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邦新命》是一本由白彤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邦新命》精选点评:
●其实感觉有些地方略欠论证吧
●严谨的哲学语言和逻辑
●儒家哲学
●还可以吧。但可见功力不深不够。
●没想到读了会那么愤怒,不仅是大量过于敷衍的排版形式错误与,更多出于对本书主题技术上的处理敷衍(附录和前2章除外,至于第5-7章都是水文),尤其是第3章和第4章,不知道是否发生什么事。(1)讨论口吻不够严谨,不少地方真的像打车师傅侃大街。(2)本书前2章从方法论上提出比较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去试着让人接续后续的讨论,尽管相关文献有些粗糙(与中文圈相关作品的联系),但相对足够,并提及可运用(作者不断强调)非常“薄”的政治概念去发挥某种形式上彼此的相互接受,如后面章节提的儒家、民主主义、保守主义。(3)第三章对于孔氏中国的设定,试图改善普遍意志沦为众志的问题,很多技术问题,连基本的政务官与事务官都弃如敝屣,第4章弄潮,谈儒家权利,挑选的对象?后半将罪犯与动物权联系⋯⋯中间很多连接与想法说明,不愿详说
●一种思考。
●熟人熟作。就不多说了。
●欣赏白老师的不仅在于其学术“国际化”的程度,更在于其抓问题的能力和学术野心,虽然产量还不够高、框架还没完全搭好,很多工作还是非常preliminary。将儒学政治地、哲学地分析可能是最有前途的一个方向,而对自由民主现实的任肯也是题中之义,对儒学内部的张力的处理也应该受到重视——甚至在写作上,白老师的分析式、论辩式(polemic)风格也有很多大陆(特别是中哲)背景的学者可以学习的地方。据说最近会有一本英文专著出来,希望内容上更有新意,写作上整体性更强。
●前半部是严谨的逻辑溯源,后半部是新的乌托邦构造
●前一部还可一看,后一部似不必看。这两个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旧邦新命》读后感(一):山寨:中国的宿命
书没看过,但昨天下午碰巧听作者亲自讲了一个小时。
读其书,与听其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譬如刘小枫,读他的书,神神道道,听他讲座,原来是袍哥摆龙门阵。
白先生有异相,在美国多年,普通话倒还带着乡音。
他所说的儒家版乌托邦,是接着罗尔斯的那个更现实的乌托邦而来。目的据说是为了纠正美国如今一人一票制下群氓权力过大之弊。有人自然会质疑这不符合当今中国的需要,他的回应是有些问题要早作考虑,迟则无及。
他在回答提问时有个有意思的观点,举孝廉、科举制都是儒家对韩非子的法家作出的回应。儒家是有资源的。
旧邦新命,是冯友兰先生的呼吁,对于原儒究竟有没有民主的元素,他也一再提到要“接着讲”,往圣已矣,我们得继续活下去。
我听着听着,倒想起伊朗共和国来。伊朗既实现了一人一票的普选,又保留了传统势力的权威,可算是旧邦新命的一个样板,虽然依旧被看作是邪恶国家。
甘阳引过一个笑话,晚清以降,中国一直山寨先进国家,山苏联,苏联垮了;山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崩了;山美利坚,美国金融危机了。如今中东不太平,咱就别山伊朗了。
《旧邦新命》读后感(二):值得一读
《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白彤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诗经·大雅·文王》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本书之得名,即源于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哲学在世界上也受到了愈来愈多的研究和关注。针对部分观点对儒家思想及中国哲学的质疑,作者肯定了《论语》的哲学经典地位,并认为中国哲学是超越时间、空间与特定人群的局限的。
有关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西方现代价值理念,历来存在四个阵营的不同观点。或认为传统儒家思想是现代民主自由的羁绊,需要加以摒弃和破除;或认为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也能导出民主自由理念;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比西方价值观更为优越,更适合人类的长远发展;还有人指出两者各有利弊,互相取长补短才更有助于人类和谐。本书作者所持的无疑是最后一种观点。基于此,作者寻本溯源,提出了若干有意思的设问,如“如果孔子读了《理想国》的话,他会说什么?”、“孔子如果还活着的话,他会对民主与人权有什么看法?”。
(蔡舰 2011年4月13日)
《旧邦新命》读后感(三):白彤东:《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读书笔记
《旧邦新命》读后感(四):政治哲学下的儒家乌托邦
白彤东的《旧邦新命》其实并无多少深刻之见解,亦无森严俨然的精深体系,然而这些无损于这是一本精彩、适时、有趣、大胆的书。
本书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仍然是那个老问题:儒家思想与自 由民 主之间的关系。白氏最让我认可的一点就是,他把这个看似中西的问题,成功的置换为古今问题。但作者也有一些我保留意见的地方。俱见下文。
一、问题
众所周知,对儒家与自 由民 主之间关系的描述,以新儒家认为的从老内圣开出新外王自现代以来最为流行。最近几年,蒋庆、刘小枫等人提出的所谓政治儒学、古典学、制度儒学等概念、思路仍然围绕着儒学与自 由民 主之间的关系展开,也都试图对新儒家的思路提出质疑或不同看法。白氏在本书中主要解决的问题,亦是以此为背景,他提出了处理这一关系的又一个思路。
简而言之,白氏采取了罗尔斯的思路,把自 由民 主的形而上基础抽离,令其成为一种政治层面的概念而非哲学层面的概念。由此,正如我们不能说西方自 由民 主就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学中被“开出”同时也不能说柏拉图就阻碍了西方自 由民 主的产生与发展,我们也同样不能说儒家就一定会与自 由民 主有着不能相容的矛盾。白氏把自 由民 主削薄了,他主张,只要能够认定儒家不必然的与“薄的”自 由民 主矛盾就足够了,换言之,儒家能够与一个新版本的自 由民 主相容,就可以据此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显然,白氏的思路不是说儒家开出民 主,而是与刘小枫等人近年引进古典学的概念相似,将一个中西的问题转变为古今问题。对此,我的看法有两个:
首先,从积极的方面看,白氏对儒家与自 由民 主的关系提出新思路,将儒家看作天下之公器,不仅能够在东亚国家处理相应的政治问题,还能矫正西方国家自 由民 主之弊端。尽管这种想法能够实现多少,尚不清楚;尽管白氏这一观点显然也是极力摆脱后殖民的表现,但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国际话语世界中,儒家目前能走到的最远也不过如此了。
第二,白氏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是典型的哲学方法尤其是所谓“政治哲学”方法,这当然也是解释儒家的方法之一,对此我并无非议。但我还是觉得白氏全部理论的根基还是在罗尔斯,还是在一种哲学话语之下,这样,就让他整本书显得不够“古”,太“今”了。儒家经典在他笔下仍然更像是被抽象出的一个个问题和一堆堆材料,在“政治哲学”这一方法下呈现出来,儒家不像儒家,没有经学气象,而是一种儒家哲学。
二、古今
古今、中西原本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两个问题,我个人的感觉,中西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让位于古今问题。比如我以前读本科时,如比较文学、文艺学、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等“学科”(此处打引号是因为我认为这些都是伪学科)中就格外重视中西问题;在国际上,中西问题显然是个很小的问题,而古今问题则在西方也是古典学所处理的几个根本性问题之一,尤其是针对现代性反思。近些年,刘小枫大力宣传古典学,尤其是施特劳斯学派在前两年我读硕士期间,甚是甚嚣尘上。施派之说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试图公开说出微言大义,在中国的一个坏影响则是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 由民 主的现代合法性。
详细来说吧:古今问题一旦被提出,就已经有了一个预设,即古典的必然是好的、正义的;现代的不必然是好的,可能是坏的。这样的预设显然是合理的,我们研究古典,目的不仅是“古之学者为己”(这种境界不到某个年龄段位不能说,说出来就是装13),也是针对现代问题来阐发,以求对现代问题进行诊断。儒学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若能以此为鹄的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古今问题的预设在施特劳斯学派引进之后,似乎变成了:凡是古典的都是好的,凡是现代的都是坏的。这个预设不是施派所说,也不是刘小枫所说,而是一种传播式的影响。白氏在本书中多次不无讽刺的提到“施特劳斯之末流”,恐怕也是看到了这种负面影响。现代的其实不全是坏的,甚至可以说,只有一部分是坏的。比如自 由民 主、人权、法治等等,都是好的。不能因为柏拉图给民 主派排名次低就否定民 主制(您以为这是中国的小学拍名次啊),也不能因为孔子说中人不能语上,就认为中国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合理的(少数人可以,那得是真正的精英,现在的少数人那叫做既得利益者)。所以,白氏在古今问题上的认识,我认为是清醒的,至少是明白什么才叫做微言的,即:古今问题是以古矫正今,而不是否定今。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古今的看法。最近因为要写关于汉代经学的论文,所以对汉代史料中的汉儒形象有所措意,在我看来,汉儒同样面临着古今问题。
首先,汉儒是从战国之儒转变继承而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子争鸣,已经形成了一种古与今的渐变。而秦一天下后,这种古今之别轰然确立。对汉儒而言,其面前有一个古,就是三代之道或周道,古是绝对正义的;但又面临一个今,即秦朝的政治体制,包括中央的君主专制和地方的什五连坐制(迥异与古代的封建制和闾里乡野之制)。汉代初年,承秦之弊,倒不是说经济上的一穷二白啥的,而是社会结构、人群观念、意识形态等的巨变。难道这对汉儒而言不是一种古今之变么?时代的变化对儒家的冲击,与中国晚清近代以来士人感到的冲击难道不相似么?
所以,汉儒在面临古今之变的时候,即有坚持古道五百年毫不动摇必有王者兴者如拒绝跟随公孙弘治礼作乐的那些无名儒士们,也有曲学阿世者如公孙布被,也有如董仲舒,则是希图以古来正今,然而时代变化,“今”也有不少更适应当时生活的设置,最典型的就是儒家的法思想。所以,汉儒之所以成为汉儒,也是在面对古今之变时,进行了一种调和古今的尝试。古人是古代的今人,今人是未来的古人,一律也。
把汉儒的问题看作古今问题,才能深刻领会“罢百尊儒”究竟是什么,这绝非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观念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政权设计、地方管理等深刻的变化。与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和问题颇为相似。
同理,在东汉大家族逐渐形成,六朝、隋唐一直到宋代中国的家族特征越来越明显,又可以看作新的古今之变,所以宋儒的兴起,这种时代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那么何妨在今天同样以此观之呢?今天的古,当然是正义的,可以重塑古典伦理,可以反思现代性,可以让每一个读书人在如今的欲望丛生之下找到一丝慰藉;但今天的今,也是需要吸取的,个体的自 由和权利、法 治的精神、合理的选 举制度等等。简单的说,古典政治的根本是善,现代政治的基础是合法性,为什么不能认为今后的政治可以兼而有之呢?
在对施派的反拨上,我认可白氏。万万不可堕入“古必然好于今”这样的显白的“微言大义”之中。
三、制度设计
白氏一书的最精彩部分,是第三章“一个儒家版本的乌托邦”,他在这里终于延续了康有为的大同书、蒙文通晚年《孔子与今文学》等大师们对于良好制度设计的优秀传统。(每次使用这个句式我都会想起黄健翔= =)我敢保证很多牛人看着这一章后,肯定会觉得卑之无甚高论,且能提出很多不切合中国国情的范例。但是我想说明,人家白先生名言这是乌托邦啊,不是当下的中国啊。
所以,我对本书最喜欢的正是此章,如果有读者有兴趣自然去读,我不必转述。我只简单概括一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白氏提出了一个“孔氏中国”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混合精英制和民 主制的政体。该政体中,我觉得有趣的一个是他采用加拿大人贝淡宁的想法,在中国设立两院,上议院由经过考试选拔任命的知识人组成,他们不受选民的影响,且对下议院的决议有决定权。而下议院则是由民 主选 举产生。即便是这些议员,也不是代议民 主,而是逐级民 主,以保证议会不会变成不同利益集团的代理人。
另一个核心的地方,是孔氏中国的政府不仅应该对民众的物质文明负责,也应该对其教育负责,也就是把民众教育成能够有资格有能力承担这一政体建构的民众。对此我没有异议,一定会有人认为这很危险,会导致洗脑之类的。但我觉得,人总是要被洗脑的,看你选择谁了。。是选择圣贤还是别人,您说呢?
我对白氏上述两个制度设计都很认可,因为我的论文是有关教化的,而实现真正的教化无非就是让什么人教育成统治者——让普通人接受什么教化这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氏都想到了,而且显然大家都对让儒学来作为基本教化没有异议。但是,有一点,我不知道是有意无意,总之白氏没有提到,那就是哲人王的问题。
我想,一个古典化的国家是根本无法回避哲人王问题的,而我又一直认为,三代之后,已经没有圣王,都是僭主,那么这个孔氏中国里,如何产生第一个圣王来开启这个乌托邦,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提出这一问题,当然不是否定或诘难白先生,这一问题我更没有能力和资格来回答,只能算是提出自己的疑惑吧。
四、经学
在开头我就认为,白氏此书虽然写得精彩,但就是太“今”了,他基本上就是用西 方的政治哲学来重新发现、建构儒家的政治哲学。这可能与他所收的学术训练有关,也无可非议。但是在我看来,西方自古就有哲学,而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的,凡是属于哲学的,对于儒家而言都是“今”,既然要重建一种政 治向度的儒学,只靠“今”是不够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吧,我认为白氏本书缺少一种经学色彩。
这当然是我的苛求了,容许我解释两句。
首先,先来说我认为的经学。经学从何时开始,说法不一。我认为经学是从汉代开始,如果非要给他加上一个确切的时间,那当然是现在仍存在争议的罢百尊儒的时间。但我认为,这个时间只是历史上的时间,所谓从汉代开始,我的意思是强调“孔子之后”开始。经学是一种学术,当圣人在世的时候,我们聆听圣人,不需要经学,经学是从孔子死后开始的。但是,在汉儒的观念里,尤其是谶纬告诉我们的,孔子死后不是战国不是秦,而是汉,孔子是为汉代立法,所以孔子死后,汉代开始,经学也才开始。谶纬提供的是汉儒观念上的真实,并非历史真实,但我认为这种观念的真实更真实(想起诗歌比历史更真实来咯偶汗==)。所以,只有当圣人死后,经学才有意义,是代替圣人继续留在世间指导我们的,诚如《诗经》所说“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所以,我认为汉儒的经学思想格外需要被研究,这一点蒋庆刘小枫等人都讲过很多,还有更多扎实的学者在做着与此相关的事情。在我看来,经学不仅仅是四项资源,而是整个社会向善、向正义的基础,但在白氏之书中,虽然有很多具体的合理的制度设计,却没有深刻的揭橥这种设计、这个乌托邦的善性何在。我想,这或许是我太执著于经学所产生的偏见吧。
最后,我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也许你会觉得本书没有蒋庆蒋子的书那般醍醐灌顶,也没有刘小枫刘大师的书那般精妙绝伦,但你应能感觉到扎实的哲学素养、靠谱的政治理念以及不那么天马行空的文字叙述。
本书零九年四月出版,六月我购买于豆瓣书店,六折。催促我买下的是行吟泽畔兄,该兄与我聚酒二次,甚为尽兴,且同为太阳星座之处女座,兼完美主义之好。鉴于我已经在戒色和戒酒的问题徘徊数月后最终毅然选择了戒酒,那么我们下次去k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