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徒》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学徒》经典影评集

2021-01-29 03:0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徒》经典影评集

  《学徒》是一部由柴塔尼亚·塔姆哈尼执导,阿迪亚·莫达克 / Arun Dravid / Sumitra Bhav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徒》影评(一):小众怪调博时代共鸣,这是电影最优雅的表达方式

  

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最佳剧本奖和竞赛单元费比西奖两项桂冠的冷门佳作。印度导演柴塔尼亚·塔姆哈尼自编自导,以一种名为“拉格”的印度传统音乐为切入点,描写古典主义卫道士们在当下社会的处境。

塔姆哈尼导演的上一部作品《法庭》,正是剑走偏锋,以小见大,从一宗离奇死亡中窥印度社会全貌,博得了国际声誉。六年后的这部新作,他的取角更为清奇。如今听过拉格这种音乐的人少之又少,懂其门道者更是凤毛麟角,但塔姆哈尼不仅敢于从如此小众的题材入手,而且竟然拍出了普罗大众的时代共鸣。

看塔姆哈尼的电影,不必担心印度片随时乱入的歌舞,但这部以音乐为主题的作品,歌声却成了另一种煎熬——这种名为拉格的古怪音乐真的是太难听了!正因如此,前半段观影过程也许会成为一种煎熬。但如果你能耐下性子承受住听觉折磨,慢慢会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那漫长而听似毫无意义的咿咿呀呀之中,不正酝酿着慢而深的古典艺术在快而浅的现代社会中的尴尬癌吗?于是,一切弦外之音都如五雷轰顶。大量留白的文戏,甚至直到结尾都没有交代一个来龙去脉,观者心中却已是百感交集。

在这个忙碌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回响着传统技艺守卫者们的大声疾呼,但塔姆哈尼只是安坐一隅,悄悄奏响了一首无人能懂的怪调,一曲斜阳挽歌便淌进了每一颗不愿盲从于时代洪流的心灵。这是电影艺术最优雅的表达方式,愿这样的声音永不过时。

  《学徒》影评(二):当偶像破灭后

  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和最佳剧本,印度的《学徒》。因为私人原因,偏爱就更多了点。不论在印度、中国还是全世界,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式微、断代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但是本片没有拍成一部《百鸟朝凤》,而是往更深邃的角度去挖。 从小对自己所在的北印度传统音乐感兴趣的男主可说是一个另类小孩,在追随Guru求学的历程中也付出了长年的耐心、毅力和刻苦。disciple不光是徒弟,而是学生+信徒,你要完完全全追随和信任你的老师。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又一天,这个光芒中的上师轰然倒塌,是否会给信徒/弟子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呢? 男主的精神导师其实是他没见过面的师祖,一个传说中近乎神的风骨铮铮的女音乐人。她的教导总是充满禅思,比如要敬仰每一个microtone,歌者要让khayal自然传递出自己当时的心境,就不得让谎言、龌龊和贪欲撩拨心弦,要有内在的自控力和信念等等。每次遇到精神困境时,男主就骑车驶过城市的大街小巷,思忆着她的教诲。但是回到家后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又常常造成内心的冲突,以至于对着毛片一次次打飞机。 就这样从一个执拗的少年长成一个执拗的大叔。他也有了自己的学生,却和旧时信徒式的弟子不同——学生付了费,如果他固执循旧不让他们参加很有前途的乐团时,家长甚至会破口大骂。旧时的同门有的已经飞黄腾达,腼腆的传统女孩参加电视选秀后,一次次在鲜花掌声中远离原有的自己。他默默地观望这一切,心底不是没有波澜。 高潮差不多在最后才出现。师父去世后,一位圈中“混不吝”的,熟识各位音乐"老炮"的男人和男主会晤,告诉他:他侍奉的师父其实不是什么清高拒绝舞台,而是压根无法克服上舞台的压力;他的师祖,也是他的精神偶像,其实是一位非常难搞的女人,不仅不纯粹,对待自己家人都很苛刻,那些“零血压还能演唱”的传说纯粹子虚乌有,不留音像遗世只为了继续造神……他越听越焦躁,终于将一杯水泼向这个男人,拂然离场。 他没有一丝相信吗?那就也不会暴躁了。他会从此怀疑吗?那等于推翻了自己过往所有孤寂的苦修。坐在火车上,听着传统调式卖唱的,他仿佛整个人抽离了。 片子没有交代他跟自己和解的过程,但是几年后他按照自己一直抵抗的母亲的意愿,成了家有了妻女,从言行看似乎变得平静和喜悦。也暗示着他和母亲的和解。 其实人的一生大概都要经历好几次“偶像破灭”的历程。就连出家时,都会听同修表达过对某某人、某某地的失望。怎么说呢,早上刚看到徐皓峰的访谈,借用一下,每个人的内心都如不断在放电影,但是这个电影的导演其实是你自己。 再说了,更出世间的场域(虽然依然在世间)都会有各种不完善,又何况俗世中的凡夫、凡尘事?有一点瑕疵不完善是正常的,跟传说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也是正常的。 可是法,或者说道,本来就不倚仗于世间的偶像、范本。听遍丑闻,你依然可以选择相信,因为你是可以改变内心电影的导演;你依然可以选择践行,因为践行的是自己笃定的信念。与其当某人的学徒、音乐的学徒,不如当自己人生的学徒。喑哑彷徨,吾辈当上下求索,匍匐于地,书写大河之歌。

  《学徒》影评(三):作为自诩的边缘人,对Sharad这个角色还蛮能共情的【流水账式观影笔记】

  如果硬要贴个标签,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印度context下的《野梨树》,而且切入的角度(北印传统的Raag古典音乐的革新;其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也是很独特,没有了强行插入歌舞元素的印度电影竟然可以拥有如此适合成为"文艺片"的资质。非常看好印度涌现出更多这样的作品,凭借其国土的辽阔、民族与文化的多元,这样的期望并不会落空。 本片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声音元素的使用,第一是那段几乎贯穿了全线的harmonium一般的乐声营造着近乎哲学的氛围,时而让人陷入冥想,又时而显得诡谲可怖;第二是音源的插入都显得十分自然,特别是几段慢镜头的摩托骑行时的大师录音,在第五(还是六)次时随着他扯下耳机而中断。剪辑也有几处蛮惊艳的:sharad回忆儿时和父亲一起玩音乐的往事——父亲收藏的罕见大师梅伊的录像带——坐在电脑前观看录像带的Sharad和似乎是倾慕他的女孩(在影片的最后一幕 他们也似乎结婚)以及在网上偶然得知了昔日好友如今都飞黄腾达的消息——再次骑行——看见路边三块闪亮的甚至有点超现实的美女广告屏——回家自慰,这四幕把这个人物的那种不甘、倔强、甚至是嫉妒刻画得太连贯了。

  此外,还有不少"画框中的画框"场面,比如贯穿影片后半部的参加印度歌唱节目的"内向"女孩,她的形象展示几乎都是通过Sharad观看电视塑造的,我认为这个女孩其实某种意义上是男主对自身心境的一种投射——他曾经也是有点腼腆、不自信的,所以在比赛失利后日常排练频繁出错,而熬到小有名气后又经历着夹缝中的迷惘与挣扎,随着师傅的去世(这一幕我感觉也蛮超现实的,我总认为后来师傅突然又睁开眼睛是男主的一种幻想,或者说想表达一种黑色幽默也未可知?)他彻底丧失了坚持的欲望。而到最后这个一开始声称自己腼腆的女孩,浓妆艳抹,唱着显然是不符合她精神内核的流行歌曲,便成了男主的镜像。 而接近结尾的那段闪回也算是整部电影台词上最精彩的一场戏,年轻的Sharad和他的好友与一位"音乐小偷"(专门收藏各种歌手的罕见录像带)见面,这位"小偷"似乎很诚恳,把他所知道的各种小道消息都吐出来,什么xxx其实是妓女出身啦——最刺痛Sharad的无疑还是他对于自己师父、以及传说中的梅伊大师的"诋毁","小偷"说:什么梅伊可以在零血压的时候唱Raag啦...拜托!零血压是什么概念!...她是一个卓越的歌手,也她也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所谓梅伊有多厉害,流传下xxx古典音乐人的22还是23首曲子,也不过是学生们对其的神化,谁数出来的22还是23呢?...他(Sharad的师傅)不过只是另一个被编造的神话罢了...诸如此类的话对年轻气盛的男主是诛心的,他盛怒之下泼了对方水——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朋友,在其偶像(也就是被"小偷"说是妓女出身那位)的私隐被暴露后,并没有恼羞成怒——所以后来他富贵了。这样的剪辑无疑是更具有戏剧张力的——男主并非不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浑浑噩噩;相反,他在如此早期就被人点出了问题所在,正是他高度的清醒才让他这些年的坚持、执拗显得可贵或者是印象深刻。 男主Sharad在开头的表演之后回到家,外婆催促他给母亲打电话,他却显示出了极强的抵触心理,中途有一次编辑了"sorry"的短信给她,而这条暗线几乎一直到影片3/4的时候才有所缓解——他在学校因为和学生家长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其有意贬损他的教师地位)而后和母亲通话,这似乎才达成了他们比较彻底的和解。并且母亲只是活在对话和通话中的角色,我更倾向于理解这更像是Sharad与自己的和解。 最后一场戏是他和妻女坐在整洁的高铁上,画面切到他出席纪念师傅书籍的发布会,他在记者前说自己开公司致力于北印古典音乐的推广,并且听众需要在官网上购买——这无疑和开头他推销同样类型的冷僻音乐,却被几乎所有人回绝形成了对比——似乎这都只是他的美好幻想罢了,车厢里走进一个弹唱的落魄模样的男子,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被他吸引了,他却始终保持一种超脱游离,或许他已经彻底幻灭了,从一个对古典音乐满怀抱负的青年到如今的漠然态度,似乎在宣告"传统" "冷门"在当下场景中已然战败。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比赛上给他评分的人,在乘火车参加大师的演奏会时,却只是惦念着可以吃到什么零食,还说"这些大师表现好的时候让人觉得中了头奖 差的时候也是真差",几分真几分假让人哭笑不得。总之,这部电影亮点还蛮多的,特别是"北印传统音乐"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固执/执着的)边缘人物、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妥协等话题,有空还想再刷一遍。

  注:我看完第一遍就赶紧趁着还有记忆写的 如果我在剧情上有看错的地方 麻烦大家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