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读后感1000字
《流逝》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逝》精选点评:
●提醒年青人,要读一读这样的书,避免“二茬罪”
●用自己的力量,将生命的小船渡到彼岸······
●女人在苦难面前总是会更为坚强更为成熟。
●王安忆的典型风格
●伤痛文学到海派文学的过度
●人生的真谛实质是十分简单,就只是自食其力。
●总是难以掩饰地感动,瞪大了眼睛,敞开了心怀,感受生活的沉浮,聆听心灵的呼喊,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慰藉
《流逝》读后感(一):隔衣服搔痒
表现得自然温和平淡,大概是想形成反差,不过故事不是很喜欢,端丽到头不过在工厂做了几年工,对她自己来说是巨变,然而读者是普通大众,因此看来并不觉得唏嘘,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相较来说觉得桃之夭夭更好,晓秋自己是平和的,作者叙述也是平和的,旁观看却觉得感动。
《流逝》读后感(二):小半篇
看了十来页的感触是,欧阳端丽和张文耀的爱情其实本质来说是很好的,极其美好,现在大学里也是有类似潇洒多金男和美丽高傲女的结合。然而男方没有生活能力只有玩乐的能力和花钱的能力导致了婚后女方一己之力抗起全家生活的现状,这在现在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吧,那个年代不太适合张文耀那种富养大的男孩子,但不管怎么样来说,男孩子还是要多一点担当。整天说:“这个我不太想去,端丽你去吧?”也是要疯的节奏。所以说珍惜当下吧,换一个时代一些人的确难以适应。
那个时代的上海,少男少女也是蛮可爱开化,不似我原以为的那么保守,十七八岁的年纪,已经可以直接找上家门来玩了。现在文影和“甫志高”故事才刚开始,的确美好。我却可以感觉到字里行间这一对不明朗的未来了。接下来可能就是异地,以及有无工作的区别……一系列现如今也遍地都是的问题。
再者,以前读书多半看进去了一些波澜壮阔的情节,要么是死而后生,要么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总是越跌宕越好,越有滋味。正如以前读《家》到现在只记得什么梅和长子觉什么坎坷的爱情经历......如今却看进去一些生活的影子,例如端丽与三个年龄不尽相同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多多,幼稚的长子来来,最小的女孩子咪咪,姆妈和爹爹(就是公公婆婆),以及十七八岁情窦初开的小姑子文影还有家庭成分老实但是生活不够讲究的江北人邻居间的相处,待人处事,思想活动等等。从中我看到一些现实中人的影子,也理解了不少以前无法理解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我对“家人”又多了一层认识。说实话,如今很多人包括我都不理解或不够理解家人的含义。
《流逝》读后感(三):一篇客观的伤痕文学
小说是以女主端丽的角度展开的。女主一家原来生活条件优越,在历史运动中处于失去利益的那一部分。女主第一次去菜市场买鱼,女主对弟弟妹妹下乡闹得天翻地覆的不理解(类似于农村人不也好好生活,怎么我们就要哭天抢地觉得过不下去的感叹),对自己家楼下搬来的贫苦邻居的感叹,女主去街道工厂劳动和周边人接触的感悟……女主在这些经历中,认识到普通人的生活,日子虽然艰难,但她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她还是接受和认同那段伤痕的过去的,认识到自己之前的优越是建立在父辈的资源基础上,她觉得自己是成长了。同时在她的角度来看,她的老公、弟弟和妹妹除了抱怨外,过去的生活似乎在他们的心灵上没留下任何影响。
这本书没有单纯讲原先的食利阶层在特殊时期的苦难遭遇,还点出了同时代的普通劳动人民生活更为艰难,而他们只是在过普通人的生活而已。小说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比其他伤痕文学一味控诉自己的失去高出太多。(可能我之前的涉猎的伤痕文学质量太差了)
《流逝》读后感(五):岁月河流的经典层析法
王安忆在《流逝》的后记《岁月是条河》中这样写道:
岁月象条河,从身边潺潺流过,它们没少几片残荷,几粒泥沙,留在了我心灵的港湾。为什么留下的是这个,而不是那个?是天意还是人意?不得而知。留下来的,自动组合分类,这儿聚成一堆,那儿聚成一堆,为什么是这些聚在一起,而不是那些聚在一起?是天意还是人为?仍然不得而知。我写小说的体会,能说得清的,只有这一些。于是王安忆说不清道不明的所在便借由小说《流逝》传达给读者,它试图提供的是禅宗式拨云去雾的精神体验,语言面对浑浊厚重的复杂现实总显得单薄无力,其中可意会难言传的种种思蕴便借由小说达意,《流逝》似乎成为了一种偈语或者说公案,它给予了人主观体验小说人物生命经历并获得启发领悟的契机,一处例证是结尾“客厅里的大钟‘当当当’打着”,和开头“隔壁房间的自鸣钟‘当当当’地打了四点”相呼应,钟声(我以为是对时间警觉的象征)似乎成为了小说中时间流动的开关,钟声起岁月开始流逝,钟声再起小说的一切时间停驻于那个露水花香的夜晚,这宛如棒喝的暮钟也在《围城》里出现过,作者好像急于启示读者该有所悟有所思了,她好像不怎么肯定,想要确认读者是否领会了她欲言又止的话语中包含的意思,甚至她连借由文光托口的妙语题旨都觉得不保险,所以才要这般恳切地敲钟点醒,《流逝》便以这种方式完成了王安忆的期许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所有的说辞都基于一个假设——“岁月是条河”——这个隐喻可谓是全文的题眼,平实的顺叙像是河流一样缓缓流经现实的彼岸,触摸着曲折的棱角,读者乘上了端丽家庭的小船,从茶米油盐的生活细节中是可以尝味到时代的颠簸回转的;诚实地说,这个譬喻稀疏平常,但王安忆借用这个譬喻所做的事情却是值得审视的,我以为她借岁月的河流完成了一次“经典的层析法”。
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的“这十年应该被正视”,那又该如何被正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