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拜占庭一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拜占庭一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6 03:2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拜占庭一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拜占庭一千年》是一本由[英] 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Dionysios Stath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201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一):很烂的书!

  我不知道8.1的评分是怎么来的。想了解拜占庭历史的,强烈不推荐此书。会看的你一团浆糊!并且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著者的叙事手法问题。先前看的《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译得那才叫烂,如果你读过《圣经》,你就知道什么译得烂了,和圣经简直是一个味的,烂无可烂!可却掩饰不了这本书的精彩,至少能让人清楚的知道和记住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二):独一无二的拜占庭

  先节选一段《三体》里面对拜占庭的精彩评价,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段:“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历史意义许久之后才显现出来,事情发生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罗马帝国终于完全消失了。拜占庭是古罗马拖在身后的长达千年的车辙,虽也有过辉煌,但还是终于像烈日下的水渍一样蒸发了。当年,古罗马人在宏伟华丽的浴宫中吹着口哨,认为帝国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样,建在整块花岗岩上,将永世延续。 现在人们知道,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个尽头。”

  确实,拜占庭的灭亡并不像我国改朝换代一样易主,而是宣告了罗马帝国的彻底灭亡。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规律性都是有迹可循,但我们会发现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一个时期如同拜占庭一样,拜占庭的存在可以被称为一个时代,不仅承载数以万计的杰出英雄、甚至还可以夸张地说承包了整个西方文明的信仰,而拜占庭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这个时代的终结,这足以证明拜占庭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拥有的荣耀。

  如果从364年算起,拜占庭一共经历了1089年,12个朝代,93个皇帝,千年帝国之称可谓是当之无愧,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被忽视的一块。拜占庭文化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从内容来看极为丰富,具体体现在文学、史学、教育、法学、哲学、神学、造型艺术、箭镞风格等方面。拜占庭的文化不仅是中古时期西方的一枝独秀,还对后期传播文艺复兴具有巨大的贡献。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帝国。我们将其归属为西方文明,而在西方人眼中却又将其视为东方的异类存在。作为一个夹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帝国,拜占庭无疑充当着一种缓冲的作用,不仅将希腊之诗、罗马之法、东方之梦,这些东西方的文明逐渐融合在一起,同时它也传承了自己的传统,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唯一可惜的是拜占庭没能存活到今天。

  我相信每一个大国的灭亡都是有诸多原因的。在我看来,外患只是一部分的因素,内忧才是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尽管十字军和奥斯曼帝国先后对拜占庭的进攻和洗劫让人感到些许悲怆,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没有民族和宗教的碰撞与冲突,就无法促进文明的交流与进步,拜占庭也只能永远是拜占庭罢了,并不会给世界带来文明与重大的影响。

  拜占庭的崛起与衰落为我们展示了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而保守、狭隘也最终使文明衰落。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或者说永远不变的是改变。我们最终必须接受一个文明必会在历史中消亡的事实,但也该庆幸的是拜占庭留下的遗产却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根源,新生的朝代必将承其衣钵,去其糟粕,在灰烬之上重建新的辉煌。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三):从没有一个国家叫“拜占庭”

  说起“拜占庭帝国”,我一直觉得是个很有趣的话题,相信很多对历史常识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和我一样知道这个帝国是在罗马陷入著名的“三世纪危机”后,由一位励志让罗马帝国重回荣光的君士坦丁大帝一路东征建立的一个千年帝国。

  它的最后时刻也同样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从《罗马帝国衰亡史》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对这场荡气回肠的君士坦丁堡攻防战有着详尽的描写。

  但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大帝国除了诞生和灭亡外还发生了什么精彩的故事呢?我发现自己还真答不上来几个。在前两天我偶然看到友邻标记这本《拜占庭一千年》时,与她聊了几句后发现这段历经千年的故事还蛮有意思的,于是也跟风入手了一本。

  与同题材那些动辄好几本的历史“巨著”不同的是,本书一共只有300多页,在我看来正好兼顾了“有趣”和“硬核”,全书按不同的时期划分章节,每个章节又分别以权力结构、内政外交、宗教与战争等话题做了展开。

  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友好的事情,因为我对类似于宗教一类的话题真的是完全不感兴趣,完全可以直接跳过相关章节跳过去而不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于是我就这样很没节操的认真阅读起了诸如查士丁尼怎样冠冕堂皇废除贵族不可以和演员结婚的法律后,转身就取了一位当过妓女的杂耍演员当皇后、希拉克略和自己的小侄女搞不伦恋一类的三俗话题……

  当然,除了那些喜闻乐见的花边新闻外,书中讲述的拜占庭的历史还是给我蛮大震撼的,比如,我原本以为当东西罗马分裂,罗马城被蛮族攻陷后,整个罗马文明就已是名存实亡,剩下的只是借着这个名头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罗马的文明在拜占庭帝国被保存的相当完好(至少在表面上),甚至就如同本文的标题写的那样,这个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帝国从来就没叫过“拜占庭”,这只是史学界为了不产生歧义给它起的名字。直到帝国灭亡的那一刻,这个国家都叫“罗马”,哪怕是当时的敌人也都叫拜占庭为罗马人或希腊人。

  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拜占庭的政治制度,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这个帝国同我以前了解的帝制的中国和遍地封建领主的西欧都不大一样。一方面它还保留着罗马时期诸如元老院、公民权等传统,另一方面,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以及看到东方邻居们的经验后,拜占庭的皇帝们也终于不再像罗马时期那样,只是理论上的“第一公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乾纲独断的君主。于是围绕着这个君主制又展开了各种有意思的故事……

  当我将书翻到最后一章,看到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帝国,以那样可惜的方式走向灭亡时,唏嘘之余不免会遐想一下,如果在那最后一战君士坦丁堡真的守住了,这个世界的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呢?

  恐怕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已经沦落为一座孤城的拜占庭,就算勉强生存了下来,在动辄出动数十万大军的奥斯曼帝国面前,又能抵挡几次呢?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四):帝国晚期的最后微光

  15世纪的拜占庭,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很难称之为帝国,昔日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却逐渐失去了对大片领土的控制,一度望不到尽头的广袤疆域日渐萎缩,最终退回到了君士坦丁堡。帝国晚期的君士坦丁堡被茨威格称作“一个没有躯体的脑袋,一个没有国土的首都”。然而,覆巢之下,这块“弹丸之地”也无可避免地走到了穷途末路。

  君士坦丁堡,这座以罗马城为模型而修建的城市,被人们称作“第二罗马”“新罗马”,因其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地位,俨然世界之都,对于东西方掌权者都有着致命吸引。不管是罗马天主教还是伊斯兰国家,从未停止觊夺之心。掌控了君士坦丁堡,就掌握了君权神授的无上地位,是神在人间的唯一统治者。

  1453年4月,被称作“拜占庭掘墓者”的奥斯曼土耳其大军兵临城下,远道而来的士兵跟随他们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跪朝麦加祷告,祈求真主安拉赐予他们胜利,随后将炮口对准了君士坦丁堡。

  城外装备精良的数十万人 VS 城内孤立无援的八千人,空前强大的奥斯曼帝国VS日薄西山的拜占庭帝国,似乎故事一开始,悲剧已在倒计时。但这场对峙并没有因为力量极其悬殊而过早收场,野心勃勃的苏丹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顽强抵抗。

  发起猛烈攻击的是当时世界上规模威力最大的乌尔班大炮,固若金汤的狄奥多西城墙自建成以来一千年间曾经抵挡住了无数次冲击,如今却被轻易炸出了缺口。壕沟和黑夜暂时阻止了土耳其人的连续进攻,最初的恐慌之后,拜占庭人头顶炮火用能找到的各种材料修复了城墙。天亮之后,进攻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拜占庭人或许早已清楚即将到来的在劫难逃的命运,但仍然固执地坚守退敌,等待其实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援军。看似困兽之斗背后的固守,却是永坠黑暗之前的最后微光。

  悬殊的兵力并没有带来摧枯拉朽的攻势,相反乌尔班大炮、挖地道、陆上行舟等等穷尽手段却始终无法破城而入,久攻不下令土耳其军队士气消耗殆尽。志在必得的苏丹决定在5月29日发起总攻。在最后的决战之前,苏丹许诺城破后可以大肆劫掠三日,唾手可得的尘世财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城外召唤真主安拉的呼喊此起彼伏,求援无望的君士坦丁堡真正陷入四面楚歌。最后的夜晚,经历一个多月猛烈炮火,城中仅存的数千人陷入绝望。他们齐聚圣索菲亚大教堂寻求守护神的庇护,扛着圣象走上街头,最后一次向上帝祈祷,希望仁慈的圣母降临退敌。

  然而神迹没有再次降临,最虔诚的祷告也无法改变这座孤城覆灭的命运。城破之后是胜者的狂欢,这座辉煌千年的古老城市君士坦丁堡遭受了又一次洗劫。浩劫过后,断壁残垣,炮火中沦陷的城市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新国都,从此改名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的城”。废墟焦土上百废俱兴,新城拔地而起,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作清真寺,被上帝放弃的城池有了新的神明庇佑,一去不复返的唯有君士坦丁堡。

  1453年,属于拜占庭帝国的时代永久地结束了,所有的荣光、繁华、纷争、冲突都随之烟消云散;而对于奥斯曼土耳其人来说,1453年,却是缔造不朽伟业的开端,伊斯坦布尔的传奇拉开了序幕。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五):这个世界的历史,如果缺席了拜占庭,将会变得苍白乏味!

  记得很早就知道“拜占庭”这个词,那时感觉这个词汇太有感了,其实近现代国内的译者创建了很多类似的优美词汇,例如:美杜莎、雅典、美第奇、凯撒、耶路撒冷、普罗旺斯、哈布斯堡、维也纳、大溪地、君士坦丁堡等等,当然还有最富诗意的翡冷翠、最具玩笑联想的拿破仑,以及最具美食诱惑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马卡龙、多乐之日、米其林(一提起吃,就没忍住印象深刻了几个)。

  少时在阅读枯燥历史时,这些惊艳词汇,无疑是一种有助于展开想象、飞身于遥远血火激荡时代的浪漫辅助。“拜占庭”自然属于这类辅助的极端。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搞不清楚这个帝国到底是什么,只是知道它是伟大的罗马帝国的后续,因为它的左顾右盼的双头鹰旗一直飘扬到了15世纪,可能是罗马帝国在自己心目中过于壮美,所以便对这个疑似冒牌的帝国产生了一种故意的强迫症般的疏离,直到毕业工作。在那时,也只是对君士坦丁大帝感了兴趣,才重拾了对拜占庭的关注。也是那个时候,才真正了解了这个屹立于亚非欧之间的帝国的精彩千年,发现这段历史也着实对得住这个灿烂的名字……

  上周五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很是惊喜,当即下单,不料下班时即已安静躺在了丰巢待我来取。于是,这个夜晚就这样在一段壮阔帝国往事中度过了,竟然还不知不觉。

  针对这本书,精心的装帧设计更成为了一种阅读辅助,内容也够实在,罗马帝国分裂、君士坦丁堡建立、查士丁尼时代领土扩张、征战波斯、阿拉伯帝国崛起、帝国主权缩水、军事贵族走上统治舞台、“黄金时代”马其顿王朝、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帝国四分五裂、收复君士坦丁堡、巴列奥略王朝抗争、奥斯曼帝国强势入侵……作者引经据典将这些历史一一呈现。波斯人、匈奴人、斯拉夫人、伦巴第人、阿拉伯人、诺曼人、罗斯人、土耳其人……,联盟与战争在多个民族与拜占庭帝国之间不断上演。长达千年的斗争从未停歇,璀璨的艺术文明竞相斗艳,虔诚的信仰生生不息。战斗不休、文明不止,共同谱写了这段传奇。

  今天终于读完全书,感觉好久没有这样的想写点东西的冲动,这种感觉不仅仅是来自于那个有没得词汇,还来源于对封面上那句话的内心呼应:在中世纪,如果说谁能代表欧洲,答案无疑是拜占庭;如果说谁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当然,那就是君士坦丁堡!——确实,这个世界的历史,如果缺席了拜占庭,将会变得苍白乏味!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六):一言难尽的“千年拜占廷”

  如日中天的罗马帝国达到自己巅峰时刻之时,谁也没有想到,它也同时开启了自己的一路衰亡之旅。其后,西罗马帝国成为了历史名词;同期,在亚平宁半岛的东边,另一个自称为“罗马人国家”的帝国开始兴起。这个把首都定在了君士坦丁堡(如今被称为伊斯坦布尔)的大帝国,在历史学者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笔下,又一次活在了《拜占庭一千年》这本书里。这个大帝国在其存在的一千余年时间里并非一直都处于强盛,但后世却不约而同地认为,正因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的存在,才较好地继承和保存了古希腊文明。从现代意义上来看,这正是拜占庭帝国留给后世最有价值的无价财富。

  罗马帝国在286年的时候,戴克里先把政权一分为二,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分之别。395年最后一位统一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驾崩,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覆灭。其后,继承了罗马人称号的,最正宗的应该就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了。至于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按照伏尔泰的说法,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纯粹的几不像。在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很长时间里,如今的欧洲大陆似乎是重归蛮荒,只有拜占庭帝国显得欣欣向荣。

  不过,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廷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廷人”,或将首都新罗马(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称为“拜占廷”。这个名称的由来,是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希腊文献,才引入了“拜占廷帝国”这个叫法。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

  而且,首先,事实上拜占庭帝国并非一直强大,而是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不过幸运的是它却经常屡屡“起死回生”,直到1453年,前后持续了超过一千年时间。其次,如今说拜占庭帝国是千年帝国,这只是一种外部的称谓或者感觉。实际上,拜占庭帝国经历了君士坦丁、狄奥多西、查士丁尼、巴西尔二世、科穆宁等数个辉煌时代,也经历了数次非王朝以及外族入侵的黑暗时代。虽然一直冠之以拜占庭帝国的统一名称,统治者却没有一脉相承——很类似古代埃及或者古代中国对于外界的感受。这个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叉路口的大帝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大碰撞,先后见证了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拉伯帝国崛起、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十字军数次东征,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土耳其帝国兴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直至1453年才最终落下了沉重的帷幕!

  拜占庭帝国存在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疆域在最鼎盛时代覆盖了如今的土耳其、巴尔干半岛、乌克兰、俄罗斯西南部、南意大利和非洲地中海沿岸的广大范围;但它留给后世的“遗产”,却正是它启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珍贵典籍,还有被俄罗斯完整继承下来的东正教和西里尔字母系统,当然还应该算上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无数人和和事情走马灯般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却都难称永恒——似乎,也就除了“拜占庭”这三个字……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七):千年拜占庭,一座城市的记忆

  如果你觉得拜占庭这个名字听起来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伊斯坦布尔呢?是不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个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世界最著名和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名字,分别是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就如同我们的首都北京,曾经被称作大都、燕京、北平一样。不管名字怎么变化,都是指代的同一个城市。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对拜占庭的认识就立刻清晰了起来。

  拜占庭这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58年,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坐落于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地岬上,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面积5343平方公里。到了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迁都到拜占庭,改名叫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到了1453年,这座城市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直到土耳其迁都安卡拉,这里一直被称为伊斯坦布尔。

  三个不同的名字,烙印着三个历史时期同一座城市不同的经历和过往。千年来,三大帝国以此为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文明,让这座城市积淀了厚重而迷人的魅力。这本《拜占庭一千年》所记述的就是拜占庭帝国从330年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的整部历史。作者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在伦敦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是研究拜占庭帝国历史的权威,在这本书中,作者将浩瀚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提炼,对拜占庭的历史进行了生动的分析和阐述。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是一位基督教的信徒。他将基督教的理念和统治帝国的思想相融合,使得东罗马的统治和都城建设都基督教密不可分。几百年间,因为位于欧洲、亚洲、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贸易关键位置,君士坦丁堡的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最繁荣、规模最大的城市。

  后来,随着东罗马帝国的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从此,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

  在君士坦丁堡,最有名的建筑当数圣菲索亚大教堂,在希腊语中,这是上帝的智慧的意思。公元532年,查士丁尼皇帝下令建造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于是,他在全国征集能工巧匠,花了五年时间建起了这座号称“彻底改变拜占庭建筑历史”的奇观。

  作为古典与中世纪两个时代的风格过度,圣索菲亚大教堂传承了源自罗马共和时代的大理石柱、帝国时代的巨大穹顶,以及在拜占庭时代才开始大放异彩的细密镶嵌画。这些设计,使得教堂本身不但具有古罗马时代建筑的雄伟壮丽,也增添了帝国希腊化时期的精致典雅,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拜占庭式建筑。虽然历经1204年和1453年两次战火的劫掠,这座建筑都得以幸免并保存了下来。

  数百年间的沧桑见证,圣索菲亚大教堂可以说是了解拜占庭千年历史的最佳窗口。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及其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每个朝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变异,形象地介绍了每一位君王的特征和成就。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过去时代的影像重叠在一起,让我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畏,对飘荡在城市上空不同的祈祷声充满了更深的理解。

  正如历史学家、《伊斯坦布尔:三城记》的作者贝塔尼·休斯所说:这个世界如果缺席拜占庭帝国就会变得苍白乏味;同样,人们如果不了解拜占庭的风云,就不能体味充实厚重的历史。

  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历史的探知还很肤浅,对我们如今所身处的世界之所以如此还十分的懵懂。想要更多的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前世今生,这本《拜占庭千年史》值得细读,细品。

  :看书的同时,观看BBC的《拜占庭:三城记》(《Byzantium: A Tale of Three Cities 》)可以更好地帮助梳理和理解。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八):1000年的东罗马帝国突然灭亡,拜占庭到底发生了什么?

  提起“拜占庭”这个国家,相信很多人都非常陌生,但说起罗马,大家还是非常熟悉的。其实东罗马帝国,我们现在又称之为拜占庭帝国。

  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

  一直到17世纪,“东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有一个因素加剧了拜占庭帝国的衰败,然而这个因素却被当代学者们所普遍忽略,那就是拜占庭晚

  期“蓝党”和“绿党”之争。这两个党派当时闹得很厉害,蓝党逢绿必反,绿党逢蓝必反,从宗教、烹调、歌剧乃至服饰,一切问题都相互对立。他们只是反对对方立场,而不是坚持正确主张。

  这场蓝绿党争消耗了拜占庭帝国复兴的希望。

  据史料记载,战车比赛在罗马受到强烈追捧,粉丝蜂拥而至甚是疯狂。比赛中,撞车在所难免,虽然致命血腥,但人们偏偏爱看。起初都是奴隶参赛,赢得一场比赛最多可以赢得 15 袋金,引得奴隶主们趋之若鹜。但是种族的激情导致了紧张局势,有时会酝酿成全面的反抗。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帝国形成后,在首府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赛道竞技场。持不同战车选手的市民逐渐分为蓝党和绿党,每当举行赛车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争吵不休,甚至斗殴。

  就像现在疯狂的足球流氓一样,仿佛那就是他们的信仰。

  “蓝党”来自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冒险精神,最初的参加者都是海员,后来大贵族和元老院议员也逐渐加入。他们支持皇帝的中央集权。“绿党”取自春天原野的颜色,其成员大多是农民。

  帝国东部的富商构成了绿党的上层阶级,他们主张地方自治。这两个集团逐渐演变成人类政治史上的早期政党,蓝党代表统治阶级并信仰东正教正统派,绿党则代表新兴市民阶层。

  战车比赛被用于政治目的的想法只在拜占庭时期出现过。民众对车队的热爱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他们身着喜爱车队的颜色,张扬个性,这种风尚成为拜占庭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上是两党对立的体现。车队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体育实力,还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政治和宗教观点。

  两派的相互对立实际上也是政治和宗教的不同在对抗,而两党都是国之栋梁,“蓝绿之争”无疑也 在消耗国力。

索丽德solidus/诺米斯玛nomisma尼基弗鲁斯一世的诺米斯玛

  最终在,公元12世纪,拜占庭帝国进人封建社会。大贵族独立性增强,导致封建分裂倾向加剧。12世纪末,帝国日趋衰弱,外族不断入侵,危机四伏。拜占庭皇帝不得已向罗马教皇及欧洲各国求助,于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十字军东征。

  公元1261年,拜占庭帝国虽然重新收回了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的部分领土,但大势已去。随着工商业的衰落,封建剥削日益沉重,城市人民不断发动起义,进行反抗。在帝国岌岌可危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发动了对帝国的进攻。

  公元1300年,奥斯曼宣布成立独立的回教国家埃米尔国。公元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尔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开始称为奥斯曼帝国。

  公元1359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随后又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公元1453年4月,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并在此建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终于成为过去。到公元1461年,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全部沦丧,帝国彻底灭亡。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随后,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九):《拜占庭一千年》: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看这本书就够了

  2019年4月15日,一场大火令世人惋惜心痛!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大火从圣母院顶部塔楼开始燃烧,整座建筑都受损严重,经过消防员们不眠不休地抢救灭火,直到4月16日凌晨,大火才被扑灭,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整体结构得以保留。一座建筑的火灾之所以牵动世界人民的心,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座建筑,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意义非凡。

  01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而在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也有一座见证无数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一座伟大的教堂,这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高难度的施工技术,巨大的工程量都被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轻松解决,在募集到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众多人力后,短短5年时间,圣索菲亚大教堂就从两次被摧毁的拜占庭皇家教堂的原址上拔地而起,自此见证着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兴衰!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前身分别是于公元360年和公元415年建立的教堂,先后因为暴乱冲突而被摧毁。由于政权的更迭,圣索菲亚大教堂先后成为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到了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成了博物馆。

  02 “拜占庭”的含义

  现如今,大家都把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的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但实际上“拜占庭”这个专业称谓是在16世纪才被正式提出来的,换句话说,当时拜占庭帝国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会被称为“拜占庭人”,这都是后来的历史研究赋予它的名称。

  历史学家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指出,“拜占庭”这个词最早指的是位于雅典附近的古希腊城邦迈加拉的一个移民城市。后来,学者们为了研究工作方便,就沿用古城拜占庭的名称,以便将它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相区别。

  03 强大帝国看不见的“杀手”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上台后,一直致力于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出兵征战,修建教堂,甚至花重金贿赂波斯人,以此来稳定东部边界,为自己的出兵争取时间。可统一大业的曙光刚刚照亮天空,就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熄灭了,因为鼠疫来了!

  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持续了近4个月的时间,全帝国的人口大致损失了20%-25%。随后的几十年里,又有6次以上的间歇性发作。因此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觉得人口损失在40%以上。人口锐减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帝国军队兵力的下降,战斗力和防御能力随之一落千丈,往昔的辉煌不再,而查士丁尼一世的宏伟大业也被无限期搁置。

  过了500-600年,也就是14世纪4-50年代,欧洲爆发了第二次大规模鼠疫。这次的惨烈程度更甚于第一次,仅仅在1347年至1353年的全欧洲集中爆发就至少导致了2500万以上的人口死亡,占到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以上!人口的锐减也是造成拜占庭帝国被阿拉伯帝国攻占的原因之一。

  04 帝国的兴衰

  在拜占庭帝国长达1100年的统治下,横跨欧亚非,并是当时文学、艺术、学术等领域的核心,只有了解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才能了解世界历史。现任职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希腊史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家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曾执教于维也纳大学和中欧大学,现在专门从事拜占庭历史研究工作。

  在《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兴衰史》中,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通过8个章节分别讲述了拜占庭帝国不同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在第9章节则专门讲述了拜占庭帝国的落幕以及现当代对“拜占庭”的研究。全书内容详实,通俗易懂,对世界历史和欧洲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要看看《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兴衰史》这本书。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十):欧洲这场恐怖疫情,是摧毁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有多久没尝过火锅的味道了?

  你有多久没和朋友看电影、K歌、一把荣耀决战到天亮了?

  微博、微信、抖音一刷再刷,直到没有好玩的更新,你已经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了。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今已经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这场疫情改变了太多。

  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过年期间仿若空城;走家串巷的热闹,也变成门户闭锁的冷清。许多中小企业扛不住压力不得不申请破产,就连北京的K歌之王,也在新年后与全部200余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各省市院校纷纷延迟开工、开学,老师也在家里当上了主播。走在大街上,零零散散的几个路人,都带着口罩,神情紧张,似乎有点恐怖的感觉。

  病毒没有国界,每一次疫情都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传染病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危机向人类展示了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程度,让人类意识到协作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欧洲历史上的瘟疫造成巨大灾难

  在这方面,存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些许启发。

  在《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的兴衰史》一书中介绍到,在6世纪,拜占庭帝国早期的领土扩张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然而这一阶段同时也暴露出拜占庭帝国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出现以前的历史上,人口一直是所有国家实现经济繁荣而必须具备的一个基础和前提。但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道分水岭,因为在541年的时候,人类的文字史料中第一次出现了“鼠疫”一词,这种传染病起初在地中海地区暴发,但很快就蔓延出去并殃及整个已知的人类社会。

  此次瘟疫对拜占庭帝国的破坏程度很深,其极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国人口下降明显,劳动力和兵力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还产生了深远的社会负面后果,而且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鼠疫后来在欧洲每隔10年就暴发一次,一直持续到750年才逐渐平息,所以前前后后一共出现了18次。

征服君士坦丁堡

  鼠疫在6世纪40年代第一次暴发时,就夺去了当时主要的城市中心——其中以君士坦丁堡为代表——超过20%人口的生命。只是在后来暴发疫情的时候,鼠疫带来的死亡率稍微降低了一点而已。此外,在鼠疫暴发的前后时期,还曾经多次发生了一些破坏力惊人的地震。拜占庭帝国出现的这些严峻危机,再加上它在意大利和非洲久拖不决的战争,以及在巴尔干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和安纳托利亚不断发生的外敌入侵事件,这些无疑都会导致社会人口出现衰退现象,虽然具体的表现情况也存在一些地区和时间差异。

  根据史料记录,瘟疫全面爆发于公元542年春季,并整整肆虐了4个月时间。起初的死者只比平常多些,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病死人数的迅速增加,很快就发展到每天有5000人毙命。甚至有单日达到10000人的情况,让埋葬尸体便成了一大难题。各城市便在周边挖掘大坑,用来集中掩埋死者。

  瘟疫和战争(先是与波斯人,后来是与阿拉伯人)这两大因素共同导致人口减少——到8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的人口极可能已经减少了一半,尤其在14世纪,瘟疫加上战争——无论是内战还是四处泛滥的敌军入侵——都导致了这个国家人口的崩溃,这也使得原本有机会一统欧洲,恢复甚至超过当年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帝国,突然形势急转直下。总之,那时的拜占庭帝国已经迅速衰落了。在拜占庭历史的最后几个世纪,许多外来民族不断涌入这个帝国,例如在1204年以后,相当数量的西方人(主要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已经在希腊各地定居,但在总体数量上,他们与14世纪中叶以后迁移到希腊的阿尔巴尼亚人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人相比,就显得逊色多了。

读懂了拜占庭,就读懂了半部西方史

  542年全面爆发的这场瘟疫,也被后人称之为查士丁尼瘟疫。那么,此次瘟疫到底对查士丁尼的帝国中兴梦有多大影响呢?在瘟疫爆发之前,拜占庭帝国统治的人口应该在2600万以上。由于社会较为稳定,经济相对繁荣,数量整体还在迅速增加之中。但在首次瘟疫爆后,普罗柯比就宣称都城死了半数人。君士坦丁堡当局公布的数据是23万,而1位来自以弗所的目击者则认为至少死亡了30万。

  在都城之外,瘟疫同样肆虐。有记录称,一名10 岁的小男孩就是埃及村庄的惟一幸存者。在东面的叙利亚,则有众多村庄则变得荒无人烟。整个漫长的瘟疫肆虐期内,全帝国的人口大致损失了20%-25%。随后的几十年里,又有6次以上的间歇性发作。因此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觉得人口损失在40%以上。

  其次,鼠疫重创了帝国经济。城市在罗马历史以及后来的拜占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在帝国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由于城市人口大量减少,商业产品需求量下降,自然会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害。同时,瘟疫也打破了正常的食物生产与供给体系。谷物作坊与面包店被迫停止工作,致使剩余城市出现饥荒,通货膨胀便随之而来。到鼠疫反复肆虐的6世纪末,一个成年男子用于维持每日生活的所需,是瘟疫爆发前的2.5-3倍、城市功能不断退化,规模自然就不断缩小。

  最后,瘟疫对帝国军队造成了破坏性影响。鼠疫爆发前,查士丁尼保有大约65万人(包括辅助兵员)的庞大军队。由于人口锐减,在查士丁尼去世时,东部边境的军队已不足15万人(包括辅助兵员)。先前的帝国军队出征,人数通常保持在2.5-3万人之间。但到了7世纪初,已经很难派出一支超过万人的部队。

  由此可见,能使得一个国力强大的大帝国突然衰落的,当属冷酷无情的天灾,而其中又尤以瘟疫的破坏力最为强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