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不见的光》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摘抄

2021-02-07 04:1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摘抄

  《看不见的光》是一本由(美) 鲍勃·伯曼著作,未读·探索家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一):光,能,未来

  

一共26章,每一章5页左右,每章节讲一个知识点,内容不深,语言通俗,适合对电磁波感兴趣的人作为初级入门书来看。前面的章节有一些基础科普知识,后面几章略有注水。

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对它司空见惯,却对它从何而来,本质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等等的认识才不过几十年,而且很多未知领域仍没有对我们敞开大门。

期待有生之年能遇到物理学大爆炸。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二):中规中矩的科普读物

  感谢赠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本书对各种不可见光的形式和发现史进行了介绍,对于想要了解不可见光的人来说,以本书来了解这些特殊形式的“光”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或是简要了解相关科学发现的历史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想对不可见光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知,还是需要翻阅更多的参考书。

  书中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关于不可见光的知识和发现史我都已在中学或是大学的专业理论课中有所了解,算是温习。大学里涉及到这些知识的大学物理、电磁场和电磁波两门课在期末时常常使每一届学生头疼,对于不可见光,虽然理论知识清晰地告诉我们它如何形成,如何存在,却仍然十分抽象,唯一让人觉得感兴趣的可能是通过一些实验呈现出来的有趣的实验现象。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接触一些需要专业器材的实验并非容易的事,因此作者在书中转而通过对普通人非常关心的一些生活问题来作介绍,比如使用微波炉会受到辐射吗?对使用者有什么影响?比如使用手机的辐射量有多大?使用手机会加大致癌的可能性吗?防晒霜上的标识代表什么?如何通过防晒霜上的标识进行选择?类似的这一系列问题常常出现在网络上的流言中广为传播,各种不同的人或结合自己所学或结合生活各执一词,常常导致谣言遍布,作者借这些人们熟知且疑惑的问题,对不可见光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浅显易懂的解释。

  全书每个章节讲述一个主题,基本按照不可见光科学发现史和科学技术史的时间顺序展开,同时又辅以科学家的简要生平和趣闻轶事,无论读者是否了解该领域,都可以通过作者的介绍对不可见光的科学历程有个大概的了解。但不可避免地,书中也出现了不少专业术语,对于完全非理工出身的读者来说,这一部分的介绍可能会有些不友好,如果能配上更多的插图式的介绍就更好了。

  文末还特别强力推荐了日全食,正好读毕本书的时候,国内很多地方能看到日环食,我也赶上看到了一点日环食,虽然没有特别明显,但仍然觉得很神奇。

  总体而言,本书对于已有一定的该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可以作为一个科学史的回顾和温习,对于不了解该领域的读者,也许会激发一定的好奇心,也许某些部分会有些吃力,但对于所有的读者来说,书中涉及到的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必然让读者有所收获,揭开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盲点。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三):了不起的电磁波

  这是一本关于电磁波的科普书。随着现在科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光是一种电磁波。但在科学家发现光的本质之前,没有人会把光和电磁联系起来,也没有人知道电和磁可以相互转化,并以波的形式存在。 这本书是一本浅显易读的科学发现史。从光这种看得见的电磁波说起,系统回顾了科学家们发现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的历程,最终把整个电磁波谱系补全。从波长最长的无线电波到波长最短的γ射线,电磁波的波长逐渐变短,根据波速=波长*频率,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的频率相对增加。这是电磁波谱最基本的特征。 这本书也是一本妙趣横生的科学应用集。正是由于电磁波谱中不同位置的波长和频率的差别,不同类别的电磁波才有了各种不同的用途。波长最长的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最好,可以用于远距离通讯。波长最短的γ射线穿透性最佳,可以用于探测物体内部,同时由于γ射线的频率太高,很容易激发物体的内部产生粒子级别的变化,对人类有很大危害,但又可以用于杀灭肿瘤。微波炉的加热功能就是应用到了微波波长可以导致水分子共振的特性。这些日常的科学知识在作者对电磁波的系统梳理中变得条理清晰。同时作者也注意对日常生活的科普,比如书中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紫外线防晒的原理和注意事项,甚至还用科学的思路解答了无数人关心的一个疑问:手机到底有没有辐射。这些日常知识穿插在对电磁波的科普中,让人受益匪浅。 同时,这本书也可看作是人类的愚昧史。人类早期对于电磁波这种新的发现走了不少弯路,最典型的例子是伦琴射线(即X光)的滥用。在刚发现伦琴射线时,人们对这种可以照出人体内部骨骼的电磁波推崇备至,把它当成了万能良药,觉得这种神奇的射线可以用于预防疾病甚至治病,连很多科学家都出来给伦琴射线站台。这种现在的我们看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东西却在历史上真实发生了,直到有大量负面例子出现,人类才意识到伦琴射线的危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现在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对于新的理论和发现,我们的所知并不一定比一只蚂蚁多多少。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路,总是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进。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有用额科普书籍,它并没有向读者灌输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详实的用例系统介绍了和我们生活最密切的物理现象之一——电磁波的发现、发展与应用,适合各个层面的人阅读。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四):值得一读的科普书籍

  

值得一读的科普书籍

美国作家鲍勃·伯曼的这本《不可见的光》是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了光的各种形式和类型,以及有关光的方方面面的科普知识内容。这本书的实体书拿在手上,我发现这本书的封面就做的非常棒,看上去是用黑白两色特色纸印刷的,但好像用了镭射一类的工艺,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封面上反射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如同彩虹一般,非常应和书中对于“光”的主题。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如果你问我光是什么,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让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中的各种美丽的风景以前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即,我理解的光是通过视觉捕捉到影像,而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我理解的光这只是属于可见光的范围。当然,除了可见光,还有很多不可见的光,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紫外光和红外光——我对光的理解可能也就这些了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书里讲的光的范围却是非常非常非常广的。以前我从来不认为这是光的东西也给包括了进来,作者将光扩展到了波、粒子的范围,把所有的与波、粒子有关的东西也归纳进来了,比如说微波、电波等等(作者还在书中顺便讲了脑电波的知识),还包括一些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等。这样算起来,光的范围就非常非常非常的大了,可以说我们身边物理世界的很多东西都包括进来了。

除了对于各种“不可见的光”的讲解,同时也涉及了一些相对论或者是原子辐射等相关理论,还有一章讲述了暗能量。可以说书里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吸收与消化。书中不仅讲述了光的类型判定,还有发现的历史,另外还探讨这种光的优点与危害性等等。可以说是围绕光的方方面面都讨论到了,让我的视野扩大了,没想到在我们身边的越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越是我们所忽略的,而这本书正好将我们忽略的都给捡拾了起来。

这本书看上去好像只是讲一种物理现象。实际上它包含了很多通过“不可见的光”这个媒介延展出来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天文学、热力学、化学,以及历史方面的知识等等。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这些很好地熔入一炉,让人在轻松幽默当中受益匪浅,既可以看出作者知识的广博,也可以看出作者写作能力的高超。

作为一本很棒的科普类书籍。书里边除了讲解了围绕“光”的相关知识,还对生活中一些认识的盲区进行了辟谣,对一些我们生活中对于各种“波”与“辐射”等造成的误解,尤其是这些不可见的东西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用有理有据的科学依据破除谣言,对这些谣言予以反驳和拆穿。

通过各种光发现的历史可以看出,对于我们来说一个看似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发现的历程都经历了数代人数十年甚至是数百年的沉淀,正是这些科学家们长久的积累与发现,才让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变得如此快捷与便利。因此,我们应该感恩,感恩这些先人们旷日持久的科研,或许还用了生命的代价,才换来我们现如今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比较有趣的是作者在书中还特意花了一章的篇幅讲述了日食现象。正好前几天福建这边发生了日环食,竟然观察到了多少年难得一见的日食现象,而且还是伴随着下雨的日食,感觉更难得了。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五):5G时代下,人人都要补点电磁波知识

  5G来了,手机辐射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5G手机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吗?5G手机的电磁波辐射是否会致癌?想要解决这些困惑,还要从电磁波辐射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说起。也许,这正是让我们了解这些不可见光一个契机。

  未读•探索家引进出版《看不见的光:从红外线到X光,电磁波发现史》一书。阅读此书,你将有机会认识微波炉的微波、手机的信号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磁波,作者还会跟你聊一聊神秘的伽马射线、紫外线、射频射线、宇宙射线……如果你关心“手机辐射会不会致癌”“怎样针对太阳光的不同成分防晒”等问题,那么这本书就是你要找的。

未读•探索家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看不见的光:从红外线到X光,电磁波发现史》

  本书作者鲍勃•博曼,是美国著名天文学作家,曾为《发现》杂志广受欢迎的专栏“守夜人” 撰稿17年。 目前他是天文学方面的专栏作家,WAMC东北公共电台周播节目《奇妙的宇宙》)的主持人,以及《老农年鉴》的天文编辑。他所写的这部《看不见的光》讲述了电磁波的原理和故事,深受科普爱好者的喜爱,也赢得了《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好评推荐。

  鲍勃•博曼所写的这本书将为你揭开不可见光的神秘面纱。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无线电、宇宙射线等多种电磁波,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的发现又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你将从这本书中阅读到跨越200年的科学史故事,并从中认识很多性格各异的科学家,听到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也将了解这些“看不见的光”能为人类带来什么便利,又隐藏着什么危险。

  19世纪,人类刚刚学会利用电磁波,而现在电磁波已经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下,电磁波在现代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智能设备、移动通信等方方面面都靠电磁波维系;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这些看不见的光影响。比如书中作者就用科学研究为我们分析了手机辐射对生活的影响:手机辐射来自微波,如果我们靠近基站或是身处Wi-Fi热点,那么周遭必定充满了电磁波。然而微波位于电磁波谱的电离辐射之外,能量很低,对身体危害微乎其微,且基本没有致癌的可能性。如果你还不放心的话,可以在手机通话时避免将它紧贴在耳边,减少大脑接受微波的强度。

  5G时代下,学点电磁波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同时学会保护自己,心安理得地生活在其中。

  《看不见的光》读后感(六):讲科学深入浅出 讲道理风趣幽默

  提起光,你会想起什么?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答案是与可见光有关。而在光这个“大家族”里,可见光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成员,大多数的光对我们人类来说,摸不着,也看不见。

  你如果对此抱有疑问,欢迎来看看这本《看不见的光》。这本书成书于2017年,虽说科技发展已是一日千里,但这本书讲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有关不可见光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关于不可见光的研究史和发现史。

书的外表看起来很炫,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整部作品分为26个章节,由浅入深、从古至今讲述了一代代科学家是如何慢慢发现、了解并运用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为人类服务的历程。

书中的这张图,有助于很快理解不可见光

  与此同时,作者运用其广博的知识架构,在讲史之余“顺便”对目前仍在广泛传播的一些谣言、骗局、伪科学论断予以反驳和拆穿。特别是围绕不可见光与健康的关系,针对“辐射”这个目前最热门的科学名词,讲讲其中的利与弊(你没看错,辐射是可以造福人类的),让你在读罢此书后,再面对微信家族群和朋友圈里,那些带有“赶紧告诉家人!”“马上要被禁了!”之类字眼的文章,想必平添一份自信和从容。

  可能有些人对这种研究史不感冒。这一点,作者鲍勃·伯曼早就想到啦。作为美国知名天文学家和科普学者,他最大的魅力在于内容深入浅出,行文生动幽默。试举一例——

如果你是个人——这很有可能,毕竟你正在读这本书——那么你的夜间视力一定非常糟糕。亮光下我们的正常视力通常是20/20,虽然许多年轻人可以看到斯内伦视力表的20/10(最下面的第11行),但是在昏暗的光线下,我们的视力最多只能达到20/200。这在法律上可以认定为失明。当你第一次和某人约会在夜晚黑暗的街道或者公园散步时,你可以告诉他(她)你是法律意义上的盲人,以此来博得对方的同情心。你可没撒谎。

  类似的包袱,在书中俯拾皆是。更狠的,是他对于谣言和骗局的恶毒吐槽,感觉他老人家要是汉语水平过关,德云社让他当队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楼下开分社应该是毫无压力。

再用图片举个例子吧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对打开此书抱有疑惑,希望下面这些问题能说服你下单——这些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为什么有红外线、紫外线,而没有黄外线、蓝外线、绿外线、白外线,以及赭红外线、鸦青外线、酡红外线、银朱外线,或者迪奥烈艳蓝金外线、魅可水润西柚外线?

  为什么我们可以安心地使用微波炉,却无须担心它会把要加热的麻婆豆腐搞成转基因麻婆豆腐?

  为什么使用手机一个月累计下来辐射不如洗一次热水澡,但有些人却总喜欢频繁出没洗浴中心,还和搓背工危言耸听地强调前者的危害?

  为什么我们听广播、使用GPS也离不开光,但是天黑并不影响我们听万峰老师或者导航去夜店?

  为什么卫生监督人员到酒店检查清扫整洁情况,会带上紫外线设备,而非常常和一些不好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红外设备?

  为什么香蕉里含有辐射物质,但科学家还是会告诉大家饭后吃一根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此处@于老爷子)

  为什么在科学家看来,星战中的光线枪、光剑在形象上是不符合科学常识的?

  …………

  最后吐个槽。就在今天下午,众多自媒体标榜许久的“超级日环食”就要发生。这个时候,我原本应该在湖南或江西南部的快捷酒店里做最后的观测准备,然而横贯我国南部一线的环食带内,大小城市几乎皆因阴雨而“全军覆没”。很多同好去了西藏阿里,那里几乎是国内环食带内唯一的晴天所在(当然,也有买了机票兴冲冲做好各项准备,临出发时被告知拉萨机场不再接待北京航班的悲催人士)。对于我这种老慢支患者来说,只能在艳羡之余,坐在家中看直播了。平白无故提到这件事,其实是想说——追逐日全食和日环食的“逐日一族”中,除了广大天文爱好者,还包括绝大多数如假包换的天文学家。除了那种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的壮观之外,这一天象所具备的重要科学意义和价值,在这本书里也给出了解答。

科技进步,会让人类更多地和不可见光打交道,让我们一同期待“光”明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