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读后感100字

2021-02-14 01:1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读后感100字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是一本由[日] 小津安二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精选点评:

  ●对小津安二郎在侵华战争时写的文字印象很深,酒与战败和战地来信的部分。这大概是没有删减的译本,感觉又难以完全抛开历史因素的影响去体会他的语言。不过又如序言所说,删节是一种剥夺读者知情权的行为,粗暴并且愚蠢。实在矛盾。

  ●电影没有文法、拍摄自己喜欢的、每次只拍一部电影、对明星制度的看法、战场上的白花和蝴蝶、不知为何有死不了的底气,和拉野屎。 “我是凡人,拍不出不同的东西。”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那篇,他说今后想好好拍片,无论如何也要一年拍一部,秋刀鱼之味却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日记里的小津太有意思了哈哈哈哈

  ●不得不承认,小津在电影方面的想法很值得赞同。但战地书信的内容,我真的……接受不了。

  ●有一些对摄影文法、对演员表演的观点,但令人震惊的竟然是战中来信提及的情欲狂啸且趁酒力仍视慰安所为妖魔鬼怪之地、攻城后在集市买当地百姓擤完鼻涕的手递过来的糖果、四列行军自动分成左右两排绕过遗孤的行军大流。。。如他所说“人只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尽力而为”。

  ●还蛮有意思。收录了二战中书信。可以看出战争就算对发起方,也很残酷。全书都能感到小津的安逸态度。

  ●人性不是泥之莲这么简单的存在。电影作者的风格呈现在作品中,不能反推其为人。这本书也许足够客观,给小津一个不及格也是我的坦诚。

  ●既有小津安二郎自己的随笔、日记、书信、访谈,还包括他人的回忆文字,鸡零狗碎的一个集子。(难得的是居然保留了战时的小津对于朝鲜裔慰安妇戏谑看法的一小段文字。)

  ●与《豆腐匠的哲学》一同购入。文本无差,对了日记与陪护记录两段,日记相当可爱。

  ●新收录的小津《蓼科日记》太搞了,有几篇记的小津为脱发、不举所忧,为此学人打算每天晨浴,把阳物放入冷水里锻炼,不过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哈哈!

  ●漫长岁月里留下的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最适合拿来去了解一个人。单单一篇《怀念跳蚤》,就能看到与他的电影作品里那种共通的沉缓、晦明、克制、细微。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读后感(一):做个含蓄隽永,细腻绵长的“豆腐”

  专注,执着,极致。他的豆腐技艺精湛高超。

  能够在自己的电影世界中无限畅游,是多么美好! 摄影机位置,镜头运动,静观视角偏爱…

  小津安二郎讲述了他的电影世界,他的人生余味,以及他对食物的偏爱。

  没有大起大伏的戏剧爆发,却也感受到情感之强烈,带给我们很深刻,很温暖的力量。

  物哀之美,亦由镜头无限丰富,真挚洒脱,悟之文法,含蓄隽永而又细腻绵长。

  文章朴实真挚,娓娓道来。最喜第六章‘蓼科日记抄‘。导演历经战争的残酷,尘世的磨难后依然心如止水,反复钻研与磨练,练就了独一无二的电影观。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卖豆腐”

  ——— 致敬小津安二郎

  - 初读《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卖豆腐》有感

  2020.3.6 阴天☁️ 横店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读后感(二):一些摘录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津说的电影余味,电影还未研究过,但显然此书却没留下什么余味。

简单的摘录了一些认同的观点以及有趣的的形容描述。

  1:拍悲伤场面使用远景,不强调悲伤,不作说明,只是表现。

  2:越轴:只要用远景交代清楚A和B的位置关系,从任何角度去拍都无所谓。不必受限于那条线。

  3:人,容易被自己已征服世界的错误观念支配。

  4:性格就是人,人没有塑造出来就不行。这是所有艺术的宿命。即使感情出来了,人没有塑造出来就不行。哪怕表情做到百分之百,也无法将性格表现出来。极端地说,表情甚至会妨碍性格表现。

  5:只有靠积极精神下的现实主义,才能如实地看待实际存在的事物。

  6: 因为体验太过鲜明生动,必须压制它,使其沉淀,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7:前面的部队一动,后面的立即跟上。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像兼具有慢性胃扩张的食欲和急性肠胃炎的排泄。

  8:精神大好。有苍蝇,蚊子,跳蚤,还有蝎子。暂时要和这些小动物们恶战苦斗,但无需担心。

  9:食欲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之一。如 “啃老” 一词,显示出与食欲结合之人生的执着。

  10: 电影中总有刻意的不合理,有谎言。

  11: 人只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尽力而为。

  12: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13: 电影艺术 - 那是在企业中制造的快乐之物。必须更有包容力。

  14:晚餐的圆形酱萝卜,是他斜切的。应当是用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大到无法一口吃下。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读后感(三):我是开豆腐店的 我只做豆腐-读书札记

  

这本书是导演的一些文字和感想的集结,其中有不少的战争期间的内容还是引起不适的,只关注电影和人生相关的思考。

P21:

我希望用音乐营造出双重的感动。有时候,悲伤的场面衬以轻快的去掉,反而更增加悲怆感。

P33: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者炸猪排,不可能好吃。

P47:

我认为,电影感觉的基础,应该是自己先这么想,再去想如何让这个想法唤起观众生理上的共鸣,一切从这里出发。

P54:

就像文学创作,文学不拘泥于文法一样,我制作电影时也不想拘泥于电影的文法。我认为有感觉,但是没有文法。

P59:

看到一本优秀的小说会大受感动并不会称为我将它搬上银幕的冬季,因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P71:

我认为应该是能掌握性格,掌握了性格之后,自然会释放出感情。...导演要的不是演员释放感情,而是如何压抑感情。

P79:

电影既然是在描写人,就必须表现知性与教养这些东西,这这个意义上,原小姐的演技很有内容。

P150:

在我今后的人生胜负场上,就像鼬鼠最后的屁一样,这份坚持是最重要的武器。

P161:

影评家的评论多半不能当做参考,朋友之间的批评才能切中实际,最为难得,让我刻骨铭心。

P165:

人只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尽力而为。

死亡是天意,并非不幸。

我认为,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P172:

战后的社会不干净,混乱肮脏,我讨厌这些,但这是现实。与此同时,也有谦虚,美丽而洁净绽放的生命,这也是现实...就像刚才所举的泥中之莲。

P173:

电影不是用十分来展现戏剧性,而是只展现七八分,让那些没有展现的部分称为物哀是我的目标。

...小说着重的是行与行之间的语感,日本画强调的是留白,都不是激情的展现,而是不经意间的细细品味。

P174:

志贺直哉说:东搓搓西揉揉,嘀咕着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工作,或许也是艺术,但只要做的人没有乐在其中,大概只能算是工匠技艺。

P204:

但我刻意避开戏剧性,重复堆积不怎么起眼的场景,看完以后却能感受到上班族生活的悲哀。

-THE END-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读后感(四):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

  这是32开本,15万字的小册子。小津安二郎,第一代日本导演,代表作《晚春》、《东京物语》。

  他在日本影坛地位崇高,1983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作品《楢山节考》,其导演今村昌平,出道是小津安二郎的助理。

  小津安二郎可以用轻松的口吻表达对黑泽明的看法,他们年龄相差仅十岁,但他完全是一副长者的风范。黑泽明的电影是日本的表面,西方的内核,《乱》就是日本版的《李尔王》,完全西方化的,充满莎士比亚类型的戏剧冲突。这是黑导在欧美大获成功的原因。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是完全日本化的,轻柔清丽、淡雅隽永,吻合书名《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这种过于典型的民族化风格令他的受众基本上一直局限于日本,“然而时至今日,若列举世界电影史上最具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作品,我们恐怕首先就要想起小津。”

  这本书收录了小津在日本接受的访谈,在杂志发表的短文,日记,个人回忆录,以及别人写他的日记。行文说话老老实实、语言简单朴实、阅读的时候会想象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耳边絮叨,如读杨绛的著作。

  在有关“电影文法”的讨论中,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面对影评人和其它导演对他拍摄剪接的质疑,也是淡淡的回应,“刚开始看有点别扭,看到后来就完全没问题了。”认为“电影没有文法”,交代好全景即可随心所欲的表现。

  像黑泽明导演是令人敬畏的,小津则使人亲近,即使和他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觉得亲近。电影《东京物语》是从日本旅游回来观看的,笠智众饰演的父亲和老伴被孩子们打发去泡温泉,背靠大海,两个老人笑着交谈,“虽然没有孩子一起,可是温泉还是真不错啊!”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情形下,亲情被碾压到冷漠的边缘,就在这淡淡的笑谈中,充满悲伤和无奈。这是拍摄于1953年的电影,毫不过时,故事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部影片中饰演小女儿的演员原节子,2000年《电影旬报》发表的《20世纪的电影明星·女优篇》选为第一名。我所看过她出演的影片都是小津导演,另一部是1949年拍摄的《晚春》,在电影中依然饰演笠智众的女儿,父亲丧偶未再娶,女儿却要出嫁了,这就是小津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据说她是小津的救星,小津导演每到事业低谷就找她来救场,总能起死回生。尽管原节子还出演过黑泽明的《白痴》和成濑巳喜男《饭》等电影,可是小津安二郎、笠智众、原节子成为日本影坛物语铁三角,是小津电影雷打不动的美好回忆。原节子高鼻深目,身形颀长,外形不同于日本传统女演员。电影《晚春》她骑着单车和父亲助手服部到海边兜风,一路笑着前行的镜头成为永恒的经典。我和女儿一直认为,楼上的小潘同学长相和原节子神似,女儿把那张骑车的剧照发给小潘,一起笑了很久。女儿由此知道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知道我喜欢,买了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

  书里的第二部分,令我情感复杂。小津安二郎作为侵华日军来过中国,他用日记记录行军打仗的点滴。日记用的是日本年号纪年,不容易得知他参与过的战役,但只要换算成公元纪年,一切都很清楚了。昭和十二年中秋的第二天,他在上海,那一天是1937年9月20日,这是淞沪会战时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双方

  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之后一路嘉定——无锡——镇江——南京—安庆—桐城——六安——光州——信阳——汉口——修水——南昌——奉新——九江。这些地名我都十分熟悉,几乎囊括中国江南所有重要的城市。从线路可以得出他淞沪会战之后参与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他的好友山中忠雄被击毙,得知消息,他备受打击。日记结束于他发表在《电影旬报》1939年7月1日的文章。不知他何时回国的,可以得知他在战场上活了下来,而且毫发未损。他后来拍过著名的反战电影《风中的母鸡》。

  小津安二郎出生于1903年12月12日,20岁高中毕业进入松竹映画,从助理做起终成一代名导。在关于他招牌式的低机位摄影风格,他表示,地板上到处都是电线,为了省时间,干脆不拍地板,将镜头朝上。拍出来的构图也不差,于是成了习惯,摄影机越来越低。讲得都是大实话,毫无玄机。

  书本的最后收录了佐田启二的《看护日记》,是记录小津安二郎从1963年3月26日发现癌症到1963年12月12日去世的过程。享年整60岁,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在中国期间,小津安二郎多次在书信日记里借用朱熹《偶成》中的一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果见到他,我会告诉他“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是唐代韩愈的诗句,诗的名字正是《晚春》。

  原节子低调参加了小津安二郎的葬礼,同年,42岁的她毫无征兆的突然息影,离群索居53年,95岁肺炎去世。小津安二郎终生未娶,原节子一辈子未嫁,他们是最著名的一对宅男宅女。想来令人唏嘘!

  佐田启二是小津的御用演员,像家人一样照顾病中的小津,帮助料理小津的后事,第二年,从蓼科返回时发生车祸去世,年仅38岁。他的儿子中井贵一2007年来中国制作并主演了电影《凤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