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工开物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天工开物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3 01:0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工开物的读后感大全

  《天工开物》是一本由龙逸 / 傅舫著作,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工开物》读后感(一):拓展眼界的优质儿童科普读物

  

有意思的图片,可以加深孩子对科普知识点的理解,用于拓宽孩子的眼界非常有用。看起来不费劲,但是内容含量却很足,值得推荐!!中国古代科技有哪些知识点呢?当然得看看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了,不过对于孩子来说,这本书就太难了。要推荐的这本书,巧妙的把古代知识点与图片结合,让孩子更能浮想联翩,另外还加入了当代一些科技,有意思

  《天工开物》读后感(二):不错的书

  

天工开物以前也读过,但并没觉得适合孩子读。这次看到这本书却觉得给孩子看应该还挺合适的,能增加些格物知识。这是本质量和内容都不错的书,内容上很尊重原著,里面还见有现代的工艺知识,有拓展。看起来也很漂亮,里面的画很细致,和内容配合很好,可见是用心了。给孩子准备了一本,打算等她再大一点儿时读。我是有好书就喜欢囤起来,很怕错过。

  《天工开物》读后感(三):《天工开物》到底讲了什么?让男女老少都赞不绝口

  

历史学家说起1637年,会强调这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东西方都出版了一本深刻的影响人类历史的书。

一本是欧洲近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的《方法论》,另一本,正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但是,这两本伟大之书的命运却是不同,《方法论》树立起理性主义的大旗,借助科学实践掀起产业革命,科技文明的曙光照亮西方。

而《天工开物》,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然后开启了一段过山车般的奇幻传播旅程

《开工开物》出版约300年,地质学家丁文江这样评价作者宋应星:士大夫之心理,内容干燥荒芜,等于不毛之沙漠,宋氏独自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天工开物》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奇书,会让宋应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甚至这本书在全世界至少有16个版本,印刷达到38次之多。

有人说这本书是集结了古人的智慧结晶,也许很多发明创造看起来很难,但是你在了解这些技术在古代出现的原理及发展过程后,你也可以自己动一动手,那么这些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了解这种知识和智慧,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应该做的,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记载着大量的古代技术发明并配用大量精美图片,正是孩子版的《天工开物》。

这本书被称为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而且还在今年的4月,《天工开物》还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当中,其重要性足见一斑。

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这本《天工开物》的书海之中吧。

《天工开物》由儿童文学作家、动画编剧、国学老师龙逸进行文字部分的梳理和撰写,确保内容的专业和严谨,同时龙逸老师也是孔子学院的特聘讲师,在历史文化及儿童科普领域有着专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所以这本书单就文字层面来讲,通俗易懂儿童很容易读懂。

而这本书的绘图部分由国际大奖插画师傅舫担任,全书都是绘本式的中国风全彩插图,画风精美细腻,色彩上更彰显出古典的美,本书描摹了在当时各种生产工具及制作过程,并配上通俗易懂、生动的文字说明,比起原版的黑白风格,这一版更形象、更富有趣味以及阅读性。

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添加了一个贯穿全书的人物线索,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同时寻找这个贯穿全书的小主人公,从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文化传承是很重要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也是原四大文明唯一没有出现文明断层的文明,我们更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看古人的智慧,让思想眼界更为开阔。

在《开工开物》的第一章乃粒篇,讲的正是种植水稻,看完后我个人真的是惊呆了,如果不是说是古代的种植过程,我会以为这是现代水稻种植的再现。

因为,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当时科技种植并没有普及那么广,而我在整个童年期间看见的水稻种植就乃粒篇里的过程是一模一样,不管是从犁耕还是引水灌溉,都相差无几,而我父母当时说,这种种植方式,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一代一代的改良,它有古人的智慧,也有后人的聪慧。

但是,对于我们的后一代人来说,他们很少甚至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他们不懂耕种,更不懂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应该为孩子科普传统文化和知识,当然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单单只是缅怀古人的智慧,而是希望他们能换一个角度看待未来。

《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涉及4大生活领域、18个技术方向、100多张手绘画稿、150多个情景展示、200多种制作工具、300多个步骤分解。

从乃粒到制盐榨油,从纸墨书香到酒曲珠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赞美古人的智慧,却也要在这传承的文化之中去锻炼自己的思维。

  《天工开物》读后感(四):OMG!古代科技竟然这么有趣!

  

你们知道在古代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我就知道你不知道。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这本《天工开物》里有一章叫做乃服,讲的就是衣服。

想要做衣服,那一定少不了蚕宝宝,因为布料就是蚕宝宝吐得丝做成的。

想要蚕宝宝努力工作,就要先给蚕宝宝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蚕宝宝吐丝之前要先给他们做一张温暖的小床 ,还是下面烤着火那种哦~

在舒适环境里的蚕宝宝就会产出干燥、温暖且坚韧的丝。

这时候工人们就要做下一道工序啦——洽丝,洽好的丝就像丝线一样可以缠到线轮上以供备用。

你以为这样就做成线了吗?当然不是,这些丝还要在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关卡才能变成可以织成布的线。

是不是很有意思?

《天工开物》我们都知道是一部古代科技的著作,大多数人只闻其名而对内容很少涉足,也不知道竟然可以这么有趣!

其实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节的地位非常之高,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本书里面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常用的科技生产流程,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的米面盐油的生产过程,大到军工的兵器火药及锻造。

这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制作的非常精美,通本书以绘画的形式展现18种中国古代生产生活的加工步骤,配以孩子都能看得懂的解说,图文并茂,非常具有可观赏、可读性。真是一本书了解中国中国古代的生活场景。

看了这本书不仅仅能让孩子了解各种东西的加工生产程序,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对物的尊重和珍惜,因为一粒米、一页纸、一寸布的生产过程都要付出很多人的辛勤劳动,真是生活的一点一点来之不易。

这本书本身还有一大特色:不仅仅写古代的生产,而且每一种都延续到现代,能让人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可以说是加长版的《天工开物》。

特别适合孩子们阅读,能够丰富他们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感怀。

开本也非常大,精装设计,展开便利,场面宏大,人物场景精美,纸质厚实,真的是送给孩子的不二选择。

  《天工开物》读后感(五):古人脑洞大开的结果是:甘蔗变成了糖、海水变成了盐、红花绿树染了布

  

《天工开物》是一部传世名作,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十分经典,在2020年4月还被列入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书中强调了人类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作者宋应星应该是遍访各地,做了很翔实的研究,最终编纂成了此书。 可是,因为成书日期久远,现代人读起来文字有些晦涩,更别提是正处在启蒙阶段的小朋友了。我在书店逛了一圈后,找到了《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绘本,封面上一个个手臂粗装、表情可爱的Q版人物形象把我吸引住了。

读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整本图书的编纂中,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了《天工开物》的精髓,是一本对幼儿、少儿很友好的绘本,我建议4岁就可以亲子共度起来。 01.强大的编著团队让原著的科学性得以延续 这本书是由龙逸编著,傅舫绘制的。龙逸老师是儿童文学作家,孔子学院特聘讲师,国内诸多国学文化类杂志专栏作家,文学造诣深厚。在编排的过程中,参考了著名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先生的《天工开物译注》。还有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专家学者进行审稿、校对。 全书按照原著分为18章,每章有1页篇章页,凝练地引出本章内容,4页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展示,1页现代工艺单对比或知识延伸。书籍框架搭建得很科学,分类明确,为日后孩子能阅读原著提供了好的基础条件。

目录

每章节选的是最贴近生活、最能被孩子理解的生活,再加上古今的对比,让孩子既能回顾过去,也能脚踏实地,面对现实。既能感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能看透到现状奋发努力,争取新的文明和技术的诞生和运用。 02.形象生动的手绘水彩让阅读具有了趣味性 本书插画师傅舫曾出版绘本《节日里的中国-新年》《祭灶》(插图作者),获选2018年全国十佳绘本,是艺术造诣颇高的插画师。本书的插画是富有中国风的手绘水彩插画,配合简洁的文字,用生动的任务形象去表现古代工艺。

手稿

书中的插画以每个工艺为主题,扩展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在每个工艺的茶壶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小孩,或是在逗狗,或是在帮忙,或是在偷吃大人熬的糖汁,或是坐在田坎上、爬到树上、坐在房前,看着家长劳作。这多么像小时候,父母劳作插秧时,在一旁玩耍的我和你呀。 这些简单的创造,生动地还原了40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点滴,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伟大。 03.通俗易懂的文字增强了原著的可读性 每个篇章都有一段篇章引言,引言的文字也跟《天工开物》的人文思想紧紧贴和。比如,在讲甘嗜(制糖)时的引言便有一句:“不管是咿呀学语的小孩儿,还是稳重成熟的大,甚至是历经人世沧桑的老人,心底总是有一些关于‘甜’的美好回忆”。在讲染色时,引言这样写道:“天上的云霞时千姿百态的,地上的花草时五颜六色的。要是这些缤纷的色彩与美丽的图案都能染入布料,穿在神洒很,该有多美好啊”

这样简单的文字,可以引发小朋友们思考。咦?为什么古人会想到染色呢?哦!原来是看到了天上的云和地上的花呀。 文字凝练优美,也体现了原著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统一的世界观。 在讲解技术部分,语言也更显通俗。 比如在讲解制盐的时候,书中这样描述: “先挖一个深池,将咸水湖的湖水引入,再再池旁挖一条条浅沟,把池内的湖水引入沟中。要是天气好,日光足,沟里的水一个晚上就可以凝结成盐。” 在讲解染色时,这样描述: "槐树最初长出的花还没开放时叫做槐蕊,染绿衣服是需要用到它。采摘时,将竹筐成排放在槐树下,然后将槐蕊收集起来,加水煮开,捞起沥干后捏成饼。" 再配上生动形象的插画,让小朋友能轻松明白古代是如何制盐的。 简洁,却又忠于原著。

有人说,如果只把《天工开物》看成中国科技史的名著是一种损失,因为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的名著。一个民族正因为有工匠精神,才会凝结出《天工开物》这样的文化瑰宝。正式因为先祖励精图治、精益求精,才会钻研出如此多的科学技术,推动我们的生活前进。 小朋友常常有十万个为什么和十万个怎么样?为什么衣服有颜色,为什么可以有饭吃?怎么样得到盐,怎么样制作糖? 这个时候,你可以带着他,打开《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级百科全书》,给他讲讲以前的人们怎么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文明的,然后带着他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科学吧。

  《天工开物》读后感(六):少儿版《天工开物》与原著有哪些不同?忠于原著也高于原著

  

每次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去古村游玩的时候,都能看到一些比较古老的手工艺品和技术展示,孩子对那些从未见过的东西充满着好奇。好奇的同时也感叹祖先的智慧巧夺天工,中国的传统技艺博大精深。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买过不少科普类的绘本,唯独这本少儿版的《天工开物》是最爱不释手的,里面包含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涉及4大生活领域、18个技术方向、200多种制作工具、300多个步骤分解,被称作“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内容涵盖日常衣食住行的来源与技术,有水稻种植、米面加工、糖醋酒的生产;还有房屋建筑所需的砖瓦、煅烧、土木加工等技术;也有车船建造、兵器与火炮、中国四大发明等技术的介绍。

总而言之,上至精神生活下至物质生活的所需都容纳在里面,虽然这些技术大部分已过时,但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技术实力雄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孩子们了解祖国的过去,才会对祖国将来的科技发展更有信心。

《天工开物》原著的作者宋应星,翻过几页原著,虽然也是图文并茂,但更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而少儿版是由儿童文学作家、动画编剧、国学老师龙逸主编,著名的插画师傅舫手绘。少儿版在忠于原著的同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晰的技术步骤,准确的还原这些技术。那么相比之下,这本少儿版的绘本有哪些亮点呢?

1、在内容上,忠于原著的同时做了延伸增加了现代技术的进展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

比如原著中的《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未曾提到过。

而少儿版的《乃粒》是用分步骤的形式介绍种植,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告诉小读者,古代种植的过程和种植技术主要靠人工,让读者了解种植的辛苦,体会每日所食皆来之不易。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不懂得珍惜粮食,浪费的现象很严重,通过绘者生动的手绘插画还原当时的种植现场,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农民亲自劳作才能换来粮食,孩子看后感触更深,更加懂得珍惜粮食。

不仅如此,在介绍完古代的种植技术外,还增加了今天的水稻种植技术与过程,现代科技的发展,水稻种植增加了机器收割和播种。古代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对比,彰显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伟大。

2、在视觉上,中国风的手绘水彩插画还原古代日常生活

原著的《天工开物》主要是黑白配的简笔画风,更加侧着内容。而少儿版则是采用中国风手绘水彩插画,由著名插画师傅舫主笔,出版绘本《节日里的中国-新年》《祭灶》(插图作者),获选2018年全国十佳绘本, 第三十七届American Illustration (美国最大的插画摄影比赛之一)入围奖,第五届Hiii Illustration国际插画大赛商业组最佳作品奖等。

少儿版绘本内含100多张手绘画稿、150多个情景展示。细致描摹刻画,客观还原了当时的制作现场,让孩子们感受了400年前古代人的生活点滴,了解中国悠久并富有特色的古代科技文明。

原著的画风

3、 在装帧上,本皮质封面让阅读体验更佳

少儿版《天工开物》共108页,精装线装,加厚封面皮质保护层,不容易磨损,让孩子倍加珍惜,大人也适合收藏。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悠久并富有特色的古代科技文明,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台湾《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谈道:“古老中国百年以来一直试图学习西方,但反观民族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中获得精神和思想的养分,似乎更为重要。在中国开始急速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今天,《天工开物》穿越了近400年的时空,其所体现的东方自然观和技术观,应该再次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

当今,中国很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很多人现在已经把它们丢掉,但随着时间的磨砺,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反而变得更有吸引力。今天我们更需要把中国这些“巧夺天工”的古代科技文明传承下去,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传承文化。

  《天工开物》读后感(七):横亘古今的科技百科全书,让孩子爱上科学的世界

  

看到这本书,就想起之前某音上刷到个视频,一对父母穿着明代的汉服为女儿送嫁,评论区一堆人质疑说爸爸的衣服是韩服。评论区的网友并没有恶意,只能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席了。

或许大家还记得《大长今》,那部热播剧在我国带火了李英爱,也让大部分人认识了古代韩服。韩服起源于明代汉服,明代汉服和韩服的关系大概就是爸爸和儿子的基因继承关系;可让人唏嘘的是,我国不少网友把汉服认作韩服,韩国网友却再次大言不惭地说汉服抄袭了韩服。

先不论对方网友的鬼才强盗逻辑,不得不承认,错把汉服认成韩服,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锅。其实,岂止中国历代的服装是附近文化圈的典范,就连布匹织造和染色技术,也不知领先了多少个世纪。

说到中国先民杰出的手工技艺,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天工开物》。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更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为了方便孩子们的阅读,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和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名出版了《天工开物》的儿童绘本,在完全保留明代原本章节的基础上,以故事性的语言和有趣的彩图插画,为孩子重现了古人们生活中手工工艺的点点滴滴。

01.详实有趣的古代手工艺百科全书

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做衣服的布匹来自哪里?古代的马车长什么样?《天工开物》几乎涉及了故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缫丝织布到布匹染色,从粮食种植到谷物加工,从陆地交通工具马车到水上交通工具船的制造,从大件兵器到小件珠宝的制作等等,足以成为孩子们了解传统手工工艺和培养科学兴趣的入门书。

虽然是孩子看的书,书里的内容却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尽可能用浅显的语言详细地解释了每种工艺的步骤。

譬如“乃服”的章节(乃服是衣服的意思),就从蚕的养殖开始介绍起布匹的来源。

先给蚕宝宝们做一张温暖的床,把竹盘固定在一个木架子上,用温热的炭火烘烤着……住在‘小山’上的蚕宝宝全身暖呼呼的,吐出的丝也是干燥、温暖且坚韧的;蚕蛾结茧之后,就轮到缫丝了。将锅里的水烧开,放入蚕茧拨出丝头……将从开水锅里抽出的丝立刻烘干;把丝挂在挂钩上,一头绕在四根竹竿上,另一头绕在绕丝棒上,一拉一扯,丝就缠好了;丝绕好之后,先用水淋湿,再摇动纺车将丝绕在竹罐上;把丝绕过竹篾环……丝最终卷在经轴上,只需灵巧的手,就能变成布料了”。

如果单是文字,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读起来也很难脑补出画面;在《天工开物》中,针对每个步骤都很贴心地配了插图,并且有步骤编号便于孩子一步步地理解制作工艺的顺序。

02.文化历史常识中的手工艺知识

这本《天工开物》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但书中制造技术衍生出的文化常识,现在依然鲜活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电视里常常看到某某剧组杀青;“杀青”一词,出自造纸的步骤。

每年的芒种季节,人们会伐下嫩竹,并把竹子切段浸泡在水中,浸泡100多天,竹子表面的粗壳与硬皮自然腐蚀,去除竹子,用木棒除去竹子表面青绿的粗壳,这个除去绿壳的步骤,就叫做“杀青”。

另外,家长教育孩子时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用金子类比时间,自然是因为金子珍贵,可是古人为什么说金子珍贵呢?

这是因为金子的开采和寻找都非常困难,为了开采到金矿,古人常常需要靠手工开采数十米深的矿洞,直到矿工看到了伴金石,才算是确定了金矿的位置。在古代,没有机械的帮助,单是开凿几十米深的矿洞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因此,用金子来类比同样珍贵的时间,自然是在合适不过了。

此外,这本《天工开物》也是孩子们了解中国历史的入门书之一。

也许你还记得中学历史的必考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它们当中每一项都是《天工开物》的范畴,譬如前面说的杀青就是造纸术中的步骤。

古代的手工制作知识与传承至今的文化历史常识相结合,会让孩子读起来更有代入感,也更容易记住书里妙趣横生的小知识。

03.科学技术的兴趣入门书

如果这本《天工开物》绘本,只是古代原本书籍的复写,那么放在今天看也许显得不够与时俱进。但在这本给孩子的《天工开物》中,每个章节的最后,都介绍了现代科技下,处理古代生活事务的方法。

古时候想要生产一件衣服,需要从棉花种植到纺线再到织布、染色的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植物种植周期和人力效率极限的限制,从棉花到衣服也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但在现代科技的介入下,3D打印很快就能生产出制作精良的舒适衣服。

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是为文明带来更多可能。

古代大到船只的锚,小到家用的绣花针,都需要工匠一锤一锤地锻造出来,费时费力不说,生产出来的东西品质也很难保证。而现代有了8万吨的模锻液压机,这台真正的国之重器,锻造时的压力足足8万吨,各种大型的部件,比如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的组件都能不费力地生产出来了。

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对阅读绘本的孩子来说,学到实用性的科学知识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统制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对比,产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这才是他们未来可能在好学的路上走得更远的根本。

《天工开物》可以成为为孩子打开科学大门的兴趣入门书,或许就在这些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古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字里行间,孩子会发现科学的好玩之处。

  《天工开物》读后感(八):此杀青非彼杀青,绣花针不是靠磨就可以,少儿版《天工开物》给大人们上了一堂课

  

1

幼时读书,大部分人都听过这个典故,出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这个典故,讲的是诗人李白年幼时,学业未成,本想半途而废,被溪边磨针的老奶奶救赎的故事,所以也就有了这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我们打从心底里相信,想要制成一只绣花针,只要不停地将铁条磨啊磨啊,终有一天,将用毅力感化它,成为母亲缝补衣服时的得力助手—绣花针。

时隔十几年,年近30的我,却被《天工开物 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以下称《天工开物》)啪啪打脸,书里绘声绘色地写道:

先将铁片捶成细长的铁条,然后在一根铁尺上钻出小孔,再将铁条从小孔中抽过,使其变成铁线。将铁线一截一截剪断做成针坯,然后把针坯的一端锤尖,而另一段锤扁,用硬锥钻出穿线的针眼,再把针的周围锤平整。之后,还要将针放入锅里,用慢火炒。炒过之后,倒入泥粉、松木炭和豆豉,将针掩盖,再用火蒸。留两三根针插在外面,作为观察火候之用。当外面的针,能用手捻成粉末时,就表明可以开封了。在凉水中冷却后,针就做好了。

由此可见,想要【锤】一只绣花针,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能仅靠毅力,还得掌握锤锻技术才行。而一则科普插画敲醒梦中人,使我对这本书的好感度倍增。

2

《天工开物》是中国第一本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其作者是明代宋应星。

此书出版之后的200多年间,在国内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反响,乾隆时所修的《四库全书》也摈弃了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国内默默无闻的它,被日本和朝鲜等邻国奉为宝笈,后来还因法国汉学家儒莲等翻译,将影响力扩大到欧洲。

我手边这本《开工开物》,属少儿版本。

作者参考了潘吉星先生的《天工开物译注》,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容易被孩子理解的内容,用通晓、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并用色彩鲜艳的插画加以表现。

这样的话,大大降低了我们了解熟知古代技术的门槛,不用担心因为不懂文言文而怯于阅读,而且,在每一项古代技术的最后一部分,详细地介绍对应的现代技艺,将古老中华文明与高新科技的今天进行串联,加深读者的印象,更好地消化书中的知识点。

虽归类于童书,但我认为它拥有宽广的阅读年龄层,上至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下至聪慧的婴孩。

因为这本书涵盖了【衣食住行】,从棉花的种植、纺织布的诞生,到小麦、水稻的习性,盐糖酒的制作,烧制砖瓦、加工木材的意义,以及轮船和车子的出现,一一再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让我们知【根】,另一方面,让我们懂【根】,以生为中国人而自豪。

这对尚在教育初期的少儿,有着正向的教育意义;对叛逆期的青春少年,则能治治他们的丧文化;对职场人而言,是一本治愈系教科书,暂时逃离格子间的键盘声;对爷爷奶奶来说,它是一本回忆录,充满着浓浓人情味。

3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说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除了制作衣服外,人们还借用大自然之手,染出了好看的衣服。

《天工开物》这本书里介绍说,

油绿色的布料是用槐花稍微染一下,再用青矾水染成的;莲子壳煮水染色,再用青矾水助攻,是茶褐色的来源,如果将莲子壳熬制一整天,将青矾水替换成铁砂、皂矾,就成了包头青色(深黑色);如果想要制作蓝色,需在冬天时,收割一种叫做茶蓝的植物,摘下它的叶子,用水浸泡几天,之后还得加入石灰,才能显现出蓝色。

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买到世界各地衣服的便捷时代,更需要了解一件衣服的由来,既享受高新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也不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根。这本书,就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媒介。

另外,杀青一词,现在多用于影视作品的制作上,表示该作品完成了前期拍摄工作。然而,旧时人们说杀青,指的是书籍已定稿在青竹上,再改就难了。

杀青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叙》

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立以杀青。

除此之外,宋代诗人陆游留下了,“我欲杀青书孝友,愧非太史马牛走。圣朝若遣采诗官,尚可为公图不朽。”的诗句,乾隆皇帝也曾写下,“享帚虞舛缺,综录予所命,杀青匪素志,既成姑以听。”

《开工开物》以形象插画形式,向我们解释,

造竹纸最好的材料,是即将生枝叶的嫩竹。每年一到芒种时节,人们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几段,在附近的平地上挖一口山塘,把水灌进去,浸泡竹子。需将竹子浸泡一百多天后,再把竹子取出来,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竹子表面的粗壳与青皮。这个过程,就叫做杀青。

古代人也爱美,嫩竹制作纸张原始而古朴,于是发明了彩色信纸。四川有一种“薛涛笺”,也叫“浣花笺”,用的是木芙蓉皮为原料,煮烂后加入芙蓉花的汁,以制作彩色的小信纸。

在翻阅这本书时,巧夺天工、开物成务,在脑海中循环轮播。《天工开物》让读书不止于浏览信息,更是能调动周身感官,与书进行一次深刻对话。

乃粒、粹精、作咸、甘嗜、膏液、乃服、彰施、五金、冶铸、锤锻、陶埏、燔石、杀青、丹青、舟车、佳兵、曲蘖 (niè)、珠玉,18种涵盖生活的技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穿越时空回了一趟古代,精美的插图,一点不输孩童喜欢的动画片,加上光滑温润的触感,想来熊孩子也会因此爱上学习吧。

总结:

拿到《天工开物 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时,优质书壳保护与充满童趣的插画,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和编辑老师的用心良苦。

在我看来,每一个中国家庭都应该将它收入家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我们曾赖以生存的生存之道。

技艺没有古今之分,都是表达的方式。同时,它也在更新迭代,不断创新,与未来接轨,越是深入了解,越发现历史的有趣之处,它的迷人,旁人再怎么说也是蜻蜓点水,只有你,亲自翻阅,才能触碰到它的宝贵灵魂。

我是@二狗和奶牛,很开心能与你分享一本如此有趣、有意义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