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3 0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由柏杨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850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一):以史为鉴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二):感觉还不错!

  

作者台湾柏杨,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此书有如下优点: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其次,在章节安排上富于创造。全书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感觉还不错!想试读的可以看看

中国人史纲(柏杨诞辰100周年纪念版)一部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_decrypted.pdf: https://089u.com/file/3843664-468458036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三):这样读史更有趣

  国学热这几年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热潮,每到寒暑假各种辅导机构推出国学班的课程,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有5000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有许多优秀的东西需要我们继承推广,但是有的人打着推崇国学的名义,招揽少年儿童,让他们摇头晃脑学古代的童声去背书,真的合适吗? 曾经知名歌手孙楠的现任妻子,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出国深造,把继女送进自己的民办教育机构上“女德班”,一时引起巨大质疑。这对孩子的未来是负责么? 我曾经去过一次推广国学课程的公开课。在推介会上,大屏幕上播放着制作精美的PPT,讲台的讲师滔滔不绝,说:“您只要买了这套课程,那么你的孩子从0岁到18岁一直可以使用。24万小时的录音容量,全都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录制。” 我当时就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个孩子从出生到他18岁考大学,即使把他睡觉,吃饭,如厕的时间全都给他算进去,那他18年的时间也达不到24万小时。 专家的真实面目顿时昭然若揭。 这位推广专家继续滔滔不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坐不住?听不下课去?因为没有学国学。你看古代的孩子哪有吸毒的,打架的?因为他们都学习了国学经典,所以他们的思想品行修养都好。 我一边听一边在默默的问自己:在古代寻花问柳的不是古代的学子吗?在宋代通敌反叛的臣子们国学素养不高吗?葬送自己国家的那些亡国之君们没有国学经典知识吗? 利用家长教育的焦虑心情,借国学的名义,达到推广产品的目的,真是煞费苦心。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套卖1599元的音响产品,竟然被现场100多人疯狂抢购。 当我读到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购买产品的那些家长不去分析辨别一下,而仅是基于他们推广人员所宣传的优点而去购买呢?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基于事实上的辩证分析的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都古代东西都是优秀的传承。 在一生主张“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柏杨这部巨作中,他用辩证的方式去读历史,写历史。有些观点可能与我们平时认知的并不一致,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巨著。他的这种辩证分析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先生在牢狱中完成的。在他9年零26天的牢狱生活中,他放下自己精神和身体上的困苦与不甘,在关注人性和苦难的这种超我的精神下,写尽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苦难与骄傲。 1979年1月,这部书在台湾地区首次出版,便列入了“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本书”之一,。40年过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在影响着大量的华人,发行遍及整个东南亚华人地区。 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已经被戏说类的电视剧、穿越小说玩崩了。是时候,我们同我们的孩子一起重新审阅我们的历史,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过去,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自强不息在各种艰难险阻中仍然奋斗的祖先。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四):上下五千年

  

每年年初给自己列读书清单的时候,总会把柏杨先生的这本《中国人史纲》排在最前面,想好好补习中国历史。然而前几年人比较浮躁,每次都是拿起来翻几页就扔下,太空船都在中国领土上空飞越过好几回了。今年被疫情困在家里哪也去不了,趁此机会找回读书的习惯。

初高中学中国历史的时候,总会被各个朝代的年号搞得晕头转向,也无法将中国历史事件与西方世界对应起来。柏杨先生在书中以公元纪年,为读者梳理出历史的时间线。同时每章结尾列出同时期东西方世界的对比,将我脑海中碎片化的历史信息拼成完整的故事。

诸子百家开启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层出不穷的变法与革新推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想回到西汉,跟随张骞的脚步看看丝绸之路,追随班超的军队守卫国土。楼兰,龟兹,大月氏,这些经常出现小说与漫画中的地名,神秘又令人向往。也想过梦回盛唐,亲眼见见长安热闹的街坊,是怎样的繁华才能吸引世界各国争相派遣使者来学习交流。然而接下来的历史,越读越生气。眼看着唐朝打下的领土逐个沦陷,宋朝的偏安一隅让人气愤,明清更是开启中国任人宰割的黑暗时代。

英国于一百年前的十三世纪颁布《大宪章》保障人权,而中国却出现诏狱和廷杖。这到底是为什么?柏杨先生在书中总结道:“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纪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灿烂而平静。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时,开始沉淀。本世纪(十四)末期,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时代。”

小时候读柏杨先生的《酱缸》,没有历史知识的铺垫,似懂非懂。现在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过来。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任何的变法与革新就是不尊重历史,扰乱秩序,必然会遭受强烈的反扑。当西方世界在经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士大夫只知道讲些不痛不痒的空话,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思想继续被禁锢八股文中。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深刻。和西方世界一样,几千年来中国也经历过大分裂时期,但为什么每次混战之后,华夏子孙们还是可以统一的国家?柏杨先生解释说,这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汉人的方块字。

“即令是一个民族,如果分离过久,因言语和文字的不同,都会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罗马帝国拉丁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绝,言语相异的人,各自用字母拼出各自的言语,不同的各种文字,遂纷纷出现。各地区人民,不可避免的差距日增。我们可以说,自从纪元前腓尼基人发明拼音字母,欧洲就注定了不能统一。中国境内的言语分歧,比欧洲更甚。可是中国没有字母这个工具,不能用拼音的方法制造各自的文字。在广大辽阔的中国领域之内,中华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言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虽然长久分裂,都一直有一种心理状态,认为分裂是暂时的,终必统一,所以国与国合并之后,人际之间,马上水乳交融,不像欧洲,合并之后的国家或民族,立刻就发生言语文字上爆炸性问题。因之我们有一个推断,假定拉丁文也是方块字而不是拼音字的话,欧洲早已统一为单一的国家。”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五):暴躁老爷子的吐槽中国史

  在前几天和一群热爱历史的朋友闲聊起哪些通史类读物适合推荐给入门级的爱好者,好几个人都不约而同的提起了这套《中国人史纲》。

  当时还在上学的我,也跟风买了他的好几本书,因为在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教科书式价值观之外的作品,毫不夸张的说对我的三观造成了特别大的冲击,甚至因此一度成为柏杨先生的脑残粉。

  不过随着年龄渐长,也让我认识到他的很多观点其实是有些偏激了,后来也就没再看过他的其他作品。这一次听到朋友们都如此推崇,倒是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就带着些许与故人相见的心态翻开了这部《中国人史纲》。

  刚看过序言部分,就让我感慨柏杨老爷子真的是每本书都保持着生猛的战斗力啊,从皇帝的遵命到年号,再到古代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正朔”思维,无一被他冷嘲热讽了一遍。

  不过嘲讽归嘲讽,书中的历史知识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比如我随手翻到春秋部分时,看到了“烽火戏诸侯”这一段,这段故事相信每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不会太陌生,但对这个典故的了解也仅限于历史版“狼来了”。在本书中,作者相当详细的讲述了周幽王和褒姒在宫廷中展开的一场“权力的游戏”,算是让人了解当时的诸侯们可并不单单是被戏耍了一次,就因为“扎心”了,从此不再勤王……

  当然,既然是柏杨的书,那么出去精彩的历史故事外,自然也少不了这老爷子的强力吐槽,比如我翻到最喜欢的东汉末年:其他讲述这一时期的作品,通常都是在三国中选择一方势力为视角展开,而在本书中一到这一段时,却是从“十常侍之乱”开始,讲起了这一时期的宦官虽然没什么好人,但与之对立的士大夫们其实更不是东西:

  在那一时期宦官们被记录在案的恶性其实一共就三件:杀掉了一位敌对的士大夫的全家、没缘由的射死了一名无辜女性、将与自己为敌的人杀掉后还将其吊起来示众。

  作者在此处还特别注明这些还是在士大夫们获得了最终胜利后,特意搜集出来的罪证。而反过来再看士大夫们胜利后的表现则真是不能直视:不但要将整个宦官群体斩尽杀绝、甚至宦官的父母也一个不能留、当过宦官的门客的也全都不放过,终于惹出大祸,把董卓招进来,从此天下大乱了。

  为了证明士大夫们对宦官们不是简单的嫉恶如仇,而是本身就那么混球,还顺嘴说了一句:那个八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在父亲去世后,看到来吊唁的人中有一个神情没那么悲痛,于是愤怒的直接杀了对方,在当时居然还作为孝子的典范收到士大夫们的赞扬。

  在整套书中都充斥着类似上述部分的内容,哪怕自诩为“历史知识还算不错”的我,也是在头脑中充斥着“原来竟是如此”的想法和三观又震的粉碎感慨中,用了两天时间将书从头看到尾。

  从此它也将成为推荐给想要看通史类读物的历史爱好者们的首选作品!

  ~~~~~~~~~~~~~~~~~~~~~~~~~~~~~~~~~~~~~~~~~~~~~

  另外,我打开豆瓣上的书评后,发现很多对这套书打低分的评价都是“立论有失公允”、“充满了个人偏见”、“材料选的太偏”,虽然我基本认同这些评价,不过这也是我觉得它很适合入门级历史爱好者去读的原因。

  如果一部八百多页的大部头,文风跟历史课本似的,那能让一般人读得下去才叫有鬼呢。

  而看柏杨的书,就如同听一个满腹经纶但性格偏激、脾气暴躁的老大爷对着历史上的一切王侯将相逐一吐槽,在他身旁当听众的我们明知他的话语有许多有失公允的地方,怎奈对方学问太大,实在没能力反驳。但听着听着就会产生出:

  “那段历史竟然是这样?”

  “那个人物不该是他说的这样吧?”

  诸如此类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些想法是最能帮助一个人对历史产生兴趣了。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六):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和那些坑了秦始皇的人

  

这本书颠覆了很多的认知,课本上的秦始皇似乎是残暴的代名词,所以读书时,觉得秦的灭亡是自然的。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秦始皇其实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帝皇,他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眼光长远,他设置的郡县制度一直使用了两千年。而他对人才其实是重视和宽容的,所以他才会y专门设置博士的职位,给那些“博士”做学术研究,时常和他们交流。道、法、儒在他眼中并没有禁忌。但是这样一个开放心态对待学术的人,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一个强大的帝国为什么在秦始皇死后迅速分崩离析呢?

01焚书坑儒

开始时,儒家学派的博士劝说秦始皇,要为后代子孙,为长久计,重新回到分封制,但是被李斯怂了回去,而且 认为坚持现在制度没有古代好,其实是扰乱人心。于是秦始皇开始了焚书坑儒。但是图书馆收藏的儒家书籍是作为研究只用,没有焚烧。而且秦始皇对儒家学者,仍然鼓励他们研究,并没有打击。可见,焚书坑儒的目的主要是禁止崇古思想的传播。而真正对儒家以及各学派文化有影响的是之后项羽攻进咸阳后,纵火烧城,图书馆和很多学派著作永久消失。

之后的方士事件,方士因为自己的法术不灵,说秦始皇天生凶恶,喜欢杀人,而且对于博士只是供养他们吃吃喝喝,不受重用。秦始皇发怒,调查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有没有暗地里讽刺皇帝,有四百六十人被杀,而且大部分是道家的方士,以及不少的儒家学者。

02秦二世、赵高、李斯,秦王朝的掘墓人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死去,他的柚子赢胡亥,与李斯和宦官赵高密谋,假传遗诏杀死了太子扶苏,这个自私的秦二世只想享受皇帝带来的钱权色,最后弄的民不聊生,秦帝国开始出现起义的军队。

第一支起义的就是陈胜吴广带领的大泽乡起义。之后民众使用消灭的六国的名号,一个个开始自立为王,秦王国土崩瓦解。又恢复到战国时期。

这些自立为王的人中,有两位真正重要的人物,项羽和刘备。项羽是楚国大将的子孙,有家学渊源,而刘备只是一个浪荡子。

秦国已经起义不断,但是秦二世却不愿意听到不好的话,所有说坏话的人,都被他关进监狱,当起义之火蔓延到不可抑制时,他才开始想要迎战。但是来不及调集正规军,使用奴隶军团迎战,最后打败。

同时赵高诬陷李斯,李斯父子被杀,赵高成了最有权势的宦官,为了显示权威,他指鹿为马,不愿意符合的人全部被杀。

秦朝大将章邯灭掉了大部分的草莽王国,但是却败于项羽之手,他派人去咸阳请求增援,但是赵高却想将国家民变之责推到章邯的身上,章邯只得投降项羽。

赵高害怕秦二世发现自己是导致秦乱的祸首,所以杀了秦二世,立公子扶苏的儿子为王,虽然赵高被杀,但是秦王国已经没有可以抵抗的军队,亲王赢婴值得投降。

刘邦先到咸阳,后到的项羽既没有得名,也没抢到钱,于是杀了赢婴,还火杀咸阳城。刘邦请罪,献礼,项羽自称楚霸王。并且分封了十九个与自己地位等同得王国。而之后项羽一系列毫无政治头脑得操作,是那些曾经追随他得王国对他离心,也为刘邦崛起留下了隐患。

之后开始了反项羽的大战,项羽虽然胜利,但是却陷在战争中不能脱身,而刘邦则抓住机会,号召共同讨伐项羽。项羽的首都彭城被攻陷。

项羽虽然与刘邦对战中率胜,但是当刘邦要求和谈他同意了,放回刘邦父亲。但是刘邦没有遵守盟约,项羽在最后一战兵败自杀。

秦王朝如果不是因为秦始皇的突然死去,或许能够巩固政权,他最优秀的儿子被诱杀,他的王国被败家子败光了。当然所有这些参与其中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李斯、秦二世、赵高都被杀。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七):真正的历史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八):柏杨先生以“人”写就最完整的中国历史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九):柏杨《中国人史纲》:我只是想让中国人扔掉那个“破酱缸”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柏杨作为五四思想的一个继承人,他继承了“五四”以来鲁迅等人精神层面的清除工作,把重心放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猛烈批判上,他的这种文化观念的总结,就成为了著名的“酱缸文化”。

  “酱缸”这个词的来源,和柏杨的家乡也有关系。柏杨是生长在北方的,他们家乡就有很多这种东西,虽然不能确切知道它是用什么原料做的,但在中国饭馆吃烤鸭的那种作料就是酱。酱是不畅通的,不像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样澎湃。

  由此死水不畅,再加上蒸发,使沉淀的浓度加重加厚。对于柏杨来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所谓前生因,就像酱缸一般。 或者换一种说法,将柏杨的这种文化放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去审视,“酱缸文化”的含义可能更方便我们去理解。

  就当时的中国而言,大规模的都市还没有出现,所以少数精神解放下的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差距,甚至可以用“断裂”来形容。

  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还处在一个封建保守的状态下,这一差距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作家不可避免对于这种大环境,对于无法使大多数受蒙蔽的中国人睁开眼睛,这一事实感到绝望。

  所以柏杨认为,改变一个时代的污垢,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思想,而在多种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回顾历史,这个酝酿酱缸的源头,似乎是柏杨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01 历史中人的成就与失误,直面酱缸文化的错误

  “酱缸”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污秽,所以柏杨在考虑清除这一错误时,也是将目光放到了历史长河中,在历史中观察其衍生和发展,获得其具体表象和特征。 《中国人史纲》就是柏杨有关中国历史的杰出代表作,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 在书中,柏杨对“酱缸文化”的源头也进行了探究。 以明代历史为例,柏杨不仅叙述了倭寇的骚扰和北方的外 患,而且重点写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宦官的 横行。 在柏杨看来,正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酱缸文化”使中国人丧失了自尊、人性尊严和自由平等意识,以至心理扭曲变态产生了四类“畸形人”——封建帝王、“圣崽”、“官崽”,和以做官与当圣人为最高目的的普通民众 。 甚至可以说,这四类人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的产物,也正是由于这些维护专制统治的人的存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存在,才使得封建专制屹立千年。 而消除这些观念,消除“酱缸文化”的首要前提则是——直视历史问题,唤醒市民的主体性。 也就是所谓达成的“人之所以为人”。

  02 希望中国人活得像个人样

  柏杨曾被人用“斗士”这个词称赞,老人家很高兴,写信称:“我戴上“斗士”的帽子之后就不想摘下来了”,并用中文和英文连续 写道 :“谁怕谁?谁怕谁?” 这似乎就是柏杨的特性,不惧不怕,坚定自己。在《中国人史纲》的字里行间,柏杨明明白白的表达了一个观点:“我希望中国人活得像个人样”。 在历史观上,柏杨与传统的文学史的书写方式不同,他是用西方的民主、法治、人权 观念声讨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苛政、腐败。 对于此,柏杨认为,“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他们有好的,我们就应该学;他们不好的,就不应该学,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在他的演讲中,他掷地有声: “有位美国人写过一本书《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并没有人说这位教授崇洋媚外。由此可知,酱缸文化太深太浓,已使中国人丧失了消化吸收的能力,只一味沉湎在自己的情绪之中。一位朋友开车时往往突然地按一下喇叭,我问他为什么,他开玩笑说:“表示我不忘本呀!”我们希望我们有充足的智能认清我们的缺点,产生思考的一代,能够有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我们的酱缸变淡、变薄,甚至变成一坛清水,或一片汪洋。” 所以我们读历史,读《中国人史纲》,不止是为了了解历史而读,更应该在历史的错误和前进过程中,总结出好与不好,带着思考看历史,这是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想要表达的。 人格独立,平等,民主,活出自己的人样。

  参考资料: 《柏杨的文学思想综论》张清芳 陈爱强 《他希望中国人活得像人样——从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谈起》陈漱渝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十):《中国人史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正是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读到柏杨先生对中国文化所提出的一个后来影响极为深远的概念:文化酱缸——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由此死水不畅,再加上蒸发,使沉淀的浓度加重加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所谓前生因,就是这样。”

  而此书的写作因缘和成书背景本身,亦可以看成是中国大历史在柏杨身上碾压后的一个印痕。

  柏杨,原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大学毕业后,曾任东北《青年日报》社社长、沈阳辽东学院教师。1949年去台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1966年,柏杨在其妻倪明华(诗人)主编的《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这一专栏任编辑。1968年1月13日,该专栏刊出一张漫画,内容是父子两人购买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他们父子两人,建立一个王国,并由父子两人竞选总统。

  这幅漫画触怒了台湾当局,当局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于3月4日逮捕了他。这就是当时震惊台湾的“大力水手事件”。柏杨因此案身陷囹圄长达9年零26天,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也正是在这段漫长的牢狱生涯中,柏杨写成了《中国人史纲》。

  柏杨自述道:“此丛书是我在火炉般的斗室中,或蹲在墙角,或坐在地下,膝盖上放着用纸糊成的纸板,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写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一套皇皇八十万言的《中国人史纲》,也正是柏杨先生写给自己,也写给所有中国人的《春秋》和《史记》。

  其实自晚清民国以来,由近人所写的这种史纲性质的历史著作不在少数。比较著名的有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黄仁宇所著《中国大历史》等等。柏杨先生《中国人史纲》跟以上这些书相比,矫矫不群,别有特色。

  《中国人史纲》打破了以往史书以朝代划分章节的习惯,以世纪作为叙述历史的单元,不以帝王年号,而用公历算法来纪年。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每个章节后,都列出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发生的大事,造成一种横向的对照。将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进程中,显示出一种更博大的历史眼光。

  另外,书写历史,作者所站的立场,所持的视角直接会决定对历史的叙述。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而柏杨先生看历史,是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而不单单叫“中国史纲”,一方面是强调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历史,一方面也是彰显“人”之重要。柏杨先生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在具体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讲述时,因为柏杨先生本身也是卓有建树的文学家,所以他往往能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事件和人物的轮廓,鲜活生动,如在目前。而在评述史实时,他又往往能摆脱学院派的陈腐冗赘,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我最服膺他对儒墨道法四家思想的剖析: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贵尊荣,看得都像天际的浮云,绝不追求,也不跟人竞争,如果有人争,他们就立刻退让,使对方在没有对象之下自行崩溃。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的实行法治,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

  在论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时,柏杨在本书中,提出“三大黄金时代说”。他认为,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代。第二个大黄金时代是大唐。第三个黄金时代,则是向来饱受人们诟病的清朝。而对所谓“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明朝,柏杨则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和揭露。在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述时,书中可以说是洞见迭出,极有启发意义。

  柏杨先生写此书时半生坎坷,经历过太多的忧患不幸,再加上身陷囹圄,所以文字中总有大悲愤,也对故国人民有大悲悯,笔锋常带感情,读来让人动容,这也算是对太史公写史风格的一种承继。

  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在大陆出版行销已三十多年,这其间出了很多的版本,也可见此书的受欢迎程度。此番果麦又出了一个新版本,开本装帧都清新可喜,对读者而言,多了一个选择,也是幸事一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