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精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是一本由张乃燕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一):化学家的战争
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是太厉害了,怎么能经史子集,物理化学,世界大战的东边西边,上上下下知道的这么全面。人们说入木三分,我感觉这文章也是入理三分。
张乃燕,字君谋,张静江之侄,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教授。著有《有机染料科学》、《药用有机砒化合物》和《欧战中之军用化学》3书。他在史学方面亦颇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战全史》,包括《希腊史》、《罗马史》等。33岁时任第四中山大学校长,1927--1930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他的叔叔张静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史料详实,而且是一个理学博士写的战争史,这里边的逻辑严谨和文献收集都非常专业。真的是一个大学问家,我们对于一站的认识,可能就是历史书上学的那一些必考内容,上学之后,有的人继续去看书了,喜欢历史就多学了一些,有的人不喜欢历史,最多是看了几个关于一站的电影,再有的大多数,根本分不清一战和二战,更不用说写出这么详实的研究资料了。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的年代和自身的生活背景,因为他是亲身经历过一战的人,所以他有一手的资料,当时的资料,他可以用于研究的材料多,同时自己也有很强的认识和观感,比起现在的史学作品,这本书是经典,是后来的研究者都会去看的一本书。
这本书因为是作者的原稿,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文言文性质,虽然不是最艰涩难懂的,但是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与我们现在的语境不是很相符,“之乎者也”还是有的,但是绝不迂腐,正如我前面说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严谨的理学家,他的文字也是相当严谨,不用担心云里雾里的看不明白。
作者在英国留学3年,法国一年,瑞士三年,研究的是化学,而一战也被称为是“化学家的战争”因为那时候的化学家是天使也是恶魔。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作者出国,结束之前一年,作者回国,也因此他在国土之外看到了整个战场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了27章节,35万字,从战争开始的原因,再到联盟国、协约国、不平等条约,战争结束,巴黎和会等,还有战争中科学的使用,非常全面的讲解了一站。
看这本书,会让你想很多,比如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比如战争中的各国之间的利益决策,有时候战争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正义与邪恶,还有人性的贪婪被放大、军人的荣誉等等。总之是一本要看的很慢的书,但是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一定是一本“必看的经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二):中国人眼中的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于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到1918年11月结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旷世大战,全球超过90%的人口都被裹挟进战争中,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也是空前的。因此,在战后,历史学家与政治家们纷纷展开对一战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战争期间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期避免人类社会再次遭此浩劫。在诸多的研究文献中,有一本中国人的著作显得尤为的显眼,那就是张乃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 张乃燕是一战的见证者与经历者。当战争爆发的时候,适逢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因此,他得以亲身与近距离的感受战争,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也曾经亲赴战场,考察战后遗迹。加之他本身便对历史与军事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战后的1923年,张乃燕便根据自己在战时的经历与战后的考察成果,著成此书。由于作者本身的化学家背景,因此,在本书中,对于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发展,有着重的分析。这在一众一战史的研究专著中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另外,由于本书成书时间较早,本书的写作并非是使用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文,而是类似于近代白话文,其中所涉及到的国名、人名以及历史事件的称谓上,也与我们目前所知的有所不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注意。 在张乃燕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中,我尤为关注的是一战中涉及中国的部分。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是一战的参战国,也是战胜国,但是中国选择参战的时机却是在一战结束前夕,在此前中国一直严守中立国政策,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中国的参战,以及中国的参战对于当时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张乃燕所著的一战史中均有明确的表述。按照张乃燕在本书中之说法,中国的参战源自于德意志帝国日甚一日的潜艇战,其对于中国商船以及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损失,出于国际公义与道义,中国被迫参战。但是在前面几章,张先生也提到日德宣战之后,在中国的青岛曾发生大战,彼时中国的中立国地位已经受到挑战,那时不宣战,非要等到此时,其中所留给我们的遐想实在是太多。在中国酝酿着参战时机的时候,在国内反对的声音要远大于支持的声音,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国内要人纷纷致电当时的北洋政府,反对参战。而当国会强行通过参战法案之后,按照张乃燕先生的说法,选择参战,对于中国的内政实在是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为在中国还未派出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中国国内已经因此而内乱频生,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系与北京政府因为在参战问题上的分歧,而造成南北对立,遂开混乱不堪之局。更因为中国的参战,虽然未派出一兵一卒,但却因为中国的参战,而导致德意志奥地利在东亚的势力被协约国一扫而空。战后缔约之时,中国却也未能因此而获得战胜国应有的待遇,如此看来,中国的参战,对于自身来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真的有些一言难尽了! 总体上说来,张乃燕先生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真实的记录了一战过程中,各国在政治、战争与经济上的真实反映,并对影响一战历史进程的诸多大事件上,给出了自己颇为公允的评价。张乃燕此书,对于我们研究一战历史却是有着不可多得的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三):民国时期化学家兼历史学家讲述的一战史
我们可能了解最多的是二战时期的历史,对我们中国人,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如果不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牵扯了日本人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欧战战场恐怕早顶不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难在一九四五年结束,所以中国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的贡献是世界瞩目的,就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更多了记住了二战历史,让我们记住了日本法西斯的兽行。还有被反复提起的最能演讲和煽动人心的法西斯恶魔希特勒也让我们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被提及的相对要少很多,市面上介绍一战史的也比较少。我国早期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比较有名的就是这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作者张乃燕,他首先是一位化学家,兼职历史学家,化学是他的主业,担任过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化学系教授。著有多部化学著作,也写过战争中的化学类书籍《欧战中之军用化学》。历史也颇有研究,除了这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外,还著有《希腊史》、《罗马史》等历史名著。
说实话,我国这位著名的化学家还蛮适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上他对历史的热爱,更是如虎添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投入很多化学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被称为"化学家的战争"。各参战国都使用了化学武器,比如可怕的毒气。主要参战国德国率先使用了氯气,用榴弹和飞机投射,让英法联军深受其害,后来,各参战国纷纷效仿,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比如英法美俄意奥都组建了自己的化学部队,大规模投入化学武器,这是一种有违人道,丧心病狂的做法,不光对人体有长期的害处,还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后来日内瓦条约规定,任何国家在战争中不可使用化学武器,可是后来二战时期的小日本却依旧在使用影响更坏的细菌武器。
可以说,化学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是科学的天使还是战争的魔鬼,让我们难以分清。
张乃燕先生生于一八九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一九零八年,那一年他已经十四岁了,所以他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当时的各种新闻,广播等资料更容易得到,加上他的专业性,所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细节非常值得关注,是研究一战历史的人不可忽视的珍贵材料。只是这本书是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有的时候还用了一些比较长的句子,理解起来偶尔会感觉有点费劲,但是稍微花点心思,慢慢看,基本上还是能被好好吸收的,总之,读这本书不可操之过急。
作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各参战国的情况,还有参与其中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情况,作为一名化学家,他还对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作了特别的剖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四):化学家的战争
自从有记载开始,人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而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一直曾间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进化的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的进行着战争 。这些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经济,为了物质, 然而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的都是痛苦,多少人家因此支离破碎,民不聊生。但是战争却从没有停止过,只是规模大小不同,弱肉强食一直是生存的法则。
古时候的战争,人们在战争中使用的兵器是冷兵器,所以都是近身搏击,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谁发明掌握了更加先进的武器,那么胜利的可能性就更大。新式武器也在不断的出现,但是还只是局限于平常的冷兵器之列,只是功能更加强大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直到发明了火药,武器才真正的升级,从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药时代,这是性质的改变,从此战争变的更加残酷,更多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但是最为让人恐惧的武器,并不止于此,人们在不断的研制新型的武器,而化学武器则彻底让战争变的疯狂,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进步,科学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有的时候也变成了好战者的武器,化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却被一些人研制成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正式的被使用到战争中,这是惨绝人寰的武器,也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最为痛恨的武器,它带来的危害,可不像常规武器那样,是一次性伤害,化学武器的危害间接的可能影响更多,更加恐怖。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化学家的战争。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共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每一次大战带给人们都是痛苦,死伤无数。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经过,大家都知道,每一次世界大战都有一个导火索,也就是引发世界大战的标志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由此引发了战争,导致世界多个国家参与了战争,影响巨大,也死伤无数,使很多国家经济倒退,人们流离失所。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也是让人们记忆犹新,这次战争中化学武器也是让人们真正感到了恐怖。因此也被称为化学家的战争。化学家也因此倍受争议,究竟是科学的天使还是魔鬼。什么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被好好的利用,对于人们是好的事情,是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如果被用在不好的事情上,那么造成的结局可能是灾难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的作者是张乃燕,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在化学方面也是很有建树,著有《有机染料化学》《药用有机砒化合物》和《欧战中之军用化学》等书。此外,他在史学方面亦颇有建树,著有《希腊史》《罗马史》等。作者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历史书籍,作者介绍的非常全面,让我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更加了解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于化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思考,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五):化学家的战争有多可怕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有千万年的历史,人类不断进化,逐渐成为地球的霸主,走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几乎没有了天敌,但是人类的大规模死亡依旧存在,那就是战争。
战争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恶魔的诅咒,人们为了不同的利益而发动战争,战争从来没有正义的。就像董卿所说:“枪声一响,没有赢家。”世界上最著名的战役无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化学家张乃燕所著 他,他不仅历史的探索者,更是历史的亲历者。对于国人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远比第一次印象要深刻,因为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伤痛实在太深,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一直是中立的态度,直到最后才宣布参战。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国人能够言语的本不太多,但是张乃燕是化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便是化学家的加入。所以,张乃燕结合自身对化学的认知与了解,带领读者再次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
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他不仅给人们带来便利的生活,同时也让很多方面更新迭代,不断升级,战争也是如此。人们摆脱了冷兵器,走进火器时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更是用上了生化武器。
化学介入战争的结果就是大面积的杀伤,而且其蔓延的速度极快,甚至会达到不可控的阶段。所以,在一战以后,生化武器被禁止应用于战争中。
参与过一战的化学家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会伤害人类,是人性的贪婪才让知识变成凶器。化学家们的手,本可以用来探索未知,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
我是一名化学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了大量化学药品,进行实验操作需要进行严格的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药品上都标注了易致癌。
我知道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甚至老师都是在混日子,但是我的老师真的拥有着科研理想,他们探索着化学的奥秘,是实实在在的研究员。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战为人类好好的上了一课,但是人类偏偏是健忘的,战争的硝烟从来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过。张乃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以中国人的角度,以化学家的角度,全面记录战争实况,剖析化学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警告。
感恩生在和平的年代,也感谢有人能够记录历史,警醒世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六):科学的天使还是战争的魔鬼?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世界上众多国家皆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伤亡损失惨重!一战的导火索,乃是斐迪南遇刺事件。关于此次遇刺事件,中国化学家、历史学家张乃燕在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中这样写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其塞拉约佛惨剧之谓乎!”
张乃燕所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的确,斐迪南遇刺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彼时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地球上的殖民地区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当时“同盟”、“协约”两大战团对峙已久,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除却战争规模、参战国家的数量不同之外,它也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武器的升级,而各式各样投入到战争中的先进武器,给世界带来了接连的损毁,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这场历时四年多的战争,有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其中,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不计其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化学家的战争”,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就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联军攻陷天津之时,背弃之前达成的盟约使用氯气炮。由此拉开了各国使用毒气的序幕。当时德意志以化学冠世界,所研制的毒气也有很多种,作者按其毒性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窒息类、血毒类、流泪类、发泡类、引嚏类。氯气是一战史使用最广的毒气,原因在于毒性可迅速至敌军之处,可液化便于携带且重于空气。对于一战中诸国将化学用于战争中的做法,作者这样写到——“总之,化学之应用于战争,至此可称已极。或谓此次战争中,化学杀人之祸,尚未烈也;若至将来,则且陷生灵于无量之劫数。然则将来战祸之可畏,盖可知矣!”
一战中德意志所用之毒气科学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从四大古国至今,战争纷乱始终未有停歇,即便是如今和平年代,地区矛盾,区域战争也是时有发生。从早期的冷兵器时代,打仗多为近身肉搏,到火药枪炮发明,再到生化武器的问世,武器越来越先进,战争所带来的代价也越来越大。所谓科学,对于战争而言,究竟是福是祸?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七):不懂化学的历史研究者不是好战争史作家
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只要是接受过过完整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一战,那是初中历史课本上必学的一个章节,其影响与历史意义在整个世界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源于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的遇刺事件。同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此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下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自此爆发,不断地有新的国家及地区被卷入战争之中。直至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国、奥地利宣布投降,这场世界大混战才正式宣告结束。
一战历时四年多,波及个国家三十多个、有15亿左右的人们被卷入了这场战争,造成3000万人的伤亡。其物质经济损失按当时的币值计算约为1700亿美元,对全世界人民的精神损害更是不可估量。
战争是一个讲不尽的话题,有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研究类、回忆类书籍著作的出版面世,自一战结束以来层出不穷。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从不同的视野角度来研究分析这场战争,连著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曾经凑热闹的写过一本《一战回忆录》来记述第一次世界大战。
历史按照学科分类是属于文科类,看似好像与化学这样的纯理学科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不过,这世间万物千丝万缕,是没有绝对的毫无关联的。若有人从化学的角度以一位化学家的身份来看待这场战争,又会迸射出怎样的研究火花?
民国才子张乃燕,曾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著有多部化学研究书籍。在化学家这个本职身份之下,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在史学研究方面颇有一番见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便是他身为一个化学家对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分析。
如同其他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书籍一般,战前的世界格局分析、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讲述、历史人物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张乃燕是理科生出身,把科学的严谨细致性也带到了此书的创作之中。不管是文献的收集还是历史发展的分析都非常专业,处处体现出身为一个理科学家的认真治学态度。
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除了战争历史研究之外,张乃燕不忘自己的老本行是“化学家”,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学尤其是化学对于军事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这场战争中人类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在战争期间,前沿阵地枪炮轰鸣,而后方的化学实验室里同样硝烟弥漫。为了能够研制出最具杀伤力的化学武器,有3000多种化学物质成为了交战双方的化学家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化学家们也影响了战争的走向,所以也有人把一战称为“化学家的战争”。
总之,化学之应用与战争,至此可称已极。或谓此次战争中,化学杀人之祸,尚未烈也;若至将来,则且陷生灵于无量之劫数。然则将来战祸之可谓,盖可知矣!
这段话正是张乃燕以一个化学家的视角,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总结。
不可否认,从某一个方面来讲,一战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尤其是化学的发展,但是也因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这让人不免担忧,在科学发展这条道路上,真的是走的越高越远越好吗?
是造福于人类的天使?还是降祸于世界的魔鬼?或许就在于人的善恶一瞬间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八):跟随一战
这本书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第一卷《风云紧急》(1919年一1940年5月)追述战争的根源与形成,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追述他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到1940年5月10日他“临危受命”组织联合政府这段时间内,如何坚持不懈地敦促英国重整军备,帮助政府彻底认清了希特勒的真实面目,下定了同德国法西斯血战到底的决心,力挽狂澜,开始把英国人民引向了光明的胜利之路。
上部《从战争到战争》追述第万友莎娜大战后,英法美为代表的“胜利的协约国”,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倒行逆施和违约行为,如何姑息养奸,丧失了和平的根基,无形中把自己推向了新的“战争的边缘”。他对张伯伦政府1938年9月炮制的“慕尼黑阴谋”深恶痛绝,不惜冒着被人视为战争贩子的政治风险,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无情的抨击。
下部《晦暗不明的战争》,讲述了他在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后,他以新任海军大臣的身份在海军部最初几个月的视事情况。重点叙述了他如何不失时机地建立了商船护航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商船在海上的损失,捍卫了大英帝国的经济命脉。这时的战争之所以被称为“晦暗不明的战争”,是因为英德两个交战国除海上的潜艇战之外,在陆地上并无大面积的直接冲突。结尾部分记述了1940年5月张伯伦内阁的政治危机和倒台、和他自己登上首相宝座后的踌躇满志。全卷的主题词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1940年5月一1940年底)追述1940年夏秋两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点叙述纳粹德国对欧洲的征服,以及英国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抵抗。叙述丘吉尔面对德国法西斯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如何以顽强的政治毅力激励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及其在荷兰、比利时相继落入希特勒的魔爪之后企图挽回法国败局的种种努力。
上部《法国的沦陷》叙述1940年夏季荷兰、比利时落入敌手之后,法国政府节节败北、束手无策的历史惨象。丘吉尔为了挽回法国的败局,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曾前后5次抵法兰西同法国领导人磋商对策,由于法国领导人的怯懦,急于投降,对英法联盟积极倡议不该有的恶意,很快葬送了法国人民的抗敌意志,从而给英伦三岛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丘吉尔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有效地保存了英军实力,在数月后的英伦之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卷《单独作战》重点描述了英德空军在空中的作战情况。多少年后丘吉尔在谈到英国空军的光辉业绩时,还不无自豪地说:“在英国史上从来没有过像这样如此多的人从如此少的人那里饱受恩惠。”还叙述了双方运用科学技术进行雷达战和反雷达战的所谓“巫术战”的情况。
由于他们同仇敌汽的抗敌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博得了世界上广大的反法西斯人民充分的同情和钦佩。这时,在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美国国会毅然抛弃一贯的“隔岸观火”的孤立主义政策,通过了“租借法案”,大大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同时“英伦之战”的胜利也给一些战败国带来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该卷的主题词是“英国人民怎样单独坚守堡垒直至过去半盲的人们做好一半的准备”。
第三卷《伟大的同盟》(1941年)叙述德寇进攻苏俄,日本偷袭珍珠港,致使英国政府同苏美两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终于结成强大的政治军事同盟,从根本上改变了同法西斯势力的力量对比。该卷的主题词是“英国人怎样历尽艰辛继续作战,直到苏联和美国参加这场大战”。
上部《德国东进》(1941年1月一6月)叙述不列颠怎样有效地扼制了德寇对英伦三岛点燃的战火的蔓延及其英军对意属非洲帝国的征服。由于非洲是英国和敌方唯一能够在陆地上周旋的一个地方。因此非洲战事便成为丘吉尔着意叙述的重点。这时他们诚意联合巴尔干诸国和土耳其共同抵御敌人。
下部《战争临到美国》主要叙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政府开始直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欣喜若狂。英美两个英语国家风雨同舟,终于并肩走在了一起,结成了伟大的同盟,使他的政府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这时,他不无得意地说:“美国是个巨大锅炉,只要在它的下面升起火来,就会发出无穷的热量。”另外这中还提到了《大西洋宪章》的拟定和英国军队在非洲重要的军事行动。
第四卷《命运的关键》(1942年一1943年5月)叙述1942年冬及1943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时盟国的命运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重打击后,有了决定性的好转。本卷之所以命之为《命运的关键》,丘吉尔在序言中说是因为他们“从此摆脱了源源而来的灾难,转到接连不断的胜利。在最初的六个月里,诸事不吉;在最后六个月中,就凡事顺利了。而且这一可喜的转变继续到斗争的结束”。
上卷《日本的猛攻》主要讲述英美军队在日军的猛攻中在东南亚地区节节败北的一系列军事挫折。尽管这时不乏“新加坡的沦陷”、“别进犯缅甸”等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失败,也不乏“大漠上的挫折”的军事厄运,但由于国内民众对他出乎寻常的信任和爱戴,使他福星高照,提心吊胆地度过了一个个政治难关。直到1942年6月美国人“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英美军队在远东的军事形势。
下部《挽回非洲局势》重点叙述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转折点之一。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为盟军进攻意大利扫清了道路。1942年11月4日,丘吉尔禁不住胜利的喜悦,开战以来破天荒第一次命令全国鸣钟示贺。因为在他看来阿拉曼战役实际上就标志着“命运的关键”。还重点讲述了苏俄同西方盟国的复杂关系和“达尔朗插曲”事件。该卷的主题词是“伟大同盟的力量是怎样壮大起来的”。
第五卷《紧缩包围圈》(1943年一1944年6月)叙述盟国的战略反攻和咄咄逼人的军事形势和德意日轴心国的日益支离破碎。这时,“由于我们掌握了制海权,制服了德国潜艇,以及我们日益加强了空中优势,西方盟国终于攻克了西西里岛,对意大利发动了进攻,结果墨索里尼被推翻了,意大利倒向我们一边。希特勒和他所占领的周围国家被孤立起来,加上苏俄又从东方大举进攻,这就更使他们完全陷入包围之中。
上部《战胜意大利》(1943年6月一11月)主要讲述了盟国获得制海权、攻克西西里岛、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停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还谈到了英国政府同戴高乐将军的紧张关系、西方盟国同苏俄形成的“第三战场的僵局”和“魁北克会议”诸情况。
下部《从德黑兰到罗马》(1943年11月一1944年6月)德黑兰会议的有关情况和“霸王”作战计划的准备工作。丘吉尔参加完德黑兰会议后,来到罗马,受到意大利人民热诚的欢迎和爱戴。另外还谈到,南斯拉夫和希腊所面临的复杂的政治局势,对日作战的策略等等。该卷的主题词是:“纳粹德国是怎样被孤立和围攻的”。
第六卷《胜利与悲剧》(1944年6月一1945年8月)叙述1944年6月6日,英美部队登陆诺曼底之后14个月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时,盟国战胜了所有的敌人,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本卷的主题词是“各个伟大的民主国家取得胜利了,因此又可以再去做那些蠢事了,须知这类蠢事几乎断送掉他们自己的生命心习。
上部《胜利的浪潮》主要叙述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及其盟国对希特勒德国的胜利,被纳粹占领的大片领土和国家相继解放。这时盟国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烈,其斗争的核心是都想去各自的占领区和势力范围内建立同自己性质相类似的政权。丘吉尔对苏俄在南斯拉夫、波兰的做法颇有成见,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干涉希腊内政,最终把流亡在英国的希腊国王扶上宝座,在那里建立了傀儡政权。
下部《铁幕》叙述了雅尔塔会议的世界和平计划和德国投降的经过。这时,苏俄攻入柏林,纳粹德国受到瓜分和占领。由于俄国人坚持要享受他们成功的抗战和反攻所获得的果实,丘吉尔开始试图在东欧实行实际上的绥靖政策。5月12日,停战生效后才刚刚3天,他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就说“‘铁幕’业己拉下,把俄国势力范围内的一切都掩盖起来”,并把苏俄看做是新的最危险的敌人。
为了对付苏俄,英美世界对德国人的惩罚刚刚开始,他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法德和解。刚刚从战火中爬出的英国民众由于怕被丘吉尔拉入新的战争旋涡,不等丘吉尔从美梦中醒来,便把他赶下了首相的宝座。波茨坦会议尚未开完,便由新首相艾德礼取而代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