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礼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礼记读后感摘抄

2021-01-21 03:4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礼记读后感摘抄

  《礼记》是一本由崔高维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记》精选点评:

  ●

  ●小戴、大戴选读。

  ●礼记选读

  ●人无礼 如兽

  ●儒学的发扬

  ●177。《学记》读了跟没读一样,垃圾。

  ●或许礼崩乐坏是短痛,礼不下庶人才是长痛。

  ●真·封建糟粕

  ●古人礼节真多

  ●大道之行也

  《礼记》读后感(一):礼乐之由出

  《礼记》者,其《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可谓极精纯者。天理、人欲之说,出于《乐记》。大同、小康之说,出于《礼运》,至于《大学》、《中庸》,为四书之二,自不必言。又,宗法之说,出于《大传》。祭法之说,出于《祭法》、《祭义》、《祭统》。五服之义,出于《服问》、《间传》、《丧服》。又有婚礼、射礼、乡酒礼等等,不可名举。

  《礼记》读后感(二):不懂礼,谈何称自己华夏族!

  华夏两字,我不知道现在明白内在意思的还有多少人?

  看新闻,广州有人穿汉服逛街,居然有人大骂日本狗滚出中华。这真要日本人看到还不笑死了?

  华是衣服华美

  夏是礼法之大。

  以上两点,放以前,我们用之区分夷夏,并能颇为自豪地称曰:吾华夏人也。

  反观现在,两点尽失。

  重提礼记,并非倒退!

  《礼记》读后感(三):标题不宜太长 正文不宜太短 瓣儿偶尔也断章取义 止之于仁

  初中读到的 繁体竖排 线装 无大学中庸章节 有礼可循 规规矩矩 有记可鉴 隐隐约约 礼至善 记至诚 现代人看来 古人文明之致 家国天下效 封建于有章法 思想可以无拘泥 现实不离正轨 为人处世 礼多不怪

  条框分明 指导偏颇 献于义 宗室 团体自局 个体自制 可能说的有点多 个人观念保守 行为传统 思想偏左 此书影响有限 多少有些印记 生活作茧 自足且乐 起止于礼 不求强 不分争 价值无损 公益明分 且强 欠弱 于吾行道 从之仁之 我家门柱一幅联:仁义礼智信 天地君亲师 自己明白的 加班开工喽。。。

  《礼记》读后感(四):从《礼记●学记》知学教之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习接受知识的教育是从古至今很多君王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件事。古代王朝更迭,为了治理好国家,要选贤举才,辅佐自己,来达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父母长辈则以学以致用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不仅养家糊口更是功名双利。因此,贤明的君王就会非常重视教育;开明的家长便督促自己的孩子优选教授的老师。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不是每一个人天生下来就百物知晓通达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教授分享给别人才能感觉到哪里还存在困惑,才能达到自我反思,要求自己,再根据自身弱点反复钻研,把短处变成长处。由古照今,现在的新时代已经渐渐将“尊师重道”的礼仪摒弃了。古代接受教育的时候是“大学始教,皮弁祭菜。”君王是要亲自或者指派宫员衣着隆重,先进行祭祀的,为的就是尊师重道。而学生而要吟诵记录君臣和睦的《诗经》。意味着一开始从环境、场合上就让你感受到受教育是一件多么高尚和长脸的事。而现如今,即使上了大学,学子们反而是一幅如释负重的感觉,经历了重压般的初中考、高中考,进入大学就该放纵自己,得过且过了,睡觉、硗课、谈恋爱尽情享受青春最潇洒的时光。而施教者素质也不再将自己置于神圣的讲坛之上,有许多东西已经开始悄悄变化。由迂腐的夫子变得机巧相授,无所谓学子学的好坏。相对于长大之后的成人,我更怀念幼童初入学之时对待老师的态度,虽怀有忧惧,但与古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就像“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就像孩子初入学堂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态度,我觉得那是最单纯的就是要学知识,尊敬老师,从而表现出来老师说的话比家长说一句顶十句。铃响上课,小手背后,老师让拿书就拿书,老师让吃饭就吃饭。与古时“入学鼓箧”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老师?好的教授者不仅可以知晓自己教授的特点和不足,既能总结成功经验,也能分析失败的原因加以改善,就是一个好老师了。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先天与后天的条件并不是一致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启发,不强制往学生的脑袋里添加自己的东西,也不直接告诉学生求学的经验,而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才能真正运用所学。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会教学的老师,能用浅显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学生知其用,用其法。学生也会因此受益,借以己用,这也算是继承了老师的优点,算得上是关门弟子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怨之。《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如何成为一个好学生呢?不贪多,不偏窄,不畏难,不倨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认真努力,不读死书,才能将所学融为自己所用。现在常常在网上看到大神们一周多少读多少本书的文章,我总是唏嘘和羡慕,一方面我自己绝对达不到这种快餐式阅读的速度,另外我也无法掌握这些快速的知识消化,我学习是为了知晓,而不是简单总结。因此我觉得我读书极慢。可能与我的天资有关,人太笨,只能用蠢办法。

君子曰:大德不官,不道不器,不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礼记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