概率把所有悲欢离合都经历一遍。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个时刻,我们会被现实打败,会有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有些事情,真的会伤害我们很深,很久。

当我们不被其他人理解和支持时,我们就是孤军奋战。

当苦难折磨压倒我们时,我们无法赋予苦难相应的意义。

当我们的内心痛苦到如何转化和自愈的时候,心理治疗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这也是莫妮卡创作《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的初衷。

她希望大家明白,有些困苦不必一人承受,我们寻求专业人士的专业辅助,轻松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生活。

为什么有些困惑和痛苦,我们无法仅凭一己之力解决它呢?

因为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强大无敌的。

每个人独特的成长环境,独特的认知能力,以及潜意识中的想法,都决定了有些问题,注定超过我们的能力范畴。

有人会说,我不一定要看心理医生的,我可以跟亲友倾诉,他们会安慰帮助我。

诚然,这不失为一种方法。

但是,当我们遭遇到真正的人生危机时,这种倾诉的方法,并不能高效发挥作用。

比如,那些遭遇原生家庭重大创伤的人,年幼时被父母虐待,遗弃,他心理上的问题,压根不是倾诉出来就能被解决的。

再比如,一些遭受严重伤害,像是被人当街刺杀,或是性侵,或是长期的慢性折磨的人,这种阴影也不是朋友三言两语的劝慰可以抹去的。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家更擅长从本质诱因上,帮我们正视问题,抚平伤害,让我们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心理治疗的意义所在。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心理医生也是医生,一旦我们的心理生病了,我们就需要及时就医。

02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法国的《职业法则》中是如此定义心理治疗的:“针对精神障碍,行为障碍或任何其他引起心理痛苦或困扰的问题的治疗。旨在促进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功能、人际关系体系,人格或健康状况发生重大改变。”

一言蔽之,心理治疗就是帮我们改变。

为什么要改变,因为我们遇到困境了,改变才能突破,不改变,就会一如既往被困扰折磨。

心理治疗任何改变我们的呢?

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张沛超说过:“心理治疗的改变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系统的诠释,让来访者达到领悟,修通内在而改变。二是鼓励建立关系,让来访者和一位崭新的客体形成崭新的人际关系。三是在来访者不断倾诉的过程中,让他发现自己的无意识欲望,进而做到在欲望面前不止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这段话如何解读呢?

莫妮卡在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复。

在她看来,每个需要得到心理治疗的来访者,会跟心理医生,建立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两人就像在跳双人舞。

通过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治疗师会有针对性地给出回应。

在这个回应中,常用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人本主义疗法。

治疗师会以来访者为中心,对其展现温暖和真实的关怀,以及无条件支持的态度。

这个疗法的本质目的是,治疗师帮助来访者减少戒备心和羞耻感,解决问题的同时,让来访者学会应对自身情绪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本性做出决策。

第二种,认知行为疗法。

这个方法侧重于让来访者的症状消失,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和错误的想法。比如大家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心理医生对来访者进行催眠,或是让他们冥想,从而缓解症状,或是根治它。

第三种,系统疗法。

每个人都是不同系统的组成部分,比如一位来访者,他可能是夫妻关系中的丈夫,是某个公司的部门负责人,某个社会机构的一员,他身处多个系统,扮演多种角色,他就会有很多系统赋予的价值观和潜意识。

所以,心理治疗师在帮助他时,不仅考虑他本身的个体问题,还要考虑他的人际关系可能带来的问题。

第四种,精神分析疗法。

这个方法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症状,而是广泛涉及各种问题,针对人格功能的整体疗法。

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建立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关系,帮助来访者集中精力,关注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和情绪,然后整合治疗方法。

不论是哪种方法,共同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走出心灵泥沼,洗涤心灵,收获发自内心的力量。

03 心理治疗中的情感倾听

我们都知道,人是有社交属性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和他人打交道,而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就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心理治疗中,倾听显得尤为重要。

对来访者和治疗师而言,彼此都是陌生人。

从见面开始,两人就要展开一种双向交流。

来访者可能不擅长竹筒倒豆子一般,把问题和感受全盘讲出来,他们也不会很好地倾听自己的声音,他养成了用各种方式来低于干扰情绪的习惯。

这个时,治疗师的情感倾听,就有助于支持来访者打开心门,甚至触发他们的改变。

所谓情感倾听,它不同于普通的聆听,心理治疗师需要全神贯注,敏锐捕捉来访者的潜意识,甚至是他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情绪。

在采取技术手段和理论治疗之前,情感倾听是第一步。

当来访者沉默不语时,情感倾听可以帮治疗师评估他的沉默是因为什么:是害怕出口伤人?还是不确定自己的想法,从而无从开口?

比如,当来访者焦虑、攻击性极强,从而让气氛紧张时,治疗师也会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因此要先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恢复内心的舒适,保持清醒的思考力。

否则,治疗师就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适感,传达给来访者,这对来访者而言不仅无用,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心理治疗师需要在必要时,和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联系,做到情感倾听。

04 结语: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是莫妮卡多年的经验所得,作为心理学博士,她一直为儿童和成人进行心理治疗,还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

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莫妮卡深刻体会到,所有的心理治疗中,不论采取什么方法,什么理论,心理治疗师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来访者的经验,采取特定的措施。

这个措施有效与否,最后只有来访者可以亲自证明。

另一方面,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和治疗师是其中的两个主体,他们都有各自的人格、成长背景、隐性知识、无意识的内心冲突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治疗过程带来影响,并改变治疗的结果。

这本书在很多人看来,太过专业,似乎只适合心理学人士阅读。

其实,不必这么想。

书中详细介绍了心理治疗中的主流技术和理论,结合了大量咨询案例,分析了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心理干预和结果。

这些案例中,或许就有你的故事和经历,透过他人的做法,我们也可以洞见自己的考量。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普通读者,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收获心理学的知识,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读后感(三):《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每个人都有可塑性,都有变得更好的潜能

  

一个2岁的女孩子因不明原因住院,在她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双手被捆绑着。而这一举动仅仅是为了防止她拔掉针管。这个女孩子在小时候和父亲比较亲近,而妹妹则是站在母亲那边,她一直希望母亲可以给自己同等的爱,但她却失望了。

后来,这个女孩子长大成为了一名女士,她已经结婚了。然而,她的婚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她和丈夫的婚姻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

她觉得自己和丈夫在社交场合中时,丈夫对她的态度是冷漠的,这让她有一种被抛弃的心痛感。因此,这位女士觉得她和丈夫之所以会出现婚姻危机,完全是因为丈夫态度冷漠没有重视妻子而造成的。

以上的案例来自《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以上这位女士的心理问题是她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害怕被人抛弃,也觉得自己没有被倾听,没有被相信。

这样的心理问题在她2岁被捆绑在医院的床上时就已经有所端倪了,再加上她一直得不到母亲的爱,所以她在结婚后想从丈夫这里获得自己曾经缺失的东西,也就是不再被抛弃的感觉。

所以这位女士的心理问题就是她自身内心深埋着的抛弃感,只要她能够慢慢改变自己,那么她的婚姻也会慢慢地变得和谐。

正如《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相信人的可塑性,即是改变的开始!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可塑性,都有变得更好的潜能。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的作者是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近40年来,她一直为儿童和成人进行心理治疗,并致力于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她用自己40年的临床经验,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经受心理痛苦想要寻求帮助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和建议。

一、心理治疗是一个双人旅程:既需要来访者改变的动力,也需要治疗师的理论和技术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是在关系的框架内发生的,并要借由关系才能发生。要达到心理治疗的改变,需要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来做同一件事。

只有双方都参与其中,才是推动心理治疗改变过程的关键。虽然从一开始双方就确立了目标,但治疗旅程往往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是不精确的、充满惊喜和曲折的旅程,双方都在共同寻找相遇的方式,要真正的确定自己和对方的意图一点也不容易。

因此,心理治疗是一个双人的旅程,这过程既需要来访者有改变的动力,也需要治疗师的理论、技术和自我人格的成熟。我们每个人都有可塑性,都有变好的可能,只是有时候,我们在知识层面上的匮乏导致我们需要借助一点外力,这个外力就是心理咨询师存在的意义。

那么,心理治疗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的?又在哪些地方上改变了人?

1、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四大干预措施:

(1)沉默:心理治疗师的沉默,往往让有咨询想法的人感到害怕,他们害怕别人在自己面前没有任何反应。但现实恰好相反,心理治疗师的沉默是帮助来访者改变的主要工具。

沉默是心理咨询师在向来访者发出信号,邀请他倾诉思考、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沉默的意思是:我在倾听你说话,我知道你还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但只要你给他们腾挪空间,他们就会出现!

这种沉默会让来访者面对自己,让他明白答案就在他的内心。但心理治疗师必须在沉默过程中,对来访者的容忍能力保持敏感度,当焦虑情绪上升时可以适当地说几句话,为来访者提供支持。

因此,心理咨询师在一开始时,更多是处于倾听的状态,在倾听的过程中保持沉默,但是也需要在沉默中,维护好来访者的情绪。

(2)调谐干预:是指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情绪的干预。调谐干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语言表达的方式,第二种是通过动作和姿势的调整来让来访者感受到调谐。

例如语言调谐的方式,简单的一个“嗯”字就可以让来访者知道我们是在倾听他的说话,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3)赋予意义之前的干预准备:心理治疗师可以在倾听当中通过干预措施来刺激来访者的联想工作,为潜在的意义赋予做准备。

例如通过情感反应来引起来访者对自身情绪的关注。当来访者不带任何感情地描述自己的经历时,可以表现出惊奇,强调来访者在饱含情绪的情境中缺乏反应。又或者在来访者陷入痛苦情绪中时,用幽默的语言来帮助来访者逃出痛苦的情绪等。

(4)对来访者做出的解释: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主要是促进来访者思考能力的发展,是对来访者的倾诉作出解释,引导来访者对说出的经历进行思考。这种解释该如何措辞,又该在何时作出至关重要。

因此,在访谈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主要是要根据来访者的描述,激发和支持来访者的反思与内省能力,让来访者能够进行细微的改变,并逐渐改变自我的过程。

2、心理治疗对人的改变有两个层面的变化:隐性和显性知识层面的变化

(1)隐性知识层面的改变:是渐进性的,体现在来访者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改善自尊和人际关系。

心理治疗师在和来访者的情感调谐中,触发来访者的隐性知识层面的改变。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自我的表征,能更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意图,从而改善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感觉没有什么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种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中缓慢运行的。

(2)显性知识层面的改变:是来访者自己或在心理治疗师的解释下,对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认识的结果。

来访者在心理治疗师的干预下,会感觉愈发自信,说话愈发自如,从自己的言语中,有时还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曾了解的方面。

来访者在心理治疗师的干预下,达到意识觉醒,在情绪和反思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是一种显性层面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自我感就会形成。

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我们改变,改变才能突破困境,得到成长

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件而受到伤害,伤害我们的是这些事件在我们身上激发的东西,以及我们没有能力在心理层面上处理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无法为其赋予意义。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可塑性,都有变好的可能的。只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一点外力,而心理治疗师就是我们需要借助的外力。

遇到困境借助外力并不可耻,有些困境只有改变才能突破,若不改变就会长此以往地被困扰折磨。

心理治疗师就是帮我们去改变目前遇到的困境,这个困境或许不能有一时半会得到解决,但是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我们对这个困境的了解慢慢加深,我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得到改变。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读后感(四):《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学会改变,才能走出痛苦

  

一、试图逃避的痛苦,一直都在

前一段时间,有个网友给我发私信,她说快要崩溃了,每天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

我问她:你遭遇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

她说:2年前,在家里压力下,和前男友分手。

分手3个月后,为了结婚而结婚,嫁给了现任老公。

婚后,老公在外地工作,她辞职在家带孩子。

如今,孩子1岁,她住在娘家,本想去工作,却发现有了二胎,只能继续待在家里。

感受不到老公的关爱,也觉得自己很没用。

我建议她出去多和朋友接触,去散心,或者多和家人聊聊天。

她给我的说法是:结婚后,没有可以聊天的朋友。家人觉得她不上班很幸福,老公每个月给她打钱,她只要带好孩子就可以了,每天东想西想,简直是没事找事……

她时常在想,如果和前男友没有分手,是不是日子会好过点?哪怕穷了一点,会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无力。

她目前遇到的困境是:需要老公关心,渴望家人的理解,面对二胎不知所措。

她没有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满脸都是两个字:痛苦。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指出:我们所经历的挫折、疾病、变故、职业转型、丧亲之痛、都会激发剧烈的情绪动荡,改变我们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认知。

我们过去所遭遇的所有不顺心的时期,都可能变成痛苦的根源,而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

二、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和解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指出:我们并不是因为这些事件而受到伤害,伤害我们的是这些事件在我们身上激发的东西,以及我们没有能力在心理层面上处理这些事情带来的影响,无法为其赋予意义。

有个男性网友留言,他现在对老婆管得很严格,每天要查老婆手机,对此,老婆很不满,也多次引发争吵,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

有一次,老婆加班比较晚,男同事送她回家,他看见后,大发雷霆,和老婆大吵了一架,他一怒之下,还扇了老婆一巴掌。

我问他为什么一直要看老婆手机,他说出曾经的经历。

曾经他和初恋在一起5年,原本准备结婚了,却意外发现,女朋友和其他人在一起了。

他非常的痛苦,想不明白,为何一心一意对待的人,要背叛他?难道是过于信任了吗?

万念俱灰下,他随便找了个相亲对象,就结婚了。

婚后,他时刻谨记着初恋的教训,害怕现任背叛,所以就不停地查岗,以此来获得安全感。

他说: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害怕往事重提,更害怕往事重现。

在现在的婚姻生活中,因为初恋的原因,完全影响到现在的生活。

他一直处于遭受背叛的痛苦中,难以释怀,而且无法正确解释痛苦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把痛苦定义为未经思考、不被言述、不被感知、未被反思的东西,特点是难以界定。

心理学家用“痛苦的消极性”来说明,痛苦的原因:

一是人感觉自己无法察觉自身的某些东西,二是这种对自我控制的缺乏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这个男性他未经思考、不被言述、不被感知、未被反思的东西,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当他进入一段关系时,这些痕迹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

不相信老婆,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

因为和初恋在一起时,经济能力不够强,所以初恋才抛弃了他,他没有感受到初恋对他的不满,只单方面的把分手的原因归结于过于信任,导致在现在的婚姻中,固执的以为,只要管住人,老婆就不会对不起他。

而实际情况是,他是那个需要作出改变的人。

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找到自信心,还要学会走出初恋的阴影。才能获得幸福。

三、尝试做出改变,获得成长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指出:

成长的挑战之一是要承认现实,是现实将我们塑造成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接受无力感、对他人的需要和对失去他人的恐惧。

当我们承受现实后,接受这种无力感,可以尝试慢慢做出改变。

1. 停止逃避

在过去的痛苦中,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对现在不满,产生冲突,而对生活产生抱怨。

而做出改变的第一步,是要调动自己,正视自己,找到痛苦的原因,停止逃避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应对问题。

2.倾听过去

感受到痛苦的人,很少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原因。可事实上,痛苦正是过去的反应。

我们可以尝试和自己对话,说出对过去,有哪些不开心的时期,有哪些不满,通过主观感受,了解到过去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包括嫉妒、贪婪、害怕、焦虑等。

从这些意识的觉醒中,找到根深蒂固的原因,实施改变,减少痛苦的强度。

3.过好现在

心理学上认为,情绪上压抑的痛苦,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一个人之所以会生病,可能是因为他情绪的变化,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导致情绪重担转移到身体上。

我们要意识到,过去的痛苦经历是过去的事情。

如今,我们可以能做的是,通过人际关系进行治疗,体会到被重要的人认可,在需要的时候,被人倾听,找到现存生活的意义。

四、结语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是加拿大心理学博士,从业了40年,用实际的工作案例,来说明心理治疗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

书中说:

精神上的痛苦证明了某些东西未能被心灵察觉,我们可以通过表征和心里加工的工作赋予其意义,以缓解痛苦。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遭遇外界的痛苦是难以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来减轻痛苦。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说:拥抱了痛苦,进而拥抱了痛苦背后的礼物。

我们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慢慢获得改变,找到痛苦表现下的真实原因,过好现在的生活。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读后感(五):《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为你揭开神秘面纱下的心理治疗

  

在这个社会上存在着一类人,ta们不是以治疗身体疾病为主要目的,但同样在为人类的健康努力做出一份贡献。ta们是医不是医,说是医生,但ta们又不会治愈人身体上的疾病,说不是医生,但ta们又治疗了很多心理受创伤的人,让人免受内心心理问题上的折磨,ta们就是心理治疗师。

说到心理治疗,除了相关专业人士以及一些心理学爱好者,绝大多数人都是雾里看花,对心理治疗抱着一知半解的态度,甚至把心理治疗称之为“鸡汤文学”。

神秘面纱下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在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了,咨询意味着交流。所以那些对心理治疗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就会认为心理治疗是在骗人的,是一种“鸡汤文学”,无非是花钱与咨询师聊天,听咨询师讲一些大道理。

站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讲,对于这些不理解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想要让对方相信心理治疗是真实存在的一门科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件。同时对那些并不以疗愈、改变来访者内心痛苦,使来访者走向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目标或志向;抱着做心理治疗师可以轻松赚钱的非善意目的的伪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想要获得大量财富,做一名心理治疗师是个错误的选择,尽早转行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是通过人的认知、行为、意识(知行意)这些外在表象来解读人的内在心理世界。而心理治疗帮助他人找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改变人的知行意来解决或减少心理问题对自身带来的痛苦,而不是所谓的简单聊天就可以解决内在问题。

走进心理治疗的世界

对于那些对心理治疗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对于心理治疗可以轻松赚钱的人,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所著的《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值得大家去看一看,这本书很完整的演译了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同时,对于致力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初学者,《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为心理治疗从业者在面对来访者做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或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解答和给到一些处理方向。

在读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后,我对心理治疗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间接见证了心理治疗改变一个人的整个过程。整个治疗过程贯穿了个体改变的初衷--改变的前提--改变的开始--改变的过程--改变的结束。

一、改变的初衷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变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人的内心世界波动情况并不是按一条爬坡线或下坡线在改变,它更像海浪一般跌宕起伏。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主要原因来自我们周围的环境不断改变引起我们的心理世界的改变。

1、成长中,我们会经历挫折、成功、疾病、变故、感情等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情绪波动。不同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认知,行为与意识,多种不同的知行意叠加交错,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一样的触动,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2、好的一面触发我们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这是健康心理的一环;而坏的一面触发我们厌世、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常进行,这种就属于心理问题了。

想要一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改变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改变的前提

我们都能够明白,当我们强迫别人去做一些事件的时候,即使我们的初心是为了对方好,但是你会发现对方带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在里面。当你施加的强迫力底越大,对方抵触的情绪越大;即使最后迫于你的压力不得不行动,结果也是不尽人意。

同理,改变如果由第三方来主导,那么对方是非常排斥的。因此,自己从内而外意识到想要改变,想要解决心理痛苦问题才是改变的前提。

故而所有的心理治疗,是基于来访者自身想要改变、想要解决内心某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下开展的一种治疗手段。如果是ta人强迫带来做心理治疗,那么心理治疗很难开展,甚至治疗的结果可能会往更坏的一面发展。

三、改变的开始

心理治疗并不单一针对来访者一个人,对于心理治疗师而言也是非常重要。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在心理咨询上称之为咨询师与求助者关系,作者莫妮卡·布里永把它称之为一段双人旅程,而我习惯把两者的关系称为合作伙伴。

从上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心理治疗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对于来访者而言,想要通心理治疗获得改变,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师是关键的一点,这也是促使整个心理治疗过程健康有效进行的重要一环。

同时,对于心理治疗师而言,不是每个来访者我们都能帮助对方作出改变,因为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也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感情、认知等因素在里面。我们需要的是选择那些能够接受我们、能够和我们建立起合作关系的来访者。

四、改变的过程

心理治疗师通过来访者的心灵倾诉,帮助来访者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专业的技能与手段来帮助来访者治疗或治愈心理问题。

整个过程中,需要心理治疗师做到如下几点

1、倾听

认真倾听来访者的情感表达,倾听的过程不仅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心理渲泄的出口,同时也能发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深层根源所在。

2、共情

感受来访者身心上的情感情绪,通过共情这一模式发掘来访者当下最迫切想要改变的问题。

3、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价值体系,心理治疗师不能因来访者的认知价值体系与自己不同就妄下结论、或者评击来访者。应该抱着客观、中立的态度看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不因自身的行为、价值观点做出非公正的治疗行为。

4、确定目标

心理治疗师要明确来访者当下最迫切想要改变的是什么,同时与来访者商讨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是短期治疗、还是长期治疗。

而来访者需要做到的是

1、积极配合

一切的改变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身,心理治疗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需要来访者积极配合心理治疗,让整个治疗过程容易进行下去。

2、抱有希望的态度

我明白当一个人被心理问题困扰的时候,时常会做出一些自我怀疑的举动,甚至会认为是否就在这种心理问题的纠缠下艰苦的过着余生的日子,同时也会怀疑是否真得存在改变的方法。

我希望任何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记得,心理问题的出现只是一时的,它是可以解决的。如果把人比喻成一部车子,那么心理问题就好比车子出现故障了,寻求心理治疗就像车子去维修一样。当下的痛苦是能够解决与改变的,最重要是我们要怀抱希望,只有当我们心中有希望,那么才有改变的可能,如果我们一直处于绝望的心态,那么任何方法与手段都无法帮助我们改变。

3、一个一个改变

改变的过程像榙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往上加。可能我们自身心理上存在多个问题,但我们需要注重当下,把当下对自身影响较大的问题先解决了,再接着去解决下个问题,而不是贪快贪多,想着一次解决所有问题,这样你会发现自己会应顾不瑕,可能问题还没有解决,就让自己累的够呛。

五、改变的结束

心理治疗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往后再也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中也指出,改变是伴随着我们的人生经常激发的情绪动荡、行为认知不断做出的自身改变。而心理治疗的结束,意味着当下困扰着我们的心理问题,在当下的环境中,通过与心理治疗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解决掉了。即使下次再出现这种困扰,对我们已经产生不了较大影响,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做出改变来面对这一心理问题。

在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心理治疗师的通力合作,对改变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心理问题,根源从哪里来,如何做出改变有一个大致的方法方向,当往后其它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面对它不会像一开始一样措手不及,甚至有助于我们在下次遇到心理问题作心理治疗的时候提供好的基础。

最后,心理治疗的结束也意味着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在这段双人旅程走到了终点,心理治疗师也应该对来访者抱以感激的态度。谢谢对方能够信任我们,给到我们帮助对方的机会,能够陪伴来访者一起面对并见证对方改变的历程。

  作者简介:阿松 90后心理咨询师,资深电商运营管理 希望我文字能让你有所收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读后感(六):借第30届金鸡奖电影《催眠大师》来看看"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

不断做出改变的要求令人感到恐惧,

在他看来,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也许是很多人),

有意识地或是不自觉地,

选择了放弃。

——弗朗索瓦.鲁斯唐

当今社会,心理疾病似乎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通病,因心理疾病自杀的人也越来越多。

前脚刚有四川小学生留 "活得太累,我早已绝望" 遗书跳楼的消息,后脚又有豪门名媛因产后抑郁带女儿跳楼的惨剧……

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陨落,难免让人唏嘘。

有人可能要说了,心理不健康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呀!

其实,很多心理病人,比如抑郁症,其实是一种情绪障碍,是身体机能出了问题。他们虽然深受折磨,却无法摆脱身体自动机制的桎梏。

当这些所谓的消极情绪,如羞耻、恐惧、内疚、愤怒、怨恨等来临的时候,他们虽然难受和不适。可在这个时候,他们所出现的第一反应,却是倾向于抑制、忽略或者彻底压抑这些情绪。

这种持续的、压抑的、消极的改变,让他们更加不适,继而产生了永久性的易怒、无法控制的焦虑和弥散性的抑郁感。

加拿大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在她的著作《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里曾说:

"改变,是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正常的、自发的、流畅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改变的发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关切。 但有时,人可能会陷入僵化的、不适当的行为、态度、思维方式或情绪反应,始终走不出来,感到身陷囹圄,无能为力。他深受折磨,但无法摆脱这些自动机制的桎梏。"

换句话说,正常的改变是人类发展自然规律,但带有压制情绪的消极改变,却是引发心理疾病的根源。而心理治疗,正是为了给患者带来重大的改变。

但有时,改变过程带来的意识觉醒会让来访者(咨询者)对一种更沉重的痛苦产生觉知,比前来咨询时的主诉更为痛苦。即便承认改变的必要性,要直面这种痛苦也需要勇气。

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不愿意去尝试。这也是许多来访者表示犹豫,而不愿接受心理治疗的原因。可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算病人真的愿意这种改变,也不一定就能遇到合适的心理医生而带来这种改变。

作者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主要围绕精神分析、心身医学和神经科学的方向,阐述了心理治疗中发生改变的各种要素。为了更好地理解该书,本文将借助电影《催眠大师》来阐述,心理治疗是如何改变人的。

01.心理治疗的技术

心理治疗有4个主要的理论学派,分别是: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系统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

这些学派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源于两个独特个体之间建立的关系,在这趟独特的旅程中,有意识和(或)无意识的精神或心理历程会得到关注,每一种学派都用自己的方式致力于实现知识整合。

而它们最主要的差异,是在于如何界定心理健康和心理病理现象;对治疗过程的理念构建,主要关乎一个个体如何对另一个个体施加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关系用于治疗目的。

从以上4个主要学派中发展出来的各种心理疗法,会使用特定的技术,如陈述、催眠、眼动、冥想、放松、心理化、移情和反移情、调谐、解析等。一些心理疗法,会将人的躯体融入其中,另一些疗法则会使用媒介,如沙盘、绘画、心理戏剧、动物、舞蹈等。

在电影《催眠大师》里,讲的就是心理医生用催眠技术引导病人打开心扉,放下心结的故事。

其实,催眠是通往超意识的交通工具,它运用一定的技巧,引导病人进入专注、觉知的状态,调动潜意识的记忆,从而进行内在探索、身心治疗。

每个人的催眠敏感度是有差异的,越是敏感度高的人,越容易被催眠。有些人甚至连放松诱导也不需要,直接就能进入主题,与催眠师配合,滔滔不绝地展开意向对话,说出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故事。

而有的人,因为对心理医生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不太容易被催眠。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心理治疗师技术能力的时候了。

为了让资深的催眠师徐瑞宁顺利进入催眠状态,影片还利用了一个的高级催眠技术,那就是:混乱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些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让被催眠对象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造成信息过载,引发神经失衡,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绕过对象的意识评判区,从而导入催眠。

仔细分析一下,影片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技术,如:

影片中心理咨询室故意布置得非常怪异,无形中给予被催眠对象一些混乱; 催眠师故意把怀表掉在地上,也是一种混乱; 来访者任小妍怪异的心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混乱; 突然去拨弄钟表指针,突然把水泼出来……

这些,都是一种混乱技术的应用,以及从其他咨询师传来的大量信息,也加强了这种混乱。所以,对象没有理由不进入催眠状态了。

不过,尽管心理治疗技术花样繁多,但归根结底,所有疗法都可以归结为属于四大思想学派中的某一种,从而使得心理干预能够建立在理论架构的基础之上。

02.心理治疗师的能力

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心理治疗师的能力又各不相同。笼统地说,心理治疗师的能力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理论知识、技术能力以及关系与情感能力。

关系与情感能力是治疗师个性中所固有的,但训练和经验也能让他们将其打磨和完善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需要后天习得。

心理治疗师必须首先将其掌握,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吸收内化,并使之与自己的人格和内心感受相协调。

在《催眠大师》中,由徐峥扮演的心理学家徐瑞宁,就是一名资深的催眠大师,他的催眠技术为许多病患解除了痛苦。但唯独对自己,却无能为力,为他无法跟自己产生同情。

八年前,他因醉驾导致爱妻和好友的惨死。因为心中巨大的愧疚,造成了情绪障碍,继而转发为一种病态的生活。

他自残、梦游、失眠,却又因为自身的专业知识,而无法接受任何一名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时的他,停留在原地,继续进行着消极的改变——自残、酗酒,几次差点儿失去了生命。他知道自己应该接受心理治疗,但因为愧疚,他又不允许自己被原谅。

这时候,他的老同学顾梦——另一位清醒催眠的专家出现了。两位大咖级心理治疗师在技术能力上,产生了较量。

在影片中,徐瑞宁被顾梦拨弄时钟时有节律的"一,二,三"时,被催眠而不自知。

在催眠中,要实现这种瞬间催眠,需要建立"心锚",比如听到数数123,看烟头有节律的3次一熄一灭,三次晃动水杯,拨动三下钟表针等都能迅速地导入催眠状态,这样的"心锚"又称为"催眠后暗示"。

在给对方设置合理的心锚后,再加以引导,方能引导病人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形态。

心理治疗师因为各自的专攻不同,就如影片中的两人一样,徐瑞宁擅长恍惚意识下的催眠,而顾梦擅长清醒意识下的催眠,不同的治疗手段服务于不同的治疗人群。

不同的疗法在具体的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所依靠的原理和技术是不相同的,并且这些疗法都有各自的实际价值。

但不管怎么说,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至少一种流派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行为主义或者其他。

03.心理治疗的框架

我当即明白,

一到指定的时间,

她就一定会在那里。

——玛丽埃·马修(Marielle Maheu)

在心理治疗中,框架决定了改变过程能够被触发的环境。人们往往倾向于将框架简化为心理治疗的组织维度:日程、节奏、收费、付费方式等。

然而,框架远不仅限于技术性和形式的维度。它更多的是指心理治疗师的内心倾向,这才是决定心理治疗组织架构的关键,其背后是基于对心理治疗中改变过程的理解而形成的一整套逻辑。

鉴于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将投身的工作的性质,他们的关系很可能会经历震荡、愤怒、争吵和修复的时刻,这需要诚实和互相尊重。

因此需要营造一个环境,让来访者能在其中感到足够的自由去感受内心产生的所有情绪,容忍所有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并将其表达出来。

这时候的心理治疗师,则必须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帮助自己保持共情的倾听能力,这样才能克服这些艰难的时刻。

在电影《催眠大师》里,徐瑞宁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在一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里。

这栋老房子昏黄的灯光,破碎的玻璃,斑驳的墙壁、漏水的水龙头……这种环境,很利于心理催眠师设置"心锚"。

在电影的开头一幕,古老的建筑很容易地让早年失去女儿的患者,回到二十年前的记忆里。这时的她,在催眠师具有共情的倾听下敞开了心扉,说出当年的隐痛,走出了愧疚。

影片中多次用到了环境的暗示,通过水,声音、光线等,或某一个词语(如影片中用到的"船长"),让对象不知不觉中产生联想和回忆,从而再进一步导入催眠。

这说明,对于心理治疗来说,环境也是治疗框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在这里,框架对治疗过程具有结构性和保护性的价值。

治疗框架有两个层面:

一是内部框架,即心理框架,是指心理治疗师的内心立场; 二是外部框架,即形式框架,是指心理治疗的组织层面。

内部框架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外部框架的要素。如果内部框架模糊不清,就会导致对外部框架的理解错误,仅在纯技术性层面上对外部框架进行管理。

这种错误的管理非但不能支持治疗过程,还可能会阻碍治疗过程,造成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无谓的痛苦、误解,从而导致治疗陷人僵局或者过早放弃治疗,甚至会给来访者带来额外的伤害,同时也会让心理治疗师也伤痕累累。

影片中,为了治疗徐瑞宁,他的老师方教授、同学顾梦及秘书等人全力配合,环环相扣,才为他量身定做了一整套治疗框架。

首先,顾梦在徐瑞宁清醒的意识下拨弄时钟对他进行催眠。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徐瑞宁也一直在对顾梦进行着催眠,二人在相互的催眠中,相互较量。

顾梦一步一步地摧毁徐瑞宁的自信,将自己能够看见"鬼"的事实,根植于瑞宁的大脑深处。当她被深度催眠时,甚至借助了方教授的帮助,才没有被徐瑞宁认出身份。

这一步至关重要。

虽然,这是影视剧,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其实,在实际的心理治疗中,也是治疗框架,尤其是内部框架,是治疗框架中最重要的、最微妙的,也往往是最不为人所知的要素。

首先,它是一个内心的参照物,是一种内在的倾向,能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心理治疗师,帮助他设立引导工作走向的路标。

内部框架建立在心理治疗师对心理治疗的理念和理论参照的基础之上,一旦内部框架得到了很好的内化,就能支持他的职业身份认同。

这时的徐瑞宁,在内部框架上是完全失败的,因为他抵触治疗,排斥一切心理医生。顾梦也只有通过清醒催眠,才让他放下了对心理医生的戒备,把顾梦当作一位"有问题"的病人。

内部框架决定了心理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关系的方式、干预模式。

由此可见,内部框架越清晰,心理治疗师就越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越能引导来访者积极参与心理治疗,从而给予来访者更多的信心。

04.心理治疗的终止

你知道吗,

哀悼是一颗洋葱。

剥的时候让你哭,

洋葱有多少瓣,

就让你流多少泪。

而要想度过哀悼的难关,

你也必须像洋葱一样,

每度过一个阶段,

都要蜕一层皮,

一层又一层,

直到触达内心。

——玛丽埃·马修

患者是治疗还是治愈,需要达到一个关于治疗结束的标准。

一般来说,当一开始订立的目标达成之后,心理治疗就结束了。在以让症状消失为目的的短程心理治疗中,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心理治疗随着症状的消失而结束。

在顾梦顺利对徐瑞宁进行催眠的情况下,徐瑞宁终于将心中的伤口剥开,向顾梦说出了自己的内疚,并借助"任小妍"看得见的"鬼"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这时候的徐瑞宁,选择了原谅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治愈了。

那么,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决定心理治疗的终止呢?

这里我们应该记住,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终结所有的痛苦,因为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心理健康是一种构建容忍和接纳痛苦的条件的能力,而"治愈"的衡量标准是能够将病理性痛苦转化为普通的不适。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是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四十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沿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探讨了咨询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经受痛苦想要寻求帮助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