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锦集

2021-02-10 03:4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锦集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是一本由杜泽逊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一):豆瓣早该实行会员制了

  什么是人才? 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研究生导师应当做什么?怎样开始写文章,又该怎样提高?《清人著述总目》《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皇皇巨著是如何编成的?重情义,尚风骨,尊学术……如果,你对以上这些话题感兴趣,那我们向你推荐这本书。杜泽逊教授在多种场合的讲演,无论对象是教师还是学生,皆毫不藏私,直言不讳,字字出自肺腑。这里有他真诚的建议、实际工作的经验,更有他从事学术科研、教书育人数十年而凝练出的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二):读《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有感

  得到此书之后,我十分珍视,由于不曾实际受教于杜老师,心中总存有一丝遗憾。细细读完杜老师的讲演录,除了让我明确学术研究的目的之外,更多的是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将成为我一生的指路灯。

  在给青年学子们的十一篇讲演录之中,每一篇都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新的感悟。有几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点,我想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感情。俗话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们对待自己的学生,真的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热切期待自己的学生们早日成人成才。对学生们传授知识时,他们毫无保留,在生活上也给予一定的关心与帮助。当然学生要对自己的老师绝对的尊敬与谦卑,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杜老师在书中这样解释了师生关系:在形式上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问、老师答。至于内容,那就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虽然说是共同学习,但是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老师,他的眼光与学识始终是高于学生的,所以学生一定要虚心求教。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是,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杜老师在书中说,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了导师,研究的方向也细化了。那么研究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学术研究,知道自己重点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什么。第二点就是学习,打基础,每一座高楼大厦都是有地基在支撑的,任何学术研究,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都是走不长远的。打基础的过程也是在为自己的“大树”扎根,或许这一阶段没有人看到你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必定成为你日后长成“参天大树”的坚实后盾。第三点是学术培养,这也是核心问题。主要的方法是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挑选,选优秀的反复钻研,不走弯路,方可进步。

  还有书中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大学生的七个要点》,虽然我已不是大学生,但经历过大学生活之后来看这篇文章,却是感悟颇深,且遗憾没有早点读到。特别是读到安全这一点时,再结合近日发生在身边的事,内心波动,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先做人再做学问。好的学者一定是由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精神支撑起来的。记得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曾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道德品质是否能决定一个人的学术高低。同学们展开激烈的争辩,最终双方都没能说服对方。但是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优良的品德是他学术成果的灵魂所在。只有内心正直的人才能将除知识本身以外的东西传授给众人,才能将莘莘学子往好的方向引领,未来文化的发展才能欣欣向荣,这是一种境界。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果然小时候学的名人名言总是不过时。很庆幸能读到杜老师的这本讲演录,书中的领悟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三):读杜泽逊教授《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有感

  杜泽逊教授是大名鼎鼎、著作等身的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两天读了杜老师《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中给青年学子章节中的几个篇章,对我研究生期间学习与生活、研究生的学习任务、以及论文的准备有了非常大的启发。

  一:作为学生要做到尊师重道

  在读杜老师的这本讲演录的时候,对杜老师的为人处事、科研工作已经有所耳闻,杜老师专心致志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的意志,是我们年轻人需要学习的,也是当代学者缺乏的。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在研究生期间跟导师建立了师生关系,我们之间就有了特殊的义务,老师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当我们学习生活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的帮助,会给我们增添非常大的勇气。作为学生,一定要能够做到尊师重道,先做人,再做学问。

  二: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

  北大校长蒋梦麟曾经说过: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学生当以学问为莫大的任务。我们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把学术研究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打好学习的基础和培养学术研究习惯,也就是说选择好的课程,坚持阅读经典,有选择的去做事,有选择的去读书,有选择的去学习。学最好的,即使是学术模仿,也要取法乎上,选择模仿最好的。

  杜老师告诉我们,人不是生来就会写文章的,所以说学术写作要勤练。每学期争取写一篇像样的文章,刘老师也正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对于我们的学习和专注成果,希望能够做到潜心不燥,在现阶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著述之道

  著述之道在于耕耘不辍。杜老师在书中讲了一个他大学班主任姜宝昌先生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姜先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后来又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姜先生研究《墨子》中最困难的《墨经》部分,在当时,这部分很少有人注意,后来,国家规划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由姜先生承担《墨子》部分的注释工作。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退休后没有很多头衔,也没有优厚的待遇,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学术活动,还通读了《二十四史》,将其中他喜欢的人物都写成了诗。姜先生的这种精神让我读后非常感动,像姜先生这样的人是纯粹追求学术的,人类的进步需要他们来推动。姜先生的这种对学术耕耘不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研究生深入学习传承。

  四:如何成为学术创新型人才

  我们考上研究生以后,应该积极向书法界最有名的创新型人才学习,首先是阅读他们的著述,如百年名匠传记和历代书论等,其次是找出杰出学者的代表性著作,看他们是如何构思和写出这些优秀著作和论文的,最后再到证据、推理、篇章性结构,都要做到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创新型活动。参加了创新活动以后,可以学习创新研究的方法,掌握创新研究的路径。

  杜泽逊教授在书中多次提到,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其下,人生有限,实践有限,要把宝贵的有限的时间用来读最好的书,看最好的学术论文。接下来,我要以杜老师的治学精神为榜样,以刘老师的指导教学为路径,多读书,读好书,不浪费光阴,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和学术论文提前做好准备。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四):读《杜泽逊教授讲演录》有感

先生新著《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

  五月二十一日,息斋师在群中发进之先生新著《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推送链接,嘱众人好好学习,我读过很多新书的推荐链接,大都围绕成书亮点,亦或是名人推荐写成,不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然中华书局此篇推送实为进之先生肺腑之言,细细读之,多有振聋发聩之感。五月二十八日在息斋师家中获进之先生亲笔签名图书,爱不释手,可亦知此书之珍贵,故阅之多端坐于桌前,惶恐之余,写成此读后感。

先生签我们名字时始终比自己名字要高,每一本都是。

  进之先生是我的老师刘元堂先生在山东大学的博士后导师,名杜泽逊,字进之,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版本目录学家、文献学家、四库学家。我与进之先生曾有过一面之缘,约在二零一七年冬天,进之先生应邀来南艺讲学,那种谦逊儒雅的学者气质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后因求学于息斋师门下,时常听闻息斋师提及杜先生为人治学之事,心中敬畏之意便油然而生。这本《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则是杜先生历年所存之发言稿,情感真挚,文风质朴,一言一语皆耐人寻味。可见先生已将自己所主张的学问之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内化至自己的言行举止之中。(《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然后便是此书之内容,殷切诚恳,有长辈对晚辈的劝诫,也有对同事同僚之间的鼓励,更多的是进之先生多年来自己治学著述的亲身体会。读罢,掩卷覃思,我认为杜先生教给我们作为一个优秀学人,应具备以下三种品质: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先生在《老师为什么称学生为“同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获得无限的、崇高的享受和幸福,再苦也不觉得苦,再累也不觉得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这种胸襟与情怀在当代学界是十分罕见的。我曾读过一篇写杜先生的小文章,他的学生形容他像堂·吉诃德,说他是提着长矛走在原野上的孤胆英雄,而英雄都是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杜先生便是如此。这段描述真是恰到好处,并且杜先生的身材恰好属于高大消瘦型的,不免令人浮想联翩。坦白地讲,杜先生这种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的精神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体会,这是一种伟人才有的独特情怀。难怪息斋师曾言,进之师之高度此生难以企及。从先生之胸襟情怀便可看出一二。

  二、尊师重道的儒士风范。关于这一点,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第一,多是我与姚文昌老师的接触中所感受到的。每当姚老师提及自己的恩师或者长辈时,那种语气,那种敬佩感恩之情令人动容,问及姚师,姚师则言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是从杜先生身上学到的。第二,杜先生在《目标是创新 创新必须立得住》一文中所讲的一段话,先生指出学生在文章发表后应当在文末加上我的这篇文章得到了某某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但这样的现象是不普遍的,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尊重。此外,杜先生在为瞿冕良先生审订《古籍版刻辞典》时,有一些错误,先生则选择用小纸条贴一边的方法进行修改,这样瞿先生不想接受的话还可以不接受。往往这种细节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先生此举足以见之其已将尊师重道四字烙进自己内心深处。(《我与齐鲁书社》)

  三、昧旦晨兴的治学精神。先生在书中两次提及外出考察之事,第一次是去西安碑林看唐石经时,把记载剥落文字的八十多块小石碑全都看了一遍并做了记录,直到夜里三点才完成。第二次是陪王绍曾先生去台北访问时,中午趁着王先生午休,杜先生就跑步到“中央图书馆”去看书,十几天看了好几十部书。每每念及去年陪同息斋师考察的情形,我不禁脸红。想到过不了多久我也要踏上考察的征途,不免为自己捏一把汗,虽做不到像先生这般勤奋,但定要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抱着享乐的心态去考察。(《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与《我与齐鲁书社》)

在南艺讲学的杜先生。

  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向往感,向往山大的校园,向往杜先生如沐春风般的教诲。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扪心自问,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做人、治学的要求,我又能不打折扣地完成几条呢?我相信不仅是我,山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年伴于先生左右,一定也是日日省己,向先生这样的贤达看齐。也正因如此,先生创办的尼山学堂才有如此高的成就。《后汉纪·灵帝纪》中有:“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能遇到一位这样的师公,我是幸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