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儒家修身九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儒家修身九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0 01:4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儒家修身九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儒家修身九讲》是一本由方朝晖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家修身九讲》读后感(一):修身之法 唯静乃安

  前几天,媒体上接连曝出几起跳楼自杀事件,看得人不免心生寒意。十七八岁的年纪,正值豆蔻年华,为什么会舍弃红尘世界选择选择死亡呢?人到中年本应看透繁华世事,为什么还会抛弃至亲至爱,用死亡来解脱和证明呢?

  是这世界越来越浮躁,还是人心越来越居无定所?如何才能摆脱现实中点沉重压力,让心灵从疲惫中解放出来呢? 古人常讲修身养性,这其中的修与养,就是我们需要用心去琢磨的。

  《儒家修身九讲》结合了儒家几千年来的修身智慧,从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静、慎言、致诚等九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总结出一套是用古人也是用今人的修身之法。

  本书的作者方朝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方朝晖教授热心国学的传播,他曾亲自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国学社的指导老师,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们宣讲国学智慧。

  《儒家修身九讲》就是方朝晖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设的“儒学与修身”中的主要部分,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

  书中大量引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菜根谭》等国学经典中的至理名言,并结合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在文明社会中激活古代修身传统,真正为个人找到一条通往内心的自我成长之路。

  本书的开篇即讲到守静,这是《修身九讲》中的第一讲,由此可见,修身的根本即为守住内心的安静。《大学》中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古人修养身心的一个过程。

  书中谈到静坐,方朝晖教授讲到,他在给学生们上课前,都要让大家静坐5分钟。看似短短的5分钟,却有很多同学都无法坚持。试想想,我们在平时会抽出5分钟的时间来静坐吗?我们的身心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包围,看起来很忙碌的生活其实存在的更多的泡沫。所以我们无法真正体验到静坐的美妙感受。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之妄穷而真独露。”想必《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就是静坐的见习者,“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若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清醒而自觉地观察他人的行为,在别人都忙忙碌碌时,能保持安定而理智的思考,不盲从,不抱怨,不喜形于色,也许这就是一种“悟”,一种“慎独”。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养心养性,才能每日三省吾身,才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谨言慎行。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在平淡中我们才能建立起绵长悠久的感情,体味生命的永恒。

  在《修身九讲》中,除了守静,还有存养、自省等其他方法,每一个方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修身,是我们一辈子做不完的功课”。修身不仅是几个法则,更是一门学问,是集合了儒家智慧的一个宝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的读一读这本《修身九讲》,认真地体会心灵的安静,那么势必会减轻外界带来的困扰。

  《儒家修身九讲》读后感(二):传统是治心的良方

  

袁来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媒体以及超级畅销书的推动之下,更有“白热化”之势。中华民族似乎忽然找到了丢失已久的传统,迫切想重拾传统价值与文化尊严。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其实一直未曾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正所谓“道不远人”。在当今社会国际化的语境之下,“国学”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是经国治世的良方,它最大的作用,还在规范和指导个人的修为与言行,与《儒家修身九讲》(典藏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所体现的宗旨是一致的。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宗旨和目标,很显然,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的时候,用儒家思想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是不能了。这种不可能不单单是人为的选择,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儒家最初的修身宗旨,在当今还是有很大的作用。正如《大学》所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儒家的基础目标,也是在当代最有活力和可能性的一个目标。儒家修身思想和心灵感悟,具有抚慰心灵的功能。这也是一种本源,如果连个人生命都无法影响,那么对其他方面的应用更是不可能。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心宁的安静和滋润,需要用传统文化来抚慰人们的心灵。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学家欢呼中国的经济奇迹,政治家在歌颂制度优越,只有文化学者一直感叹文化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丧失。无可否认,这四十余年来,中国更加开放,更加现代,价值也更加多元。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社会是否更加文明,更加公平,更加民主?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的精神尺度和道德方面,绝对不是和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我们所期待的文化复兴,却不得不从远古寻找精神资源和价值源泉。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在哪里?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外一个方面,每个人却又面临种种困惑和苦恼。具体到每个个体的生命体验上,社会并不能让人们感到满意。

修身,是回到儒家思想的本源和初始。“儒家修身”很简单,操作性也非常强,没有繁复的程序和仪式,更没有玄妙的思想和神秘的内涵。一切都是以人为本,简单易学,指导性也强。如书中所讲的“静坐”,是人人皆可为之的方法,只要你全身放松,静下心来,闭目五分钟,凝神定气,控制杂念,就能回到冥想和安宁的环境,片刻之间抛却尘世烦恼,给自己的心灵加一次油。又如“慎独”“治心”“主敬”这些修身条款,基本都是使人向善,寻找心灵的平静和安慰,重在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圆满。再比如“自省”,日三省吾身,只要每天花几分钟,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就能发现自己的种种得失。儒家修身思想是一种适合中国人生命体验和情绪感悟的心灵实践。

笔者曾参与过方教授在清华组织的学生读书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以及对经典的渴求,大大出乎笔者的意外。以前,总感觉这些经典应该是经历了人世沧桑的中老年人更喜欢,谁知道年轻的学子一点也不逊色,他们甚至对他们在生活之中面临种种困境,愿意寻找到儒家作为修身的指导、行为的价值规范,以及解决困惑的方式。正如作者自己所言的,作为专攻西方思想的学者,他自己也是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流浪,才找到儒家这个法宝。书中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以及对青年人的告诫,都是具有极大意义的。大而言之,弘扬传统文化,更实在来说,是给每个人提供一种解决生活苦恼和困惑的可能。

传统,其实一直不曾远离我们,只是掩蔽在历史的发展之中,这种文化早已化成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我们的文化血脉中的一段。在这样一个功利的时代,每个繁忙和劳碌的人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体验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古人的心灵靠近,体会一下先贤圣哲的思想光芒,从而让自己获得前行的动力和行为标准。修身,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儒家修身九讲》读后感(三):传统是治心的良方

  

袁来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媒体以及超级畅销书的推动之下,更有“白热化”之势。中华民族似乎忽然找到了丢失已久的传统,迫切想重拾传统价值与文化尊严。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其实一直未曾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正所谓“道不远人”。在当今社会国际化的语境之下,“国学”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是经国治世的良方,它最大的作用,还在规范和指导个人的修为与言行,与《儒家修身九讲》(典藏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所体现的宗旨是一致的。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宗旨和目标,很显然,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的时候,用儒家思想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是不能了。这种不可能不单单是人为的选择,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儒家最初的修身宗旨,在当今还是有很大的作用。正如《大学》所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儒家的基础目标,也是在当代最有活力和可能性的一个目标。儒家修身思想和心灵感悟,具有抚慰心灵的功能。这也是一种本源,如果连个人生命都无法影响,那么对其他方面的应用更是不可能。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心宁的安静和滋润,需要用传统文化来抚慰人们的心灵。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学家欢呼中国的经济奇迹,政治家在歌颂制度优越,只有文化学者一直感叹文化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丧失。无可否认,这四十余年来,中国更加开放,更加现代,价值也更加多元。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社会是否更加文明,更加公平,更加民主?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的精神尺度和道德方面,绝对不是和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我们所期待的文化复兴,却不得不从远古寻找精神资源和价值源泉。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在哪里?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外一个方面,每个人却又面临种种困惑和苦恼。具体到每个个体的生命体验上,社会并不能让人们感到满意。

修身,是回到儒家思想的本源和初始。“儒家修身”很简单,操作性也非常强,没有繁复的程序和仪式,更没有玄妙的思想和神秘的内涵。一切都是以人为本,简单易学,指导性也强。如书中所讲的“静坐”,是人人皆可为之的方法,只要你全身放松,静下心来,闭目五分钟,凝神定气,控制杂念,就能回到冥想和安宁的环境,片刻之间抛却尘世烦恼,给自己的心灵加一次油。又如“慎独”“治心”“主敬”这些修身条款,基本都是使人向善,寻找心灵的平静和安慰,重在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圆满。再比如“自省”,日三省吾身,只要每天花几分钟,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就能发现自己的种种得失。儒家修身思想是一种适合中国人生命体验和情绪感悟的心灵实践。

笔者曾参与过方教授在清华组织的学生读书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以及对经典的渴求,大大出乎笔者的意外。以前,总感觉这些经典应该是经历了人世沧桑的中老年人更喜欢,谁知道年轻的学子一点也不逊色,他们甚至对他们在生活之中面临种种困境,愿意寻找到儒家作为修身的指导、行为的价值规范,以及解决困惑的方式。正如作者自己所言的,作为专攻西方思想的学者,他自己也是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流浪,才找到儒家这个法宝。书中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以及对青年人的告诫,都是具有极大意义的。大而言之,弘扬传统文化,更实在来说,是给每个人提供一种解决生活苦恼和困惑的可能。

传统,其实一直不曾远离我们,只是掩蔽在历史的发展之中,这种文化早已化成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我们的文化血脉中的一段。在这样一个功利的时代,每个繁忙和劳碌的人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体验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古人的心灵靠近,体会一下先贤圣哲的思想光芒,从而让自己获得前行的动力和行为标准。修身,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儒家修身九讲》读后感(四):修身养心

  

这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所出版,是清华大学的学子们也很愿意去听的一堂课。看完第一讲之后,我也被这位导师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了。本身有清华大学的光环已经让我非常向往了。来吧,跟我一起打开关于修身的九个精神世界吧。本书的作者方朝辉先生是非常热爱《菜根谭》《小窗幽记》这几本书的,本来前段日子我也有幸读到过这两本讲清心寡欲,修养内心的书,也有所领悟,但是绝没有今天看方朝晖先生的书,里面对于《菜根谭》有些句子,有些箴言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批注,更让人理解深刻了一分。那么,就把《菜根谭》留做书架上的一本吧。

除了开头序言对修身下了定义,所谓修身,就是完善自我。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而来,但是美德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来获得”所以主动的去净化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并关注我们的内心成长。

第一讲——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在成人的世界里面,我们常常是忙忙忙,而不知所以忙。我们常像是一个陀螺一般,转来转去也不知道停歇,似乎从没有思考过,我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做这件事,是否因为每一个人都这般去做,所以,我也要去做呢?我真心的想做吗?我从中能收获到快乐吗?我在这世间来一趟最怕还没找到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就匆匆离开了。生活如果是一本书,我才翻到了几页?如果我的心没有静下来,那么这一切我们都将无法找到时间空间来思考了。所以,古言云先静,静下来之后,我们的心才能安定,而只有等心安定之后,我们才能细细的思考问题了,也只能是在认真思考问题之后,我们也才能有所得,有所收获,有点心得罢了。

“静后见万物皆有春意”——程颐(宋)心静之后,自然看待万事万物多了一丝平和的情绪,多了一些一种稳定的情感,不易怒不易歇斯底里的。自然如同大风大浪面前过,仍然不动容,不卑不亢,不喜不怒。

“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

有时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足够的,所以有时思维也是不能够做到从容转弯的。有时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也是不足够的,承认自己不完美,不足,不够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很重要的一节课。不因为自己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成就而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有了什么不得了之处,这是自然没有的。我们常常感悟到,越是大家,越是纯粹的低调,没有半丝的居功自傲,菊芳自赏的意味。

“ 知止而后定”在当今社会上面,我们摸爬滚打的生存中,常常不知道满足,不知道何时该停止了。常常对于功名利禄我们是不知道停止的,总以为名气是越打越好的,总私心以为财富也是越多越好的。不知道何时可以停下工作的步伐,抽出一些时间来放松自己的身心,让自己也有喘息的机会,而不用累心而亡吧。身体累到最后生病了,也不知道停止。过于劳累自己,是道家绝不赞同的事。

定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便是婚姻,我们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不定性的话,便常常想要改变转化,也许这段婚姻如此的不愉快,只是因为这个人不是最般配的人,所以,这一切才如此的难受,便只想要赶紧换下一个对象,实际上,我们应该在婚姻守住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了,不能万事只随了自己一时任性,最后导致自己内心的不幸福感加剧,长期幸福感指数下降,这才是得不偿失吧。终其一生也许不论和谁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和我们自己的相处,终其一生,我们也许追求的也是把自己的幸福感保留到最长的状态里面去,延长我们的幸福感的年限。这才是明智之举。虽然满足了一时间的任性,随心,但是一旦做错了事情的话,那么自然是追悔莫及的,一旦打破了自己的幸福,那么也是很难重新找回那种单纯的幸福感,必须心定了,心性定了才能更好的去工作,更放心的去完成自己事业上的任务,也才能以更自然的心态去生活了。

修身,是我们一辈子做不完的功课啊。

  《儒家修身九讲》读后感(五):《儒家修身九讲》别再保温杯里泡枸杞了,这才是真正的养生秘诀!

  

“修养”是什么?我理解的“修养”应该就是“修身”和“养性”二者。

要真正理解古人对“修身养性”的定义,以及“修身养性”对人类乃至宇宙万物的影响,首先必须要摆正心态,如果你觉得古人的修身思想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那你可能就真的入不了“儒家幸福”的门了,就像打算信仰上帝的人,首先得让自己相信上帝是存在的。

我们现在去读四书五经的修身观,难免觉得晦涩,《儒家修身九讲》这本书则结合《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呻吟语》、四书五经等作品,对儒家的修身思想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分析。

1、关于“修身”

《演员请就位2》最近的话题度不可谓不高,毕竟里面的选手们,有很多都曾出演过被人熟知的影视剧男女主。

都说综艺节目是把“照妖镜”,这话还真不假。且不说这期的选手们演技究竟如何,素养德行上就让某些明星被照出了“原形”。

比如在面对导师的批评时,有些演员自恃甚高,对导师表现得很不屑,一副“你还有资格教我演戏”的架势,而有些演员则表现得很谦卑,虚心听从导师的指导,然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演技差强人意,德行又太一般的人可能在这一期《演员请就位》里要毁掉大部分的观众缘了。

“德行”近似于“修养”,也有人说“教养”。年少时的“德行”不好,人们可能会归罪于父母,而成年后的“德行”不好,那就只能怪你自己了,你还需要修修身练练性呢。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宋代,古人对修身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在所学的“科技文化”知识,“育德”比“育才”重要得多,育德也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开始“修身”。

“育德”主要就是要培养人的德行,四书五经都常提到的“慎独”,教育我们要做这样的人:

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然而,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打着“德智体美劳”的口号,还把“德”字放在首位,可真正重视“育德”的学校恐怕没几个吧?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所有人对孩子的期待都在“智”上面,不论孩子有没有问题行为,数理化的成绩才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智”的终极目标也就是金钱和权力!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都是这样的。

纠正一个人的修养很难,纠正一个社会的修养更难,儒家“修身”文化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精神药物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首要要做的事情。

2、关于“养性”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BurnoutCase)的小说,书中描写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功成名就后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称之为“职业枯竭”,而“职业枯竭”已经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

“终南山隐士”也许就是职业枯竭的案例,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化都市里,像机器一样工作,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猝死,巨大的压力让很多人已经承受不了了,他们被迫放弃了自己爬升的欲望,开始寻求另一片净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写照,其实欲望往往是谋杀幸福的凶手。

可怎样才能幸福?怎样才能心甘情愿、开开心心地“平庸”呢?这就需要“养性”。

“养性”同样是一个人追求幸福愉悦生活的一个必修课,“养性”就是要通过“养”来洗刷自己过于沉重的功利心,把握好追求财、色、名、位的度,真正让自己做到满足于“中庸”的生活状态,小富即安,甘于平庸,也并没什么不好。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千金方》里说: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真正意义的养生,并不是“保温杯里泡枸杞”,而是养心性,豁达的人生观才是最好的养生,是任何大补的药物都无法比拟的。《孟子》中说“存其心,养其性”,简言之“存养”也就是这个道理。

3、“修身养性”该怎么做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模糊的记得,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大概9岁左右,那时并不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静”之含义,唯独隐隐地感受到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童年的记忆之所以美好至极正是因为孩子的心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在孩子未被污染的心神里,才能看见世间的美好。

宋明以来儒家修身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将“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程颢(1032-1085)是这一思想的主要提倡者之一。程颢提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养生之道;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应精心讲究。从所听之乐、所习之礼到所用之具,从饮食起居到盘盂几杖,“动息皆有所养”(《近思录》)。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极为深远。

无论是陈继儒《小窗幽记》里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还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表达了一种对财、名、利、位的淡泊。

《儒家修身九讲》里说,淡泊并不是不让人追求,而是合理对待需求,不要让需求发展成欲望。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这其实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急功近利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风气,“精英症”就是个例子。

诸葛亮《诫子书》里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王小波也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说: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你看,那些真正功名成就的人其实都是淡泊之人!

从《儒家修身九讲》这本书概览儒家文化,慢慢学习儒家的修身养性的思想,我们都将受益一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