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组织的逻辑》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锦集

2021-01-31 02:31: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锦集

  《组织的逻辑》是一本由丛龙峰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一):值得读厚的一本组织书籍

  和君系有一本关于组织的力作,在当下VUCA时代背景下,阿米巴、中台、平台型组织、划小单元、柔性组织、敏捷组织……概念层出不穷,但追本溯源都是组织结构呈现形式上的实践与变化,更多还是需要沉下来去追问底层的逻辑是什么,也即是作者所言的组织机制为何??????????????????为什么非要140字?????!!!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二):给组织理论来一次彻底的思考

  

组织是把人组织起来的学问。丛老师找到了一个把组织理论串起来的视角,那就是逻辑。让组织问题变得系统、清晰且有据可循。这就像看中医,让你有组织问题的时候,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可以系统的思考、找到系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一次对组织理论的彻底思考并重新组织的过程,为组织理论来了一次重塑,从实践上来说,的确是一本可以帮助到企业界朋友的好书。我给五颗星。这么厉害的一位学者,竟然在咨询公司而非知名大学,实在是高校的一个损失。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三):写组织的认知论而非方法论

  

1、我工作常遇到了一些组织的问题,想要通过这本书寻找解决办法或思路,但没有找到,这不是一本写怎么做组织设计、解决组织问题的书,这是一本关于解释/拆解组织逻辑的书,是关于组织的认知论,这方面丛老师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深厚,正如书中所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偏理论”;

2、一横一纵,点、线、面、体的组织逻辑简洁有力,会帮忙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就组织谈组织,和战略、业务场景的结合较少,有点遗憾。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四):和君系又一力作,丛龙峰《组织的逻辑》

  

从博士的新书《组织的逻辑》说理清楚,学术功底深厚,关于组织的相关概念的界定清晰精准,近期读了很多和君系的书籍,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知识扎实,直击本质,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与和君系想打造中国自己的管理商学学派的初心一脉相承。之前看过从博士在和君的课程,说自己加入和君的过往精力,对其治学的态度大为钦佩。顺便说说读书整体感受,上篇理论体系,理论概念界定清晰,纲举目张下篇实践案例,有几个案例非常精彩,结构设置也比较合理。稍有遗憾的是,没看到作为咨询领域的专家,对某个案例的全面详细的呈现,这也可能和作者咨询师的身份有关,不好把案例讲透,之前读过德邦集团的《借力咨询》,讲述的是作为甲方与咨询机构合作中视角和感受,很希望能在从博士接下来的作品中看到作为组织研究专业领域的专家,对一个企业更全面,更系统,更专业的思考和分析,也好让理论和实际联系的更紧密。整体感觉就是案例看着不够过瘾。之前关于乐视的《新物种乐视》,不知道会不会类似的案例,用书中的理论部分重新串一遍!整体感觉这是难得的组织管理方面的好书,期待作者下一部更优秀的作品。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五):组织是什么?

  本书从组织的要素、组织流程、组织层级和组织的形态,层层递进的论述了组织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组织架构图只是表面上看到的,看到的只是横向、纵向角度的“编制”,而一个高效运行的组织,还有其组织机能的发挥。 本书的优点在更加规整系统的阐述了组织理论,并且结合多年的实践,字里行间能看到对于管理的深刻认识,经常会产生共鸣,基本贴合了本书书名,但是对于组织领域的人员,实操性就没有那么强。 作为一名组织领域工作的新人,经常困惑的两个点是:1、如何设计一个更合理的组织,即便只是局部的设计。2、如何“看”明白一个组织的运行情况。本书并没有给自己一些明确的答案,可能是限于自己的视野和经验不足,但是提供了一个更加系统的思考模式,特别是在如何去“看”组织上。 关于本书的一点收获: 1、组织即编制,组织即器官——从形态和功能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组织”这个概念。通常我们去看待组织更多的是以还原论视角,看到的是一个个组织机构和关系线,但是要发挥相应的组织功能,背后是多个组织及相应机制运转的结果。 2、衡量组织必须要用效率视角,否则组织怎么设计都可以,横向的运营效率,纵向的决策效率,横纵结合的结构效率,以及结合人际因素的整体效率。 3、组织设计类型的新视角,以任务为中心、以结果为中心和以关系为中心,打破了我们传统基于U、M、H型组织形式的划分认识,是一个更本质的视角。 4、对组织形态的认识,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体现了我们在设计或看待组织的三种不同思维方式,基于效率、情感还是权力。 5、管理也许需要更多一些理性视角,从组织角度上去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体系,凡事先从流程和组织方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觉得搞定“人”就行了。

  《组织的逻辑》读后感(六):管理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很多个平静下来喝茶的夜晚,会思考这些问题:

·如何可以从繁杂的事情中抽离出来,尽可能机制化?·人心,还是机制引导,可以把团队拧成一起,劲往一处使?·绩效是把双刃剑,利益保障了,人的胃口却不停,怎么平衡?·是什么因素影响组织效率?机制还是人?

带着这些问题,翻起了这本书。说说感悟和收获。

1,把“组织管理”抽丝剥茧讲透了

目标导向、OKR、矩阵结构、协调管理……很多概念性的词平时并不陌生,但仅停留在单个知识点上,运用到工作中难避免片面认知的局限性。

作者开篇立论,组织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组织管理要解决的是把组织内部的能力形成关联。即所谓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然后进行系统的拆解和讲述:

第一章主要谈“组织三要素”:共同的目标——人为金钱而工作,为理想而献身;贡献的意愿——物质层面+情感层面;信息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是“有效”。其中:

· 目标如何制定、制定好后如何分解对应现实工作能够有很好的指引。(ps:华为业务领导力模型是个好东西)

· 关于企业五阶段模型以及企业成长路劲的讲述很棒,将自身公司/业务代入思考,会有一个“穿透未来”的视角。

第二章与第三章,个人觉得是本书的精华,从微观视角到宏观视角,好像平时玩无人机,先凑前看,再拉远,甚是好玩。其中:

· 标准化作业流程(SOP),在“点效率”章节着墨不多,但意义重大。如何把例常事项和非例常事项标准化,建立机制,推动执行,是很多公司业务开展的强大保障,尤其在规模化扩张的阶段。是难啃的骨头,做好却是难得的内功。

· 组织驱动力,基于竞争需求,结合组织能力和公司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明确核心业务板块,即哪个是主动轮,同时设计其他版块如何围绕主动轮转动。在“面效率”章节,有两个蛮有意思的案例分享,zara和优衣库,基于未来,立足当下,站在价值链,企业如何步步为营,构建竞争力,这个章节有所启发。

·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即作者所言“体效率”。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城市合伙人”、“合伙成立区域子公司”的操作很容易随之而来。合作最初往往都是看到机会以及对方的闪光点,但合作本身就是利弊相依,且不说沟通管理成本增加,从择人、分工、权责利设定均有讲究,搞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剩下唏嘘一场。公司与公司合作协同,如何共赢的同时守住核心,作者提供了一套思路,个人觉得很赞。

2,管理是手段,更重要是人

在翻开这本书前,我常会想,公司初创阶段业务为先,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组织化建设,让权利责任自由流动起来,以实现脱离“人”,即便老板不在,领导不在,业务正常运转。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更坚定此信念。

·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个人(尤其是创始人)具体贡献越来越有限,一天永远只有24小时,组织管理的意义在于杠杆他人的时间,形成组织力。同时将个人理性,过渡为集体理性,群策群力。

· 经营一个项目,或者经营一家公司,很多时候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作者在书中多个章节反复提到创始人(ceo)的影响力(尤其第三章),甚是认同。管理是手段,可以更好解决问题,但毕竟人不是机器,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个体,创始人如何为人处事,坚守何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也决定了组织和企业团队的风格,甚至决定了企业的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嘛。

· To know and not to do, is not to know. 知行合一,这是创业路上最经常提醒自己的话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书作者力透纸背,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抽丝剥茧娓娓道来,翻完一时爽,但往往实践了,甚或是踩过坑再看回书中逻辑,更是一种畅快的体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