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100字

2021-02-08 03:3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100字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是一本由[日] 榎本博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一):高效生活、高效办事,要从有原则开始。

  

生活中保有自己的原则是一种能力,有分寸地说出来自己的原则是一门艺术,更是考验我们情商的时候。说出原则的方式很可能影响着你的一生.

人情文化弥漫在街头巷尾,不够和颜悦色的人总是被敬而远之。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讨好型选手,久而久之,我们的原则就被这种“人情文化”埋没了,成为一个只会迎合别人、毫无底线的人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麻木,没有意义。

而这本书巧妙地通过现象分析,指导人们反向思考如何说出你的原则,如何掌握分寸,是一本情商修炼宝典,好书!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二):要有温柔的内心,也要有坚定的自己

  前段时间,好久没有聊天的小伙伴群里,有个小伙伴夏夏聊起了一件事情,说是这两年在她身边很好的一个朋友,感觉现在越来疏远了,每次聊天都是很简短,感觉很敷衍。

  我们就问了,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夏夏喜欢事无巨细的和她的这位朋友分享,无论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因为夏夏觉得朋友很包容她,让夏夏觉得很安心,情绪也能及时的释放。

  到现在,夏夏自己觉得朋友开始疏远了,不知道该不该挽回这段她很珍惜的友谊。

  我的观念就是“顺其自然”,朋友间的相处不该是一方的单方面付出,总该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关系,才能保持的长久,不必刻意强求。

  另一位小伙伴就直接了当的指出了夏夏的问题,就是“这个社会每个人压力都大,谁都不喜欢和总是输出负能量的人相处,要改变自己”。

  最终,这场聊天会以夏夏自己的一些反思结束,但是却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现在社会人们之间的相处,总是更喜欢性格温和没有攻击型,本性“温柔”的人相处,这样会让自己感觉到包容,感觉到放松,但是这种“温柔”是不是真的发自本心,对自己是不是毫无负担,恐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是日本心里学家榎本博明的著作,作者通过不同情境的案例,配合着准确的的心理分析,首先让我们认识到没有表达原则对我们自己的生的方方面面可能会有的危害与影响,进而帮助我们建立实用的沟通技巧,在生活中做有态度,有原则,有涵养的自己。

  这是个崇尚温柔的时代,拥有温柔性格的人在很多的相处中都比较受欢迎,但是温柔很多时候不是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那样,温柔的外边和温柔的内心,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经常会有粉丝说某个男明星是“暖男”,一方面为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而尖叫不已,但是这种肤浅的行为就一定代表他本人是个“温柔”的人吗?并不见得。

  日常中,我们也经常会觉得纹着大花臂,带着金链子的男性都是社会人,本性一定是凶恶的,遇见了恨不得离五米远,但事实就是很多外表看起来凶恶的人,他们却有着温柔的内心,有着温柔的行为。

  关于“温柔”,它并没有具体的形态,更多的是我们当时或者过后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温柔”也并不是一味的委屈自己,而是要有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原则。

  在《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一书中,很多的情景都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所贴近,值得我们细细去体味更深入层次的东西。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三):宝丹:温柔有边界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这本书拿到的时候我就特别的喜欢。作为个人气质类型为粘液质,性格特点为和平型的人格,加上从小到大,对于父母的畏惧,我会一直以来都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心里面有什么想说的话,反而是别在心里不敢,或者是不好意思说出来。

1.学生时代

这本书从家庭、工作当中去列举了很多例子,我们为了去维护好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不敢去得罪任何人。其实敢于说“不”是我从小到大的一个课题,我记得小的时候那会儿走读,同学们都住校的,同学们让我帮她们带早餐,那我就会花自己的时间早起去帮大家购买早餐,有包子、腌粉、豆浆、饭的,到了教室以后分发给大家。提前一天晚上,我说拿本子一条一条的写下来大家的需求。

后来我妈妈跟我说,为什么你要花费自己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呢?那当我静静的坐下来去思考,我会发现哦,跟我关系很好的同学,反而不好意思来麻烦我,那跟我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好的同学来找我,我却不好意思拒绝。当我没有任何原则的去接受别人的要求的时候,其实别人会变成理所当然。

后来我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边界。我说明天我可以只帮两个同学带早餐,然后剩下没有排到的,那就等到下一次。慢慢建立好了边界以后我就发现我跟同学的关系就变得特别的清爽,我自己也会觉得很心安,也不会觉得很劳累,这是我第一次学会说“不”。

2.工作中

到我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也陆陆续续地遇到过相似的问题,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老师。在这本书里面有写到因为心软不想去管学生,我也是对于学生都特别的温柔,但是没有边界,导致很多的学生觉得我是不公平的。

我就想起我的初中班主任——敏姐。她真的是一个很雷厉风行的人,她可以给予我们生活当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当然她也可以在我们没有做好的时候对我们大发雷霆,我也想当这样的老师温柔,但是有边界。

3.婚姻生活

再到我的家庭当中,跟我的另一半的关系的相处,可能从小到大对爸爸权威的畏惧,成家的后我也会把这种潜意识带到我的夫妻生活里面,我对我的丈夫,其实骨子里面会有一些畏惧和害怕,当他反对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做错了,后来我才发现,一切的根源真的是在我自己。

当我树立好自己的边界,我就会发现我们的关系就会变得清爽很多,好好自己,爱满则溢,我才能做到无条件的去爱其他人。好好的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守住自己的心,一切都会清晰明朗起来。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四):《请在人情社会中留一个位置给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小时候,我们一旦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就总能听到父母跟我们说:“一定要听话,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于是我们开始不断的迎合父母的期待,学着父母认为我们应该学的爱好,写着一道道枯燥无味的奥数题,渐渐的,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一) 虽然这个人情社会很容易让人迷失,但,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找回自己了吗?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刚好分析了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榎本博明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还是大阪大学的副教,现在在MP人类科学研究所担任所长一职。起初,我只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所吸引,后来我发现它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 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疑惑,前几天跟一个高中同学出来吃饭,他跟我说最近挺压抑的,他总是小心翼翼的对待身边的朋友,恐怕说错话得罪了谁,有什么难过的事也是憋在心里,从不向身边的朋友倾诉,我很惊讶:“他们可都是你的朋友啊!”他失落的说:“就是因为朋友,所以才小心翼翼啊,总是一味的顺从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二) 是啊,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迷失自己呢?《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这本书的作者深入浅出的帮我们分析了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包含“吃亏是福”“谦恭有礼”“不否定别人”“不想让对方失望”“不给对方添麻烦”等词的“人情文化”,我们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养成了做事或说话之前总是会下意识的去考虑对方和周围的人的心情与立场的习惯,甚至会误认为这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 我们真的无法找回自己了吗?在这里列举书中提到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温柔伴随着严苛。我们或许都认为说不否定、伤害别人的言辞就是温柔的表现,但这其实是一种纵容,对此,作者表示“真正的温柔往往都伴随着严苛”,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的一个朋友结婚之后出轨了来向你寻求建议,你如果抱着“纵容”的态度时就会说“如果不是认真的应该没关系吧,别陷的太深就行了”之类不想否定朋友的话,而抱有“严苛”的态度时会说“你这样下去会很危险,虽然你们真心相爱,但这么做是不对的”等直言不讳的话。 (三)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冒着被扣上“说话太直”“不通人情”帽子的风险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温柔伴随着严苛,可能刚开始身边的朋友都会不适应,甚至会感到反感,但慢慢适应了之后他们会理解你,感激你。 当今,似乎每个人都在为了不伤害别人而煞费苦心。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去做自己,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被“人情”这两个字给束缚住,对父母一味顺从,对朋友小心翼翼,对恋人遮遮掩掩……面对这些行为,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这是真实的自己想做的吗? 既然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个人情社会,不如从现在开始腾出一个位置留给自己。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五):你能坚持你的原则吗?

  

我们常常都说,做人要有原则,可是这个“原则”它代表着什么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标准吧,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你能一直坚守你的原则吗?你的原则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对的吗?在这本《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书中,很好的展现了,不同场景下的原则问题。书中每一篇文章都会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来介绍,帮助我们认识到没有表达原则时对工作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帮助我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原则,立场,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沟通。

文章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是让我们思考何为温柔,何为正确选择。如果你也想做个有分寸地说出自己原则的人,而不是随便迁就和退让的人,那就看看这本书吧。

虽然这本书是写给有这样想法的人看的,可是书中却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让我们去换位思考,去切换固有思维,因为这个答案本来就没有百分百的正确。

工作中,如果因为某项工作做得不好时,被领导训诉,甚至有时还被骂得狗血喷头,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这样严厉的领导,相信大部份人都很讨厌他吧?如果是受不了压力的人,则认为领导故意针对他,为难他,说话太伤人等等。工作就会因此消沉,没有心情上班,有的则请假不来上班,更有的甚至就拍拍屁股辞职走人。

而顶住了压力的人,则更加奋发向上,努力工作,把之前没做好的工作认真的做好,做得更完美,因此也会得到领导赏识,职场进一步提升。做为领导,他有时也是想让下属敢于承担责任,下次工作能得到改进做得更好。

作为领导,不骂人的领导就是好领导吗?工作中从不骂人,待人处处温柔,对下属从来不发脾气,手把手的去教下属完成工作,这样的领导真的好吗?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缺乏自我思考,缺乏从错误中不断学习的态度。如果凡事都要手把手的教,年轻人就没有养成动脑的习惯,就不会从错误中学习,只能听从别人的指示。这样的领导就剥夺了下属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也不能称之为好领导。

作为朋友,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明明看到朋友做了不好的事,但是出于礼貌,或是面子,或是不想伤对方的心,所以不敢当着朋友的面指出来,不敢说出真心话。比如朋友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比如朋友随手在路边丢了个垃圾,虽然内心很反感,但是却不敢当面指出来。

当一些不太熟的朋友邀请你去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聚会时,你为了面子又不好意思推脱,在聚会上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而你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只能强颜欢笑,这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带来的烦恼。

作为老师,为了不被家长们投诉,不被学生们讨厌,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睡觉的学生视而不见。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被赞美,被娇生惯养,被宠幸习惯了。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批评,所以长大后普遍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受不了别人的批评与打击,导致内心的抗压能力太弱小。这就是老师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

不管我们的身份代表什么:老师,恋人,朋友或是领导,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有分寸的把他说出来。不偏激不生硬,说出来的原则让人感到舒畅。如果我们不敢,或者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原则,那在这个社会上,就成了没主见和懦弱的表现。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六):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

  

下午布置学生写作文,讲了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便让学生自由发挥了。经过了五分钟的构思,大部分学生就开始动笔写了起来。我扫了一圈教室,发现又是小刚在呆呆地发愣呢。

这个孩子,都五年级了,每次作文都不愿意独立完成,非要等晚上回家,要妈妈一字一句地教他写,才能把作文写完成。

唉,挺聪明的小男孩,数学成绩经常有九十分以上,语文听写也常常得满分,可就是不愿意独立完成一篇作文。据同学们说,这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独立完成过任何一件家务活,连地都没有自己扫过一次。可悲的是,他居然连学习也这么依赖妈妈,老师与家长和孩子反复沟通了多次,这坏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纪却没有独立能力,这个“无法独立”的孩子的背后,就是一位“不让孩子独立的母亲”啊!

前不久,某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一男生,因月考成绩在班上排名靠后,老师尚未说过他半句,他自己就受不了学习的压力,哭着喊着不愿意上学了。这个从小学到初中都得到百般宠爱的男孩,因为在不被责骂的环境中成长,养成了一颗“玻璃心”,长期受到过度呵护,突然面对严峻的现实,当然会充满困惑,当然会感到不适应。

生活中的这种依赖父母的妈宝儿、玻璃心孩子,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应该怎样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在日本资深心理学家榎本博明的《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一书中,就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分析。

榎本博明针对人情社会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景、鲜明的事例,让你清醒认识到,没有原则作为前提,所谓的涵养就只是一把害人害己的利器。本书提供了很多重建内心的方式、方法或途径,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在说出自己的原则时掌握好分寸感,温柔地保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以更高效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

榎本博明,1955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历任川村短期大学的讲师、加利福尼亚大学特邀研究员、大阪大学副教授,现任MP人类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主要著作有《酸葡萄效应: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透视性格》《工作与心理学》《e时代人际关系》《内向所以成功》等。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全书以“温柔”为主线,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温柔,怎样才能既温柔又不失自己本来的原则等方方面面去考量“温柔”这件事。全书共有8章,共有230篇简短的文章,每篇文章有实例、有情景,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或途径。

书中的第2章,将当今社会中流行的温柔作为焦点,同时探讨因为害怕伤害别人而刻意营造温柔所带来的的沉重压力;第3章主要探讨朋友之间的关系、恋人之间的关系;第4章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第5章讲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各种形态的温柔,一起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温柔,什么叫做“温柔”,什么又叫做“不温柔”。

当今的社会,人情文化弥漫在街头巷尾,不够和颜悦色的人总是被敬而远之。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讨好型选手,久而久之,我们的原则就被这种“人情文化”埋没了,成为一个只会迎合别人、毫无底线的人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麻木,没有意义。

另外,还有些人常以恩人或好人自居,嘴上说着“都是为你好”,其实根本不是真心,或者根本不是真正懂得你的需求而给的建议,甚至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攻击性强加给别人。

这本书以“温柔”这个词展开,讲了很多生活中那些温柔得没有原则的人及其表现和心理。其实做人可以有棱角,要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敢于说出来,要维护好自己的底线,而不要一味忍让或被束缚。

生活中保有自己的原则是一种能力,有分寸地说出自己的原则是一门艺术,更是考验我们情商的时候。说出原则的方式很可能影响着你的一生,我们要学会有分寸地说出你自己的原则。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它将教会我们如何果断又不失分寸地拒绝别人无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巧妙地通过现象分析,指导人们反向思考如何说出你的原则,如何掌握分寸。

正如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说的:“你对他人没有原则,他人对你就没有底线。说出你的原则能挡掉80%的麻烦,为什么不?”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七):解读“温柔”,让你避“虚伪的温柔”坑

  在白血病重症监护202病房和209病房中,分别躺着两位年轻的女性,她们都不幸得了白血病。 202病房中的女人,瓜子脸,很白,接受化疗已经让她的头发快掉光了。坐她旁边的男人低着头按着手机,皮肤黝黑,偶尔会听到男人用东北口音,语气很重的说:你一天想那么多干啥,有用吗?你就养你的病好了。 209病房的女人,小圆脸,下巴上有一颗痣,一个瘦小的男人坐在床头,左手端着端碗,右手里的勺正送往干瘪的女人的嘴唇。女人笑的开心,酒窝很深,她老公是个北京人,看着温柔。 202病房的男人有一米九,209病房的男人不到一米七。小个子男人经常用纸和笔认真地记录着什么,高个子男人通常都在玩手机,要么就是打电话,有时候急了对着手机破口大骂。 突然有一天,一位护工悄悄地说:202病房的男人跑了,没钱治病,就把老婆一个人扔在了医院。 而这位护工也不忘记夸赞209病房的男人,因为他对老婆太好了,好吃好喝伺候着,洗脸、擦身、按摩一天没落下。 这个故事来自于《女司机故事集》中的一篇故事——《重症病房里的夏至未至》。 所有人都说202病房的女人,似乎没有209病房中的女人过的自在。 因为202病房的男人看起来很不温柔,难道真的能从一个人一瞬间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他的内心世界? 人心隔肚皮,并非那么容易看透。原来202病房的男人去煤窑打工,为老婆赚治疗费,后来202病房的女人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恢复的很好,出院了。 209病房的男人处心积虑的算计老婆,在虚伪的温柔背后,笑着把离婚协议书夹在需要老婆签字的各种单据中,就这样骗老婆离了婚,并且在离婚协议书上写着女方净身出户。于是,男人带着卖房款与小三远走高飞,而女人却在白血病病房中因心脏病而走了。 被认为不温柔的男人却是最温柔的,他一直陪伴在妻子身边。被认为温柔的男人,却用虚伪的温柔欺骗了妻子。 为什么是这种结果?原来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真正的温柔,还有虚伪的温柔! 今天为大家解读一本书,由〔日〕榎本博明著作,由井思瑶翻译的《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温柔呢? 真正的温柔是严于律己,也严以待人。 就算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就算有可能伤到对方,被对方埋怨,但是为了对方着想还是敢于说重话,敢于委以重任。想着就算自己被对方讨厌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对方着想。 真正的温柔是有一颗不失宽容的心。 真正的温柔一定伴随着宽容的心,这样的温柔常常是在事后才被理解,就算当下再怎么受伤、再怎么不满,过后也会变成感恩的心情。 什么又是虚伪的温柔呢? 只考虑自己、轻易舍弃原则、表面上表现出的温柔。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却无法区分真正的温柔和虚伪的温柔呢? 一,当今温柔的举止非常受欢迎,加上很多人对“演技派”、“策略性”的温柔毫无抵抗力,使得一些在老一辈眼中根本是刻意营造的温柔,现代人也毫不质疑的全盘接受。 二,人都是爱自己的。受到别人的赞美会开心;受到别人的吹捧,就算感到是刻意的,也还是会变得飘飘然。所以“有心机的温柔”才能发挥效力,上当受骗的人数不胜数。人在变得飘飘然的时候,对别人的虚情假意的感受就会变得迟钝。 三,因为发自内心对人着想时,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和暖心的词藻来做陪衬的,因此会让对方认为你对他显示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有时为对方着想,就想一语道破其中的问题,而顾及不了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因此会被对方嫌弃、远离甚至是报复。 看来,区分这两中温柔的形态还确实让人费力呢。 当我们认识了“真正的温柔”后,就会避免自己掉入“虚伪的温柔”的陷阱中去了。 同时,我们会认识到“真正的温柔”是严于律己的,也就是有原则的温柔。用原则来制动“利己之心”,才能真正为对方着想,不求回报。 最后,阅读完《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这本书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口中日本的当今社会是个人情社会,人人都需要“温柔”这项社交策略。 但一定要辨别“真正的温柔”和“虚伪的温柔”,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原则才能有分寸的说出来。你的社交效率才会提高;才不会流于世俗、虚伪中;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八):《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别让“温柔”绑架了你的内心和愿望

  

记得我刚上班时,经常被老员工指使打印文件,接送快递,甚至捎带午饭等等。

当时我即使心里不愿意,嘴上也不好拒绝。常常忙了半天,自己的本质的工作还有一大堆没有做,被领导批评。

在公司部门会议上,自己也提前准备了很多想法,可是一听到前面有人说了相反的或者更精彩的意见,自己的意见就再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了。长此下去,自己变成了一个职场“小透明”。

在和朋友一起时,朋友问我她身上新买的衣服漂亮不?我觉得她并不适合这种风格,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只能笑着说挺好看的。

朋友想吃麻辣烫,我明明有些上火,可还是不想扫朋友的兴,还装着很高兴的样子和她一起去吃麻辣烫。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

在工作、生活中都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不善于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遇事总是妥协,即使是一切不合理的要求,宁愿委屈了自己。

有时,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偶尔拒绝了别人一次,而且自己拒绝得合情合理,可事后还会不安心,莫名地愧疚。

其实,这种过分的“温柔”,虽然一时满足了自己“为别人好”的需求,但是长久来看,不仅对自己造成伤害,也会给家人、朋友、下属、客户带来沉重的压力,对人际交往、事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我看到《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这本书的名字时,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痛点。特别是封面上的一句话:你对他人没有原则,他人对你就没有底线。说出你的原则能当掉80%的麻烦,为什么不?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地作者是日本作家榎本博明。

榎本博明,1955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历任川村短期大学的讲师、加利福尼亚大学特邀研究员、大阪大学副教,现任MP人类科学研究所的所长。

主要著作有《酸葡萄效应: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透视性格》《工作与心理学》《e时代人际关系》《内向所以成功》等。

这本《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人们认识到没有没表达原则对生活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危害与影响。帮助读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原则、立场,从而实现高效沟通。

1、洞悉什么是真正的“温柔”?

作者一直在书里强调“温柔”这个概念。确实,不仅是作者所在的日本,在我们国内,人们也一直追求“温柔”。

男士总想找一个温柔的女士;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家长是温柔的,而不是严厉的;职员也更希望遇到一个经常肯定、鼓励自己的领导,而不是经常批评自己的领导。

在作者看来,无限溺爱孩子的家长,一味纵容你的恋人,从来不否定你的朋友,经常表扬你但又补委以重任的领导,并不是真正的“温柔”的人。

作者在书里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的真相:“温柔的人并不会在当下表现出厌烦的样子,但是事后他们远离给他们添麻烦的人”。

这些所谓的“温柔”的人,这样做只是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被对方讨厌,不想给自己带来太多麻烦,并没有真正地为了对方负责,没有为对方考虑。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温柔呢?

作者在书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使知道指出别人的缺点可能会被讨厌,但还是会好言相劝,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温柔的人。”

2、树立”应该如此“的原则,给利己之心装上制动器。

不管是作为朋友、恋人,还是父母、领导,虽然身份不同,但都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树立一种”应该这么做“的原则。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温柔听话的恋人并不一定好,也有可能是可以表现才出来的”虚伪“的温柔。

一心为对方着想,考虑到对方将来的人生,即使再难以启齿的事也要直言不讳,即使说了之后对方不高兴,两人的关系因此会一时变得尴尬,也”应该“说出来,这是我们在决定是否说出来的一个准则。

书中提到关于父母教育的观点也很发人深省。

作者发现日本现在也极力推崇”赞美式教育“、”不责骂式教育“,强调父母在亲子教育中要摒弃以前的严厉责骂式教育,要尊重孩子,任其自由发展,多对孩子鼓励和赞美。包括中国,现在也流行‘正面管教”一类的教育理念。

还是这种教育方式真的是“应该如此”吗?

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也容易教育出抗压能力差,有“玻璃心”的孩子。为人父母的温柔,绝不是过度保护溺爱孩子,而“应该”是适时地严格管教,锻炼孩子有强大的心智,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复原、抗压能力。

3、勇于表达自己。

日本和中国一样,都生活在一个以含蓄为主的“人情文化”的社会里。

社会发展至今,在东方人中,不擅长表达自己的人还占大多数。

我们总觉得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表达意见似乎不够体贴,自己的主张很难说出口,更不敢表达自己的拒绝。总觉得简单明了的方式容易给人压迫感,所以不喜欢把话说清楚,即使要否定别人,也要在要含糊一点说,也要先说一大堆肯定别人的话来做铺垫。

作者也不是完全否定这种文化,只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之所以容易形成这种心态的文化特征,在这种分析和比较中,让我们意识到,用于表达自己,要有分寸地说出自己的原则。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人会主动猜测你的内心世界,不主动说出你自己的原则,很快就是被时代忽略。我们应该在与人方便时讲出自己的原则,有技巧有分寸地表达出来,不委屈了自己,也让人感到舒服,做一个有态度有原则的自己。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整本书在循循善诱的分析和探讨中,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真的原则和分寸。

这部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和鸡汤式的方法。作者通过案例、数据的分析,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让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行动。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地说出来》读后感(九):要做就做温柔、有原则的父母

  

在人情社会中,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所以温柔成为这几年最看重的词汇,就算身为已父母,也希望成为父母是个温柔的人。

人们觉得性格温柔的人相处起来,比较舒服。因为这样的人,情商比较高,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的处理事情。

温柔的人就算你错了事情,他不会去严厉地责骂你,一般心平气和的提醒你,无论你是怎样的人,他都能对身边的人有很强的包容心。

你是个温柔的人嘛?

最近看到了一本书,《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让我对温柔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温柔?比起温柔,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哪个更为重要?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是由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榎本博明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各种案例,让我们认识到没有表达原则对我们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使我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原则与立场,不再一味的迎合他人的期待,而牺牲自己。

榎本博明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专业大学教育心理学,任大学讲师、大学特邀研究员、大学副教授、人类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发表过多部著作,包括《透视性格》,《内向所以成功》,《酸葡萄效应,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的讨厌你》等。

说起温柔,温柔也包括各种形态,会有真心的与虚伪的温柔。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说什么都听从,这样的父母是温柔的父母吗?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有些溺爱纵容的父母,是真的温柔吗?

父母认为这样是重视孩子,育儿学家也提倡要进行“赞美式教育”,“不吼不叫地正面管教”,不提倡父母对孩子严厉责骂地教养方式,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灵创伤,使得身为父母,尽量扮演着温柔的父母。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和北风比较威力,看谁先把行人的衣服先脱掉,北风把风刮得很大很冷,行人为了保暖把衣服裹得很紧。南风刮的风很温暖,行人走路渐渐觉得暖和,开始脱掉大衣,结果显而易见南风取得了胜利。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被应用到心理学,俗称为“南风效应”,与人相处要讲究方法,有时候心平气和,更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即使面对孩子在态度问题上,也希望父母能够温柔平静,不轻易对孩子动怒。与其对孩子大吼大叫,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教导。

父母为了孩子,不想和孩子关系闹僵,害怕责骂孩子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小心翼翼的注意自己的言辞,甚至一味的纵容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写过一本名叫《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的书,她说:“做老好人是不断取悦别人的一种瘾,害怕和任何人发生对抗或者冲突,结果却让所有人不满意。”

父母便成了“讨好型人格”。为了孩子开心,不断得去迎合孩子的言行。非常在意自己在孩子眼中的评价,希望成为孩子眼中温柔可亲的父母,和孩子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懂得拒绝,逐渐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最终结局会怎样?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安家》这部电视剧中的一幕:一对老夫妻辛苦经营早餐铺,用半生攒下来的积蓄给儿子全款买了一套房子,媳妇希望房产证能加她的名字,最后得偿所愿,两人住在新房里。

老两口打算与儿子,儿媳同住,用板车拉着全部家当去找他们,却被亲生儿子从新房赶了出来,300多万的房款最后又回到了那个包子铺,在简陋的床铺两人合衣而眠,看过不禁让人又气愤又心酸。

父母一味的娇惯迎合子女,让孩子只会不懂得感恩,变得冷血又贪婪。这不只是电视剧才有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了孩子省吃俭用,辛苦挣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生活的轻松些,可孩子并不以为意,付出再多也没落个好。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作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可对于孩子却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做错了事情,因为是孩子所以无条件原谅。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明是非,没有原则性。

李筱懿在她的《生活课》一书中提到“没有分寸的爱会变成纵容和打扰,所以,对于妈妈,或者说对于女人吧,温暖特别重要,她是有尺度的善良,有节制的奉献,恰到好处的“度”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

身为父母也要有分寸感,有原则,给孩子设置边界。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会不高兴,也要懂得拒绝。而不是一味的的讨好孩子,到最后孩子却觉得父母没有威信,缺乏安全感,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依靠。

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拒绝孩子要跟孩子阐明理由。要让孩子知道对与错,无论何时要自己的边界,不能因为对象是孩子,就放弃原则,可是就算这样,换来的却是不被孩子尊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人有着一颗容易受伤的“玻璃心”。年轻人变得经不起被严厉的对待,但凡被眼泪批评指责几句,内心就会觉得特别受伤,情绪特别低落。

当有人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也很少会给反省改正,更多的感到内心不快,想要为自己辩驳,或者是干脆选择不直接面对。孩子复原力越来越低,遇到逆境容易一蹶不振。

东方人原本“棍棒教育”,因为借鉴欧美的方式养育孩子,通常用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爱意,善意,所以常会赞美孩子,可是东方人效仿之后常会变成溺爱。

要知道西方人自婴儿期孩子就独立睡婴儿房,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通过语言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使他们还是孩子,还是学生,要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其实西方的父母以法国为例,他们以严格管教孩子为傲,他们认为父母必须对孩子有着绝对的掌控权,让孩子明白世界并非围绕自己打转,要能够忍受人生的失意,可以坚强的面对不尽如人意的人生。

曾有位法国网友分享他自己儿时的经历,在法国孩子做错事会受到戒尺打手指的惩罚。这种惩罚手段,在我国古代一直都存在。孩子做错事,伸出手掌,用戒尺打在手心里,以此来教育孩子。

可如今,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想因为自己的严厉教育造成孩子心灵创伤,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所谓的心灵创伤,指的是遇到虐待等极端的事情而造成的伤害,而斥责造成的心情低落,一般都能马上恢复,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意心灵创伤不易修复的理论。”

真正为对方着想,不求回报才是真心的温柔。无论是想讨好对方称赞,还是不想被对方讨厌而不说重话,都是有所求的态度,不能称作是温柔。这种态度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为了对方着想。

温柔不等于纵容,真正的温柔往往伴随着严苛。想着为了对方好,能够有勇气说真话,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赞美,即使他人是刻意的吹捧也会很开心。

可是温柔也分“虚伪的温柔”和真正的温柔,身为父母的我们更要做个有分寸,有自己的原则,做真正温柔的人。若你对孩子没有原则,孩子对你就会没有底线。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主旨讨论什么是温柔,温柔所带来的沉重压力。通过友情、爱情、亲情、同事情等各方面进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温柔,什么是“虚伪的温柔”。这本书给我带来些许启发。

东方人重视人情,可是当今社会就算是父母都充斥表面化的温柔,不得不让人反思。温柔不是简单对孩子的称赞,一味的顺从,那样只会培养出任性冷漠的人,明知道孩子会受伤,做错事还是要严厉教育。

为了孩子好,即使孩子暂时感受不到父母的心意,还是要让孩子能够遵守规则,这才是身为父母的职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