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象旅行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1000字

2021-02-03 03:1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1000字

  《大象旅行记》是一本由[葡] 若泽·萨拉马戈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旅行记》精选点评:

  ●我还是喜欢这个荒诞的调调,但是自来旧的书皮让我难以忍受。

  ●爱读萨拉马戈的俏皮话。。

  ●嘴炮太密集了,一点也不像旅行小说了【虽然本来也不是,不算老头儿的佳作,不过翻译很好,加一星~

  ●28。真正说出来的有点少。

  ●还是其一贯的风格,不同之处是篇幅短加之题材独特,整部小说没有那么严肃和沉重,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将萨拉马戈的人生哲学娓娓道来。

  ●省图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可以轻松愉快看下去。所罗门真的是一头可爱的印度象,可以豢养的动物一般都比人可爱。

  ●还在适应萨拉马戈的风格。文中应该是有诸多隐喻和典故。

  ●大象,大象,你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 伤别离,辞故乡 横渡大洋去远方,王公贵族在近旁 庞然大物似笨拙,博大智慧肚里藏 救女孩,“跪”教堂,奇迹之名四海扬

  ●舆论为奇迹作背书,不过以萨拉马戈的水准,这本思想上漫游得有点无边无际。

  ●超好,翻译是扣分项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一):大象旅行记

  一头来自印度的亚洲象被葡萄牙宫廷作为礼物送往维也纳。一路上,象夫与士兵护送着大象,经历了种种荒诞离奇的遭遇,最终历尽艰辛抵达目的地。 小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作者借大象之旅的见闻,从多个角度对社会进行了批判:权力的专横,教会的荒唐,民众的愚昧等都是作者关注的重点。而大象的旅行也是人生的譬喻,书中传达出作者深刻的生死观,融合其诙谐、宽容和想象力丰富的文风,成就了这部萨拉马戈晚期的最重要作品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二):所罗门的行程图

  根据作者的描述,我在 Google Maps 上找了大象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如下图: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三):译后记(节选)

  这是一头大象的旅行记,同时也是关于人生的譬喻。书中大象从里斯本到巴拉多利德再到维也纳的行程历史上确实于公元1550至1552年发生过,但除此之外史料寥寥无几,可以说本书中的故事都是萨拉马戈的小说家言。所罗门跋山涉水征程万里,一路上在旁观者眼里多次展现奇迹,但作者并没有安排小说在圆满到达目的地并救下小女孩的高潮处结束,而是又简短地介绍它在不到两年后即去世,之后又遭到剥皮和割掌的待遇。题记的那句“我们总是到达等待我们的地方”,很自然就可以明白这里强调的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本书是萨拉马戈生前的倒数第二部著作,并且在写作过程中他曾因病住院停笔三个月,一度以为自己将无法完成,因此在这样的人生阶段萨氏有如此的关注重点实属寻常。

  然而,如果就此把本书纯粹当做人生没有回头路的心灵鸡汤,那无疑是对被哈罗德•布鲁姆称之为“永远会在西方经典中有一席之地”的这位文学巨匠的极大误解,因为他不仅给读者描绘了沿途的风土人情,更为重要地是通过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讽刺提供了对社会多个领域批判的角度。在葡萄牙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天主教会,作为无神论者的萨拉马戈在作品对其的批判一以贯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因为遭禁直接引发他移居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耶稣基督福音》,以及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对圣经的模仿讽刺《该隐》,而相比之下本书的嘲讽力度毫不逊色,从用普通水想要给大象驱邪、要它在教堂面前下跪以当做奇迹的教士,到迷信大象皮毛可以治病驱邪的普通民众,都成为天主教荒唐的注脚。农夫们因为误解得出结论:上帝是一头大象,最后被证明并不比天主教义更为荒谬。但在萨拉马戈身上可贵的一点是,他并不因为了解人性的黑暗面而愤世嫉俗,批判的文字不会给人硝烟感,而是讽刺中带着怜悯,幽默中带着温情。就像象夫在被问到是不是基督徒时的回答是“差不多吧”,这与葡萄牙另一位著名的反宗教作家阿尔比诺•佛尔加斯•桑帕约(Albino Forjaz Sampaio)在《冷嘲热讽集》中的回答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用我仇恨中的所有力气恨着上帝”。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萨拉马戈的着力点主要是在天主教上,所以他对印度教的讨论只能算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对两者的教义进行深层次的对比,当然这也并不是本书的主题。

  对于另一个掌握权力的阶层即王室贵族,本书沿用了《修道院纪事》使用过的非神秘化技巧,通过聚焦国王、王后、大公等人的私密生活粉碎他们高人一等的印象。最近网上热炒的意大利艺术克里斯蒂娜•古格里Cristina Guggeri的作品瞄准各国元首和宗教领域如厕时的景象,想法与萨拉马戈异曲同工,而这些图片的火热传播无疑证明在今天这个时代民众依然没有达到平视政治人物的程度,所以我们才需要萨拉马戈这样不断的提醒。

  在萨拉马戈的不少作品中,姓名都处于可有可无乃至弃之不用的状态,如《失明症漫记》及《所有的名字》,但在本书中,大象和象夫的姓名更迭与权力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葡萄牙国王不习惯发象夫名字的发音,抱怨说改成葡语中的常见名若阿金就好了,但最后并未付诸实施;书中最有权力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也面临相似的对异域名字的不熟悉,但他一声令下就把大象和象夫的名字都改了,而这对无权的伴侣只能接受与过往割裂的命运。权力的专横与荒诞在本书中还有不少表现形式,比如葡奥两国在交接大象中无谓的斗智斗勇,只重形式而不重实际需求的队列安排等等,但由于命名这一过程具有从宗教(亚当是伊甸园中所有生物的命名者)到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丰富的延展解读空间,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层面。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四):《大象旅行记》:一场旅行中的世相志

  

文/王沐雨

《大象旅行记》,讲述了亚洲象所罗门从里斯本到维也纳的旅途经历。这一路之上,见闻不是萨拉马戈笔下重点,人性的自相矛盾在这场谐趣之旅的记载中呈现出多重寓意和萨拉马戈亦庄亦谐的批判风格。

批判的矛头保持了萨拉马戈一贯的目标,教会和权贵。在萨拉马戈看来,教会的虚伪、权贵的傲慢已成为牢不可破的阶层标识,既然无法打破这一标识,那么,用小说家、虚构作家的幻想对令人憎厌的教会和权贵们加以鞭挞和嘲讽,也不失为一种极富教育意义的浪漫主义的英勇行为。

萨拉马戈在笔端凝聚勇气,创造出一个既滑稽又不乏智慧的人物——苏布赫鲁。这是所罗门的饲养员,俗称象夫。当然,对这颗智慧的头脑而言,他宁愿别人称他为象夫。苏布赫鲁,在小说里,作为第二或者第三主角随同第一主角所罗门一块出场,可他的光芒却无时无刻不被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先声夺人的遮掩。这就使得象夫和大公两者的形象在小说里“不相上下,交替领先”,经由情节的渲染,延展出能让读者会心一笑的寓意。

《大象旅行记》读来轻松,不似阅读《修道院纪事》那般需要正襟危坐,耐心细致地领会文字深处的隐喻。读《大象旅行记》,可以从容不迫地跟着所罗门的足迹,一路行来,在对沿途景致和风土人情的观览下,不经意地领悟人性的真谛。那些纷繁的世相,有着难以掩饰的诙谐,更何况,其中还深藏着笔墨无法尽述的虚伪和假象。所罗门在人性的横断面上进行着一场关于“真实”的旅行,“真实”是萨拉马戈的文字里不厌其烦的主题。在“真实”这一主题的引领下,来自异邦的一人一象成为整个故事的构建者,也作为萨拉马戈寄寓勇气的象征,完成了内敛而温情的批判。

所罗门是葡萄牙国王堂若昂三世馈赠给表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的礼物,一个政治资产,让畜牲所罗门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大象旅行记》里,历史背景与真实的历史故事作为萨拉马戈收集而来的素材,如同作者在前言里所断言的那般,“我预感到这里面可能有故事”,于是,在可信度不容置疑的基础上,真实素材与虚构相结合,产生出一部只有十几万字,内涵却无比深刻的旅行之书。

所罗门不是非洲象,而是亚洲象,萨拉马戈的强调让“地缘”概念成为小说里一段绕不过去的历史。结合小说的时间背景,彼时的世界正值十六世纪中叶,“确切地说是1551年”,古老的东方对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帝国说来还是一块神秘的大陆。从这块大陆远道而来的所罗门在里斯本至维也纳的旅途中被当做神一般的存在而发生了众多令人捧腹的故事也就有了虚构意义上的合理的成分。

东方的一切都是神秘的,不仅大象,连象夫苏布赫鲁的名字也神秘的让葡萄牙人感到无所适从。苏布赫鲁,发音困难,拗口的名字。堂若昂三世认为,这个象夫应该叫做“若阿金”,因为“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等到马克西米利安大公接收了大象和象夫,在大公的威压下,大象改名叫做“苏莱曼”,象夫则被唤做“弗里茨”。威权让国王和大公可以肆意剥夺人与畜牲对名字的所有权,在“入乡随俗”的说辞下,一个良好的借口成为权力得以施行的契机。不过,在明眼人看来,这种契机赖以维生的土壤相当贫瘠,不但缺少养料的滋润,反而一旦剥去华彩的幻象,立时就会突显出根基稀薄的内在。萨拉马戈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明眼人,他一语中的,指出“一言堂的大公,除了身为查理五世的女婿之外,就看不到身上有其他优点。”因为权力形成的“一言堂”,让“大公可以改变一个人和一头大象的名字,不过他眼睛所处的高度与常人并无区别。”在与大公一道旅行的途中,象夫弗里茨坐在大象的颈部,“身上穿着新衣,…没有人在比他更高的地方旅行,哪怕权势熏天的奥地利大公也不行。”权力剥夺了普通人对名字的拥有,在这自由缺席的一刻,失去了原有标识的阶层在小说家所赋予的滑稽场景里对权力做出了公开的反讽。

苏布赫鲁,在孟加拉语中意为白色。“那是印度的一种语言。”苏布赫鲁如此解释。解释中传来一股自豪,还夹带着异邦神秘的色彩。这里言及的是象夫与大公的一段对话,不卑不亢,油然而生的自豪让苏布赫鲁在自己与大公之间架起了一座平等的桥梁。“平等”,在萨拉马戈无情地叙述下成为刻在纪念碑上的一个古老的愿景。同样因为苏布赫鲁的发音,大公为其改名“弗里茨”。并且,大公警告臣下,已接受了弗里茨这个名字的象夫,“你们都得好好尊重对待他,如果谁有违,就要承受我发火的后果。”大公的警告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效果,众人什么反应都有,对象夫表示敬意只是为了彰显自己富有教养、嘲讽巧妙地掩盖在善意的背后、受到侮辱的恼怒则是显而易见的,总之,没人将大公的话当真。唯有苏布赫鲁痛苦地接受了自己新的名字,尽管“他十分清楚现在的名字什么意思也没有,哪怕它们取代的本名是有意义的。”萨拉马戈在《大象旅行记》里给予名字应有的尊重,相比《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里名字的模糊,《所有的名字》里名字的泛化,《大象旅行记》里名字与生俱来的个性随着一个人的出生就铭刻了标识的印记。“我出生是为了成为苏布赫鲁,而不是弗里茨。”象夫的内心剖白,恰是萨拉马戈此类作家对自由的看重。

因为自由的天性,旅行临近终点,象夫苏布赫鲁同往常那样,呼唤这个身躯庞大的老朋友:

…所罗门,他说,这次旅程只是一段间隔,现在感谢象夫苏布赫鲁给你恢复了真名吧,不论好坏,你有你生来就注定的生活,你无法逃避。(P147)

一向视教会为自己义愤之源的萨拉马戈,暂时抛却了唯物论的信仰,将对生活的宿命观化做浅显的文字,在故事结尾表达出一缕繁华散尽后重归生活本真的哀愁。这场关于大象的旅行,说到底,无非就是一场政治意义十分明显的事件。在这场事件里,“苏莱曼首先是一件一等一的政治工具,它的重要性永远不会因为可笑的嫉妒受到影响。”葡萄牙国王对奥地利大公的动物外交,藉由一段行程漫长的旅行,让大象成为了神,象夫则体验到了胜利者的尊荣。萨拉马戈笔下的讽刺和批判一样有力,在对自己憎厌的人和事物的刻划上,萨拉马戈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厌恶,笔锋则继续保持了令读者熟悉的稳健和克制。在那些幽默诙谐的情节设置里,无论教会,还是权贵,纷纷被作者扯下了堪堪蔽体的遮羞布,内在的虚伪和假象犹如万花筒般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本貌。

在维罗纳,圣安东尼奥大教堂的神甫来找象夫,要求他按照教堂的指示,创造一个奇迹。“如果大象能在大教堂门前下跪,你不觉得这会是一桩奇迹,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奇迹吗,”神甫寄希望于象夫对大象的训练有素,因为训练有素的大象才会创造奇迹,而创造奇迹的理由则是为了帮助减少新教传播影响的东西,后者经由时间证明,“路德虽然死了,但他还是对圣教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一个平凡的象夫不会对这些宗教论纲有任何了解,他只知道关于印度教的神灵与普通人相仿的日常故事。诸如象头神葛内舍的起源和诞生。在这个故事里,渲染着常见的争端和暴力。在象夫的认识层面,建立在传说之上的宗教是如此荒诞不经,“并不比那个死后三天复活的故事更荒诞。”既然所有的宗教都透着荒诞,在神甫的威压下,象夫最终选择了屈服。

象夫成功的指挥了大象在大教堂门前下跪,却没有得到大教堂从金库中给他付账。为了补上这块空白,另一场荒诞随之上演。象夫做起了售卖象毛的生意。这是创造了奇迹的大象,它用奇迹证实了“信仰可以做到一切”,包括向上帝拜倒这一应景的下跪。

象毛的生意差点让象夫迅速致富,在马克西米利安大公的干涉下,象夫不过是圣安东尼奥大教堂的神甫策划的骗局里的同案犯。这个同案犯与神甫一道,亲身操纵了一场荒诞的大戏,戏里戏外,萨拉马戈的身影不时地闪现,他犹如一个理智的观众,默然地注视着这场混乱和迷狂,嘴角泛着冷笑,眼里却透着疲惫。萨拉马戈用一个可笑的情节告诫读者,在这个变质的时代,所有的荒诞都是编造出来的谎言。谎言成为众生追捧的奇迹,也就同时印证了萨拉马戈在临近生命旅程的终点时对世界的总结和断言,“世界,你变得越来越坏。”

烙着“小人物”标识的象夫倒没有随着越来越坏的世界一道滑向“坏”的深渊,他原本就微不足道,只是作为“政治工具”的大象的饲养员在葡、奥两国的外交舞台上留下了一段匆匆的身影。不过,对苏布赫鲁而言,这段关于大象的旅程让他在旅行结束之际以胜利者的姿态享受到了来自众人的欢呼,这全仗无知者的误解,以讹传讹的认为“象夫的意思是在上面的人。”在误解的传播下,按照教义所言,“上帝存在于所有的生灵中”,因此,“上帝是一头大象”也就有了合理存在的依据。这就让大象成为一尊神,行至一处,都会受到当地民众的围观和惊呼。无论贵族还是平民,谁都没有见过大象,亦即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神。有了拢聚民众、策划骗局的良好的土壤,“伪神”苏莱曼也就合情合理的让沿途所有的人都陶醉在了这幅壮观的奇景中了。

在这幅奇景里,接受了新名字的象夫带着对“权力本质和依据的发现”,享受了“一场几乎完美的胜利。”因为他坐在大象颈部,俯视着热闹的人群,包括乘着华丽的马车,跟随在大象身后的大公夫妇,他们也要忍受走在前面的大象这一路的排泄物天然的恶臭。萨拉马戈俏皮的赋予象夫君王般的威严感,与老朋友“苏莱曼雄伟的步伐相得益彰。”这一人一象,带着异邦的神秘,在遥远的欧洲大陆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一场万众狂欢式的“造神运动”。没人真正理解象夫苏布赫鲁的内心世界,在这段漫长的旅程里,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要是没有他,就不会有人将大象送到维也纳。萨拉马戈用加西亚做喻,褒赞了苏布赫鲁有着罗文的品质。这份褒赞的声音显得弱小,因为历史有着歧视性,“它只从生活中收集社会认为具有历史价值且感兴趣的内容,对其余不屑一顾。”带着一份悲叹,萨拉马戈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就结合生活的真谛为其做出了充满预见性的定论,“获胜然后被遗忘。”

(全文完。2021年2月1日)

作者简介:王沐雨,本名王栩。曾用笔名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现定居重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