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神曲读后感精选

2021-02-16 03:3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曲读后感精选

  《神曲》是一本由[意] 但丁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9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曲》读后感(一):初读《神曲》

  

这是一部充满野心同时也令人望而生畏的作品。它的中间加入了那么多宗教典故,以及密密麻麻的历史人物跟事件,仅仅要读懂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已经让人有点精疲力尽,而这部作品远不止这些,在故事以外,随处可见的象征意象才是阅读起来更让人觉得吃力的部分,因为象征本身就是晦涩模糊的,当这些晦涩的意象密集出现的时候就让人有点晕头转向的。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其牛逼的作品,尤其是放到中世纪的历史背景下,有对宗教的解读,有对历史的褒贬,有对人性价值观的宣扬,再加上它那些涵义丰富的意象,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圣经》的补充(《圣经》本身就是多部作品的集合,加上这一部似乎也说得过去)。如果当时的读者不仅仅把它当成文学作品,而是赋予宗教意味,可以想见它会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多大的冲击。

与其说这是一部写给人读的作品,不如说是写给人研究的。因为太难读,又太可读,就那些意象来说,读一辈子都是可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总觉得这是一部宗教书而不是文学书,当然他的文学性肯定也是没问题的。

远没有读懂,以上只是初步体会。

  《神曲》读后感(二):最后的诗人与最初的诗人

  恩格斯评价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一点都不为过,他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神曲》诞生以来,成为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尤其是但丁在《地狱篇》对于死后世界的细腻描写,影响深远。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了《地狱门》、《吻》等雕塑作品。《吻》取材于《地狱篇》里地狱第二圈·色欲暴风中所描写的弗兰齐斯佳(Francesca)与保罗(Paolo)的爱情故事。别以为只有古典艺术家才会从《神曲》取材,《X战警》漫画的部分灵感据说也来自于《地狱篇》。从小就听闻《神曲》是举世杰作,但无奈但丁实在太博学广闻,《神曲》杂糅历史与神话人物、宗教文化、符号学、哲学,以寓言的方式仿古讽今,涉及层面之广阔,堪称中古世纪欧洲的百科全书,因此对于意大利的历史、文化不甚了解,实在成了阅读《神曲》迈不过去的门槛。

  听说但丁是在被放逐时,为了排遣乡愁,于是把自己的恩人、仇人、女神一股脑写进了《神曲》,可惜他最终都没能再回到故乡。于是,趁着居家隔离的时候,我也终于下决心读起《神曲》。

  “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吧!”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通过地狱之门,在这里他看到人们因为生前的罪而在此受罚。地狱里的罪人有凡人,更有位高者如教皇,但丁对待罪人们的态度,有的怜悯,有的嘲笑,有的甚至落井下石一般。地狱篇最引人入胜的,就是但丁所描写的罪人所接受的惩罚的形式,例如在滚烫的沥青中、躺在地上被踩踏、被剥夺身体成为树等等,罪与罚都是相互照应的。

  “我已清净而准备上升于群星。”

  在净界篇中,虽有罪但程度较轻的罪人,通过修炼洗过,而后便可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有意思的是在涤罪的过程中,若世间有人替亡魂祷告亦可以缩短他们需受罚的时间。这让我想到动画片《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的,当世间无人再记得你的时候,你便真正死亡。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贝雅特丽齐引领但丁忏悔,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并最终得见上帝,但上帝只是电光一闪般消失。

  据说贝雅特丽齐是但丁九岁时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当时但丁对她一见倾心,九年后,但丁又与贝雅特丽齐相见,更是钟情于她。后来,贝塔特丽齐嫁给一个银行家,但没多久便去世了,但丁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痴情如但丁,以贝雅特丽齐为题,著成不少作品,当然最为动人的便是这《神曲》了。

  《神曲》读后感(三):《神曲》中的爱情与人性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推荐但丁的《神曲》是应该读的、最伟大的、最荣耀的五部史诗作品中的一部。然而,读者会发现,《神曲》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大多与另外四部史诗及作品有很大关系。不过,《神曲》并不容易阅读,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这是因为《神曲》深刻总结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科学、宗教、经济和道德理想,有极其广阔且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恒久的活力。

  阅读《神曲》必须有相关的文学和历史背景,否则理解《神曲》中已经成为历史的各种人物、事件和宗教将会很困难。也有人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神曲。那么如何从这本史诗级的著作中汲取营养和思想?作为普通读者的我第一次阅读时,主要关注的是《神曲》中的爱情和人性。

  所有提到但丁和《神曲》的文章,都一定会提到他“唯一挚爱、独一无二”的初恋-贝雅特丽齐,也正是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促成了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贝雅特丽齐作为真实的人物(也同样是但丁女儿的名字)也同样存在于《神曲》之中。《神曲》中所有涉及到贝雅特丽齐的地方,但丁都会极尽所能地描述贝雅特丽齐,以及自己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慕之情,甚至理想化为圣母。这也是但丁所处历史时期的爱情所特有的现象。

  第一次阅读《神曲》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在从地狱、炼狱(净界)到天堂的幻游过程中,但丁在维吉尔、贝雅特丽齐的带领下,见识了各种人性,了解了他们的故事。虽然,众所周知,但丁在书中夹杂了私货,但他对于每一种人性都做了有力而丰富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描述贪吝者时,但丁说“命运给人类的财富是多么地愚弄他们,而人类追逐他又是多么地剧烈!月亮下面的金钱,从没有使劳碌的人类有片刻的安静。”用简单的“追逐”和“片刻”就将贪吝者的形象描述出来。而贪吝的结果是“他们的苦恼生活使他们变了形状,你要想认识他们是不可能了”。不过,在《神曲》中这种人的灵魂也是可以得到拯救的,只要有理性和信仰。

  自问世以来,各时期各派别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作家、诗人对《神曲》有各种解读和阐释。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并多次阅读对于理解和获得《神曲》丰富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维克翻译、注解和诠释的《神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的装帧非常漂亮,文字大小合适,书中有大量译者添加的脚注注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另外,书中还配有102幅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的彩色插图, 还原了《神曲》中的经典场景。阅读的时候建议先读第三本《天堂》后面的附录,阅读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神曲》读后感(四):《神曲》之《地狱》篇:因为看见,所以才有了思考

  但丁的《神曲》是我收到最惊艳的名著。拿到这套书,一种厚重感和神秘感油然而生,而且书的装帧特别漂亮,一见就心生欢喜。

  历史书中曾经学过: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开拓者,世界上最伟大也最神秘的文学巨匠之一。 但丁,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幼年父母双亡。九岁的时候他遇到一生所爱贝雅特丽齐,一见倾心,贝雅特丽齐成为他日后写作的灵感来源。他的诗歌《新生》就是主要抒发对贝亚特丽契的眷恋之情,他用质朴清丽,优美动人的语言,在“温柔的新体”诗派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天才但丁15岁开始创作十四行诗,30岁的时候从政,后来卷入派系斗争,遭到小人的算计,众叛亲离,无奈开始流亡生涯。

  在流亡异乡的途中,42岁的但丁颇感时局艰难,孤独困顿,开始创作长诗《神曲》,经过14年终于完成这部传世巨著。

  《神曲》分为三部:《地狱》、《净界》和《天堂》。有人曾说但丁是一个冒险家,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看别人没看过的世界,追求最难最远的目标,所以才成就可不朽的著作。

  《神曲》讲述的是诗人在幽暗的森林之中迷了路,被狮子、豹子和母狼挡住了道路,在他身处险境,大声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维吉尔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但丁当年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维吉尔带着他游历地狱,九层深渊的地狱形状就像一个漏斗,判官米诺斯依据鬼魂生前所犯的罪,来确定他们去第几层受罚。 越往下,表明鬼魂生前所犯的罪越重,所接受的惩罚也就越重。在地狱里面,在地狱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鬼魂,到处充斥着黑暗、肮脏,充满了“恶”的气息。诗人看到了黑暗窒息的环境和受着不同刑罚的灵魂,看到了许多肮脏的场面和令人厌恶的人和事。通过但丁的“看见”,让读者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个地狱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现实和经历,再依靠想象进行创建的。所以,诗篇当中看到的都是虚构的。它所影射是那个时期意大利的时局,错综复杂的矛盾,使意大利的政治生活异常活跃,政敌之间的对峙,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冲突, 常以极为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作者试图用隐喻、象征性来启迪人们的智慧,唤醒人性,拔开迷雾,向往真、善和美。这部作品也蕴含着诗人对自我以及整个社会的救赎的含义。

  一方面《神曲》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的情感。

  法国雕塑家罗丹以但丁为原型创造了《思想者》,数百年以后当人们凝视这个托和沉思的巨人,依然能够感到人性的伟大力量。

  《神曲》读后感(五):善恶终有报

  一点点啃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像走过但丁的人生。但丁(1265-1321)在42岁创作《神曲》,彼时他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耗时14年,但丁56岁完成这部著作,也卒于56岁,《神曲》是他最后一部著作,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他为此耗尽心血。他的一生坎坷,但他的书却充满了希望,还为自己找到了圆满的结局。这套书很像《圣经》,他把不同人的结局放在了地狱、净界、天堂。

  不管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过得怎么样,总能在《神曲》这套书中找到希望。因为这套书是诗,他用实物指代工作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但丁没有在书中具体说明那些困难是什么,但我们知道,那一定不是五彩斑斓的豹、狮子、母狼,救我们的也不是诗人。他在地狱、净界、天堂遇到的所有人,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象,是他活着时遇到的人,有奸恶之人,有良善之人,体现了他的善良和悲悯。

  文中的幽冥之国,每一层都是一群欲壑难填的人,总是处在苦恼之中,不懂什么是幸福。但丁写到进入幽冥之国遇到的第一批人,他用了这样一句话“听到那些叹息声、抱怨声、悲啼声,我一阵心酸,不觉泪下”,但丁把他遇到的一些人放进了这里,这些人没有寂灭的希望,过着盲目的平庸生活,也没有改进的可能,世界对他们没有记载,正义和慈悲都轻视他们,其实这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墙头草,天堂摒弃,地狱不容。

  但丁给了进入地狱的这些人一个结局,他们没有希望再见到天日,他们将会走进幽乡,走进火窟,走进冰池。这本书中诗人都是好角色,比如荷马,维吉尔。他9岁遇到的爱人,爱而不得,地狱第二层色欲场中,他把那些沉醉于肉欲,因为爱情而死,或因爱情让其他人失去生命的人都放在了这里,他主张“精神之爱”。然后是贪吃的人,贪财的人,不信灵魂的人,残暴的人,自杀的人,欺骗的人,预言的人,贪官污吏,伪君子,偷东西的人,劝人做坏事的人等等,反映了但丁的好恶。他们都有各自的结局。

  在净界山脚下,但丁遇到了好友卡塞拉的灵魂,聊了聊天。但丁跟着引导的诗人维吉尔日升爬山,日落而息,一步步向上,踏上三阶石,匍匐在守门人面前,通过不能回头的神圣的门,进入净界。在净界也有痛苦,但不像地狱中是永久的,净界的痛苦是暂时的,最终会幸福。

  离开净界,但丁的女神贝雅特丽齐终于来接他了,贝雅特丽齐是他9岁遇到的那个女孩的名字,牵挂一生,也就是之前两部书提到的仙女。直到遇到“上帝”。

  但丁创造了一个世界,从最底层到最高层,把他的所爱所喜、所悲所悯放入其中,读者似乎都可以在其中反观自己,找到人生的结局,总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套书为裸脊书,很多经典画作可平摊观看,每本书还赠送了一张图,画出了地狱、净界、天堂的不同圈层,更有益于读者的理解。

  《神曲》读后感(六):浅谈《神曲》里的故事和思想

  如果不考虑本书的文笔与诗性,可能后两部《炼狱》与《天堂》不过是普通的神学理论书,而第一部《地狱》则是加上了很多奇幻色彩的小说了。记得最初读到的《神曲》评论就是梅里美的《高龙巴》女主角擅读神曲,为其句子的辉宏奇美所摄,中文版永远也不会抵达这种效果,最多只能对其思想略窥一豹。然而其用典的内容,虽然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十分了得了,即使再博闻强识,对于但丁本人如果没有专门研究,也是无法一一穷尽其了解的。当然本书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威廉布莱克的彩插实在是阵容强大,令人震撼。

  观众名作家的评论则十分有意思,首先是现代诗人艾略特将但丁与莎士比亚并列。个人以为相对来说,莎士比亚是通俗与经典结合得完美之作,故而能读懂并理解其美的人更多,而《神曲》虽然博大精深,然非专业人士尤其是非意大利语读者很难得其精髓,精通的人就更少,笔者曾咨询过英国利兹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中国读者能否通过英文版完全理解其精髓,他回答得模棱两可,但倾向于鼓励为主,说是仍然可以掌握70%,很多人以为是其神学部分难以掌握,个人觉得是其诗性元素,世上的书唯有诗性难译,因为其艺术的形式永远是最难译的,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就是诗,也不一定全无道理。至于其思想性,大江健三郎就曾说《神曲》能拯救这个世界,相当初也许它确实在中世纪那个夜空闪烁着照亮了许多人的路,它所借的并不完全是人们信仰的力量,也有诗的美与真理的力量。单从其结构看就有如一颗三棱的钻石,三大部分,各部分有三十三篇,这是“三位一体”在诗中的体现,每部结尾也以“星”结束,用连锁韵律,完整而有序,颇似一种造型艺术,体现着中世纪的神权思想加上人文主义思想,并因其人文色彩超越了中世纪。

  因为无法彻底抵达其形式之美,只能就其内容来做一些肤浅的分析,比如地狱篇的内容,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奇幻小说,想象之丰富与现代科幻小说可以媲美,有如神授,须知彼时科学仅处于托勒密的阶段,作者在写《天堂篇》的时候会用到很多天体知识,而地狱部分则很多受了《圣经》启示录的影响,然而这部诗却大量用了古希腊与罗马神话里的故事,甚至把自己当作神话故事的主角,上天入地,须知史上、神话中以及书里仅有三两位人或神到地狱里去且能回到地上,一为奥德修斯,一为俄尔甫斯,以及作者本书里的向导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思了,当然本书的作者但丁也算一个,姑且称之为天堂地狱的使者吧,后世有浮士德,也曾去过地狱又回到人间。

  其实形式与内容也是一体,这也是本书后两册比较难懂的原因,因为是诗体写神学理论,如果不理解其诗歌之美,对其思想想来也难以把握,甚至远不如《圣经》本身易懂,因为它既是神学也是诗,如果不是因为其浑然一体的特征,只是赤裸裸的理论,想来也要好懂得多。即使懂原文的人,也一样得有诗学素养与神学理论的装备,才有可能达到理解的顶峰。

  《地狱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后世人以为无罪,至少理解他们并为之辩护的人,都被但丁打入地狱了,或者他以为是会进地狱的人,比如那些为情所困的如狄多女王,如保罗与弗兰西斯科,其悲剧让人感觉很无辜,后世有很多书籍为之辩护,至少进行严肃思考过,而非如世人所见直接被打入地狱,比如《红字》。当然中国的《水浒传》里一律把这种男女私情斥之为罪过,把婚姻之外的感情写得无比烂俗和肮脏,世上唯一合法的美好的感情是婚姻了。后世的人做过努力,至少让他们会在炼狱里思过、净化赎罪,然后也有进天堂的可能。

  而但丁笔下的天堂之光,是超过他对贝亚特丽齐的爱之光的,那炫目的光让他无法直视,而他一旦进入天堂,仿佛连自己的爱情也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可见但丁的思想中,人世的爱情仍然无法与天堂之爱相比的,这也与他将犯下儿女私情罪的人打入地狱密不可分。但他本人也何尝不时时在反思,毕竟他倾心爱的那个人并非他身边那一位,很可以说他这几部书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早夭的女子,但毕竟又违背了他的信仰,也许他所说的人生路上的歧途,也包括这一件吧。

  《神曲》读后感(七):一部关于勇气和爱的文学经典

《神曲》,虽然读过此部经典的人数尚不知,但这部关于但丁神游地狱、净界(炼狱)和天堂的经典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这几天,我读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维克翻译的《神曲》。先说一下不关乎内容,仅是看似表面的阅读感受。《神曲》分成《神曲·地狱》、《神曲·净界》和《神曲·天堂》三本书,采用的裸脊锁线的装订方式,这让无论是200多页的《神曲·净界》和《神曲·天堂》,还是400多页的《神曲·地狱》,翻阅起来的体验倍感愉悦,同时,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天才画家威廉·布莱克的插画一览无余。这样的设计,无论是对作品,还是对读者,都是一种人文进步。

在内容上,阅读《神曲》的感觉就像是跟随着但丁的脚步,走过他曾因着机缘和命运而有幸经历过的境界。但丁,一位生于1265年的文学家,写就的《神曲》里的个人观点,在今天看来,依旧有着伟大的意义。作为最伟大、最神秘的文学巨匠之一,但丁当之无愧。

无论是音乐、诗歌、天文、地理、政治,但丁都在《神曲》中多有体现,他引经据典,不得不让读者深深折服他的博学多才,除此之外,他更是有深刻内涵的人,仿佛是个超脱的修行之人。

《神曲》是一部关于勇气和爱的文学经典。但丁在《神曲》中因爱而拥有了游历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机会,在游历中,遇到了在不同境界中接受或惩罚或考验或享乐的熟人,这样的写作方式,是但丁对自己观念态度的陈述,更是勇敢地对时事的针砭批判。在《神曲》中,但丁多次提到了自由,号召人们脱离畏惧和害羞的心理,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克服日常的平庸和懒惰。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距今700年前但丁生活的年代,智慧的人都在提醒着自己和身边的人,去追随自己的心,而不要因别人的话而止步。这部作品是但丁带领着勇敢的人,饱含爱,登上天堂。

读《神曲》不但能感受到但丁的博学多才,他对整部作品构思的驾驭,他的个人观念态度,还能从作品中领略他的高深见识。他在作品中,论及个人心性和职业的选择时说,“在尘世,人们假使能顺着性质的倾向,就好了。然而如你的生性是在腰挂刀剑,而你却就了宗教上的职务,或者叫一个宣教师去做国王,如此你们的脚步则踏在正道之外了。”当但丁在天堂听到震耳欲聋的声音受到惊怖时,贝雅特丽齐所说:“你不知道你是在天上么?你不知道天上一切都是神圣的,此地一切举动都是出于善意的么?现在,他们的呼声便足以震动你到这地步,那么他们的歌唱和我的微笑足以扰乱你的精神,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话,对于当时的但丁是一种警醒,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更如醍醐灌顶。勇气、爱、信任是我们人类自古至今一直都在修行的话题。

虽然我将《神曲》读完了,但我相信,再读还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日后再记录我的重读体会。

  《神曲》读后感(八):此曲只因天上有

  决定看《神曲》之前就有些犹豫,毕竟这是一部太出名的长篇叙事诗,声名在外,我所读过挺多喜欢的作品,都多少受到了但丁的影响。所以,在未读这部作品之前,就知道这是讲作者游历三界的事情。

  内容上来说,总体是比较简单的,但丁受维吉尔指引,游历了地狱,攀上了净界。而后维吉尔将他交给了计划此次经历的贝雅特丽齐,由但丁的女神将但丁领入了天堂。但整个故事又不简单,它不仅反映了但丁本人的政治思想,还糅合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圣经教义、希腊罗马神话等等元素。也正是因为整部作品庞杂的元素背景,使得《神曲》并非一部通俗的作品,我个人觉得它对读者的要求很高,至少于像我这样对当时的政治及历史背景不熟悉,也没有系统读过圣经及希腊罗马神话的人来说,整部作品读起来非常吃力。

地狱、净界、天堂

  相对而言,地狱篇会比较浅显,九层地狱,每一层困着不同罪孽的灵魂,受着不同的永世刑罚,永远看不到希望。各层的分析,各种评论里的说明都不少,我也不详细解读。简言之,但丁极度地讽刺了一些主教及其认为有罪的人,所以群里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吐槽,千万不能得罪但丁一样的人——把你的把柄都写进诗里,让你在笔下受罚不止,还得遗臭万年。

  净界会比地狱深一些,然而我觉得却又好理解一些。不同于东方宗教需要生前忏悔赎罪,基督教也可以死后忏悔赎罪,以期升入天堂。好理解的地方,在于那七宗罪。我想,如果人有原罪,那便是人性中的七宗罪。

  说实话,天堂我就基本看不明白了,但是但丁在其中关于善与爱的辩论,确实精彩。这里也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有善德的异教徒不能入天堂,天使与主有他们的道理,但我觉得还是太狭隘。

  在游历三界之后,我对贝雅特丽齐这个爱的使者挺有看法的。在我看来,或许那应该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想象化的对美好的爱恋——你就见过两面,谈什么了解与爱情!但丁可能爱上的从来不是贝雅特丽齐本人,而是他自己的想象。而谈到九岁的一见钟情,我不免想到之前读的《堂吉诃德》,每个堂吉诃德都有属于他的杜内西娅,那么,每个但丁都需要一位贝雅特丽齐。

  于我浅显的理解,我喜欢但丁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力,将地狱的黑暗及了无希望呈现得淋漓尽至;而净界是以忏悔洗净人生的七宗罪而攀于净界之山上;天堂是最难理解的关于善与爱的理论,永远充满光亮。整个阅读体验来说,由地狱至天堂,也是一步一步由通俗走向严肃。不得不说,他无愧于“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的评价,《神曲》里所囊括的神学、哲学、人文主义及那个时代的某些天文学理念,都是时代进步的典范,也有由此让但丁成为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之一。可惜的是,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但丁最终仍困于神学的桎梏之中。

插画

  插画是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粗一看其实并不“漂亮”,有种胡乱涂鸦的感觉,但是你觉得并不是涂鸦,仔细一看,每个人物,每张插画都有其独特的神韵。

  我觉得布莱克的画更像诗,其美的地方并不是一眼望过去的那种精美的“漂亮”,而是有一种神韵,有一种情感。可惜我却并不太会形容。

  加上书本身是裸脊装订——这是我第一次拥有裸脊的书!——让插画的魅力可以180度展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纸质书永远不会有被电纸书完全取代的一天。

翻译

  《神曲》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而我只给了4星,主要也是翻译的原因。

  有些人挺推崇王维克这个版本的翻译,但我个人与他的翻译风格格格不入。我觉得他的翻译与我们目前阅读的语序及表达方式有太大的代沟,有些断落我甚至会觉得,他是个民国来的Google翻译——译得太直了些!

  另外一方面,我也比较遗憾于自己不懂意大利语,不能体会原文诗篇的韵律,而王维克先生译的是散文体,略失落。

总结

  《神曲》是一部传世经典之作,而我企图于10天内读懂的妄想,是彻底破灭了。

  未来会再看看其他版本的译本来作对比理解——比如我觉得朱维基的诗体译本读起来不错,可惜是英译本。据说田德旺的译本是意译中,虽然同是散文体,注释较王维克会更详尽。毕竟看原文我是指望不了自己了,只能期望对比不同的译本而参悟更多吧。

  此曲只因天上有,感谢永居于天堂的但丁,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的引导。

  《神曲》读后感(九):“你不要来阻止,这是为所欲为者的意思”

  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一生创作颇丰。但他的传世之作却是这部综合了他全部作品精华的《神曲》。

  《神曲》的意大利文本原名《Commedia》意为“喜剧”。因为诗中人物但丁,正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经历重重困难最终还是寻获了真理——这非常符合喜剧的圆满结局。极力推崇但丁的薄伽丘为表示对这部作品的崇敬,在诗歌名前冠以“神圣的”称谓,将诗名变为了《La Divina Commedia》,被后人一直沿用至今。

  《神曲》全诗为《地狱》、《净界》和《天堂》三卷,每卷三十三篇,再加上序,共一百篇。除去卷数的设计,全诗中也有很多关于“三”的意象:黑暗森林的三种野兽、地狱里遇见的三头怪兽......这无所不在的“三”,与但丁诗中描写的基督教相关——基督教中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也与诗中同样提到的希腊神话的人物中,“三”也有许多暗含的意象,以及一些哲学方面的探讨方面,提及到的亚里士多德,也表示过数字“3”,代表着完整。

  同时,在诗歌的押韵上,也巧合的与“三”相关——《神曲》独创了名为“ 三行体”(terza rima)韵律的格式诗体。它是以三行为一节, 每节的第二行与下一节的第一、三行押韵。

  朱维基译,诗体翻译

  王维克译,散文体翻译

  浙江文艺的这一版采用的是王维克的译本,王维克是中国最早一位将《神曲》完整翻译过来的译者。王维克的翻译采用诗歌体,相较于诗歌翻译更易阅读。他的译句优美流畅,力求达到诗歌的美感,不过,由于翻译的年代处于民国时期,所以在一些句式的表达上,与现今略有出入。

  同时,该版本采用了威廉·布莱克的配图,不同于《神曲》插图的另一位绘者古斯塔夫·多雷的黑白插图,威廉·布莱克的插图为水彩画,并且更具有个人的意蕴与风格。他为《神曲》所作的这一套水彩插画原稿,共六十八幅,主要集中于《地狱》篇,《净界》次之,《天堂》最少。因为威廉·布莱克的逝世,导致了一些创作还未完成,这部分作品也一并收入到了该版本中。

  但丁迷失在黑暗森林

  古斯塔夫·多雷/画

  维吉尔为但丁挡住三个野兽

  威廉·布莱克/画

  《神曲》讲述了迷失于黑暗森林中的诗人但丁,想攀过一座小山,寻找那里光的来源。不幸却在山脚下却遭到豹、狮、狼的围困。而这时,他的老师——诗人维吉尔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是受女神贝雅特丽齐指引,前来带领但丁游历地狱,穿越净界的。但丁在净界的最后遇见了贝雅特丽齐后,又在她的带领下,经过九重天堂,寻获了真理。

  由于《神曲》这部作品的内容,涉及到宗教、历史、政治、神话、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任一角度切入,都是一部详实又庞大的巨著。不过,即使对但丁的生平,以及《神曲》的创作背景等没有过多的了解,依然可以随着但丁的脚步,漫游于他所构架的三界之中。

  《神曲》以但丁幻游三界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天堂与光明的向往。但丁根据自己的正义观念和政治立场,来对人们进行的善恶的评判。由于《神曲》诞生的年代在中世纪末,此前几个世纪的神学的统治,神学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但是,他同时也在肯定人,肯定人性,使诗歌也有着人文主义的精神。正因为此,才使《神曲》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宣告了新的历史纪元的到来。

  《神曲》读后感(十):人生匆匆,宛若大梦一场

  提及中国四大名著相信国人几乎都知道,但是对于欧洲四大名著,我们最熟悉的也就是《神曲》了,这部一万四千多行的长诗原名只是简单的《喜剧》,后期在不断传播中,后人为了表达对但丁的尊敬在书名前加上了“神圣”二字,传至中国也就自然而然翻译成《神曲》。

  《神曲》从地狱开始写起,到天堂结束,是一个完整的探险故事,不同的视角分析有不一样的理解,这部书可以称得上是但丁对哲学、宗教、艺术、人生的深刻的思考。《神曲》对欧洲文坛的影响颇深,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样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本欧洲历史的“百科全书”。

01 关于信仰

  《神曲》的开篇是但丁游历到黑暗森林,遇见了拦路的母狼、狮子和豹,分别代表着人类的罪恶“贪念”“野心”“逸乐”,这些都是对人性的考验。因为无法打败三只巨兽,但丁在维吉尔灵魂的帮助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也见到了自己暗恋的女神——贝阿特丽切。

  在穿过地狱的途中,但丁看见了很多人世间的恶,见到了地狱的结构以及每层地狱所关押的凡人,这些所谓的异教徒生前作恶,死后自然要留在地狱接受惩罚,每一层所代表的恶不同,惩罚手段也不一样,地狱的出现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在人间多行善事。

  但丁曾迷失在黑暗森林中,但是他在见到自己的女神后接受了女神的洗礼,坚定了内心的信仰,也坚定了要见到上帝的决心。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也经历了很多考验,但是但丁都没有想过放弃,可能是因为对女神的相信,但更多的应该是接受洗礼后的坚定。

02 关于宗教

  关于《神曲》的评价还有另一种说法,人们称这本书的编著是但丁以此来谴责教会对人们的统治,在故事最初遇见的三只巨兽代表着教皇、法国国王、佛罗伦萨人。宗教一度控制了欧洲社会普通群众的思想,教皇的地位更是尊贵崇高,人们要接受教会的思想与教育,一旦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视为异教徒。

  但丁在书中真实的描写政治和生活现状,他在书中写道:“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自己希望政教平等的政治抱负。

  在教会权利处于顶峰时,但丁没有向势力屈服,而是直白地将现实写进自己的长诗中,用为文字捍卫自己心中理想与抱负,对当时的生活提出自己的设想,彰显了一个伟大诗人不朽的灵魂。

03关于爱情

  也许在《神曲》这本神圣的书中谈及爱情这么俗套的话题有些不合适,但是但丁在书中所写的对圣母最虔诚的爱总是带有爱情的影子。据说书中的人物就是以一个真实少女为原型的,爱情看似可以被任何人讨论,但是这份情感永远是圣洁崇高的。

  在《神曲》的故事中,但丁也曾选错过道路,甚至迷失了方向,是圣母的存在帮助但丁摒弃恶习,洗净但丁身上的浊气,一步步引领但丁走过地狱来到天堂,这种爱情的力量丝毫都不输给任何信仰,以爱为名的指引终于帮助但丁走过黑暗迎来光芒。

  本人年龄不够,资历尚浅,阅读此等世界名著总有理解不够深刻之处,对于《神曲》在文学史上具有何种地位尚且无权评说,但是书中所描写的那种精神上的虔诚属实让人感动。人生何尝不是一部《神曲》呢?我们生来不知该要前往何处,一直浑浑噩噩的生活,直到遇见一个满身是光的人,因为他的出现我们开始感受世间一切美好,开始有了面对任何困难的勇气。

  《神曲》的文学地位毋庸置疑,但丁也被誉为最后一个诗人与最初的诗人,在这个故事里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比如对于信仰的坚持,对于哲学的思考,生前与死后的世界构造,天堂与地狱结构的不同。

  对于《神曲》的解读远不止以上几点,这部伟大著作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它所富含的价值远超过诗词本身,更多的是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读但丁是在向伟大的灵魂致敬,读《神曲》是在窥探人类最初的问题与思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神曲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