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齐善鸿讲道德经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齐善鸿讲道德经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2 04:5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齐善鸿讲道德经的读后感大全

  《齐善鸿讲道德经》是一本由齐善鸿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一):我们应该怎样实修《道德经》——《齐善鸿讲道德经》

  我一直很喜欢传统文化,对老子的《道德经》格外青睐。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留下的《道德经》是他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审美观念。“虚实相生”、“大音希声”、“返朴归真”等等,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审美学说,也体现在国画、古建筑、服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审美观念。 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还是思维方式,都带着些许《道德经》的色彩。古往今来,关于《道德经》的相关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有考据书中字句的,有解释内容的,也有根据内容探究老子生平和思想的。但是,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最大的特点,既不是考据,也不是单纯的对《道德经》内容的讲解,而是从实修的角度,讲述这本奇书是怎样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老子的思想不再是常人口中玄之又玄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指导我们生活的金玉良言。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体例很照顾读者。在每一章中,不但有经文原文、释义,还将核心要义单独列出来。随后,本书会结合生活实际,对这些核心要义逐条做出详尽的解释说明,也会给出一些建议。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有一个版块,叫做“悟道箴言”。在这个版块里,本书会将之前对核心要义的逐条解释浓缩成一句句简单易懂的总结。这些安排非常科学合理,有助于加深读者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巩固。 在正文中,作者对有形和无形的讲解,很发人深省。我们能看到的房子、汽车等等,是有形的世界;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空气、宇宙以及我们的思想,这是无形的世界。将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加在一起,才是真正完整的世界。作者特别强调了抽象思维、精神这类无形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因为它们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处世态度。在这些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往往拥有超越普通人的能力,这才是人与人之间差别巨大的真正原因。这番讲解真是醍醐灌顶! 我们的文化向来实际。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社会风气也变成了“一切向钱看”。至于赚钱的方式是否正当,反而没人在意。而疯狂追求金钱的后果,更没人会认真想。有钱人里,得抑郁症的不少,这说明钱并不能让人幸福。其实,任何物质利益都是这样,当人们为了追逐它们迷失自我的时候,也就是反过来被它们支配了。本书指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意精神对物质的胜利”。这又何尝不是对待金钱的最佳态度呢! 细细品读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时常让我深有感触,也常常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生活的奥妙经常为我们带来困扰,不妨翻开《齐善鸿讲道德经》,一定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二):道德经中的道家绝学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之国,我们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流传最久,记录最为详实的文明,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来自于世代流传的文化底蕴。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曾经诞生过很多学派,很多宗教,但是能被世人接受且真心信仰的却不多,道教就是其中之一。

《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们却早已看不懂《道德经》所写的内容,以及书中所传达的智慧,这就需要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为我们详细解读《道德经》,《齐善鸿将道德经》就是一本删繁就简,帮助我们领会道教精髓的书籍。

01 一本书讲述道教的宗旨与信仰

《道德经》之所以被道教奉为经典,是因为这本书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编著的,但是原文早已不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齐善鸿教授是南开大学的商学院教授,也是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齐教授将《道德经》可谓是权威的教科书。

《齐善鸿将道德经》以一个教师的角度编撰,齐教授并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更在意将书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道德经》不再高高在上,虚无缥缈,更是更加的真实,实用。书中介绍的内容既遵从老子的精神,又能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可谓是道教小白入门教科书。

02 何谓道,何谓德,何谓道德

《道德经》的地位如此尊贵的原因不仅因为道教的名气,还因为它自身内容的更有价值。《道德经》显而易见是讲述道德的,道是天法自然,也就是客观规律,对于规律要遵守,逆天而行是不可以的。若道融入内心,自然也会一切顺遂,万事胜意,也就是所谓的德,所以道家的理论不是玄学,而是鼓励人们去发现生活的本质,掌握客观规律。

但是道德往往是最难把握的东西,道德本身是一种自我约束,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是人们心中的道德规律,生活中人们很难坚定的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面对诱惑往往都会摇摆。所以《道德经》还讲述了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如何悟道。

03 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经

《道德经》中的很多言论现在生活依旧有着惊醒的作用,比如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告诫我们说话要用心,避免祸从口出。职场残酷,有多少人是因为自以为的直爽,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而导致职场不顺,说话务必要讲究分寸,与其话多惹祸上身,不如沉默不语,明哲保身。

《道德经》中写清了道德高尚的行为,也同样列出了人类的劣根性,老子能够给予后人以忠告,这些文字虽然写于八年前,但是却依旧反应这人们的现状,我们追求的还翩翩君子,称赞的还是高尚品德,我们很多行为依旧需要道德经来匡正。

《齐善鸿讲道德经》是齐教授的心血之作,潜心研究化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也向每一个人介绍老子,介绍道教,介绍道德经。将文学经典化作寻常语言,让天书借地气,让千年智慧流入百姓家。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三):齐善鸿讲《道德经》:成功者中“常青树”的秘密——玄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真的读起来,确很难理解。自古以来,对道德经的注解便五花八门,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更为重视,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和市场,许多研究这将《道德经》与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结合起来,开拓了研究的新思路。不过,就研究质量上看,多数为粗制滥造,往往通过构建一种“形而上”的“理念性”模型,大道故弄玄虚的效果。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号称东方《圣经》。它以其包罗万象的思想,阐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观。《道德经》语言凝练,以“道”这一玄学理念作为核心论点,阐述了上善若水、尊道贵德、道生德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长生久视等基本宗义。其书虽仅有五千言,但是却艰深晦涩,难以捉摸。 这两天,读齐善鸿老师讲的《道德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怎么说呢?简单明了,让人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深奥艰涩的语言,被齐老师一讲,瞬间通透。对于《道德经》的研究而言,还原其真实性,是解读的关键,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深化其与现代人文体系结合的内容,是研究的重点。 齐善鸿作为著名的社会学者,为了有效的打通道德经智慧与日常工作、生活的连接,研究《道德经》三十余年,结合个人修行和社会实践,深度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横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经济管理、哲学、军事、国学”八大领域,致力于《道德经》的深度解读。老师说:“国学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落地的人生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方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的言论很多都停留在婆媳关系,姑嫂之争,琐碎中,抱怨着生活,每天囿于这个圈圈,跳脱不开,也无所适从。 齐善鸿老师讲的《道德经》可以说,把经典,用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的话语,对道德、人性、自我等进行了阐释。其实,我们也应该思考,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却一事无成?有的人可以白手起家,有的人却会败光万贯家财?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那些成功者中的“常青树”,都是时刻以自己为“敌”的人,都是能够最终战胜自己的人,都是取得了精神对物质胜利的人,都是有效管控自己自大倾向的智者。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 那“玄德”又是什么呢?越是成功,就越是低调和谦卑;越是富有,就越是简朴和真诚;越是荣耀,就越是冷静和自如;越是位高,就越是审慎和自律;越是受捧,就越是自省和改过。 时刻跟自己较劲,而不是找别人原因。遇到问题向内解决,而不是找理由找借口。学习,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品读经典,也许你会说,我文化水平低,读不懂。自我学习,也许你会说,看书就困,真的不是那块料。为了引导初学者能够快速的入门,齐善鸿融入了大量的成语故事和人生箴言,通过两者的结合,使读者能够从实践感知的视角,充分的了解《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突破思维局限,逐步进阶。 齐善鸿从《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原文出发,逐字逐句,逐一剖析每个章节的核心要义,可以帮助读者打通客观规律和主观世界的衔接,开启幸福人生之路。老师忠实文本原意,且按照书中核心要义的难度,循序渐进,紧贴实际生活,把老子的智慧与生活、工作中的痛点、盲点相结合,可以帮助读者走出自我局限,转苦为乐,转难为易,复杂化为简单。 齐善鸿学习《道德经》悟道了六点收获: 第一、突破了自满与傲慢。 第二、把嘴巴上的功夫用在做事上。 第三、摆脱魔鬼般的冲动。 第四、摆脱自私自贱的魔咒。 第五、超越与低层次人的无效恶争。 第六、升级自己的人生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看,齐善鸿讲《道德经》与其他解析版本最大的不同,是融入了现代化的一些生活理念,其所有的劝告、箴言,均是将道德经置于现代人的视角下,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能够帮助现代人走出心灵困境,找打符合自己需求的价值观。另外,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齐善鸿的解读,可以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生活实践,不是空洞无物的教条,对于学习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从古到今,解读《道德经》的人无数,齐善鸿的版本我非常喜欢。这是一本可是反复来读的书,也是需要去践行的书。就我个人而言,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如何摆脱时间无效的浪费,如何自我修炼,如何自我提升,这是2021年需要面对的课题。 学习经典,开启人生的智慧之门,不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学习前人的智慧,不断的实践,也许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你。

  我是清泉韵,爱读书,爱分享的80后东北宝妈。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四):《齐善鸿讲道德经》:值得阅读一生再送给子孙后代的好书

《齐善鸿讲道德经》前言:

老子的道德经名气如雷贯耳,我却只记得一句开头如顺口溜的文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默默在心底念叨几次,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问身边朋友也是一头雾水.JPG,不愧是我的朋友……

于是找来了全篇,也就五千多个字,一口气读完,依旧是如坠云雾,不得其法,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齐善鸿大师的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整个人都茅塞顿开了,生活工作中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背诵的好书,受益一生不说,讲给亲人朋友听,等老了再给孩子孙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惊世巨作。

关于作者:

齐善鸿老师是南开大学的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拥有诸多荣誉在身,他研究老子和道家思想三十多年,把这些年的感悟和道学智慧充分融合,于是有了这样一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把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扩充成一本厚厚的四百多页内容讲解,有多少知识和精华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是作者毕生智慧的结晶。

关于本书:

本书从《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出发,讲解每一章的核心要义,将晦涩难懂的原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表达,把老子的智慧与生活、工作中的痛点、盲点相结合,转难为易,化繁至简,深入浅出的文字,带我们进入道德经的世界。

在每一个章节里分别进行原经文的摘录,释义的讲解,核心要义的阐述,关键词的重点突出,再到最后的汇总——悟道箴言。

他并不是单纯的讲解道德经的好,而是让我们真正透彻得去领悟,去发自内心的感到自己受到了触动,再用人生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与道德经里的内容一起去启发我们思考,带我们走出自己的局限,重塑我们的思维方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人生模式,和应该前行的道路。

圣人的行事法则: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的智慧为什么可以一直延续到今天,还那么适用,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全文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圣人的行事法则”,并不是说我自己就那么夜郎自大,就想成为圣人,完善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我浅薄的语文阅读理解,我是这么翻译的:圣人就是什么也不做,也什么都不说,来教别人做事说话。我自己翻译完了都想笑死在厕所,这句话当然不是这么解释的。

齐善鸿老师讲到,“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为,其真意是: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想法代替客观规律,不要用自己的自私做法剥夺别人的利益,老子在这里说的“无”,是提醒人们要做到“无我”和“无私”,这样才能合乎天道和人道。

而“行不言之教”就是做到知行合一,少说多做,用事实说话,我们就能越来越接近真理,别人也能从我们的做法中受到教育。

而我越是读,越是觉得老子太过理想主义,居然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让别人因此感动到改变自身,接着改变世界,到底是这个浮躁的世界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还是我本来就浮躁,所以根本不相信这些了。

后来转念一想,这本书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见,更多的人来学习,然后会有更多的人或多或少得作出一些改变,我们的思想落后我们的经济太多了,需要充实而富裕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还有我们的脑子和精神,这本书让我们再一次接近了圣人,不求成为他,只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我自己。

End。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五):道德经里的人生智慧,《齐善鸿讲道德经》让你有更多启发和思考

  

说起《道德经》,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这是一部道家的经典作品。我们很多人都读过,小时候读只是看懂皮毛,而长大了在翻开才深知里面的智慧。

对于西方人来说,除了《圣经》之外,《道德经》的发行量也特别大。这说明书中的智慧不仅仅适合中国人,还适用于全世界。《道德经》的本质是希望阅读的人可以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然后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

以前读《道德经》觉得里面的智慧宝贵,但是总是无法全面的应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读了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

这本书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道德经》每一个章节的核心要义,没有晦涩难懂的原文,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老子的智慧,讲给我们听。

本书的作者是南开大学的教授,也是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他用了30多年去“寻道”,把《道德经》中的精髓都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这本书中。

《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重“有”,老子重“无”。在《道德经》的每章中都在教导我们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让生命更好的亲近大自然。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给你?因为书中通俗的为我们呈现了最真实的《道德经》。从书名我们就知道,这本书离不开“道德”。这里的道德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有所不同,这里的道德包括了“道”和“德”两个部分。

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万物皆有道,这个道指的是生育万物的源头,是万物中存在的规律,而德则是在认识到这些规律之后,看透了这背后的逻辑,并且按照规律去做事,最约束自己。从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推荐《齐善鸿讲道德经》。

如果我们自己去悟《道德经》,我们是没有办法特别好的全部应用到人生场景中的。对于事物的规律和客观的“道”,需要结合自我的认知,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道德经》的作用。

《齐善鸿讲道德经》为我们省去了很多阅读哲学书籍《道德经》的枯燥和难于理解,转而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书中结合了很多社会现象以及故事,让我们能够针对《道德经》中的精华阐述,能够联系真实的生活,将老子的智慧与生活的问题相结合,激发读者的思考。

如果你也喜欢《道德经》,不妨去读读《齐善鸿讲道德经》,相信会给你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是每周读3本书的San蝶,关注我,推荐更多好书。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六):齐善鸿讲《道德经》,看点在哪里?

  

书作者齐善鸿是南开大学教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习《道德经》已经30多年。他的初衷是运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纯粹的知识学习,因此十分关注经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结合30年来的修行与探索以及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时吸纳的精华,他写下了这本解读书。

这本书有三大看点: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的问题;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降低了经典的学习门槛,满足了多元的学习需求;3.紧贴实际生活阐释核心要义,将老子的智慧与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结合。

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的问题

齐善鸿教授在导论就开宗明义回答了《道德将》到底在讲什么这一问题。

一讲道德。他区别了老子所讲的“道德”与人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教条。老子的“道德”由“道”和“德”两个概念组成: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这两者有先后顺序,先要明白代表客观规律的“道”,才会有让“道”入心从而有“德”一说,“德”以“道”为前提,顺“道”方才有“德”。由此他特别指出,生活中恪守道德的好人未必是悟道且有德之人。

二讲悟道。作者将悟道概括为:将客观事物的道或者规律,装进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合为一体。他进一步捋顺了悟道的方法:知道、信道→清空内心主观偏见→达到虚极静笃状态→领悟并遵循客观规律。他还强调,悟道是一生的事,没有期限,不能放松。

三讲玄德。玄德是成功之后的重要保险,就是要永葆本心,不沦为权力、成功、荣誉与财富的奴隶。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如果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将无往而不胜。反之,将与成功南辕北辙;即便暂时取得胜利,也终会走向失败。

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降低了经典的学习门槛,满足了多元的学习需求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虽区区五千文,但义理之精深奥妙不可小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开篇诸句就给人以不可言传之感,古往今来学术圈对于究竟何为“道”的命题产生了各种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本身内含极其广阔,适用于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述清。这大大抬高了它的学习门槛,不仅要具备优良的语言文字功底,更考验阅历、见识、领悟力、思辨力等等。

那么,普通读者是否有必要阅读学习《道德经》呢?《道德经》的一大魅力在于,它既可以被当作一部学术著作去研习,也可以作为生活指南指点迷津,引导人们走向事业、生活和生命的幸福与成功。它不仅仅只有学术价值,同时充满了人生智慧,所以无论所处阶层和学识丰匮与否,都值得读、应该读。然而,这部经典的艰深玄妙使其一直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本书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全书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解读,每一章都分成导入、经文原文、释意、核心要义、悟道箴言五部分进行编排。

导入部分或抒发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悟、或描述社会现象、或借助故事来引出话题和提出问题,能很快吸引读者关注、调动阅读兴趣。

释意部分采用意译,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为读者省去了字词疏通步骤,降低了理解难度。

作者将重点放在核心要义阐释部分,先提炼关键词,再对关键词进行阐释,特点是平白晓畅且紧扣生活。这种从生活实际切入的阐释角度,满足了多元学习需求,譬如自私之谜(第七章),心想事难成的原因(第九章),摆脱人型木偶的状态(第十二章),成为老大的必备素质(第三十四章),鬼神之谜(第三十五、第六十章),常胜法则(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等等。章节主题各异,涉及人们生活与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格外关心关注的许多问题。

最后是悟道箴言部分,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道理和方法论,便于摘抄记诵。

3.紧贴实际生活阐释核心要义,将老子的智慧与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结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巧妙地实践了这句话,在阐释老子思想的核心要义时,他往往能立足于正在经历各种人生困惑的普罗大众的立场,直击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例如阐释经文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原本主讲圣人治理天下、教化民众的法则,但是作者在阐释时转换了视角,落点于身为民众的一员应该如何做,归纳出“三个不”和“要”。“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以及“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被作者转换成为人处世应当遵循不争、不盗、不乱心的“三个不”原则,并且要积极主动地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此外,他还将焦点放在“领导者”这类特殊群体之上。作为领导者,要审慎用权,正确引导群众,使其守住人生之本、追求利他与和谐的人生境界,从而建立社会公序良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这一技巧强化了该书的普适性,打薄了现实与书本的隔阂,是对“为人生”创作观的一次成功实践。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七):《齐善鸿讲道德经》: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嗨,我是金小牛!

今天介绍一本我最近正在看的书《齐善鸿讲道德经》。

作者齐善鸿,是南开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自身悟道30余年,他善于将晦涩难懂的道德经,通过自我的实践和领悟视角,把老子的智慧与生活、工作中的痛点和盲点进行结合,并实践运用。

短短5千余字的道德经,经过齐善鸿的生动、接地气、最真实的生活感悟,被分享并编写成了这本书。

最近拿到新书,我还是按照之前的快读方式先浏览了一遍,发现快速阅读的方式其实并不太适合这本书。

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作者三十多年以来,所读道德经中,关于老子智慧的解读和分享,而不是简简单单地一本告诉你该如何去执行实操的工具书。

所以今天必须首先强调,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放在案桌上,可以时不时拿起来精读的书籍。

读完它,能让你真正开始听懂那些,从所谓的“修道”人士口中吐出的晦涩“玄学”,

并捉摸到其中蕴藏着的,关于基本人性与贴合真实生活场景的思维认知。

之所以说它蕴藏着人性和智慧,是因为作者对道德经的解读,确实有其自己透彻、一针见血的见解。

关键是这些内容也十分的接地气。

整本书将《道德经》分成了八十一个章节,围绕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无我”,从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和个人成长;关于金钱观、价值观等等的解读;

到人际关系的相处、职场的为人处世与提升;

最后作为最平凡的普通人,告诉我们更应该遵循大“道”,“顺道”而行。

回想,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被提到《道德经》,然而很多人至今仍然不甚了解,以为道德经就是纯属讲道德、品行。

殊不知,短短5千字的精言里,却道出了众多经世致用的辩证观点。

小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大到世界宇宙的运行法则,可以说得上包罗万象。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这么一句话。齐善鸿在书中说道,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更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感悟“大道”,反之如果丢弃这些智慧,从零开始去感悟,时间如流水,我们又能领悟到多少呢!

这也是我看完之后,觉得最有共鸣的一句话。

单靠个人的力量去摸索世间道理,其实无异于在大海泛舟,个人的认知面毕竟有限,就算使出了浑身解数,跟庞大的知识容量相比较,我们依旧知之甚少。

所以学无止境,我们既不可忽视和小看前人的智慧,同时也不要轻信和尽信,而是要适当吸纳前人的智慧,取其精华,运而用之。

跟大多数人一样,虽然提起《道德经》一点也不陌生,但我却从未生发过想要用心去解读它的念想。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既然曾经错过了对道德经的领悟,不如就跟着齐善鸿一起,学习道德经在当代中,到底有哪些可以落地执行的价值呢!

说到这里,不如就此先引用一番作者在书中的几段解说,或许你就能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了。

“道”在外,是客观规律;“道”若入心,并驱动行动,就是有“德”。 “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 道德与我们的真面目。即使你是好人,也未必是懂得规律和悟道的人,那就有可能不按照规律做事,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做大,做成。 至于坏人,他已经背离了天地人间正道,即使掌握了一些术,得到的也不是受益,而是罪证,失败是必然的,所以这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虽然我们知道事情没有绝对之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如果的心中始终存在着这么一杆秤,那么在内心即将失衡那一刻,起码还可以给予我们一丝警醒。

如果你也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能力提升、自身修养与思想成长的人,建议你有时间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

你会发现,相对现代来说,道德经其实并不全是晦涩无用的大道理,它同样也有很多历久弥新的智慧蕴藏其中。

如果你也能够像作者一样潜心研究,不断刷新自我的认知局限,重新认识自我与人性,觉悟外界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规则,并能够从更高的维度来思考自身面临的困境,或许你的困惑也将随之而解。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不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很多人看似每天忙碌充实,却在空闲之余,徒留焦虑。

我们既要忙着追求,但也别忘了,留给自己多一些自我成长空间。

在贫瘠的精神之道路上,随时给自己增添一些养分。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八):《齐善鸿讲道德经》:从心出发,找到自己

  

文|继芳翎馨

《道德经》作为一部道家经典,它的发行量是巨大的,可是,真正能将《道德经》看完有多少呢?

很多时候,《道德经》这部中华文化的宝典却并不被所有人所知悉,被束之高阁,真的很遗憾。

齐善鸿教授对《道德经》的解读已经深入到了他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他忠于老子的大道思想精髓,考虑到阅读者学习的阶段性,能紧贴实际生活,深入浅出,真的适合每一个人仔细看一看,学一学,如此,才能看懂中华文明的真正智慧。

其实拿到《齐善鸿讲道德经》时,很多的内容是很特别的,作者从本心出发,讲述了玄德的意义,告诉每一个正在阅读的人,应当从生活的本真出发,让自己拥抱更多的希望。

生命的觉醒,是从内心装入好东西开始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变得更好,只是生活总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每天无所事事,将游戏贯穿于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从增强自己内心的充实出发,反而陷入莫名其妙的兴奋中,兴奋过后却又是一阵空虚,着实是让人难过的一个问题。

《道德经》是千百年来中华圣贤的能量,是我们应该要认真看,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收获更多美好的东西,如果因为文字的限制,因为理解的限制,我们不懂它主要讲了什么,那么通过高人的解读,我们也是能真正的理解。

在内心中装入美好的东西,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活,明白生命的本真,也能更期待美好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不至于对生活失望。

人什么时候可以更尊重客观规律,就能拓宽知识的边界。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着自己的道理,企图别人能够听得明白自己所说的是什么,我们总觉得别人说得并不对,因为我们会认定他人的道理荒谬。

又或者我们更容易原谅客观的存在,比如走在大街上被一个没有人控制的车辆撞上时,我们会自认倒霉,可若是撞自己的是一个正常人,就容易大动肝火,争执不休。

这就是我们不会将人作为客观的存在,而是赋予了他主观能动性,觉得自己有自己的道理,别人说的没有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说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切,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对方荒谬,只是因为他出现的形式很新奇,突破了你的认知边界,他的射程范围在你能把控的之外,打出了你的认知范围,进入了你的知识盲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在生活的苟且中,却也一样期待着诗与远方,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扩宽知识的边界,才有可能在现有的客观规律中找到更多的点,让我们可以突破现有的局限,拥有更好的人生。

不必为了说服自己,而去给他人贴上标签。不论是饭圈文化还是其他的文化中,我们总是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说明我们是谁,从而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簇拥着,从而论证我们的观点。

“名可名,非常名”,任何的道理若是可以说得清,能跳出自己的主管臆断,那怎么可能百花齐放?

看到齐善鸿先生所解说的这个内容,结合前不久饭圈中发生的一连串乌合之众的事情,无论是下场举报,胡说八道,还是后来跟风调侃的,其实大家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道理,却不管客观的规律是什么,以为众人之声就以足够,实在是有些可笑。

在无中生有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姿态,如果只是盯着自己想要的那一点点东西,也许我们本身就缺乏了一种力量,那种洞察一切,看清世界,却依旧热爱世界的可能。

别轻易下结论,我们从来都不仅仅是自己,无论是面对情感问题,还是社会热点,不要跟风,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凡等一等,听双方说了什么。

别轻易做判断,未知全貌不予评论,不要将你的主管臆断强加到某一个人身上,也别用你的观点去揣测他人的内心。有时候就会有那么无私的人,有时候也一样就会有跌破你眼界的恶人,你都需要去经历,才会真正的懂。

从自己的本心出发,找到自己的真正方向,才能真正的明白到底自己要的面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才会真的懂未来你该为了怎样的一个方向而努力!

《齐善鸿讲道德经》我还没有读完,但是却推荐大家去看看,因为真的说得很生活,讲的很细碎,值得每个人好好阅读,更懂中华的宝典,也更懂人生。

我是继芳翎馨,关注我,一起读好书,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九):参悟老子的3大人生法则,做生活的智者

  

在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拜读老子的传世之作——《道德经》,如久旱逢甘霖,滋润心灵,启迪智慧,发人深思。

掩卷沉思,老子的智慧望其项背。对于三十而已的我们,囿于尚浅的人生阅历,很难将老子的大智大慧参透悟透。

在此,罗列触动我心的3大法则,以君共勉!见贤思齐焉。让我们向老子学习,做人生的智者。

01

对于“上善若水”一词,相信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无论是在名家的书房,还是在老总的办公室,都可以看到“上善若水”的字画或者牌匾。那么,它的出处是哪里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懂得了出处以后,那么,它的具体涵义又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善鸿在他的新书《齐善鸿讲道德经》中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说:“悟道后的善,谓之上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一个人崇高的品行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与之争名夺利,既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也有滴水石穿般的毅力。归根到底,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利他的精神,尽己所能去做力所能及而又惠及他人的事情,却不求回报。

上善若水,其实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会一五一十地记录在自己的人生账单上,只是回报的价值形式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02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活下去,更为了活得好,人们终日里奔波劳碌。然而,俗话说得好:“这山看着那山高。”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是世人的常态。

久而久之,“焦虑”“浮躁”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时刻困扰着人们。那么,在如此喧嚣的环境里,我们该如何修身养性,保持本我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极静笃”的人生法则。在《齐善鸿讲道德经》一书中,齐善鸿教授作出如下释义:“要让自己的心灵虚空达到极点,守住心灵的宁静达到不为万物所动、心不起一念的状态。”

其实,“虚极静笃”说的就是我们人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静心”。哲学上有个观点叫“静能生慧”,与老子的观点如出一辙。

但凡能做大事之人,必是能沉得住气的人。当一个人遇事便气急败坏、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这个人能够做出多么高明的决策,到头来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糕,直至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

03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对此,齐善鸿教授解释说:“狂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这些又是谁在操作主宰呢?是天地(也就是自然)。”

借着飘风骤雨不能长久这一自然现象,老子向我们后人阐释人生无常这一人生规律。世间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凡事抱着乐观的处世态度,积极地过好生活。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当我们明白了老子的无常观之后,即便遭受挫折,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勇敢地站起来,因为一切都是暂时的,黑暗走到了尽头,便是黎明的曙光。

同时,当我们取得成功之时,便不会骄傲自满,而是适时收敛光芒,总结过去,积蓄力量,继往开来。因为我们懂得成功并不能恒常不变,如果故步自封,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04 写在文末

细细品读《齐善鸿讲道德经》这本书,给我一种指点迷津的彻悟感。跟随着齐教授的节奏,一步一步对《道德经》这部道教经典进行抽丝剥茧般地解读与剖析,并结合生活实际,给人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

确实如此,人生短短几十载,起点和终点我们无法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竭尽所能去拓展人生的广度和深度,去充盈、丰富我们的人生之旅。

尘世浮华,我们该何去何从?老子以高屋建瓴的大智慧,告诉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刚柔并济;要排除杂念,静心看待一切人与事;还要懂得世事无常,胜不骄败不馁,学做人生的智者!

-END-

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曾从事9年翻译相关工作。如今,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左手带娃,右手写文。快来和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十):从《道德经》里,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01

关于《道德经》,人们对它的赞誉有很多: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博士说:假如我们把世界上每一本书都烧掉只留一部,那应该就是《道德经》。

南怀瑾先生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

《道德经》被誉为被誉为东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书,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下面,我们就通过《齐善鸿讲道德经》一书,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内容。

02

作者齐善鸿,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管理学会“杰出管理学者奖”获得者。

作者通过三十多年的“寻道”“悟道”“行道”之旅,将中国道学智慧充分融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出版作品有《人生密码:心解<道德经>》《新管理哲学:道本管理》等。

本书从《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出发,讲解每一章的核心要义,将晦涩难懂的原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表达,把老子的智慧与生活、工作中的痛点、盲点相结合,转难为易,化繁至简,打通了客观规律和主观世界的连接,用老子智慧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我们走出自我局限,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模式。

03

那么,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本书?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想在看到《道德经》这本书时,很多人肯定会问这两个问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杀掉周悼王,自立为王。

五年后,王子朝被众诸侯赶下台,携带着大批的周朝典籍逃往了楚国,丢失了国家的重要典籍,对于老聃来说是一种失职,所以他便因为这件事情被很多人知道受牵连,就准备出关隐居。

而这个关,就是函谷关。

当时函谷关的守将名为尹喜,就把老子拦住了,他说你不能过关,当然你实在要过也成,但是你必须把你关于“道”的思想留下。

当时老子讲道已经是名满天下了,但那时候人都很矜持,不肯写书。

尹喜便威胁到:不写便不让过关。

老子没办法,只好在函谷关逗留了一段时间,一刀一刀地刻下了五千字的一本著作。

这便是《道德经》的来源。

04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很多,下面我就感触最深的两点做以分享:

1.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就没法赢得机会

《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人生有两道关不太好过:

第一道关是受委屈、受侮辱。

第二道关是有了功劳、荣誉和地位之后,把持不了自己。

很多人因为过不了这一关,空有英雄情怀,最终没有施展之地。也有的过了第一关,却死在了因为有功、有能力而生出的傲慢和自以为是中。

比如历史上很知名的人物韩信,他能忍胯下之辱,能够跃马疆场,建功立业。

可是,因为有了功劳,自己没有把心态调整好,最后死于非命。

由此可见,人一旦承受不起功劳与荣誉,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2.福气来自于清俭

《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

懂得知足,对名与利有清醒的认识,简单节俭,这样的人才有福气。

曾国藩也曾在家训中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交游,寡过息劳;俭于嗜欲,优游自得。

但节俭不是扣扣搜搜,更不是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而是学会断舍离。

正所谓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要让自己的钱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俭,除了节俭,更有简朴、朴素的意思。

不要攀比,人一旦有了攀比之心,就很难收得住,很多场合,很多身外之物,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别人买得起的不一定自己也要有。

学会接受自己,学会接受差距,攀比吃穿住行,不如比一比奋斗程度。

你若简单朴实,那么福气自然会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