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角落》读后感1000字
《无声的角落》是一本由[日]池谷孝司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一):大声说不
在东亚传统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本对性的态度很矛盾,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有些不知所措。这也造成了很多加害者甚至不以为然,就像书中的案例,时隔多年,受害者女生已经成年了,终于鼓起勇气揭开伤疤正面当时的老师,这位老师竟然不觉得自己有错。中国比日本更加保守,学校里的性教育=0,家庭性教育更不可能。社会事件一个个爆出来,大家都愤慨异常,提议这种人就应该判死刑,但事件过后,还是没人去触碰 “房间里的大象”。是不是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做一些预防性的工作?让孩子们提高警觉?这本书的作者追踪报道校园性犯罪十多年,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深度的报道,让更多人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加强立法。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二):句子摘抄
无声的角落
1. 那时候我还太小,又没有主见,只是觉得老师让怎么做,就应该照做。
2. 性暴力,扼杀的是人的灵魂。
3. 日本非营利性组织“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SSHP)法人代表龟井明子表示:“他们的肉体虽然尚在,意识却已经不在那个躯壳当中,就像是踩在云朵上一样,无所依托。”
4. 龟井明子,“被侵害过的人往往会再次受到伤害”。
5. “这并不是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无差别侵犯,而是陷入了老师利用职务之便专为学生设计的陷阱,绝对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
6. 龟井明子:性暴力犯罪的受害者除了感到恐惧以外,还会失去自尊,轻视自己,从而一味顺从加害者和周围的人。
7. “社会上或许有很多人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后,放弃了为自己争取公正待遇的机会。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只是一味屈从权势,一辈子唯唯诺诺地活着。”
8. “老师们要时刻注意到,自己手中掌握着权力。”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三):无声的角落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11/24/%e6%97%a0%e5%a3%b0%e7%9a%84%e8%a7%92%e8%90%bd/
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 [日]池谷孝司 / 于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20-10
子扉我 2020年秋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11月24日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四):一颗硬币,两个面。
1. 任何的事情都是又因有果的存在,架空现实社会意义之后的探讨是非都是没有价值的。是非对错一定要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探讨。
2. 中国和日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也有着相似的层级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利在于简单的层级关系可以让社会发展在某种层面加速,减少摩擦。弊端就在于清晰的壁垒也会产生暗光地带。这样的暗光地带会带来的就是书里面提到的无声的角落。所以,当我们在声讨无声的角落存在的时候,也要同时明白,我们在面对的,并不是单纯的无声角落,而是我们几千年文明进程中,有得有失的一个灰色地带。
3. 加害者和被加害者的双重无知是来自于东方传统文化的避而不谈的弊端。而真正扯开这层面纱看起来没有那么轻巧,也没有那么明亮。
4. 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是为了纪实而存在,过分的要求文采和结构都是属于耍流氓的阅读方式。所以,在这本书上,我们更要透过文学叙述的层面冷静分析社会价值和意义。
5. 也许有人说,任何年代的强权都是不可取的,没有哪个强权值得歌颂。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有些层级被牺牲,是必然的。而时代的进步就在于更多的层级能有发声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赋予才是时代进步的表征。
6. 阅读本书的价值在于反思整个体系,而并非对加害者和被加害者个体的评述或者批判。当个体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表达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是最有价值的行进。
7. 学会对自己负责才是真正的避免此类问题发生的最佳办法。而这一点就一定要从让孩子开始对强权说不开始。
8. 好书一本,值得阅读和反思。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五):不伦不齿
校园性骚扰、纪实文学、施害者和被害者的对谈,这些关键词让这本书带着极度的沉重和不适。
这本书是日本的调查文学。同样,近年来,校园性侵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电影熔炉、嘉年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对于这种现象的关注和剖析,我以为已经足够深入,但是恶魔却似乎依旧在人间。
“为什么教师的猥亵犯罪会反复发生?”“那时候我还太小,又没有主见,只是觉得老师让怎么做,就应该照做。”记者除了采访了受害者,也通过很多渠道接触到了施害的恶魔。这些所谓的“老师”即使说出了对不起,却似乎依然没有从本质上意识到这是对精神的屠杀。他们惯用“这是纯粹平等的爱情”“我把她当作异性”“她似乎也喜欢我”这些借口,去合理化自己的不伦不齿的行为。
性暴力扼杀的是人的灵魂,受害者智子在成年后依然有着扭曲的恋爱观。老师用他的“特别权力”大肆屠杀,一名剑道老师原口在女生中进行“传统仪式”,极度变态的撕掉女性的自尊。这本书的作者,似乎试图理性的写出这些,进一步剖析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的问题所在,我觉得这是一个努力做事的记者,但是文学表述有点温吞,在我气愤到爆炸的时候,作者依然在分析组织结构的问题,社会价值的扭曲。
作为一个母亲,我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我更需要的是从这样的作品中获得一些经验和武器。书中有着丰富咨询经验的龟井说“让孩子自己主动说出来着实不易,所以大人要细心观察孩子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这种案例的特殊性,常常因为孩子不会搜集证据,家长的反应滞后,导致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都会存在困难,社会舆论的“二次伤害”,让很多家长会选择沉默。就像电影嘉年华中的那对父母,选择了实际的金钱补偿。我真的很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要记住,我们要坚定的相信孩子,保护孩子。不然她只能带着伤痕,一辈子唯唯诺诺,屈服权势。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六):阐述的目的也是让悲剧不再发生。
普通的文学作品里,我们究竟能够读到些什么呢,这本书用了纪实方式向我们阐述了一些就是猥亵学生的时间,而这些事件背后却会因为事情一直被你妈就是多年来此类事件一直会发生,甚至有过一名教师对30名受害者伸出魔爪的案例作者通过讲述这一系列事情的开端,或者说他通过采访一些人来探究真正的目的,就是说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为什么会有学校?何以如此的感慨追究其原因来说,是因为就是在学校里面相对学生而言,处于指导者的地位,拥有绝对权力的缘故,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就是学校里面独有的权利犯罪,但是在校方和教育委员眼里就只是一个行为不检点的行为之一而已,所以就算有些老师能够觉察到同事形迹可疑,为了使自己避免千年也会选择视而不见,这边是另一种校园霸凌事件,但是。当中更让我关注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教师这个地方讲到了自此再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说,性暴力扼杀的其实是人的灵魂非营利性组织要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法人代表说了在经过众多受害者的倾诉之后,会发现虽然这些被侵害的人肉体睡在在一起却已经不在那个躯壳里面了就像是踩在云朵上为无所依靠,而对于那些被侵害的女子来说,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名节或民意,而是他们内心的自信,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会觉得自己是错的会时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在第一次开始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会觉得为什么会只有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了?
我让划分的时候会认为一定是自己出现的问题,而当一个人受到侵害之后,他的判断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再次受到侵害的。如果他曾经没有被性侵的经理就不会忍受任何一个恋人也好,或者是对方对他如此残忍的对待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说为什么在被第一次对待以后不会选择去报警或怎么样?这个地方其实也是通过自己的阐述很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一些行为。
这本书其实是通过这样传授的方式,使校园性骚扰事件不再,但有也我们都知道不可能会做到绝无可能,但是其实这几年随之而来的改变,我们会发现坊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严禁一个男老师跟一个女学生会在一个隐秘的场合里面单独相处一般的问题,或者是有什么事情谈心,也尽量在光阳光,下面,这其实是一种哦正面的保护意义,就是从根源上杜绝了这一切。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七):《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对校园暴力说不!
日本校园暴力,在影视剧中始终是一大亮点,每每看到帮派之间挥刀弄剑的砍杀场景,总让荧幕背后的我们心惊肉颤,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年纪,如果没有以儆效尤的做法,对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整个社会都会有无法祛除的影响力。但我们终究是在影视剧中了解到皮毛,而由一名日本记者10年追踪,集齐而成的作品《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则揭露了让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园性侵事件。可怕的不是施暴者行为的遏制,而是人云亦云的效仿,让伤害与日俱增。 校园性侵案件在如今社会日渐引发人们关注,除了新媒体的盛行,恐怕还有当局的重视,不过相对而言,人性的弱点始终存在。前些时日,导师性侵女学生,有多人实名举报状况存在,但最终结局也并没有大快人心。作为受害者,通常情况由于考虑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有唯恐身边亲人受伤害,总是选择忍气吞声,而教育机构通常也会以隐瞒不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处理,这就让此系列问题总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 作者池谷孝司在书中说道“他们明哲保身的态度,更促使他们去极力隐瞒和掩盖事实真相”这就是教育机构的纵容,才让处于权利掌控的教师对学生施加魔掌。我至今犹记得在高二,有次深夜下晚自习,在打水房处我被一人恶作剧从身后抱了一下,至此我神经敏感,如若身后有人我都能感觉到恐惧,鼓起勇气跟当时的班主任哭诉,他只说了一句“我想多了”,校园案件总是此起彼伏,原因无数,而学生倾诉无门,即便是鼓起勇气告发,结局都被不了了之的处理方式再次伤害。这也就导致受害者相当程度,都不愿意公布于众,让痛苦深藏于内心深处! 在《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中第一个案件,智子在高二时期被班主任山本性侵,后来身体心理上都过得痛不欲生,多年后记者鼓励她为自己寻求正义的庇护,约见山本,一席谈话着实让人刮目相看,确实性关系这方面多年来为何无法根除,就在于取证太过艰难,山本一本正经的狡辩,认为十六岁的智子是心甘情愿的,如若不愿意就会拒绝反抗,可是数次过程中,智子根本没有任何抵抗措施,山本还狡辩自己是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才会冲动做出这样不理智事件。 也许智子只期望知晓老师当初的心里状态和期望得到心满意足的道歉,但是为避免更多无辜女孩受害,她准备像教育委员会举报山本行为之时,朋友的言辞让她退却了“你要是有这个心思的话,当初就不应该上这个当你没有回绝人家,也有不对的地方,人家也有家庭,现在这样做也是于事无补”这种似曾相识的言论限制住智子前进的脚步,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八):那些呐喊,你听到了吗?
有人肯倾听,我们才有勇气倾诉,我想让我身边的大人们知道,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位受害学生
教育其实是一件让家长和学生都挺上火的行为。在家长眼中,他们在外面拼了命的挣钱,只为了孩子在学校舒服,所以他们认为在学校不用努力生活挣钱,应该挺容易的,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没有什么压力,也不会遇到什么危害;在孩子眼中,随着自己逐渐长大,自己的心里有了很多难言之隐,学校同龄孩子之间互相的摩擦都让自己难过却又无处诉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壑也就因此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沟通,虽然家长认为这没啥影响,可当孩子收到迫害时,又有谁,能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呐喊?
其实作为家长,总觉得学校是个天然的避风港,只有单纯的学习和生活,可是罪恶从来不看年龄,不看地点,也从来不会因为在学校就放弃,这些被隐匿起来的罪恶,正在悄悄滋长。
家长也是第一次当家长,他们自认为经历过太多,所以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去走,从来未曾想过去听孩子们心里的话,那些呐喊,那些凄惨的哀鸣,家长、老师、社会都听到了吗?那些绝望的嘶喊,无一不在无数个漫漫长夜在空荡的心中回响。
有数据表明,近二十年来,各国自杀率都有了明显提高,看着网络上的丧文字,感受着字里行间的心塞与无奈,我曾无数次的反思,如果我们能认真的听一听他们的呐喊,也许结果是不是会变得不一样。当那些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能不能听到他们的呐喊和哭泣,也许你看到的笑并不是笑,而是夹杂着泪的苦笑;也许我们听到的还好,并不是还好,而是痛苦到了麻木,我们也许无法完全的感同身受,可是我们可以用心去倾听那些呐喊,也许我们可以会更好的帮助他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受伤脆弱的地方,表面上总是嬉皮笑脸,看起来不会受伤,但其实这样的人一旦沉默,他一定是受过了很多的委屈,真正的委屈,根本说不出来,心里真的痛,也无法去表达,用心的观察吧,那些在心中嘶鸣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委屈也有着自己的痛苦,学会倾听吧,我们会给那些人重新走下去的动力!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九):素媛案犯被放出来引起大家的恐慌,其实这类熟人我们更应该注意
据说素媛案犯出来了,很多人吓得要死,觉得这样的人渣太吓人了。如果自己的身边有着这样可怕的对象,估计每个人都是害怕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但是按照法律又不能把他如何。 每每看到网上关于这样的新闻,都会觉得恐怖,同时也会再一次的跟自己的孩子说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很多时候,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被性侵犯的对象是熟人,最最难过的还有是老师。这样的人渣真的不配当老师,有点侮辱了老师这个职业。每每看到校园里一些不好的事情,都会在想,很多时候世界并不如你想得那么纯粹。 不过幸好这只是不积极的一点想法,实际上无论在哪个环境下,都是有好人和坏人存在的。何况在学校这样的群体,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好的,只是偶尔有个别老师品德败坏。 看完《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有种想抱抱那个女生的冲动,她该是多么的害怕和痛苦呀!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觉得只要是严格就好,而且对于孩子和老师,很多大人都是相信老师的。甚至大部分的家长,觉得学生是要服从和听命于老师的。他们忘记告诉自己的孩子,无论是谁,只要有人侵犯你,你可以马上作出保护自己的行为。并且可以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告诉自己的家长或者亲人。 曾经看了台湾的那个女生的故事,其实也是有些家长为了所谓的名声,而坚持不保护自己的孩子。为此才会有被老师侵犯了的学生,最后告诉自己的家长,家长反而觉得是孩子有问题。 从小我们都被家长教育要听老师的话,要做个乖孩子,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如果我们的孩子为了服从大人,而变得乖巧她伤害的只是自己,甚至遇事时,只有害怕,而不懂得求救,这或许是我们家长在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反省的。 同样平时很听话的孩子,也是更容易受到那些内心扭曲变态的人的侵犯。他们并不喜欢太强大的人,因为毕竟这种事情是偷偷摸摸的,所以他们专挑那种比较好欺负的对象,这样他们才更好的进行自己的行动。 这样想起来是不是很可怕,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做的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她的内心。 就如书中所说的,我们要告诉孩子说不的权利,很多时候只要你大胆的拒绝,一切可能就不一样,尤其是这类人。 这本《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从受害者的角度,让我们更多的体会了她们的无助,她们经受了那样的伤害真的太难,可是最难的不是得到她人的理解,而是自己对自己的宽恕。 更多的时候她们把这些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不是怎么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可是我们很多时候遇上的是那种大尾巴狼,他们就是装的。只能说,作为孩子时期,我们就要让他们懂得,很多时候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拒绝那些不想做的事情,同时也要大胆的保护自己不被受伤害。 很多时候,这和父母的关系很大,那些遇上这种事情的人,很多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或者不够勇敢的人。虽然这本书的很多例子是发生在日本,但是在我们周围也曾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读完这本书,让我们更多理解了经历过这样事情的孩子的不容易。同时也给予我们警醒,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时刻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关注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内心变得更强大和勇敢,才能得以让她(他)避免这类伤害。 对于孩子身边的熟人我们更应该注意,尤其是平时可能跟孩子相处时间很长的人,就如书中我们所看到的那类兽心人面的人。
《无声的角落》读后感(十):潜藏在身边的恶
看完《无声的角落》内心不禁一片唏嘘,日本和中国有多远呢?在哪里发生的事,是不是也同样在国内上演着?
最近几年,关于儿童被侵犯的案件报道越来越多,实际上这种事从古至今都不曾断绝。古代“娈童”一词就是为这种罪恶行径发明出来的。
孩子,在未真正接触社会之前,往往是最容易被伤害的对象。而不少伤害案件都发生在校园里。我个人非常讨厌把学校比作天堂。接受过完整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成功考上一本大学的我,从来不觉得学校是个“干净”、“剔透”的地方。正如书中有一章的用词特别恰当——“特殊权利关系”。学校中的老师、工作人员相对于校园里的孩子,他们都是有特殊权利的人,而这层关系通常会被忽略掉。
遇到良师是三生有幸,但如果遇到居心叵测的老师,那便是孩子一生也摆脱不了的阴影……
不少在校园受到过侵害的孩子,长大后也会经历各种情感挫折,甚至正常社交生活都被变成障碍。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成年后的失败是拜当年的恶魔所赐。同样,他们毫不知情的家长也不会。
不知情、不知道、懒得管变成了校园侵害事件的帮凶。性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渐渐成为当今父母的共识。但可笑的是当性教育课本真正走入课堂后,又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尺度成为大多数家长反对这类课堂的说辞。其实目前市场上针对儿童的性教育课本基本全以科普、防护为目的,只要家长耐心讲解,用智慧的语言去给孩子们讲述,根本没有什么尺度上的问题。
我印象中很深刻的一堂班会,是我们初二班主任让我们带着家长来开的。她对在座的所有学生和家长说,在性方面,可能孩子背地里了解的要远比家长们知道的多得多。她告诉班上家长,不要在性教育上对孩子藏着掖着。因为家长们所担心的“尺度”概念与孩子们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给了校园禽兽可乘之机。
人性千奇百怪,在校园侵害案件中,我们不能等待事情发生后再去解决。书中所有遭受过校园侵害的学生都表示这种事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因而防患于未然大于事后追责。无论是学校领导、监管机构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对校园侵害事件提高警惕,包括孩子是男生的。
生而为父母,第一次没有经验,不应该成为父母逃避责任的借口。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永远是他们最信赖的人,要是父母也给予不了他们安全感,那么他们的痛苦将充满整个世界。
同样,“对不起、我没想到……”也不该成为校园禽兽伤害孩子们后忏悔时的说辞。除却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最久的便是老师、校园。在校园中受到侵害,学生第一时间会诘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自己有问题,才遇到了这种事……正如书中所写,校园侵害对孩子自尊心的打击、摧毁是毁灭性的。
校园侵害是无形中会杀死孩子们的利器。提高警惕,坚决追责,依法诉讼,毫不手软,才能给孩子们一个真正清净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