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日记读后感锦集
《顾准日记》是一本由顾准著作,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准日记》精选点评:
●商城日记部分最好看
●读《顾准日记》,城里日记仅记书名,还是乡下日记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我偷吃了,我偷吃的了,我偷了吃的。”那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所留下最为真实的控诉。还有他会骂天,差不多是谢逊“贼老天”之类。晚年除了六弟陈敏之还去看他,被儿女和弟妹们抛弃的顾准,弥留之际舐犊亦不可能,可见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也正是那样的一个时代,我们看见了思想的微茫,道义之残存。有一点我是不喜欢的。或许是他的经济思维作怪,他多次在日记里说要死掉一部分人,才能达到目标;又说死掉劳动力比死掉老人和孩子更为可惜。这种纯目的论,和所谓独夫者流准备随时死掉几千万人的确论,究竟有何区别?死亡,是一个一个人的死亡,万万不能以数计的。一个人的死亡,也是所有幸存者的死亡,会反刍,会自我警醒,绝不是麻木和忘却,漠然他人生死,一文不名。
●拆下肋骨当火把。可顾先生你有几根肋骨,能照亮多大的区域呢?
●顾准没有儿孙福,掉泪来着,有什么办法呢,生了他们,给不了他们想法,或许他们只想过安稳日子,也不是错啊,复杂了去了。
●有人说顾准是拆下肋骨当火把,但顾准有几块肋骨,又能照亮多大地方?这样的隐喻明显是想把他摆上神坛,时穷节乃见之类的评价或只是今之视昔乃时所需。一页页哀鸿挣扎,我读到的是无奈和压抑。还有对一个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对那个失序年代的恐惧。
●2009
●顾准 日记
●多年过后。我们依然想念他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饥饿与思想的关联。没有两个顾准!!!
《顾准日记》读后感(一):自己记日记的范本
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滚滚大浪中,力求内心与外在的平和。面对家庭的变故,子女的误解,内心的煎熬都在笔端。
读到家庭,给我的教训是: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家放在身边。让你的爱人,你的未成年子女在一起,无论如何,一定要在一起。
《顾准日记》读后感(二):一个思想家的修养
《顾准日记》读后感(三):顾准日记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记部分,另一就是序言、信件、附录部分。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个人日记,其内容多为每日生活经历及思考,读起来甚为轻松,而作者的日记内容又使得阅读过程不轻松,对恶劣生活细节的描述往往会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材料相联系,比如父辈们对那个时代的个人经历以及一些历史资料(如香港中文大学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记述。
部分摘抄:
别了,劳动队这个Concentration camp;
难道社会主义也是愈到东方愈野蛮吗?
国庆建筑与哀鸿遍地同时并举,但人们对此联想不多;
饥饿是可怕的!饥饿促使人相食、卖X、说谎、拍马、害人自肥。
我要活下去…;
力求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上寻求自己灵魂的安宁;
高尔基区分了家雀与海燕…驯顺的家雀…海燕又怎么能是驯服的工具?
若没有一定的宗教情绪,某些崇高的情绪,在知识水平低下的人们中间是不容易产生的;
我是否变得卑鄙了?不,没有。
当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成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
宣传与教育的力量…人们硬是说,相信丰收,又自觉节粮。
《顾准日记》读后感(四):所在意的几个片段
商城日记(1959.10~1960.1)是挣扎求活的写照。特留意几处:
“十一月十八日:薯田累承命宫照顾,柳学冠犁田时公社一小孩跟随捡薯块,所得甚少,而喜悦愈恒。一派灾年景象!”
似可见雀跃儿童,不久即为饿殍。
顶着右派帽子,竟敢出此言!
“十一月二十一日。现在外厨房帮烧火。烧火,有幸福之感。一时脑袋中想起想写的东西都忘却,简直是陶醉了。”
人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十二月十七日下午七时半:昨晚,附近路倒尸二起。八组黄渤家中,老婆,父亲,哥哥,二个小孩,在一个半月中相继希望。这个家庭也特别大,未死人前连黄渤本人共十五人,小孩七人。十五人中死五个,则死比例也不算小了。现在问题已不在死人不死人,而在死些什么人。黄渤说,父亲死了,死了没啥。孩子,死了也没啥。哥哥死了,是糟糕事,诚哉斯言。农村中死掉一些孩子与老人,达到了Malthusism的目的。若死强劳动力过多,则是大大的纰漏了。
息县日记(1969.10~1971.9)是闻妻子自杀、儿女决绝后,肝肠寸断的日子。
《顾准日记》读后感(五):两个人的1969(二)
日记从11月1日到12月31日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句话的当日概述,17日抵达息县,18日便开始运砖,做煤饼,此后一天天都是劳动记录,送尿、运砖、修路、运砂、搭工棚、打夯……每隔十天,会看到一条“假日生活”。休息日的日记除了记录当天的生活外,还有作者对经济形势,对民生的思考。息县地处淮河北岸,12月11日,顾准论及淮河治理:“治淮问题的症结,既在于把淮河上游一切水源都筑成水库,也在于中下游大办方田,使平地沟恤相通,形成网状平原水库,同时抬高地面……”强体力劳动的间隙仍然忧国忧民,翻着一页页的日记,不觉唏嘘。吴敬琏当时同在息县五七干校,日记序言中吴先生回忆道:“1969年在河南息县的时候,他已经痰中带血,除了参加劳动外,还得应付没完没了的交代和批斗,有了一点时间,他就抓紧读书,认真思考问题……”伟大的人格,远不是那疯狂的国家机器轻易能够碾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