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生活》读后感1000字
《我的音乐生活》是一本由柴科夫斯基 / 梅克夫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20,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音乐生活》精选点评:
●在他们结识的十四年间,柴科夫斯基成了她的神。
●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跟这幅图片不太一样,可能我借的那本是盗版的,里面不知是印刷还是排版的原因,歪了--实在可惜。
●通过这些信,看到了一个天才创作的一生。更触动我的还是他们这高尚的精神爱情。老柴终其一生致死仍深爱着梅克夫人,不能停止的爱着那颗同样有着朝圣者的灵魂。 只是 爱 是能多么的让人受苦...
●闷骚的老柴
●2012.1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的收藏
●人间佳话,世情传奇
●搞艺术的人难得理解,老柴的感觉有点像Houston碰到的David...不过感情倒是很真切
●对于这样一段灵魂间的交往,我已经丧失了评论的能力。不管怎么说,柴可夫斯基的内心是值得尊敬的,正如他的音乐一样。
《我的音乐生活》读后感(一):稍显简陋的装祯
装祯和内容比起来显得太简陋了
小32开 封面和内页纸张都比较薄 配有少量黑白的老柴及梅克夫人照片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信集 而是被编者插入大量的桥段用来衔接通信的内容以试图写成一篇传记 印刷并不精美 装祯做得如此廉价 囧~
《我的音乐生活》读后感(二):一本怪异的书信集
首先要坦白的是,我买这本书看的动机相当阴暗,完全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我好奇什么梅克夫人后来突然终止与柴可夫斯基的交往。读完全书,我最有兴趣的已经不是梅克夫人为什么突然不理柴可夫斯基,而是为什么这本书少了最重要的两封信: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爱情告白的回信,和梅克夫人给柴可夫斯基最后一封信。
从书中两人信的数量看,梅克夫人保存的柴可夫斯基的信远远多于柴可夫斯基所保存的梅克夫人的信。梅克夫人既然连柴可夫斯基给她的第一封信都保存了,就没理由不保存柴可夫斯基对她爱情告白的回复。缺了它,谁能作出他俩是相爱的判断?没有梅克夫人最后一封信,谁说得清楚梅克夫人不理柴可夫斯基的真正理由?一本自称是他们书信集的书却少了最关键的两封信,这不是很怪异吗?
谁干的?!
《我的音乐生活》读后感(三):信
昨天读完这本书信集,当我读到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互寄照片时,猛然让我想起前两天无意读到这么一条微博:“20世纪的恋人会互相写信,也会互相赠送照片。把对方的照片放在书桌上或者夹在书包里,就能一直感受到他的存在了。里尔克就是这么对待茨维塔耶娃的照片的,他把自己的照片和茨维塔耶娃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写信告诉她:‘请先在照片上习惯这一切,好吗?’如今,不知道还有没有恋人或友人互相寄赠照片,先从照片上习惯对方和感受有对方陪伴的生活。” 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通了十几年信,给世人留下一封封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封封信不仅仅记录了他们俩之间情感历程,更是柴科夫斯基一生最真实的内心独白。在信里他们不仅仅探讨音乐,还探讨社会与文学,探讨人生,诉写内心的情感,包括对这个世界认识、疑惑和自我见解。 冯.梅克夫人在一封信中写道:“一个像我这样生活着的人——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愈来愈觉得人间所谓传统,所谓社会规则,所谓礼节,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声音。” 在柴科夫斯基一封信读到:“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给在黑暗中的流浪者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音乐是一个忠实的朋友、护神和安慰者。为着她,人才可以在世间生活。天堂那里没有音乐吧。那么就让我们生活在地上了。” 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各自写着他们的对音乐的认识,抒写着他们思想,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可以说这一封封信也为我们揭开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奥秘。通信十年的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从没有见过面,他们唯一一次碰面,还是他们在十年后的一次散步途中,不过他们也只匆匆点了一下头,可他们在信里却畅所欲言,无话不谈,在心灵上在灵魂深处他们是相通的,就如冯.梅克夫人给柴科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你的音乐中,我听见了我自己,我的气质,我的感情的回声,我的思想,我的悲哀。”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让我很自然地想到茨维塔耶娃与里尔克,茨维塔耶娃与里尔克也是终生没有碰面,他们也只是写信,在信中写文学,写诗歌,写内心。 2018.03.28
《我的音乐生活》读后感(四):“接触到人的灵魂深处”的柴科夫斯基
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他很反感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柴科夫斯基从5岁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1848年,他全家迁往彼得堡。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与此同时,柴科夫斯基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现有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我的音乐生活》读后感(五):“接触到人的灵魂深处”的自觉的灵——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他很反感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柴科夫斯基从5岁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1848年,他全家迁往彼得堡。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与此同时,柴科夫斯基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柴科夫斯基在器乐作品中还写了一些著名的单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意大利随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意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别是意大利民歌所唤起的鲜明印象。在柴科夫斯基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和《a小调钢琴三重奏》最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显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内乐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的独创性。特别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以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为主题,更是脍炙人口。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他说,从这个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柴科夫斯基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也写出许多为人喜爱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情感真挚。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