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摘抄
《回归大学之道》是一本由德雷克·博克(Derek Bok)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归大学之道》精选点评:
●我很惊奇的是,本来以为很多教育专业或者从事教育管理的人来写这个书评。却看到了几个本科学生的记录,对标书里提出的一些核心能力素养谈自己的大学。在实际生活里应该都是有心胸眼界,自主能力不错的同学吧。。。
●没有什么新东西了。
●美国大学的教育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了,中国的教育反思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开始呢? Derek Bok校长通过纵观美国大学发展的历史,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大学教育的目标以及大学之中环境的变化几个大的方向阐述了美国大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在本科教育的目的中,要学会思考,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数理推理能力....计算机,统计学,概率,推理,数据与算术.了解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等等等.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本内容很深刻的,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看.
●美国人的风格,逻辑性强,啰嗦,建议中肯。
●虽然是美国大学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所以以此为镜,反思自己大学生活大学之道!
●反躬自省,透彻淋漓.
●和之前读过的两本基本精神差不多,很赞成,但觉得太难实现——大学四年学这么多东西,尤其是在国外大学课程数量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学生怎么吃得消?
●每个国家的大学发展都有一个历程,也许我们不应该苛责我们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合理,毕竟用30年去追了美国100多年的成就
●好像去综合类大学感受正常的大学生活,美院太小,活动不多啊
●写PS时想起这本书,当初迷茫时的指南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一):从一个学生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中我认为对中国本科教育有价值之论点
书中有介绍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从培养文化学习、只给贵族和社会精英子女提供的精修学校,到教会学校,再到普通学校。而中国则是从建国以来,大学从培养精英的地方,变成一个不存在的地方,再变成一个培养精英的地方,然后扩招,并渐渐落下神坛,可以说这两种发展道路虽然看上去毫不相关,但在内在的历史发展逻辑上颇有相似之处。
然而更有相似性的,也非历史发展的过程,而是现在通行全球的各种教育理念,和人性中不可磨灭的懒惰和懈怠。这些懒惰和懈怠,让这两个不同国家的本科教育中的缺点如此相近,这让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当然也是他们的今天。
我个人认为怎么教是比教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再好的课程落到一个讲课十分垃圾的老师手上,还不如去看慕课,所以事实上,我认为慕课的确是现在的灵魂之光,希望之火。
而在教学内容方面,现在仍然有很多学校推行通识教育,包括我所在的西南财经大学,专门在大一开辟了通识教育学院。然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种课程往往效果非常的差,比如说我们众所周知的思想道德修养之类课程,自古以来都是用来补觉的课程。当然也不乏有人会认真听讲,但是绝大多数人确实都在睡觉和玩手机。就算强行要求不让玩手机不让睡觉,也很少有人听课。就算真的听课了,这种内容恐怕也很难为我们的生活实践贡献一份力量。毕竟我们对这类课程到底教了什么,其实心里都很有点逼数。
但从,教学意义上来讲,通识教育本身却非常有意义,我就不用解释了。但理论与实践之间差了如此大的一条鸿沟,这是在教学方法上的错误吗?
有的时候学校开辟一门课程,主要考虑的是这门课对学生有没有意义,这门课教授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没有意义,但是他们没有考虑过这门课程能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义,能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实践这种意义。考虑一门课程是否应该被开辟,不仅应该考虑这门课程有没有什么球用,还应该考虑这门课程能不能将这种用处实现在学生身上。
书中提到有的学校会不重视专业课,然而在我们学校倒是没有这种情况,可能因为我们学校是出了名的势利的学校吧。不过我觉得这种势利感挺好的,因为我们未来毕竟是要去工作,而不是要去风花雪月的,我们又不是那种上精修学校的高端贵族,我们还是要踩在地上的。
未完待续。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二):国外的大学并不是完全和我们不一样
今年刚读完大一,想明白一下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到底应该掌握什么知识,于是就读了这本书。感觉蛮好的。作为哈佛的校长,他所写出的东西应该是完全可信的,无须怀疑。
蛮有特点的是作者回顾了以前的美国大学教育历史,让人意识到大学的发展也是有个过程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希望,是能让人感到高兴的地方。
在导言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消失,无需去指责学生的功利性,但通识教育应该加强。
先从相同之处来说一下,中国的学生和学校与哈佛的相同之处。学生都是急功近利,把大学的学习作为以后找工作,进入政局的资本,美国学生并没有我原先在别的书上看的那样有崇高精神。他们之所以在不断认真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心怀国家社稷,而是学校要求很高,确实需要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报道上看到的通宵学习或许就是我们的高中翻版,他们和我们的很多中国学生一样的懒。这点在本书的第十页自由选修制就可以看出。还有我们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差与他们,从文中作者多次提及老师的讲课能力不足。
,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三):回归大学之道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四):《回归大学之道》读书报告
书名:回归大学之道
作者:德雷克·博克
内容简介: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作者介绍:
德雷克·博克,1968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2005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学院。2006年,在劳伦斯·萨默斯卸任后,担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学临时校长。目前已退休。撰写了包括《市场中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商品化》(Universities in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在内的六部高等教育方面的专著,以及有关美国劳工法和美国政府的研究专著。
侯定凯,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学。主要著作和译著:《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象牙塔是平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高等教育社会学》、《后现代大学来临?》等。
读后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圣人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在这句话中,大学指的是博学,指的是做深奥的学问,这与现代对大学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别,但可见我们古人的深谋远虑。我是一名大一学生,不知不觉马上就要进入大二,我感觉这一整年都过得很颓废。相比其他高中同学,看到他们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一点点进步,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我对我的大学生活感到很迷茫。
为此,我曾经读过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而我最近读了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理解了大学的真正意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美国的大学存在着种种问题,同是教育大国的中国也存在着这一系列问题。而通过借鉴美国的大学的方法,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就比如第一点:准确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相信我们很多大学生就做不到这点。我们从小到大都接受着以教师讲为主的教育模式,很多人在课堂上就默默地听。就算被老师叫起,也是以沉默应对。这导致很多人踏入社会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不知如何与他人交谈。还有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不知多少人在写作文的时候,在那边拼命地凑字数。在大家重视数学的时候,语文被冷落一旁,高考模式也让大家没有很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到大学的我们更应该抓住在大学的时光,抓住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的书面与口语表达能力。
又如第二点: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在大学生中普遍缺乏。我们国家学生的数学都很好,但是都缺乏相应的思维逻辑能力。有些题目大家都会,但是你讲不清为什么这样做,能否举一反三,也从侧面思维的发散性不够,小时候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在了。还有要带有批判,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影响,使得中国人不能很好地批判自己,又或者当面批判别人。下级总觉得领导的话是对的,学生总觉得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所以我们大学生要突破平时的束缚,要敢于对那些不对的事情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批判。
还有第三点: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这个在大学生中也是很缺乏的。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里的宠爱,这使得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性格。这也导致了复旦投毒案,马加爵事件的发生。还有许多留学生出国后不遵守当地的法规,随手乱扔垃圾,坐公交不投币,受到当地人的诟病。所以,我们大学生要在大学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我们或许自身还存在着些许问题,但我们还很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我们要在大学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充实地过好每一天,为美好的明天奋斗,为自己的理想拼搏,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悔,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五):《回归大学之道》读书报告
初读完这本书,我便想说一说我的大学。虽然现在只是大一,但也不知不觉过完了大学的八分之一。首先很幸运的是,我来到了我自己选的工科院校,并且也来到了我自己选的专业。一切貌似都很幸运,像开过光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发现大学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我曾想我可以在大学狠狠地疯,可以结交很多朋友,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没有那么多约束,就算不是这样,至少不会再像高中那样,学校——家——学校这样的生活。事实是的。但却也不止于此,这更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地方。
我说上面的一些事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如果想,就一定有所作为”
再看了《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之后给我的感触很多,虽然我在之前读过很多这类的书籍,但都是大致掠过,没有像读这本书一样,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得看每一句话,看的仔细感触也很多。
下面我就把我的那些感触与你共分享。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而这个思想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直到后来,出现了“大学”,当然现在的大学不同于古时所说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是一种教育机构。但是从我们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命名不难看出,“大学”思想至今仍有其独有的影响力。
这几天读了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强烈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归大学之道》是从现代角度去看西方教育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内的现代大学教育是学习西方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研讨一下西方的教育,然后从西方的现代教育上寻找经验。而作为一个个体,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西方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在这里,我不想就德雷克博克关于美国的教育体制看法做交流,毕竟体制化的东西,不同的国情不好一概而论。我将重点就他的大学教育目标谈谈我的看法,以下我将他的教育思想总结成八个方面。
1.
表达能力
本书的作者,在大学目标中,首要强调了表达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同样觉得表达能力很重要,与朋友同学交流我们需要表达能力。就一学术问题的表述我们需要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们虽然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表达不出,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缺乏表达能力。当然走上社会后,表达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和客户,和领导在一起,如果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无疑会为你划出更大的空间。那么表达能力该如何提高,综合书上内容,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书,让自己肚子里有货,有内涵,这是硬件配备。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多与人交流,这就是表达能力的软件配备。
2.
批判性思维
中国学生缺什么?我们国家现阶段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相对来说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拷在青年的身上。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从而导致我们缺乏缺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而最终具备独立人格。那么批判性思维该如何培养?我觉得我们应该具备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做到不为上只为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
相对成功而言,拥有智慧会把成功的进程缩短,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成功的一部分书中有一首诗是英国诗人琼森的诗,诗中这样写道:
虽然做诗人首先得有天赋,
天赋却不等于美丽的诗篇,
不用辛勤的汗水千锤百炼,
即使是缪斯也写不出名篇。
短短的四句话,却道出了许多道理,说成功一点天赋也没有不行,那是基础,一个身高只有一米四的小伙子很难成为NBA 篮球明星,但是即使有八尺之躯,没有刻苦的锻炼也不行,这说明成功是多方面的综合,并不是单一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