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布拉格精神》是一本由(捷克)克里玛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精神》精选点评:
●19写作可以给人带来难以想象的自由解放的力量27极端的经历并不打开通向智慧的道路96观看百万和数百万的富翁消磨他们生命中的时光121我们称之为文化、文明、人道主义或合法化的东西不过是覆盖在一种血腥本质之上的薄薄的外壳125没有一种权力不是依赖某些形式的恐惧
●很犀利!相当不错!
●原本被炒到八十了,穷逼文青买的是影印本,除了序言被印了两遍以外还挺好的。哈哈哈。还是最喜欢被收入《地下》的那几篇……
●理性,冷静!向往...
●编排顺序有意思,第一辑自叙幼年集中营中之往事和对布拉格作初步探察(与菲利普·罗斯的对谈非常精彩);第二辑从苏控期文章的深切忧虑到“天鹅绒革命”后的反思;第三和第四辑进一步的思考,有涉权力和文化,统治与写作;第四辑则把目光聚焦到一个人——卡夫卡的身上。以卡夫卡个人的写作与生活总结了上述文章中所有的思考,即历史和革命与个人和写作的关系,写作何以在高压下存在和进行?“卡夫卡描绘和捍卫了人类空间最个人和内部的东西,而当另外一些人认为建立在地上的人间天堂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卡夫卡表达了这样的担忧:人可能会失去他最个人的最后的凭借,失去和平和他自己一张安静的床。”
●因为机缘巧合遇到一位有趣的说书人,再因为他的推荐书单读到这本书,变成今年的book15...人与人的交集也是件万分有趣的事情。
●#补#
●书中对卡夫卡的论述真是醒目,卡夫卡怕被他者缠绕,交过些许女友,悔婚好几次,都无法像其他男性一样稳定下来,这对于当下不愿结婚的人来说,真是一大佐证与鼓舞,可成为卡夫卡式的人物将面临荒诞与暴力机器的骚扰。以父母与七大姑八大姨构成的舆论压力将时刻准备降临。
●自从集权诞生之日,自由的种子便开始萌发。
●[PKU/223]I514.65/1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一):了解
克里玛说自己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所以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然而童年看到的只是死亡,长大后眼光自然不同.
有一句我赞同 不是原句
他说 弱者被欺压和凌辱的不一定代表善 代表正义
他比较了卡夫卡和哈谢克,认为这是并行不背的布拉格精神
他们不提昆德拉,认为他不捷克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二):布拉格精神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三):也许跑题了
在去布拉格的火车上读了这本散文集,说实话有些后悔把这作为旅行读物了。克里马笔下的布拉格是对童话的幻灭和过往创伤的回忆,有一种苦涩的真实感。 印象最深的是克里马写到他的祖辈原来是新教徒,在奥匈帝国时期由于禁止新教,而宁愿加入犹太教也不屈服于天主教。于是他的父母成为了拥有无神论信仰的犹太教徒。而这为之后德国人占领布拉格后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埋下了苦果。 克里马还写到捷克人对过往历史的习惯性遗忘,以至于一条街的名字被数次更改。这点米兰昆德拉也提到过。走在布拉格的老城区,游客络绎不绝,古老的查理大桥和布拉格城堡保留着布拉格的古老的过去,白墙红瓦,美若童话。不过,你却似乎感觉不到那历史的连续性。那些痛苦的记忆似乎都被抹去。在温瑟拉斯广场,曾经驶过二战时德国的坦克,布拉格之春时苏联的坦克,和紫色革命时游行的人民。现今这里更像是一个购物中心,以及圣诞节时的集市。而那些成片的苏联大板楼只有当你做地铁当城市的边缘才能看见。 克里马还提到布拉格人的诚实。他写到”大多数外国游客都被敲诈,因为如果他来自西方,那么他有钱,而如果他来自东方,他便被看做一个敌人,因此所发生的是一场合理的游戏。。。在大多数民族的民间传说中,我们都能发现得到许可的强盗——罗宾汉劫富济贫。。。今天,富人在增加同时小偷变得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给穷人任何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是穷人,因而偷得问心无愧。” 关于这我在布拉格是有切身感受的。虽然从克里马写作此文已过去15年,布拉格的年轻人已经同其他欧洲富裕国家一样有了较好的修养。那些经历的苏联时期的人,却任然保留着过去的传统。曾在一个纪念品商店买明信片时,店主大妈故意少找我钱。被我说穿了还气势汹汹,于是我很认真得跟她算加减法。最后她怒气冲冲地丢给我少找的钱,还一把夺过本来包装明星片的封袋,大声嚷道:“下一个!”那气势,像极了七八十年代国营公社商店的售货员。 克里马描写的卡夫卡,是一个宛如梵高一样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而生活处处令他无所适从。他描述的卡夫卡是一个在日记中写下”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的人。他还认为《在流放地》中酷刑的场景,与其说是政治意义的象征,更像是卡夫卡对婚姻枷锁的恐惧。在布拉格,所有的纪念品商店都会有与卡夫卡相关的纪念品出售,而卡夫卡的形象也成了捷克现代雕塑艺术家的实验场。卡夫卡死后成了这个城市的名片,也成了商业的消费对象。
克里马笔下的是那个并不太美的布拉格,没有那些浪漫的回忆。如果你想了解一些真实,这是一本不错的小书。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四):非暴力精神与恐惧感的祛魅
一个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世界上真正的悲剧是一个大人害怕光明。 ——柏拉图
恐惧总是权力最可靠的同盟者之一。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一书中对权力者制造出来的恐惧感有非常精彩的分析。他说没有一种权力不是依赖某种形式的恐惧,人们不仅恐惧外来侵略者狂暴的铁蹄,说到底他还生活在对神灵们、上帝及他们的代理人的恐惧之中。他恐惧官方权威和他自己主人的代理人,恐惧失去为了生存所必需的家园、食物、土地和工作。权力越凶恶越绝对,它便越剥夺人的自由和造成恐惧。它可以采取任何专断的行为,可以无中生有地指控任何人,将他逮捕,以想象的罪名去审问他和给他判刑,没收他的财产、工作,取消他的自由,并且公开侮辱他,使他蒙受耻辱。绝对的权力令恐惧也变得如此绝对,为了将它维持下去实际上无须做任何事情,就能够造成惊慌,恐惧,无力抵抗,缴械投降。权力者十分乐得看到被持续的恐惧所驱逐的人们逐渐失去了文化得以发展的一种品质——创造力和观察力。
所以,极权主义和犬儒的结合是一种人性的必然。中国几千年暴力统治的传统已经在人们思想中深深埋下了恐惧和不安全感的种子,人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下是无法进行理性思考的,理性意识缺乏萌芽的土壤,谦卑和宽容的精神更加稀有,权力者和无权者奉行的二元定律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打得赢就拼个你死我活,打不赢就躲起来做缩头乌龟。无权者为了生活得更加心安理得一些,他们还发明出了千奇百怪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装病诈死等逃避恐惧的十八般秘笈,可见恐惧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正视恐惧必然还会激起良知,最可怕的是逃避恐惧,这就等于逃避了良知,反之则助长了恐怖统治的巩固和维护。
非暴力的精神内涵之一就是要消除恐惧感。如克里玛所说“用来自外部世界的焦虑取代自己灵魂的人永远不可能赶走他的恐惧。任何始终捍卫他的灵魂、他的内心正直,随时准备放弃任何东西,乃至瞬间的自由、他的生命的人,不可能被恐惧所压垮,因而处于权力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他变成自由的,他变成权力的一个对手,不是作为追逐控制国家、人民和事物的权力的竞争者,而是权力所维护的每个谎言和无常事物的一个活生生的警钟。”一个有反抗意识的人是能够战胜恐惧的,因为说到底,恐惧是来自内心而不是外部。我们大多数时候是习惯性的恐惧,担心反抗权力的后果。其实反抗也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动力,反抗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可以是多数人的,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当我们每个人都立足于自身,学会自我判断,自我负责,聆听自我的心灵呼声,便已经是对自我进行了一场精神的非暴力革命,当我们把它付诸于外部行动,用非暴力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别人,也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跳出恐惧的泥沼。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五):苦难的思考
不愧是杂文集,所以思想都是断篇的,而且译者的翻译为了贴近原文,显得非常之文绉绉到有时候一个句子得看两遍的程度。所以大概理一下这本书讲了些啥。
其实这本书的一些理念都是高度重复的,有些句子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出现在了后面的文章中。这些高度重复的话语与理念高度重合的篇章,其实主要只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本人的生活,这出现在第I部分一开始。二是文学创作和影响本身。出现在第I《文学和记忆》、第II的《论和记者的谈话》,包括第V部分,论述卡夫卡的作品,表面看是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了个人的分析,其实也是透过克里玛自己理解的卡夫卡阐释了文学本身到底意义何在,何为好文学。三是社会,这个包括作者在I中的《布拉格精神》和《重返布拉格》,II,III,IV。
作者本人的生活其实是作者对于社会、对于文学来说所有理念的来源基础。作者出身其实混杂着德式、捷克式、犹太式的三种因子,而这三种因子两两和之间的对抗与冲突造就了作者人生和思想上的境遇。捷克式和德式的对立历史上由来已久,也正是这个民族将捷克打入了不能作为独立国家存在,长达三百年的境地,从而涉及到作者在之后反复提及的宗教暴力。由于德式和犹太式众所周知的矛盾,将年仅8岁的作者甩入了可怕的境遇中。一旦脱离正轨,必然造就众多非人和用道德不能解释的心理及其表现,当然,后来作者屡屡提及的道德滑坡必然是其中之一。而这种生活作为作者童年的经历,其造成的心理阴影必然在以后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契合着由这种心理带来的社会动荡,也就构成了作者本人观察世界的基础,作者也说,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自己不得不“建立了一堵墙”。再加上之后完全不可控的苏联入侵,作者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是内心。可想而知,这堵墙带来的必然是作者的回缩,对内心信仰的坚持,这在之后的作者对于文学和社会的观念中表现的一清二楚。
文学创作和影响本身,克里玛不管是在和记者的对谈,抑或是通过卡夫卡分析的观照。核心都是一个——自己。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作者本人,国家、社会、历史在本人面前无足轻重。文学影响,最终是要对自己的个人内心进行洗涤和提纯,达到内心的纯净,进而走向写作的终极目标——记忆战胜死亡。
社会作者就谈的比较杂了,不过也主要是就三个方面阐述。一是布拉格本身。作者作为土生土长,且始终没有“抛弃”布拉格的人,谈了布拉格的历史,布拉格卷入法西斯和之后苏联占领的状况,最后谈到苏联抽离之后,带来的精神解放和物质充塞,激动而尚不能找到自己定位的布拉格及其人民。他讲布拉格独特的历史带来的布拉格精神,讲法西斯和苏联对布拉格及其人民理念的影响,讲他们的抗争,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克里玛更想让读者明白,“与自己的经历保持距离,我们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二是上帝死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异化。这一点在II中非常明显。三是权利本身和权利与文学的互动。这一点主要在III和IV里,当然,作为认为文学是观照内心的人,作者非常倾向于文学与权利保持距离。
这一部有些晦涩的杂文集,在我眼里其实也就说了三方面的事情,但是要想把作者说的彻底明白过来,尤其是对于作者对社会的观察部分,想必还是得多读几次才能搞明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