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宫观止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故宫观止读后感100字

2021-02-01 03:3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宫观止读后感100字

  《故宫观止》是一本由丘濂 / 曾焱 / 吴丽玮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观止》读后感(一):故宫,这不一样的宫殿

  

近来故宫可谓十分的火爆,它就像一个网红,在经历的很长时间的“蛰伏”之后,重新让人们认识,而关于故宫的综艺变得越来越多,而这种综艺不靠流量,不靠娱乐,相反,靠的是故宫那积淀着几朝几代的历史,靠着浓厚的文化等来吸引观众。去参观故宫成为很多人心中一直存在的夙愿,即使你曾经去过故宫,看到过那里面的古迹,但是它仍让你难以忘怀,我们从故宫中可以看到太多的东西,就像人生的点点滴滴,无法抹去。而三联出版社的这本《故宫观止》让我们可以不断从书中游故宫,看古迹。

故宫,这不一样的宫殿。故宫在中国人心中是非常神圣的,在这所宫殿中,经历了很多的朝代,这里面有历史的痕迹,也有文化的沉淀,里面的古物很就是好的见证,风雨之下,而故宫依然屹立在那里。本书共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是历史与价值,在这一篇中,详细的论述了故宫的历史,以及故宫的巨大的价值,其实对于这一篇,从我们的大环境中就可以耳濡目染,我们知道故宫,其实也对于它的历史和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篇写的是故宫的藏宝,主要介绍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我们都知道,故宫博物院的古物非常多,如果想要去看历史的样子,一定要首选的就是故宫;第三章写的是关于守护和传承,故宫的守护,靠的是众多的守护着,而他们的存在才能够保证了故宫的相对完整性,才让我们见证了故宫之美和历史之美。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去做的,历史和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第四篇讲的是修缮与鉴定,故宫本身已经经历了多个朝代,而经过风雨的冲刷和时间的洗涤,任何的建筑都不可能和新的一样完好无损,但是在一代代的修缮下,我们的故宫才能保持着这样的面貌为国人展览,这些修缮成了故宫的魂;第五篇讲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情况和里面的一些产品。这就是本书的主要的内容。

《故宫观止》的内容丰富,是我们了解故宫,重识故宫的一个很好的资料,而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我们熟知的故宫,当然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故宫。这不是一部庄重的教材,而是一本直击心灵的历史的滋养。在故宫下,有很多的领路者,也有很多的守夜人,他们是故宫完好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努力做着修缮故宫的事情,故宫因他们而更加厚重,我们因故宫而更加了解历史。其实对于很多人说,参观故宫其实就是想要看看故宫里面的那些藏品,可以说,故宫的藏品是我国所有博物馆中最全的,而且是最为珍贵的,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故宫的美,不一样的文化的美。

《故宫观之》是一本我非常期待的作品,当然也是一部没有让我失望的作品。在故宫这个不一样的宫殿中,我们发现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气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这个厚重的文化宫殿保护好,这样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不同时代留下的东西,与史为伴,我们能够获得太多的东西,历史的长河永远不会让我们在这条路上停下来,而故宫就是长河的一部分。

  《故宫观止》读后感(二):故宫文化,叹为观止

  

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朝的皇家宫阙为院址,其建群落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珍藏的文物珍品浩如大海,令人叹为观止矣。

《故宫观止》是由《三联生活周刊》出品,书中详细讲述故宫博物院众多璀璨文物藏品中的一部分最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通过这本书进一步了解故宫文化,认识故宫藏品,关注和支持故宫博物院文化保护工作。

书中讲述了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在这本书中,全面展示了六百年的故宫历史文化的底蕴,如同进入故宫观览,是一次视觉的盛宴,可以从中探寻中国历史的文化的根脉所在,以及文化交流与历史文化的传承,解读故宫珍贵文物的艺术价值。

《故宫观止》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发现故宫文化的历史与价值,对故宫的藏品总目,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记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每一件文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赵孟頫的艺术天地;张伯驹与孤品《游春图》的曲折命运;《伯远帖》:江左风华与聚散离合;十全皇帝乾隆的书画情怀;《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忧思;故宫珍藏世纪旧影;故宫里的皇家天文馆等内容。

故宫的历史文物的守护与传承,是几代故宫文物守护者的使命,在故宫的宫墙内,还保持着历史的氛围,与外界如同两个世界。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群默默守护故宫文物的文化工作者,使我们对故宫里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通过读《故宫观止》,更对故宫的文物关注和着迷。

书中讲述故宫的营造之美和修缮的过程,介绍了一批了不起的匠者——李永革:修故宫的人;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吴瀛:十载故宫尘梦;修故宫的门道;最后的工匠;故宫里的钟表师徒等等。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故宫,因为有这些文物的保护者的辛苦努力,守护着我们古老中国的文化精神,让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一篇中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及管理和运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从各方面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介绍了台北故宫的掌门人周功鑫女士,她在与大陆进行故宫文化交流,特别是合璧展览进行了特别有意义的两岸交流。书中揭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之瑰宝,通过纪录片《台北故宫》的形式,让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方位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故宫的历史文物说话,让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说话,讲述和挖掘故宫文物背后的文化内蕴,使文物的价值能得到彰显,故宫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得到体现。

这本书装帧精美,内文四色全彩,创意的装帧采用空脊形式,可平铺展开在桌子上看,很有典藏价值。以精彩的照片,逼真地再现了文物本身的神态。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从中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可从中获得有关文物欣赏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古物的基本知识。

故宫是一座伟大的东方古典文化的艺术宝库,这些了不起的中国历史古物,说不尽的华夏历史,再现一段历史文明的营造之美。

正值紫禁城600周岁生日时,出版这本书,对于故宫文物的守护与传承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书中对故宫文物的直观鉴赏,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蕴涵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故宫观止》读后感(三):神秘的故宫 引人入胜

  

故宫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故宫是我国古代明清两个朝代帝王的居住之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物,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物,体现了我们东方国家的建筑风格,也展现出帝王的奢靡,里面占地广阔,房屋达万间,里面收藏的物品也都是世间最为珍贵的一些奇珍异宝,是我们国家最为神秘的地方了。

故宫的存在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其实在我们的国家有好几处地方都存在故宫,有沈阳的故宫,南京的故宫,台北的故宫,当然在这些故宫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北京的故宫。北京的故宫无论是在面积,地理位置,还有知名度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北京的故宫地理位置特殊,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因此选址也是精心挑选,尤其古代皇帝特别注重风水之说,认为这是龙脉之地。北京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上,而且是中心位置。

关于北京故宫的介绍,相信每个人也都有所耳闻,甚至有很多人都亲身去过故宫,欣赏过这里的展览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木质结构建筑物中面积最大的,不仅是我国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可见故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可以看到故宫在世界建筑中所处于的地位。

关于故宫的介绍我们也是看过很多,但是很少看到有书籍来专门介绍这些的,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故宫观止》,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读者们也能猜测到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籍,在这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故宫,让神秘的故宫揭开了面纱,让读者可以足不出户就浏览故宫,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故宫观止》的是由三位作者共同创作而成的,三位作者分别是丘濂,曾焱,以及吴丽玮,其中丘濂是美国贝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硕士,也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曾经出版图书《匠人匠心》。另一位作者是曾焱,是《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出版过作品集《现场:当代艺术访谈录》。第三位作者是吴丽玮,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这次由三位作者共同努力创作完成的这本书,让读者对于故宫这个神秘的地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为本书的介绍,对于故宫的一切更加喜欢,热爱。

《故宫观止》是几位作者经过多年对于故宫研究的精华制作,书中对于故宫介绍的是非常详细的,也由此看出几位作家的用心。书中不仅详细的介绍了故宫的历史,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故宫的文化瑰宝,尤其是读者们都非常关心的宝藏,更是详细的书写,并且配有大量的真实的图片。更加引人入胜。

故宫旧称紫禁城,其色彩也是非常耀眼的红色,这种颜色是我们东方人最为喜欢的颜色,因此这种色彩建造的房子也是让人非常喜欢的。故宫的历史悠久,最为引人入胜的不仅是建筑物,还有其内在的物品,更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详细介绍,让读者对于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有了最为亲密的接触,有了更加真实的认知。

《故宫观止》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书中通过五大篇章来详细的介绍故宫的一切,从它的历史价值为起点,开始介绍。然后对于人们关心的宝藏进行深入的介绍,以及对于故宫的守护和传承,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修缮和鉴定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体现了对于故宫的重视。最后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台北故宫,让读者对于台北的故宫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故宫观止》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籍,很喜欢这本书。

  《故宫观止》读后感(四):令人叹为观止的故宫印象

  

故宫,作为承载中华文明历史积淀的圣地,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从茫茫远古走来的精神力量。每一个去过首都的人,都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古代王朝的气息,领略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真切感受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史,遥望充满光辉前景的未来。而故宫,也以自己的真实面目迎接众多游人行者,实实在在地满足了人们在精神上的这种需求。

近年来,关于描述故宫的纪录片、书籍层出不穷,持续引发了公众对这座充满历史人文底蕴的宏伟建筑群的强烈关注。人们关注的不是一件历史文物的价值几何,也不是冷人大开眼界的丰富馆藏,更不是到此一游的虚荣浮夸。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在一座座楼堂馆所背后,在一件件珍贵文物背后,在一桩桩历史事件背后,在一角角看似不起眼但却鲜明彰显时代风格的雕梁画栋背后,历史在期间穿梭,文化在这里汇聚,时间在这里定格。

故宫,这座坐看世界风云变化,寂然冷对历史变迁的世纪博物馆,成为中国人民精神血脉中流淌不息的永恒之河。如何用好这座丰富的宝藏,尽可能焕发其生机与活力,紧跟时代融合新鲜血液,为国人提供更为丰富、生动的精神食粮,也是每一个文化传播人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家创建近百年的著名期刊,在新老媒体转型与融合之际,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跟进时代,在永葆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为社会输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故宫观止》就是《三联生活周刊》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优秀文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它的成功不在于传播的速度,而是深度。在有关故宫作品接连推出之际,《三联生活周刊》仍在潜心思考,而今终有这一记重磅呈现在读者面前。

《故宫观止》的深,体现在对故宫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历史最能体现其生命力的就在于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参考价值,保护历史、重现历史、挖掘历史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历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故宫的藏品多,在战乱中被破坏掠夺的也多,故宫文物的南迁、西迁之路,就是一部毁坏与保护、断绝与传承的斗争史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历史、文物工作者甚至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回顾这段光辉但又沉重的历史,更加深了我们对故宫价值深切思考,收购回来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峥嵘岁月。

《故宫观止》的深,体现在对珍贵文物背后历史命运的深刻洞察。不管是宋末元初赵孟頫的《洛神赋图》,还是东晋时期王珣的《伯远帖》,抑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与《游春图》的缘分,都是一代历史的见证。这些字画本身就是艺术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命运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奔腾不息。一幅《清明上河图》风俗画卷极尽繁华,盛世之后深藏隐忧。而字画背后的主人或保护者,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唱响了一曲曲历史兴衰、聚散离合的时代之歌。参观故宫,阅读人文,看的是朝代更替,观的是物是人非,想的是历史命运。

《故宫观止》的深,还体现在对故宫守护与传承的深远考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故宫以其泱泱大观深受公众欢迎,但时间的流逝也给这座恢弘的建筑带来了岁月的侵蚀。虽然“入我眼者非我所有”,但一代代故宫人为了这座神圣的建筑群,还是义无反顾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时至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手段层出不穷,故宫文物保护得到了技术的加持,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效。但一些特殊技艺的失传工导致修缮维护只能“储上木以待良工”,故宫保护任重道远。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见舞者《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纵观国内著名历史文化景点或大型历史博物馆,到故宫可以“观止矣”;而了解故宫的前世今生,窃以为阅《故宫观止》也可以“观止矣”。

  《故宫观止》读后感(五):《故宫观止》:跟随三联周刊脚步重回中国最著名博物馆奇妙之史!

  故宫,这个词想来已经深扎于中国人内心深处,而于我一个在北京呆了将近十年的人而言,更是有着数不尽的回忆与感动。在当初刚前往北京念大学之时,兼职导游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而在那段时光里,我将北京五大景点游览了数遍,天安门广场之后,就是故宫博物馆,在那里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除却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还有令人神之以往的传奇故事,每每此时我都会驻停脚步,耐心听从其他导游们精致而又惹人好奇的故事,欲望着用自己一双慧眼探索出曾经生活在这座华丽宫殿里君王与丽人们传奇的一生。

  近来三联生活周刊撰写了一本精致到可以世代收藏的故宫博物馆专辑《故宫观止》,在这里,故宫600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经过最专业人士的解读,浓厚的艺术价值,人文密码,配以故宫修缮与传承间的技术特征,在这本鲜红的书籍里熠熠生辉,弥留光彩,更是给我这样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曾经有许久都隔三差五行走故宫的人士带来了久违思念与牵挂! 故宫博物馆,门外汉看的是别出一致的建筑风格以及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而在《故宫观止》这本书中,读者将能够以全新视角探索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爱好者的夙愿,在专题展览和精品展览上,故宫工作人员付出数夜心劳,还有些许德高望重专家投入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即为,自溥仪从故宫撤离之后,紫荆城就成为全民文化聚集地,数次故宫藏品迁移过程中也有佳话传承,故宫文管处处长梁金生家族历史就是见证奇迹最好的佐证。

  之前我很是困惑这些藏品展览,为何我无缘遇见,兴许是因为当初年少,只关注眼前的光鲜亮丽,而从不关注在故宫博物馆主轴线旁边的展览厅,错过了诸多历史文化熏陶机会。大部分游客故宫参观路线是从午门进入,目不斜视的沿着中轴线穿过这个建筑群,再从神武门走出,很少有人走到旁边去,那里的专题陈列馆其实都在展览国宝。《石渠宝笈》展览会上,传承的都是中国古代书画精专作品,而最为人们向往的即为《清明上河图》,如若不是《故宫观止》这本书,想来我是绝不会知道自己错过多少价值体验,加以将专业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给普通观众的故宫工作人员的用心良苦。 新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如鱼贯出,让故宫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地以普通大众能接受的格局呈现,这不是在自降身价,而是走出固定思维。确实,蕴藏着一个国家数年文化积淀的地域,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人文素养之人踏入此地,才能够融进宝地最真实的价值所在,才能体会出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可是故宫专家们也明了当今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繁多,所以在展览上也陈列出微博等APP互动模式,这种时代的更替,也是智慧的挑战,更是传承的最佳选择。

  “院长易培基和秘书长李宗侗翁婿二人是南迁坚决的拥护者,他们认为土地失去可以再夺回来,国家亡了可以再恢复,但这些古物一旦损坏却是永远不可挽回的。”在战争年代,文物的保护更是无比艰巨,如若没有视死如归的英雄们坚守,又怎会有当今盛世的精神寄托熏陶,日军自然深知故宫藏品的价值,忌惮许久,但是南迁的目的终究抵过保守程规的懦弱,只是未曾想过其中心酸的我,在看完《故宫观止》一书后,甚是体会到惊心动魄,数次将文物南迁,只是为了避免外贼的野心,但逃脱不了途中的人力财力的耗费,更是有性命牺牲之苦。待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那些流落他乡的故宫文物再次回归,曾经寄人篱下但是又迫于无奈的躲藏,无时不刻在彰显着战争的残酷。 故宫藏品曾大量流失到台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尽皆知,在台湾尚未成功收复的国情之下,我们也考量着台湾故宫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较量。我作为一个门外汉关注到一个细节,即为台湾政府专门为这些国宝建造了博物馆,而大陆是以皇宫直接传承下来做博物馆,究竟孰是孰非,亦或是谁更注重国家藏品价值的,想来人云亦云,依我所看,台湾政府在对待国宝上还是有些浓烈的民族荣誉感,自始至终都是如此,我们应当尊重敬仰。

  《故宫观止》一书,以其独特的专业素养配以循循善诱的故事讲诉,让读者在诸多图像的视觉体验里重新认识故宫,不再局限在鳞次栉比的建筑表面,而学会深入了解文化底蕴。这本书还以专业人士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各种书画藏品的历史由来,文化传承,也许在实地考察故宫博物馆漫长的等待途中,它将会给游客指引方向,让文物价值悄然而至。 《故宫观止》内文四色印刷,空脊精装,富有典藏价值,可180度平铺展开,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封面以珍贵的漆器文物文理做底,书名白漆片烫印,传统中国红色装饰封面,这样一本历史,文化兼具的书籍,是故宫爱好者的不二之选,值得推荐且珍惜!

  《故宫观止》读后感(六):故宫——遗留在现代文明夹缝中的沧海明珠

  

故宫——遗留在现代文明夹缝中的沧海明珠

东方的中国,留给了世界一个古老文明的刻印,长江、黄河、长城、泰山、九鼎……这些都是古老的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自然印记,而中国人在文化历程中留存的足迹,最深刻的那一步无疑是放在了故宫。故宫,是遗留在现代文明夹缝中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文物最完整的留存,也许是文明在莽荒世纪里安插下的一座城,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空虚灵魂的抚慰,是对文化和艺术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奈何我们离那些曾经的浩瀚太远了,如今只有以湖水的浩瀚来模拟大海的苍茫。在《故宫观止》里,一代代学人、志士对文化留存的安抚,都潜藏在这字里行间。这本书保存了许多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记录了许多尚未为世人熟知的细节。

时间无法淡化往事里的色彩,那失传的技艺,安邦的制度,典雅的文言,傲气的英雄,这历史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所以故宫成了民族的记忆,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假如以海与湖泊来比喻的话,我想,文化是一片海洋,《故宫观止》要做的,是在海洋收回它在这片土地上的恩泽,让河流汇入,在我们翻阅这些曾经辉煌曾经璀璨的过往时,可以如同透过湖水的波澜,窥探古老的文明,捕捉那些被海洋深处黑暗吞噬的光。

诚如故宫陶瓷鉴赏专家耿宝昌先生所言:“故宫过去称孙瀛洲、陈万里和韩淮准是‘三希堂’,意思是,这三位大师就像故宫三希堂的珍宝一样宝贵。”在《故宫观止》里,展现的不仅仅只是图景,也不仅仅只是让我们知道,这里的文明曾经多么璀璨,这里的文化曾经多门辉煌,这里呈现的,是一代代故宫专家守护并传承这些故宫珍品的核心的力量,薪火相传的是代代延续延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香火,你看,这里排队来观赏的人,就知道,这种热切和这种期盼,赢得了多少人发自内心热诚地拥戴。

一个好书是可以留存一份情怀的,一本好书也是可以延续一种精神的。在这样的书籍中,如果你愿意去阅读,可以如我一般,选择一个宁静的下午,带着一点虔诚,捧着《故宫观止》,书有些厚重,彩色的印页颇具分量,所以每一张图片的细节都清晰可见,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几任故宫的掌门人对故宫的诉说,他们在讲述着这里展品可以留存到现在的不容易,故宫文物历程600年岁月的沧桑变化,历程多次战乱,在朝代更迭中,时代让他蒙尘,南迁、西度记录下的故宫文物是一部颠沛流离的奔波屈辱的历史,这里的文化被人收购,成为权贵手里把握的物件,成为身份的象征,然后又在多年辗转之后回到原始的起点,他们一代代人最朴实的愿望就是将故宫的文物留存完整,让后世子孙可以知道,这里的一切都来之不易。

如果你再翻阅一下,你会发现,作为故宫文化的衍生品的《故宫观止》其实是一幅完整的摊开的画,尤其是书画卷中的长卷,为了保持故宫文物的完整性,这本书采用了180°可旋的方式来完成,摊开的时候,就是一幅完整的图景,从左到右都可以细细品鉴。张伯驹的孤品《游春图》在这里不仅配上了精简的文字说明,曲折的命运和波折,在《伯远帖》里流散的,是江左风华与世代士子的聚散离合,即便是著名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也没有仅仅只做展览,而是介绍其背景,告诉人们,在这幅长卷背后,张择端如何去构思这图,背后繁华带给人们的优思,隐藏其中的心酸,都一一娓娓道来。一幅幅图景展现,一个个故事讲述,一幕幕历史重现,很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中国文化的魅力如今已经逐渐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当金发碧眼的小姑娘,朗声念出如歌如画的中国诗词,当故宫沉寂已久的清池被急切的脚步惊起涟漪,我们似乎听到了苏醒的声音——那是中华文化在时间长河的泥沙渐沉睡多年的古莲子逢春而生,再次向这个世界展示它蓬勃的生命力与无与伦比的魅力。中华文化,熬过了艰难漫长的冰期,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风。立足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背后是日益强大的国家和文化素养不断提升的国民。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她扎根于华夏大地,摇曳着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碧叶,亭亭玉立,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与神往。而故宫,就是这里最有生机的那一颗种子,《故宫观止》则让这颗种子以文字和图景的模样,重新展现了文化最美好的那一面,。愿你阅读,也和我一样感知。

  《故宫观止》读后感(七):故宫之美,一本书“观止矣”!

  

1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站在午门的城墙上,默默地看着六百年沧桑巨变,看着中华由衰转盛,屹立于世界之林,心中是五味杂陈。

故宫既是博物馆,又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世界的博物馆中地位极为特殊。如何保持紫禁城的原貌,又能让观众们感受故宫的博大精深,这是历代博物馆工作者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将历年来对故宫文化研究的精品集结成册,出版了《故宫观止》这本书。

该书一共分为五篇,二十余篇文章,涵盖了故宫的历史、藏宝、守护与传承、修缮与鉴定、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内容,可以说是将故宫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以《三联生活周刊》的业界口碑以及实力,读完这本故宫的视觉盛宴后,真的可以“观止矣”!

2

在《故宫观止》中,前故宫院长郑欣淼这样评价故宫:“故宫博物院是依托于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既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博物馆,又是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同时是一个世界遗产遗址,还是一个特殊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的博物馆。这种多重身份决定了故宫的特殊性,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古建筑的重视却不够,一贯重文物轻建筑。”

故宫目前对于古建筑展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原状陈列,人可以看但不能进入;第二种是作为可参观的展室。

在去故宫参观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到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轴心的古建筑群,都是只能围观,不能进入的。

而东六宫、西六宫、文渊阁等地方,都设有展厅,可以在宫殿中,感受穿越历史时空的文物之美。

而《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则是设置在午门城楼上,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展览建筑风格。

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布展,不仅对古建筑完全没有损坏,而且对文物的保护条件完全都符合要求,这在各国博物馆的建设中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不过《故宫观止》也提到了,虽然午门展馆技术先进,满足文物展出与观众观展的需求,但是造价实在是高昂,只能展示少数对储存条件要求极高的文物。

3

作为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也是一项最困难的工作。

无他,没有足够的经费。

前院长郑欣淼说,“故宫实施的是双编制,门票收入上交国家财政,院经费则每年通过中央编制委员会进行预算和审核。虽然从门票收入上看故宫完全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体制并没有采用自收自支。”

但是,专家们需要在无价与有价中做一个取舍,毕竟文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对于历史的研究价值更是无限的。

也正因此,即使是在百废待兴的1953年,当时故宫博物院花费了数百万元收购到了《中秋帖》、《伯远帖》、《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国宝级文物,现下也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不传之宝。

故宫在审定文物价值时候是极为严苛的,相形之下,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炒作文物价格的乱象是亟需控制的,尤以海晏堂,十二兽首为剧。

在参观圆明园的时候,许多游客最关注的是海晏堂,十二兽首,为无法见到这些国宝而叹息。

其实以前一直有所疑惑的,相对于西方化风格的雕塑,个人感觉无论是美轮美奂的瓷器,还是晶莹剔透的古玉,从年代感、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都远胜于十二兽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兽首会受到如此的追捧,屡屡拍出天价。

在读《博物馆之美》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专门用一篇文章呼吁,不要忽悠圆明园的“水龙头”。他认为,兽首,也就是“水龙头”,其实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都很有限,根本谈不上“国宝”。兽首的关注度和市场价格被炒作,更多的是一种商业炒作,我们千万不要被忽悠,也不要去参与,不要被“爱国”所忽悠。

另外,对于海外流失文物的追讨,国家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被盗文物登记系统”,国际上文物买卖的合法性根本无法控制,对于追讨流失的文物也极为不利。凭借着博物馆每年的拨款,是无法满足文物回流的需要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炒高了类似于青铜兽首的价格。

追讨海外流失文物,要组织专门的团队,要研究相关国家的法律,依照法律程序来进行追讨。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有秘鲁政府追讨美国强行拿走的文物,还有中国在纽约拍卖中追讨回来的浮雕武士像。另外但有据可查的,还有意大利政府从盖蒂博物馆追讨摩根提那女神像的案例。

这些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家自信的基础上的。

想必,这些经验及做法也同样适用于故宫博物院。

4

经过努力,故宫开放了所有的花园,开放了城墙,开放了神武门,据2018年的报道,故宫开放面积已经达到了83%。

故宫,已经越来越成为国民心中的圣地,这与故宫各位专家及领导者一直以来对故宫的悉心呵护是分不开的。

就像是单霁翔说的,“要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凝练出强大的文化力量,……回去以后还要再来的博物馆,我认为那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

现在故宫显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总去故宫对观众们来说是不现实的,但是,经常与故宫相伴是能做到的,日常翻一翻《故宫观止》,则故宫之美“观止矣”!

  《故宫观止》读后感(八):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读《故宫观止》

文/望月听雪

在开启这个故宫博物院盛筵之旅之前,不得不想起前不久因为阅读《西夏死书》而search的一段遗落人间的历史,一个狼烟战火湮灭的古国,在遥远的时间维度里,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因为成吉思汗的一句临终遗言,“西夏王陵,就连同它的主人,在战火中遭到了灭顶之灾。在围困兴庆府期间,成吉思汗下令焚毁王陵。一时间,一座座黄色的陵台连同他精美的外饰,消失在滚滚浓烟之中。后人在西夏王陵前叹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更具讽刺的是,1908年春天,科兹洛夫带队进入中国,贿赂并拉拢了王爷,从而打开了通往神秘之城的大门,在之后的数次掠夺中,带走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图书馆”,“这些文物沿着古丝绸之路开始了一次漫长的旅行,直到1909年秋,才运抵俄国圣彼得堡地理学会所在地,共编了8000多个编号。”自此,中国的瑰宝遗落在了一个遥远的异邦国度,包括一本汉文和西夏文的双解词典《蕃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一本西夏人和汉人相互学习对照语言文字的工具书。这本词典的发现,成为破解黑城文献之谜的钥匙。至此,俄国人才明白,原来科兹洛夫用骆驼驮回来的是中国西夏王朝19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铁蹄下踏碎了的古老文明!

而在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记载里,因为蒙古人攻破城池后屠杀了包括皇族的所有西夏人,以致存在一百多年的西夏王朝灰飞烟灭,史籍也没有详细的记载,直到清末史学家张澍无意中发现了用西夏文写成的碑文,从此才扣开了这个隐秘世界的大门,一个被风沙禁锢了的传说。

而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悠悠华夏的几千年文明里,遗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世界瑰宝,而许多辉煌一时的琼楼玉宇已经成为昔日的一缕青烟而渐渐远去,如今目之所及,只见残垣断壁、碎石沙砾、漠漠黄沙。甚幸之,故宫在如许恢宏的历代宫殿中怎么也够不上前几名,但却是历代宫殿中保存最完整、最精巧雅致的。它是中国历代宫殿的集大成者,熔铸了几千年来工匠们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建筑之林最独树一帜的存在。

当它的大门徐徐拉开,仿佛拉开了那些尘封于历史年轮之中的前世记忆,那个万国朝圣的权力中心,在风烟滚滚的红尘中能傲然屹立至今,神奇之外曾经有过多少无名“英雄”的无私付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一扇扇慢慢推开的朱漆大门,关住的不仅仅是一枝红杏、一树绿柳,而是被漫漫红尘遮住的祖先曾经走过的足迹。曾经的盛世美颜随着逝去的年华已然黯淡无光,却不经意间留下了永恒的辉煌,红墙绿瓦间,人非、物是,看着一幅幅书画,仿佛印照出千年之前那个流金岁月里的人们,熙熙攘攘、喧闹嬉笑着仍然在《清明上河图》里自在行走,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跌宕?起伏?亦或是怀旧、感伤?“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北国情壮,南国轻柔。森严的红墙下已没了封建王朝的身影,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宫廷玉器也在数字信息技术的记录下走进大众的身边。”然而,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其间历经坎坷,终于云开雾散、重见光明,从阳春白雪走进大众的心中是何其艰难。“惊风吹雨过,历历大槐踪。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愁见花甎月,荒秋咽乱蛩。”

“故宫博物院是依托于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既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博物馆,又是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同时是一个世界遗产遗址,还是一个特殊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的博物馆。”历史遗产无价,然而多少有识之士曾经为了保护住这些文物不流失在外,曾倾家荡产地收购并捐赠。“当年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大量书画文物带出清宫,流散民间,俗称‘东北货’,当时在长春街头是以麻袋论价的,那是文物的价格吗?……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一个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年 代。”在食不果腹的百姓眼里,谁还会舍弃面包而瞧一眼这些华夏的“瑰宝”!

故宫内的藏品之一,《石渠宝笈》,“其典故出自班固的《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现在《五牛图》的那个位置叫作重回石渠,那个单元讲的是国宝出宫又回宫,历尽沧桑,损坏得很厉害。1977年,故宫专门组织特别专业的专家进行修复,展出了修复前后对比的照片。”

还有就是赵孟頫的画作,“赵孟頫的‘古意’说和文人画风,几乎影响了元代的整个画坛。由于他书法艺术的全面和地位的崇高,他所倡导的审美情趣在元代书法界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号召力。而故宫博物院收藏赵孟頫作品占所有传世品总数的60%。”“赵孟頫出身南宋宗室,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南宋江山一天天溃败之时,他还是一个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翩翩少年,在位于菊坡园山脚下的书斋印水山房里读书挥毫。印水山房环境清幽,依山傍水,松竹遍植,山房外有一片水塘,现在去湖州莲花庄游览时仍能看到这处被称作‘墨池’的水池,据说当年他每次写完字后都会到里面洗笔,时间一久池水就变成了黑色,颇似他毕生推崇的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游春图》是一幅春光明媚的踏青场景。尽管画幅只有两尺多长,却场面开阔,《宣和画谱》中评价它说‘咫尺有千里趣’,因为遵守了后来人们归纳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审美比例,整幅画显得深远通透。”“云海茫茫任畅游,航临北地几春秋;鳌山不镶蓬莱岛,故泊银河作文留。”

“从古代墨迹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还有断代史里的社会剖面,递藏史里的聚散离合。”《伯远帖》上那洋洋洒洒四个字:“江左风华”,蕴含的是至高的褒奖与荣耀,流芳百世的那几句由王询的挥毫泼墨诠释得淋漓尽致,“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什么时候华夏上下五千年遗失的文明才可以尽数在自家的博物馆里展出,与炎黄子孙分享多少个世纪里曾经的过往,而不是挂在别人家的橱窗里望洋兴叹!

而“这座六百年的四方古城,记录着的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是能工巧匠们留下的时光密码,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沧桑兴替。我们保留它,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重要的是继承这份厚重的深情,庄严的意蕴,诗意的人生。”“故宫秋晚馀芳尽,轻阴闲淡池阁。凤泥银暗玳纹花,卷断肠帘幕。渐砌菊、遗金谢却,芙蓉才共清霜约。半弄蕊、冰绡波浅,拂胭脂、翠琼连并雕萼。应是曾倚东君,纵艳姿轻盈,映损丹杏红药。旋成深妒,判与西风,任从开落。况衰晚、渊明意薄。重阳羞对吟酌。待说与江梅,早傅粉匀香,慰伊萧索。”

  《故宫观止》读后感(九):《故宫观止》:比浩繁文物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故宫人”的故事

  

对于“观止”二字,从前只知“叹为观止”一词,也纵容了自己的才疏学浅,从未多去了解,而今机缘巧合读到《故宫观止》这本书,美得大气磅礴,更带着特有的历史韵味,便忍不住好奇去一查究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通俗点说就是,还继续看啥看?看到这里就可以停下来了啊!因为眼前之物已是好到极点,不会有比它更棒的了!

夸张吗?如若未曾见过故宫真貌、无缘读到《故宫观止》,大概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但对于一边捧读《故宫观止》,一边回忆七年前与故宫的一面之缘的我来说,简直找不到比“观止”二字更为贴切的词语了。

一面之缘,七年之“痒”

与故宫的相遇其实是个巧合,那时候带着刚结婚不久的老公回娘家探亲,但是因为没有提前买好回程的车票,只能到北京转车,反正不赶时间,于是想着来一趟不能白来呀,不如来个北京一日游?

于是跟老公一说,立马一拍即合,可是谁知,准备好的北京一日游,光到了计划中的第一站——故宫,就已经用去了我们一日时光,若是时间在充裕些,怕是“一日”也是不够的。

因为故宫太壮观,太华美,太独特,太让人觉得叹为观止。于是,这一叹,便是七年,甚至哪怕之后八年、九年、几十年,依然会为之惊叹吧。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在纳兰的词句当中,故宫之内的种种已是陈年往事,只见花开花落,却无人可问可询,何等凄凉又是何等遗憾。

而如今,随着故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被渐渐发现挖掘出来,人们也投之以故宫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座历经六百年时光的巍峨宫殿,一扫身上的历史尘埃,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彩。

揭开神秘面纱,看故宫背后的故事

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走过600年的风雨飘摇,故宫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一样,向后世后代讲述着历史,诉说着文明。

其实说是神秘,是因为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那么简单,全国各地那么多博物馆,无数件国宝级藏品,为何单单故宫如此与众不同?

因为它更是清明两代的皇宫,在这座有着600年历史、9000房间的古老宫殿之中,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故事,无数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一次次指点江山与权力阴谋,它太过独特。

故宫的形象也曾在诸多的影视剧中频频亮相,近两年更是因网络、电商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而“另类”走红,成了一位600岁的“网红”,还衍生出各种或典雅、或俏皮的故宫周边,推出了很多备受喜爱的“爆款”。

然而真正的“爆款”,其实应该是那些在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珍贵藏品,这些“爆款”如今得以呈现于世人眼前,实在是得来不易,而《三联生活周刊》则集合了多年来对于故宫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研究,打造了这本《故宫观止》来记录那些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记及对故宫的文物守护与传承历史的背后故事。

几百年风雨路,一代代“故宫人”

“事实上,如同数学史上的圆周率一样,故宫的藏品总目也是历经数代考据整理出的结果,整个过程堪比一场悠长的马拉松接力比赛。”

故宫之内有180万件文物,将这些文物分门别类编号入册绝非一件易事,这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心中所坚持的一个传统:在故宫的历史上,只要工作秩序正常,这种清理就从未停止过。

清点、鉴别、分类、挪移并抄制账卡,一步步走下来,从“天字第一号”走到了“故00000001”,再到更多更新的编号,故宫的文物才得以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个过程中让无数人为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努力。

小到一只铁皮铅笔,大到一个托泥宝座,包括清官旧藏的来源、接收古物陈列所及对流散文物的收集等等,悉数记录于《天府永藏》,并且多少年来,故宫的文物管理工作都在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如今能保存下来数量如此浩繁的文物,除了这些故宫人在管理、收集文物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之外,更是得益于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冒着生命的危险保护故宫文物的大批南迁,保存文脉得以不绝。

13427箱故宫文物的精华被迫运离北平,光打包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文物包装至少有四层:纸、棉花、稻草、木箱……保证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这些文物先至南京,后至西南,分南、中、北三路辗转流离,跨越两万里、14年光阴、1场战争。重返故都时再次清点,几乎无一损毁、遗失。

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一大壮举,更是一场旷世的文物长征!

如果有机会,希望还能够故地重游,也带着孩子一同领略故宫风采,感受它浓厚的历史气息。在那之前,便由《故宫观止》来让我们感受关于故宫种种为人所知与不为人知的叹为观止吧!

  《故宫观止》读后感(十):从书里看故宫,这一本就够了

  

秋高气爽的仲秋,正是去游览故宫的好时节。

此时,和三五好友相约,或者与亲朋好友共聚,同游故宫,领略故宫风采,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真是再好不过了。

故宫号称有9999.5间房屋,实际统计数据是八千多间房舍,有很多不对外开放。游人进故宫时间有限,即便这些房舍全部对外开放,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全部看得完,更何况游人买了门票也只能在故宫里逗留几个小时。

你走的路线,决定你能看到的物件可能有哪些,碰到的是国宝级的珍藏品,还是只能见到普通的“资料”。因此,合理安排游览线路就显得很重要了。

看国宝,不但要看时机,还要看运气。

我和朋友去故宫游览的时候,循着导游给的线路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几个小时里光顾着看故宫建筑了,所谓的特展一个也没顾得上,那些闻名遐迩的展品——绘画、法书、瓷器、钟表——自然都无缘得见。

每当我看到网友在网络上分享信息,品评他们在故宫实地看到的珍贵艺术品,我就怀疑我去了个假故宫,于是一直耿耿于怀。

回想几年前,我去游览台北故宫的时候,倒是专心看了很多展品,领略到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现在想来,大约是因为,台北故宫有宝无宫,所以不容易被精美的房舍分散注意力吧。

记得从台北故宫出来的时候,我买了精美的画册,千里迢迢背回南京。此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在茶余饭后品味艺术品带来的袅袅余韵。

受此次经验的启发,我试着从书中了解更为详细的故宫和故宫珍藏的艺术品。看了不少本关于故宫的书,之后,我发现了《故宫观止》这本,它不同于以往我看过的故宫人物故事,也不死板地讲述故宫的历史,而是从故宫的近现代的历史变迁入手,通过历任故宫院长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故宫。

1.观止——书里看故宫,只此一本足矣

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云:“﹝ 季札 ﹞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指看到这里就可以休止了。

顾名思义,《故宫观止》大约是:“想了解故宫,看这本书就可以了”吧?当我翻阅《故宫观止》时,我的确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这本关于故宫历史的书,从多方面对故宫的历史进行了科普。

你知道故宫中各类藏品的品类和数量吗?你知道文物鉴定时,按什么标准来区分藏品的价值吗?你知道故宫的文物曾经在战争中颠沛流离,不见天日吗?你知道哪些能作为文物编号,哪些只能称为资料吗?

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不仅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能了解更多有关于故宫的事实。

比如:抗战时期,故宫里的文物分批南迁、西迁,车载船运、手提肩扛,相当一部分置身于山洞,不见天日十几年。

比如:故宫刚成为故宫的时候,因为对文物的界定不清晰,工作人员筛选文物的过程中,挖掉皇帝马鞍上的时钟做馆藏,却丢掉了原本身为文物一部分的马鞍。

又比如:故宫里的珍贵文物太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能评出十大珍宝,故宫却评不出十大,因为这里的文物都太贵重了。

假如故宫是一个人,还能从书中感受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故宫的身不由已;在逝去的岁月中,故宫的喜怒哀乐。以及,在经历宝物的流失、被掠夺之后,那些文物再度回到故宫怀抱,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欣慰和珍惜。

2.地位——细数博物院,地位无可替代

故宫博物院无论是规模还是藏宝数量,在世界上的博物院中都是排的上号的,在世界博物院中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我国的博物场馆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能取代它。

故宫博物院如今收藏的展品超过150万件,分为25大类,小类更是数不胜数,如果不是专业的管理员恐怕分辨不出小类与小类之间的区别。从藏品数量来看,故宫的藏品数量在国内没有一个博物馆能与之相提并论,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由此可知,藏品分类和编号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量之大。

《故宫观止》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故宫藏品的分类和编号规则,让读者能迅速理解这种归类方式。对日常工作涉及档案管理的人来说,故宫在藏品管理方面的分类规则颇有借鉴意义。

衡量一个博物馆的价值和地位,不仅仅要看它的藏品,还要综合考虑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作为清廷的宫室,故宫的规模之大是很多博物馆都无法企及的。

它所开设的各种特展,价值也无可估量,也是民众审美情趣提升的心之所向。正如书中所示:

《石渠宝笈》特展前排的六小时长队,其实是故宫博物院往现代化博物馆道 路上前行的积累,也是社会民众对审美的渴望。

3.意义——教化与启发,着眼民族未来

从欧美博物馆的历史,不难发现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曾经在于:通过艺术的滋养,教化民众。当代,博物馆理论越来越强调对民众的关怀,并贴近社区、满足社区的需求。

而作中华民族最具艺术气息的场所,故宫和故宫里的文物们,都被赋予展示文物之外更深刻的意义——传承中华文化。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故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院、一个存放文物的场所,它俨然已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化IP,衍生出一批文化产业,也衍生出故宫相关的文学网络。

各路作家们不仅仅以故宫为背景,创作各类文学作品,还有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故宫收藏品的身影。

阅读这本《故宫观止》的时候,我注意到无论是《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还是《兰亭序》、《千字文》,都经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宠儿。

《故宫观止》中不仅提到这些书画作品,也对怎么看展览提出了建议:

真正的看展顺序应该是先去延禧宫,对《石渠宝笈》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到武英殿去看书画真迹。

这种高端的看展顺序,无疑能够帮助读者从浅层表像看历史文化,过渡到一个深刻认知展品艺术价值的层次。

文化的价值源于积淀,历史的价值始于传承。

把握五千年文化脉搏,用文物展示五千年文化精髓,让文化滋养后来者的心灵,我想,《故宫观止》的价值便在于此。

读者们在阅读本书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至于,究竟是叹为观止之后继续粗略看展览;还是止步于此,深挖文物的历史底蕴。见仁见智。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