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1000字

2021-01-21 02:58: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1000字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是一本由[日] 柄谷行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精选点评:

  ●有吸引力的书。

  ●风景、内面自我、病、儿童、民族都是被想象(文学)建构出来的,然而由于我们视之理所当然,甚至以为先有了这些客体才有了相应的书写,这就发生了认识装置的“颠倒”。颠倒是柄谷行人的辩证法,叩问历史追溯起源,才能走出装置,发现“制度”。

  ●个人目的不同,那些“不证自明”的东西我完全可以坦然接受,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判断,所以很多问题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但学到方法了,非常有启发。

  ●我应该看过吧。。。不记得了

  ●本书可与风景与XXX、《儿童的世纪》、《想象的共同体》、《疾病的隐喻》等相伴而读,可惜的是后几本我都没读╮(╯_╰)╭……

  ●学年时候读的,结果只记住了最经典的那句话。。。

  ●正好写论文用到就刷掉了,可恨自己那本放家里了看得竟然还是电子版。一星扣在实在不敢恭维的翻译,有机会找原文重新过一遍。风景论可参里尔克,此外内藤湖南也有相关论述。很奇怪的一点在于,解构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却异常的结构主义,嘛虽说对柄谷这种要消解流派对立的人来说也许不算是矛盾。

  ●尽管译者在处理非日语人名时频频露怯,但原著的光芒依然确保了五星。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唠叨,但考虑到此书写于1980年,必须说还是让人十二分佩服。第一次读这本书是05年,想起来当时理解得可能不到5%

  ●现象学之还原日本文学制度的起源。再看当下,所谓的文学,这一毒疮究竟是坑蒙拐骗了多少有志青年。

  ●翻译,其实还行啦。读过也没卵用,我的水平就只能看懂30%左右。我对这种不讲人话的文艺批评感到非常无力(没有贬义)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一):富有启发

  在探讨文学的现代性以及由之带来的许多连锁反应的时候,有很多非常富有见地的视角。例如对于解构西方话语体系下近代文学的尝试,以及从后康德主义的角度对于风景的发现的论述……同时这本书所提供的这些视角并不仅仅限于讨论「文学」,在讨论其他艺术媒介,例如电影时,也相当适用。

  总体来讲给人以相当大的启发,是近年来读到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之一。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二):很难理解的一本书,想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

  我喜欢看日本小说是从推理小说开始的,松本清张的《砂器》,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之后又看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直到近期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我一直喜欢日本小说,现在想来,日本小说的文字和情节铺陈更适合我的审美观吧,特别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我认为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那种世间事之不可说的无能为力,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对事物的解构,这样的世态人情在这么一篇短短的小说中描写地淋漓尽致,这样的没有结局的结尾不是人间的最清晰的反映吗。 这就是我看《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的初衷,我想了解日本文学为什么令我着迷,这本书或者解答了我的这个问题,或者仅仅是我认为解答了。 这本书和之前看的《消费社会》有着谜之相似,也充满了“能指”与“所指”的符号学观念,这也令我很难理解本书内容,加之其中的很多作家与作品对我来说都非常生僻,因此很难说获得多少收获。关于基督教的信仰促进了人们对“风景的发现”,关于“私小说”与自我的意识,这些令我想对比大陆的小说发展历程,也许应该再研究一下白话文和中国小说的发展了。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三):一点体会,不懂对不对

  作者将焦点集中在明治20年代(1887)的10年间的文学上,用“颠倒”这一概念分析了现代自我、文学、自白、科学的客观性等被建构起来的制度。质疑“现代”、“作家”、“自我”、“表现”等装置的不证自明性。

  福柯说“文学”的成立在西方不过是19世纪的事。谈论“文学”以前的文学,乃是通过已有的“文学”概念来观察的。读得令人焦虑。

  现代文学在日本的成立,以19世纪后期的“文言一致”运动中“文”的创立为基础,“文”处于从属地位,“言”(自我意识)处于优越地位之后,内面的心理性的自我才得以诞生。这主要靠小说家实现。

  文学的表现方法“自白”起源于基督教的忏悔制度,自白的确立促成了主体性的人的诞生。

  也就是说,书写机制是“颠倒”的,不是有了自我才去书写,而是通过书写创造了内在自我。

  F.Jameson所作英文版序言《重叠的现代性镜像》附于书后,对此书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阐发,文采飞扬,极具大家风范。他说:“分析与其说是用现有的解说去谨慎地追随已有的杰作,倒不如说是要创造出有待于发明的不在场的文本。”“在本书中,柄古行人划时代地重构了日本明治时期现代化的历史形象和文化形象。”

  译者在后记中点明,大众消费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转型,与此制度一体的以现代文学为核心的精英文学的衰落,则是必然了。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四):20140111 寝室

  原先是导师复印的第一章,《风景的发现》,啃的是原版,很累,通读了四五遍。果真应验了智商是硬伤的话。大神的2个观点只能勉强讲出一个容易的来,将绘画中的透视法山水画导入文学批评中来阐明颠倒的问题实在是没有搞懂,便吱吱呼呼地扭捏半天没说出来。不过,通读全书后,感觉最经典的应该就属《风景的发现》篇(我的智商水平的基础上)。

  风景的发现

  内面的发现

  所谓自白制度

  所谓病的意义

  儿童的发现

  关于结构力学---俩争论

  类型之死灰

  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

  微微有点头绪的是内面的发现,多半与《能否宽恕人间宣言》有关。

  感觉很有趣的是所谓病的意义。也可能中间提到了病之现象的隐喻。

  儿童的发现不是特别难。

  比较无力的是结构力学和类型死灭,语言和民族主义。后译类的就更是望尘莫及了。

  风景的发现:1、日本文学发展不一定走西洋文学的路。2、山水画透视法是在风景发现之后产生。其中写实主义中间的实字又有了新的认识。

  内面的发现:大家都以为是有蛋才有鸡,柄谷行人认为其实蛋出现的时候它旁边是有只鸡的。文言一致运动并不是句式结尾的改变,远高于此

  所谓自白制度:中间提到性和淫乱,肉体压抑,恋爱,同性恋。对基督教是较为消极的态度。其中对“风流”的定义有点道理

  所谓病的意义:中间提到的结核病不是疾病而相当于一种隐喻,这其实也是一种写作的切入点。

  儿童之发现 有趣的是 不是将儿童当儿童看,而是当做幼年的大人,其中,野蛮人在对待老弱病残的态度比较震惊。“在希腊人,特别是斯巴达人那里,婴儿屠杀具有人种优生学的思想色彩。虚弱或者不健全的新生婴儿将被抛弃。”

  剩下三章,天书。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后感(五):跳出装置B,反观本源A

  晚上开始看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心问题其实是现代性这一东西为何会出现,本质又是什么?在东方看来,这又与西方存在何种关系?如果现代性来自于固有物质的发现,而不是发明,那么它的道路为何又是此而非彼?

  一,二两章谓之 风景之发现,内面之发现,核心议题即在乎审视问题之方法的改变,及在方法改变后所带来的默认视角的改变。

  认识的发展方向如下:

  本体---->意识对本体的构造---->消灭意识后重新构造本体(即“内面”)

  但针对第三步,若未消灭掉意识,则对本体的构造则是荒谬的,换言之,即一种颠倒。即A生成B,我们却在B中追问A究竟为何,这一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类似人择定理对“我”为何在此的一种回答?)

  2011.10.9

  重新接续半月前停看的此书。

  看毕第六章:关于结构力---两个论争

  其一为无理想之论争,发生于坪内逍遥与森鸥外之间,坪内逍遥主张于A处观A(或者说在日本看日本),而森鸥外主张由B观A,不过后来鸥外又转向至由A观A,他的这一转变,殊多玩味之处。

  其二为没有"情节"的小说之论争,发生在芥川龙之介与谷崎润一郎之间。它们的冲突似乎是刚才那个冲突的延续,即一开始就处于B的人向A的回归,与一开始处于A的人,由A至B,又到A的回归,这两种回归之间的冲突。

  或可以这样说,B被向着A的方向改造,但最终的结果并非A,而是与A存在着微妙关系的东西。所以作者说芥川与谷崎的论争有着相通的因素。

  举例来看,中国的律令制之引入与明治时的全面西化都可看作是B装置的引入,但最终仍是向A滑去,这滑落A后的东西已与一开始就存在于A出的东西还是有着不同之处的。

  2011.11.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