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复辟读后感1000字
《罗马的复辟》是一本由[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的复辟》精选点评:
●匆匆一览,非常牛,恍惚间有读威廉·曼彻斯特的观感,译笔优雅。相当精深明晰的研究,细节太多,我不禁想到我的几位治欧洲史的老师,他们是和多么高的巨人同场竞技,外邦人想看明白某地本土历史难度太大。反过来想史景迁傅高义还真是牛。
●以军事压迫为统治基础的罗马陨落了,但保有罗马“普世性”的国家却一直延续——狄奥多里克的东哥特“罗马”维护着意大利的罗马制度和文化,并努力在西罗马的破碎山河中确立霸权、查士丁尼的罗马因为皇帝的私欲意外的进行了再征服,却在光荣之下毁灭了哥特人维护的罗马遗产,反而是查士丁尼的法典流传千古、查理曼的法兰克“罗马”征战四方,试图用“上帝任命的”皇帝头衔复兴罗马文化、教宗的基督罗马因人性中的贪欲而意外的重新在精神上统治了世界——哥特人因为霸权丧失而丢掉了国家,东方人因为统治者的私欲彻底没落,法兰克人因为兄弟倪墙分裂了统一的世界,他们都失败了,基督教的“罗马”却得以以一种普世价值观将混乱的蛮族国家约束在一起。 或许,建立在物质资源上的霸权注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丧失,而建立在精神上的普世帝国却得以万古长存。
●查理曼宗教改革的长期影响产生了这样一个拉丁教会,它有建立在大教堂和大修道院之上的强大制度根基,形成并维持一个持续的宗教认同和改革方案,而不管周围的政治局势如何变化。因此,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情况相比,查理曼帝国的崩溃并没有导致西方基督教世界分裂成多个组成部分。随之加洛林帝国的瓦解和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扩张(这要归功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以及和北部与东部传教工作的成功),越来越明显的是,没有一个统治者(即使他被称为皇帝)的优势大到足以有效领导查理曼的制度所催生的基督教社群。因此,拉丁教会人士需要独立于国家兴衰的另一种权威结构,正是这一新的需要从根本上促成了第二个帝国即教宗罗马帝国的诞生,而这与罗马内部发生的一切没有多大关系。尽管在政治和军事上受到限制,但教宗制度依然建立了一个某方面更大的帝国
●相比第一部的高水准,本册略显平庸(让我对他的第二册《帝国与蛮族》期待值下降了不少)。 在举例方面每每提及教父,让人十分出戏。翻译方面,的确存在多处语法不通以及校对错误。 京东购入,回头在孔网卖出去吧(* ̄m ̄)
●P94 不确定的继承是古代和中世纪世界所有内部政治问题的根源,它给政体带来的内部冲突比其他所有问题加起来都要多;P293 在继承问题的争议中,最重要的是权贵们对候选人能力和特点的看法,因为实际上是这些权贵的忠诚决定着事情的结果;P301 九世纪70年代后期加洛林王朝的死亡盛宴到来前,总体的政治背景一直是多个加洛林王朝的人争夺军事化地主阶级的支持。…为了避免在修道院度过余生,就要吸引足够多的忠诚追随者,为此要付出的政治代价也在上升;P304 中央逐渐失去对资产的控制,在此过程中最有可能获利的通常是效忠者,因为不管资产如何转移,他们的位置是最有利的;P316 在思考政治格局中权力格局的演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资源上通常会有收获;P384 正是查理曼的改革方案首次促成了拉丁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诞生。
●实在精彩,每个章节都值得反复读,信息量太大了,作者行文好像是在跟读者捉迷藏:我就是在卖弄,我就是在装,我就是有水平,看不懂是你智商低,自以为看懂了,是你傻,你怎么就信了我呢,我自己都没弄明白
●作者选取的切入点非常棒,以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和教宗这四条前后承接的线索,叙述了罗马帝国灭亡后,各方势力试图取代罗马帝国而争霸的中世纪早期历史。 作者将罗马帝国的概念划分为地理疆域、区域霸权、城市理念、贵族政治、罗马法、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 东哥特王国、拜占庭帝国、加洛林王朝这三个实权政治体分别在几个维度上实现了“罗马帝国”的复辟,但这种复辟随着王朝盛衰而昙花一现。罗马教会这个非实权政治体通过外部势力所赋予的意识形态、权力结构、经济基础和法律改革,将权力基础渗透到了每一个教徒,从而避开了兴衰的轮回,使得教会成为与旧帝国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霸权形式。 与《陨落》一样,作者希望打破传统的后见之明,力图通过事件演变来还原历史进程,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星扣在生涩的翻译,读的太痛苦了。
●相当惊艳。把恢复帝国荣光当作书写后罗马时代的角度。某种程度上,彼得希瑟眼中的恢复罗马帝国相当于重新统一欧洲,在这个意义上,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的努力都失败了,只有建立了中世纪基督教大同世界的教宗制度算得上成功。而后罗马时代就有的欧洲统一之梦,以及蛮族边缘与帝国中心的互动,也将古代晚期到当代的欧洲历史连成一体。三个大人物每人两章的篇幅,最后两章讲教宗和教宗的新罗马帝国。场面热闹,有不少戏剧化的情节、历史的偶然、未预见的后果,考证、推理解开谜团的复杂过程经彼得希瑟呈现,通俗得出乎意料。
●写作罗马,读作中世纪。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与教宗们,填补了我对中世纪早期历史认知的空白。
●再罗马城行走真的很累,天又热,历史的遗迹随处可见
《罗马的复辟》读后感(一):《不协调法典之协调》摘抄笔记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非凡过程的起点是查士丁尼在《学说汇纂》生效令中的主张:
至于本书中出现的任何矛盾,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多样性的话,就没有任何矛盾可以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不会找到任何矛盾。无论多么模糊,终究会发现一些特征,它们能消除不一致的责难,使问题具有不同的面貌,避免被认为前后矛盾。
正如我们在第3章中看到的,这最初是皇帝虚张声势的说法,目的是掩盖《学说汇纂》项目大走捷径这一事实。然而,从其著名的创始人伊尔内留斯(Irnerius)开始,博洛尼亚法学院把这话照单全收,并一代又一代地致力于证明查士丁尼法律体系内实际上没有冲突。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一段一段地通读原文,当遇到明显的矛盾时,就抓住他们能找到的每一个论据,就像查士丁尼所说的那样,去发现“一些特征……使问题具有不同的面貌,避免被认为前后矛盾”,找到绕过问题的方法。他们采用了不同性质的论据。法学家们通常会密切关注文本的具体措辞,有时通过详细的语法和修辞分析来解决问题。然而,他们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将各个段落与法典中可能存在的类似裁决一一对照,当语法和修辞分析被证明无法解决问题时,这种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另一套可能的解释。对于一些裁决似乎相互矛盾的案件,他们的解决方式是,认为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应归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允许的例外做法。因此,它们并不违背他们通过不同的法律来确定的一般规则。事实证明,区分“一般”法律和“特殊”法律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手段。整个工程可以说是人类用聪明才智来证实一厢情愿想法的一座丰碑。
《罗马的复辟》读后感(二):《罗马的复辟》读后感
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历史源头之一。古罗马的存在及发展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历史书中,关于中世纪早期的罗马历史还是不常见,该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许多人对于该时期历史知识的空白。
在该书中,作者从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教宗这四条线索出发,将罗马帝国灭亡后,各方势力争霸,尝试取代罗马帝国的中世纪早期历史娓娓道来。
书中首先讲述了狄奥多里克从巴尔干东哥特人部落中的崛起,进而征服意大利,统一西哥特王国(法兰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直至建立起哥特人的罗马帝国的过程。至公元511年底,哥特人的罗马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其霸权延伸至北非和中欧,统治西罗马原先三分之一几至一半的地区,包括意大利、沿地中海的高卢地区、西班牙大部、达尔马提亚海岸地区,以及多瑙河中部以南的大片地区等广阔疆土。
他借用罗马统治的意识形态,采用罗马的法律和理念统治其帝国,也取得教会的支持,成为“永远的奥古斯都”。随着狄奥多里克在526年离世,生前没有解决好的继承人问题引起帝国的分裂,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勃艮第王国立即脱离意大利的控制,西哥特人的西班牙王国独立,哥特人的罗马帝国很快便开始坍塌,帝国的光环迅速而决然地从他以前的领地消失。至公元540年,东哥特人的意大利王国被东罗马的查士丁尼推翻。但迟至562年,才彻底摧毁哥特人的反抗,确立了东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统治。
整本书结构紧密,角度深刻,句句都是知识点,含金量非常高。无论是地理疆域、区域霸权、城市理念、贵族政治,还是法律及意识形态,作者打破传统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又令人信服。
在古罗马千年左右历史中,曾一度称霸亚、非、欧,但最终在短短200年时间内迅速衰败。这其中的缘由、故事、秘密成了众人追求的点。而罗马衰落后的欧洲又呈现什么景象,令人不断探索。
《罗马的复辟》很精细地讲述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整个亚欧大陆的发展历史。作者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让历史以轻松的姿态呈现。在宏观的叙事背景下,细致分析人们最关注的欧洲的经济模式、移民等问题。如解谜一般,层层抽丝剥茧,解开古老帝国向中世纪基督教欧洲转型,或者说欧洲又是如何在废墟中重生的历史秘密。
此外,当史料矛盾或来源有疑问时,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会引入必要的考证,并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给出合理的分析,从多角度的分析结果逐步趋近于历史的真相,而这也为我们认知历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罗马的复辟》读后感(三):解开罗马历史迷雾的钥匙
古罗马,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历史源头之一。当代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一直深受古罗马穿越千年的巨大影响。乔治·马丁在采访中说自己创作《冰与火之歌》描写绝境长城的灵感,就是来自于自己参观古罗马哈德良长城时的感受。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8世纪建城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用了1000多年的时间崛起从而称霸欧、亚、非大陆,却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迅速瓦解衰败。其间,罗马由欧洲边缘一个不足15万人的弱小国家成长为吞并意大利、横扫地中海、称霸欧洲的耀眼帝国。从地缘小国到欧陆帝国,罗马在变革与转型中崛起;经济的逐步解体,迫使古罗马更迅速地扩张,以寻求新的财源。在被征服地,帝国横征暴敛,导致更广泛的贫富悬殊,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反抗。古罗马就这样逐步走向最终的衰落。这其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罗马由盛转衰的秘密是什么,罗马之后的欧洲又呈现出哪些景象,欧洲如何崛起,成为了后人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是作者彼得 • 希瑟" 罗马史诗三部曲 "的第二部,他的第一部是《罗马帝国的陨落》,主要是着眼于西罗马毁灭前的一百年。而这一部《罗马的复辟》则沿着上一部的时间线,讲述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整个亚欧大陆的发展历史。
由于罗马帝国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般也被划分为古代欧洲的终结。欧洲历史从此进入中古时代。在西罗马灭亡后,西欧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到11世纪,才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帝国衰落,蛮族崛起,宗教力量乘势而上,教宗取代旧帝国成为广阔区域的主导者。游牧的日尔曼人有很多分支,他们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王国,其中以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在查理曼统治的四十六年中,经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法兰克王国版图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北起北海、波罗的海,南到意大利,全境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查理曼的儿子路易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发生内战,最后将帝国一分为三。在这三个儿子的领地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近代欧洲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日尔曼人的另一个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大不列颠岛上所建立的小王国,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近代的英国。
《罗马的复辟》中,作者用简单朴实平易近人的语言,尽量让厚重的历史以轻松的姿态呈现,他好似一个侦探,以史实和研究为依据,同时借力各类学科的研究成果,巧妙地谋篇布局,以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三个关键人物和教宗制度这一关键机构为焦点,逐步展现出那个巨变年代的一幅历史画卷。在宏观的叙事背景下,细致分析人们最关注的欧洲的经济模式、移民等问题。如解谜一般,层层抽丝剥茧,解开古老帝国向中世纪基督教欧洲转型,或者说欧洲又是如何在废墟中重生的历史秘密。
《罗马的复辟》读后感(四):《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欧洲人对罗马帝国复兴的执念与努力
在极盛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到莱茵河和多瑙河,南及埃及和北非。
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希腊、叙利亚、埃及均沦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和辖区,甚至于广阔的地中海都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现在俗称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对当时罗马帝国兴盛状态的一种写实。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曾经说过:“罗马城的范围就是世界的范围。”
然而,就如成吉思汗一样,虽然罗马帝国对地中海世界的军事统治实现了统一,但始终没有完成对于文化的统一,这也为之后罗马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种种历史原因,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再也不复往昔的荣光。
就像是小说中的某些人念念不忘“反清复明”一样,罗马帝国虽已不复存在,然而,帝国的精神还存在于众多有志之人的心中,他们有着恢复帝国的野心,也有着重建帝国的决心。
《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就是这样一部描写数百年间为了恢复帝国的荣光一代又一代的枭雄们所做的努力。
该书是“罗马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作者彼得·希瑟,对于古典时代晚期、中世纪早期欧洲史有着极深的研究,他的著作也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
在这本书中,彼得·希瑟重点讲了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和查理曼三个人,他们在试图复兴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努力,而他们奋斗的过程,也就是罗马帝国陨落之后欧洲新秩序形成的一个过程。全书的文字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但并不是对这些资料全盘引用,他对很多历史事件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并在书中与读者一起探讨,分析。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大学上一堂知名教授的罗马历史课,受益匪浅。
书中首先提到了狄奥多里克。作为一名伟大的君主,东哥特人的首领狄奥多里克驱逐了奥多亚克率领的日耳曼人在拉文纳建立了东哥特王国在拜占庭帝国的支持下,狄奥多里克确立了在意大利地区的统治,在鼎盛的时候,哥特人的帝国统治了接近原来西罗马帝国一半的土地。
爰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曾经这样说过:“狄奥多里克在节节胜利的时期和血气方刚的年岁收起了手中的长剑,这在野蛮人中称得上是一个少有的值得大书特书的范例。33年的统治全用于改善内政。”
在狄奥多里克统治时期,他有意识地参照了罗马人的习惯和法律来确定统治机制,但是在这背后也有着部分罗马人对于 “异端”统治的不满与愤恨,导致当查士丁尼发动哥特战争时,大部分罗马人由于罗马帝国的归属感与拜占庭联合起来灭亡了东哥特王国,狄奥多里克所建立起来的短暂的文明被付之一炬。
查士丁尼,拜占庭皇帝,可以说是功勋卓著。
在军事上,他先后发动对波斯人、汪达尔人和哥特人的战争并大获全胜,恢复了罗马帝国昔日的版图和荣光;
在民政上,他苦心孤诣整理律法,其《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等不仅适用于当时,而且影响深远,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虽然是希腊语,人民信仰的宗教虽然是希腊正教,但是君士坦丁堡的统治者们却始终以“罗马人的皇帝”身份自居,因为他们的帝国是从君士坦丁大帝那里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的。
查士丁尼用自己一生的功绩展现了以希腊世界为中心重振罗马帝国河山的政治宏愿。
后来在公元800年,在罗马天主教皇利奥三世的主持下,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以“罗马人的皇帝”之名在罗马城加冕,并得到了君士坦丁堡方面的正式承认,在欧洲西部复兴了罗马帝国。在查理曼及其后代对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中,皇帝与教宗互相帮助,互相利用,互相扶持,结果罗马教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增大,导致了帝国的神圣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加洛林王朝逐渐衰落,神圣帝国逐渐兴起,在罗马帝国后时代的欧洲,开始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其实之前家中有一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但是阅读大部头史书实在是一件非常大的工程,始终有些畏难情绪。
这次匆匆看完《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之后,感觉不过瘾,又去找来了《罗马帝国的陨落:一部新的历史》来读。对于欧洲的历史,深感知识的匮乏,也期待这能够早日凑齐“罗马史诗三部曲”。
《罗马的复辟》读后感(五):帝国的复辟与宗教帝国的兴起
本书的内容从时间线索上紧接“罗马史诗三部曲”的第一部——《罗马帝国的陨落》,故事从公元476年罗马将军奥多亚塞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派遣使团把罗马皇帝的行头送往君士坦丁堡开始讲起。讲述了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和查理曼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试图复兴西欧罗马帝国遗产的故事。作为古典时代晚期、中世纪早期欧洲历史研究的专家,作者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的《罗马帝国的陨落》充分展示了其宏大叙事的能力,介绍了罗马帝国最后一百年由盛至衰,直至西罗马衰亡的全过程。本书《罗马的复辟》也不负读者之望,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和查理曼三人等相继登场,演绎了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历史。同第一部作品一样,当史料矛盾或来源有疑问时,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会引入必要的考证,并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给出合理的分析,从多角度的分析结果逐步趋近于历史的真相,而这也为我们认知历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公元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废黜,数百年的帝国戛然结束。然而,罗马帝国的法律、文化、制度、精神和影响仍在,吸引着有志者重建帝国的野心。在这部大作中,作者分三个部分,讲述了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和查理曼意图在后西罗马时期意图恢复昔日帝国荣光的过程,而这也正是西罗马陨落之后欧洲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基督教罗马帝国诞生的过程。
作者首先讲述了狄奥多里克从巴尔干东哥特人部落中的崛起,进而征服意大利,统一西哥特王国(法兰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直至建立起哥特人的罗马帝国的过程。至公元511年底,哥特人的罗马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其霸权延伸至北非和中欧,统治西罗马原先三分之一几至一半的地区,包括意大利、沿地中海的高卢地区、西班牙大部、达尔马提亚海岸地区,以及多瑙河中部以南的大片地区等广阔疆土。他借用罗马统治的意识形态,采用罗马的法律和理念统治其帝国,也取得教会的支持,成为“永远的奥古斯都”。随着狄奥多里克在526年离世,生前没有解决好的继承人问题引起帝国的分裂,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勃艮第王国立即脱离意大利的控制,西哥特人的西班牙王国独立,哥特人的罗马帝国很快便开始坍塌,帝国的光环迅速而决然地从他以前的领地消失。至公元540年,东哥特人的意大利王国被东罗马的查士丁尼推翻。但迟至562年,才彻底摧毁哥特人的反抗,确立了东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统治。
从公元527年登上东罗马的帝位开始,查士丁尼总共做了两件文治武功的大事:编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征服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的意大利。编撰法典是查士丁尼最重要的内政过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罗马及后世的影响巨大。法典的编写并非纯粹的文字编辑工作,其中涉及到对大量不同时期的法律相互矛盾、容易引起歧义,从而造成法律漏洞的法律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法律规定的统一,也涉及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问题。征服北非原本欲用战事彰显力量,巩固帝位。进取意大利,是为帝国开疆扩土,再现昔日西方帝国的辉煌。在查士丁尼的末期,阿瓦尔人的出现与西进,阻断了查士丁尼恢复西罗马的希望。查士丁尼于公元565年离世后,东罗马的运气急转直下。受阿瓦尔人西进的驱使,伦巴第人于公元568年入侵并占据意大利北部,此后只有南部还一直牢牢掌握在东罗马的手中。此外,阿瓦尔人的西进,也导致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化,斯拉夫人不断地侵占东罗马的领土,对东罗马构成极大的威胁。从查士丁二世、莫里斯到希拉克略,面对波斯的入侵,东罗马的疆域仅剩从前的三分之一,再也无力全面控制整个意大利,更惶论恢复西罗马的西欧疆域。在借助西突厥人的帮助,终于打败波斯人,收复失地之后,从公元633年开始,东罗马又开始面临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威胁。至此,东罗马已沦落至地区强国,再也不是称霸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1453年东罗马的覆灭。
在狄奥多里克的意大利哥特帝国时期,发端于瑞士的墨洛温王朝传至克洛维的法兰克王朝时,其统治范围扩大至罗马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及莱茵河以东的大片地区。狄奥多里克离世后,法兰克王朝开始扩张,相继吞并了勃艮第王朝、普罗旺斯和阿基坦等地。到公元737年,出身于墨洛温王朝宫相家族的铁锤查理取而代之,直接统治法兰克王朝,开创了加洛林王朝。当王位由丕平于公元768年传至查理,即后来的查理大帝时,加洛林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其领土涵盖了几乎整个西欧和中欧(包括巴尔干)的大部分地区。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查理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由教宗加冕,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不过,随着查理曼于公元814离世,加洛林王朝的运气已经耗尽,加洛林王朝开始分裂,继承的纷争打破了帝国重现之梦。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源于东法兰克王国的奥托一世的第一德意志帝国开始出现。
在西罗马陨落后,来自北方的狄奥多里克、东方的查士丁尼和西方的查理曼意图再现昔日的辉煌,重建“罗马帝国”。按照作者的定义,新创建的国家仅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或多个,才能算得上“罗马的”:一、符合罗马帝国的特征(包括皇帝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领袖”);二、地理上的势力范围与西罗马的大部分重叠;三、在当时的基督教欧洲版图中占据压倒性的主导力量。在西罗马覆灭之后,符合第一和第二项条件的狄奥多里克哥特帝国是复辟罗马帝国的第一次尝试,符合第一和第三项条件的查士丁尼东罗马是复辟罗马帝国的第二次尝试。符合第二和第三项条件的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是复辟罗马帝国的第三次尝试,最终,他们均以失败告终。
在三次复兴的尝试失败后,随着欧洲的创生和帝国的灭亡,在基督教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够掌握最高宗教权威的皇帝了。教宗与皇帝到底该由谁代表上帝的意志掌管宗教的权力争斗,谁才是宗教的领袖,已经发生了逆转。不过,在由使徒建立的罗马教会、安条克教会、亚历山大里亚教会和耶路撒冷教会,以及君士坦丁堡教会中,他们最初均处于相同的平等地位,借助于圣彼得(后又追加圣保罗)的巨大声望,罗马的世俗政治地位,以及长期来不屈不挠的努力,罗马教会逐渐胜出。在加洛林王朝和奥托王朝帝国计划的基础上,教宗的基督教罗马帝国于是诞生,并“从11世纪开始屹立千年,其影响延续至今”。
最后,也期待“罗马史诗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帝国与蛮族:罗马的陨落与欧洲的创生》)早日出版。
*********************************************************************
8,“格西蒙德选择接收必然”,表述不清,语义也不明确。 69,“教士就能在会议祈祷时明确接受他的说法并以报之以恭敬”,“会议”?“并以”? 242,“他似乎给了自己的决定”,表述不清,语义也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