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全五册)读后感精选
《三国志(全五册)》是一本由[晋] 陈寿 撰 / [宋] 裴松之 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志(全五册)》精选点评:
●时代上升期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利益自觉,内部规范,及外化的典丽文雅。与演义之迂阔正统、津津权谋,上下阶级趣味显别。出身于演义亦不消费之地,上推两代即无记忆可考之家,抚荀氏八龙墓树,旁仅淫祀售香小贩。陈许大姓,时见寻根,颇疑每轮白骨曝野尽我小民顶数,今人多为统治者余子下降补充来人口。
●每览《陈思王传》至于泫然出涕。《求自试表》曰:“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殷殷求效之情溢于辞章之外,然终至于抱器而终者,能不使后之君子扼腕同悲,怃然长叹耶。
●随手标,好于后汉书不如史记
●说实话...不太喜欢陈寿的方式.
●前四书俱可佐酒矣~!!!
●20150426〜0512,第一册。令我改观的有几件事,1是诸葛亮的用兵是可以的,当然不能跟曹操比。从容调度十万人马,入敌境后军人樵採如在国境,军队行进如风,停驻如林,无懈可击,这样的指挥调度水平叹为观止。但临阵确实谋略奇计较少,遇上良将凭坚城死守要地就难以进展。原因我想有几个:1手下荀攸程昱郭嘉这样的人没有,2曹操轻军突袭乌巢一举扭转战局的机遇没有,3赤壁时敌军病疫不习水战而我方占优的局面没有出现,无功而返也是难免的。2是对吕蒙好感倍增,相比关羽不甚出名的青年能够出奇制胜,准确把握战机夺取荆州杀关羽,青史留名。3是孙权的晚年及之后的吴国宫廷实在是太混乱了。
●最欣赏的诸侯——曹操,最钦佩的谋士——贾诩,最悲情的英雄——姜维。
●周瑜只有和鲁肃一个合传阿,诸葛亮却单独有个>..<
●读过的第二部正史,如今重翻,感慨万千。与当时初读痴迷三国相比,今时似乎看淡许多。是非成败转头空,王朝兴衰,亦是常事。有诸葛亮的精神照耀日月,千载不朽,刘备,曹操的枭雄风姿传诵至今,不亦可乎?
●看了好几遍,比三国演义好看多了
《三国志(全五册)》读后感(一):7:2:1
发现一个数学问题。魏蜀吴的国力比大约是7:2:1,从魏书 蜀书 吴书的篇幅就反映这个比例。从蜀和吴投降时的统计,也是这个比例。
进而更敬佩孔明,他以如此弱小的实力,给魏制造了如此多的麻烦。有点象北朝鲜和美国。
《三国志(全五册)》读后感(二):诸葛亮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羽扇纶巾”“从容不迫”的翩翩君子的形象,他被描述成足智多谋的军师,领兵打战是“战无不胜”。但在《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会带兵出战却众不敌寡,有残酷刑法压迫百姓,他并没有料事如神。《三国志》为我们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三国志(全五册)》读后感(三):评论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朝陈寿所著,《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了三国人物的本色,陈寿以求真的精神去考证所获得的材料,不妄加评述与编写,与之后的《三国演义》完全不同,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三国志(全五册)》读后感(四):评论三国志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作者陈寿为晋臣,比较客观地将三国历史完整地表现出来。《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三国志(全五册)》读后感(五):了解三国还是要看看三国志
毕竟三国演义里面演绎得成分太多了,又添加了许多无中生有的成分,由裴松之加注过的三国志比单独陈寿写的三国志又丰富了不少,陈寿本来治学严谨,许多搜集到的史料值得怀疑的都没有收录在三国志里,而裴松之后来又搜集到不少史料载去伪存真的基础上给三国志加了注,其实就是丰富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