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拍卖读后感100字
《生命拍卖》是一本由(英) 安杰拉·马森斯 (Angela Marsons)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拍卖》读后感(一):你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给你的生命估个价,你会出价多少?那如果让你家人给你估个价,她们又愿意出价多少?
最开始看到生命拍卖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是这么一个故事。故事开始于一个绑匪将两个家庭的孩子绑架走了,两个家庭陷入一片混乱。从绑匪发来一条短信:你的女儿很安全,游戏明天开始。我就隐隐察觉到,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绑架案,绑匪应该不是简单的为了绑架人索要钱财那么简单,背后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又或是绑匪他本人和这两个家庭结过仇怨,至少也是相熟的感觉不像是随机选择人质然后绑架。第一条短信,其实我还没有什么想法,毕竟孩子没有生命危险,对于这场绑架案,我内心还没有过多的想法。应该就像影视剧中警察寻找线索,毕竟已经知道他们保姆涉及此案了,后面应该就是如何破案。然而到后面绑匪发来的短信:开价高的可以再次见到自己的孩子,报价低的孩子会死,请家人选择。我为了让他们尽快作出决定,甚至还寄来了孩子的衣服,发来的视频中孩子痛苦的,受折磨的声音。
如果此时大家拼家底,一方父母不愿意出高价,我也许不会觉得那么悲哀。可是其中一个家庭已经破产了,根本就不够格参与这场所谓的“游戏”。后面不难猜到,本来关系和谐的两家开始互相爆料秘密,对撕起来。他们的选择错了吗,我不能说他们这么做就是错了,站在当事人角度看,尤其是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或许这么做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选择。
这本书逻辑性或许没有那么强,重点也不是在那些推理,而是背后的人性思考与人性抉择。警察金·斯通毫无疑问,正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很形象。为了这份她热爱的事业,她可以不要爱情,不要朋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得起自己这身衣服。就像她说的:我不会歪曲我的立场。我也从来不会因为我的选择。感到后悔和委屈。不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痛苦可扭曲,因为自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去危及年轻女孩的生命“相比之下,最后的凶手我是真的无法理解他这个人,可能我自己共情力不够,也没有相类似的经历。
最好想说一句,整个故事还是有些遗憾,心中有的疑问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
《生命拍卖》读后感(二):用生命谱写赞歌
《生命拍卖》读后感(三):生命岂可随意标价?
如果让你来衡量一条生命的价值,你会标价多少呢?也许你会说生命是无价的,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正常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你说对了,正常人确实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如果你面临的是凶残的歹徒呢?如果你必须要做出回应呢?你会怎么办?
英国作家安杰拉·马森斯的惊险、悬疑小说《生命拍卖》针对这个道理与伦理并立、人性与思考的论题带给了我们全新的认知。人的生命是自然轮回的产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但是针对其他人来说,却又是微不足道的,这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生命的存在意义在于周围的人对你的重视程度,虽然在表达上有些不妥,但正是这些生命的坐标形成了你的定位,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吧。
《生命拍卖》讲述了两个九岁的小女孩被歹徒绑架,歹徒的要求简直丧心病狂,两个家庭中,哪个出价高就可以救回人质,而另外一家……歹徒的这种行为对待生命是不公平的,生命岂可随意标价?家人们瞬间乱成一团,而警探们也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但令人惊讶的是,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警探们发现这起案件竟然跟十三个月前的那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所有的犯罪活动中,绑架应该是最没有道德的案件,因为绑架行为并不只是造成了身体伤害,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更不用说担心的家人以及损失的财富。
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生命的延续,是未来的寄托和依靠。看着孩子们快快乐乐的成长的时期和机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尤其是作为母亲。小说中描写了四位失去了孩子的母亲的那种惊慌、焦躁、不安甚至有点神经质的行为,那种伤痛和绝望绝对不是外人所能了解和理解的,失去了孩子就等同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这个时候,钱的多少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而这,反过来正好可以印证绑匪们的凶残、冷血、丧心病狂,这种反人类的行为必须要得到严惩。
小说整体节奏非常明快,情节紧张刺激,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是女警探金的描写,情节中穿插了金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七个收养家庭的经历让她非常了解妈妈们的心情,继而痛恨凶残的绑匪,金的成长也是一大看点。接二连三的死者出现,给警探们带来的压力陡增,他们不得不拼命的去寻找各种线索,因为他们立誓要把孩子们安全的活着找回来。。。
《生命拍卖》读后感(四):两个女孩被绑票,出价高的父母可以再次见到自己的孩子......
友情在亲子之情面前,当然不值一提。
一个变态、残酷的游戏
两个9岁女孩被绑架(简称女孩A/B ),本就亲如一家的两家人更加紧密,互相安慰,配合调查。
但一切变化的太快:
绑匪发来短信:开价高的家庭可以再次见到自己的孩子,另一个会死,请报价。
接着,绑匪寄来了孩子的全身衣物,包括内裤;绑匪发来了孩子的痛苦尖叫声。
眼下,心态完全崩掉,陷入囚徒困境中的父母面临两个选择:
1、相信警察,双方都不单独联系绑匪,但风险是:警察破不了案,两个孩子都会死。
2、单独给绑匪报价,但不知道对方的报价,只能拼家底。
意外发生了:
警察发现,家庭B其实已经破产了,本质上失去了竞赛资格。
紧接着,家庭B中的妻子也知道了,
混乱发生了:
走投无路的她,决定铤而走险。
家庭妻子告诉了丈夫:A并非A父亲生孩子。
父就开始了一系列挑衅,试图激怒A父,从而争取时间。
一向隐忍的A家庭受不了了,A母对“闺蜜”B母说:你还不是被人家暴!
不管最终发生什么,即使是两个女孩都活着回来。她们两家也都知道: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这是富人的游戏,穷人早已被无形、无情拍打
《生命拍卖》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制造的极端压力环境却是很常见的。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活着》中秀珍和福贵的儿子,给教育局局长的儿子捐血致死。
他并没有被拍卖,他的父母根本没有竞赛的机会。
说到现实,其实:
你的工作和责任在拍卖着你的时间;
你的孩子和父母在拍卖着你的精力;
现实在拍卖你的梦想;
工作,陪伴、孩子、父母、生活、梦想都很重要,没有值得牺牲的选项。
好在生活不是单选题,我们都会好好的~~
《生命拍卖》读后感(五):尽管这世界上有黑暗
是什么让女孩再无宁夜?是什么会让一段友谊终结?是什么会让一个家庭崩溃? 九岁的查利和埃米是最好的朋友,她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分享着零食和彼此的秘密,好的就像小猪佩奇和小羊苏西。自然,她们两个的父母,她们两个的家庭关系也是极好极好的,直到某天,他们的手机上收到了两个孩子一起被绑架的消息。 若是普通的绑架,这关系极好又同病相怜的两家人可能可以一起携手共度难关,只是,绑匪的一条短信让这一切成为泡影: 你有多爱你的女儿?用钱来衡量一下吧。良性竞争能激发出人最好的一面。出价最高的夫妻能再次见到自己的女儿,而输掉的那对夫妻今生将无缘和自己的女儿再见面。这就是游戏规则,绝不会变。我会和你们保持联系。让我把话说清楚:一个女孩会死。 两位心烦意乱的母亲曾紧紧握在一起,彼此支持彼此安慰的手,渐渐分开。 在孩子的生命面前,友谊变得那样的一文不值,挚友成为了死敌,信任变为了猜忌。尽管他们并不愿意参加的这场离奇的斗争,却因为心爱的孩子而不得不倾尽所有参与其中,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胜利,因为他们中只能有一位赢家。 十三个月以前,同样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另外两个小女孩的身上,苏西和埃米莉这一对好友也曾被绑架,而结果回来的只有埃米莉一个人,而苏西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再也没有了消息。 在这里我看到了让人崩溃的恶。 那些惨无人道的绑架者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他们用言语威胁、恐吓,用残害的动物的形式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恐惧,用最痛苦的方式杀人灭口…… 那些曾经的好友,昔日的夫妻,在将往日的信任变成了刀子去伤害彼此,挥舞着拳头落在了曾经最爱的人脸上…… 在这里我看到了令人绝望的恐惧。 那是无法忘却的东西,它不是变成了你的一部分,而是成为你。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扫视、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恐惧占据,不管你做多少次深呼吸都无济于事。 十三个月前活着回来的女孩并未过上幸福的生活,无论是她还是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变成了惊弓之鸟,换了手机、换了房子,舍弃了工作和自己,因为他们害怕再失去她。而女孩就像笼中的鸟,不再去学校,甚至连出门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可是也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最最纯粹的善和友谊。 当知道绑匪的“拍卖”时,罗伯特明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的金额,却没有去压价,而是向绑匪提出了“把两个孩子都赎回来要多少钱”这个问题。 对苏西来说,尽管每一次外出都意味着风险,尽管回忆那段最为黑暗的时间很痛苦,但是为了自己的好友,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找回她,或者仅仅是找回她的尸体……她仍然决定去挖掘那段黑暗而绝望的回忆中的每一个细节…… 当查利和埃米被黑暗和恐惧包围的,她们彼此安慰,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让埃米暂时忘掉恐惧,在没有衣服十分寒冷的情况下埃米把自己仅有的能够裹身的毛巾围在了查利的身上。在生死面前,查利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给了埃米…… 尽管这世界上有黑暗有绝望,但还有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生命拍卖》读后感(六):以家的名义
私以为侦探、推理、犯罪等类型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开始和结局早已明晰,但是在过程中时常出现小的意外,这种节外生枝并不影响故事的最终结局,但是小的不确定性无疑有力推动了作品的发展。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生命拍卖》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也是我首次接触安杰拉·马森斯这位作家,以及她笔下的金,而我希望这次初见后,能有更多机会阅读马森斯的作品,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金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两个女孩被绑架,绑匪以竞价的形式来确定女孩们的生死。结局也不难预测,毕竟是系列中的一部,出现彻底悲剧的概率不大。正式在这样开端和结尾都已确定的框架下,老爹(或者说金)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别样的追击战。金本人乃至其团队的个人魅力通过全书的细节得到了充分展现。两个孩子的家庭也获得了足够的描写,每个人的特征也实属鲜明。略过这些写作细节,我更愿意站在“家庭”这个角度讨论本作。
金和受害者母亲之一的卡伦相识于少年,两人均是寄样家庭出生。但是两个人成年后对于家庭的解读却不尽相同。卡伦看似成为了金的反面:愿意为家庭特别是女儿付出一切,以完美母亲、妻子的形象为荣。但两人的对比中不难发现,金和卡伦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金用工作、用对真相的渴望压制着自己对家庭的渴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金和卡伦离开寄样家庭生活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成功道路,但是她们对彼此所选道路的渴盼并没有降低。她们只是都在尝试用人生的成功摆脱童年的阴影。
作为被绑架的两对女孩,她们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对罪犯之一的经历的重演。威尔童年的经历使得他对于姐妹兄弟之情天然厌恶。表面上看,他选中这些女孩的目的是通过竞价获取金钱,但是实质上他不过是在女孩身上一遍遍重演自己的少年经历:在经历背叛、分离之后,最终走上一条错误的割裂情感的道路。所幸,女孩们的友谊经受住了考验。每一对女孩中都有一个愿意牺牲自己换取同伴的生存,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整个犯罪的最终失败。
本作在家庭这个背景下,更多的是直观呈现母亲的作用。无论是两次犯罪中的四组被害者家庭,还是被蛊惑的因加的人生经历,母亲都扮演了重要的戏份。然而,父亲这个角色发挥的作用同样值得思考。第一位值得记住的父亲是罗伯特。实话说,无论是最初愿意开价赎回两家的女儿,还是在知道事情真相后选择回到家中甚至是积极设计沟通方案,一个实干而深情的父亲角色跃然纸上。父亲的身上同样伴随着悲剧,比如杜文特的故事。这虽然只是一个小的插曲,但无疑为整本书抹上了悲凉的底色。有时候,拍卖并不一定是明码标价,但是形似拍卖的不得已的取舍总是在进行。
最后,回到本作的题目《生命拍卖》。本书原名”Lost Girls’,中文译名倒似乎更胜一筹。这个题目直接指向了本作案件的核心:以女孩们的生命为标的物进行竞价的残酷游戏。但是更深层的,这应该是书中每个人物的生命拍卖。不同的角色为了自己生命中自觉最重要的东西出价,而所付出的既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汗水,当然也有错误估值的人将别人的生命用作筹码去投标。每个人在一生中均在参加生命拍卖,而如何选择标的物并付出相应的价格,或许是我们需要一直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