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7 02:3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的读后感大全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是一本由[新西兰]莫里斯·夏伯特/文 [新西兰]勒妮·哈古/图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一):山的房子

  半年未翻绘本了,最近为了化解焦虑用了很多方法,包括开始学习水彩画,期间翻阅了这本《山的房子》。阅读过程用时三分钟,第一次阅读后的感受就两个字——荒诞,而且是意义不明的荒诞,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故事表达的寓意,我开始了第二次的翻阅。

  书的硬封上最打眼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大山,表情空洞却又充满了哀伤,一个小男孩坐在旁边不远处,几乎与山融为一体的不起眼,正托着下巴思考着什么。整本书大体的色调同这硬封相类似,如果用一个颜色概括,那就是环衬里那一片土黄。

  《山的房子》的文字故事由新西兰作家莫里斯.夏伯特执笔,大概讲述了一个看起来荒诞无语又莫名的故事。一座历经冬夏风雪的大山想要住进人的房子里感受温暖的陪伴,于是他向人类居所走了过来,受到惊吓的人们落荒而逃,小男孩托马斯制止了大山的行动,同时为他解决这个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皆大欢喜。

  当我用成人的角度去观看这个故事时,真的是忍不住想吐槽,作者写作这个故事究竟意图在表达什么人生意义或哲理?强者也有他脆弱的一面?托马斯的无知者无畏?还是将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的执行力?

  我可能有些厌倦了总是利用绘本来传达所谓正能量的方式,当看到托马斯用肥皂去洗山或用锤子砸山以图缩小它的时候,我只感受到了对其智力的低估,降智式的努力并没有让我领会孩童的天真与善良,也没有童话非写实的氛围,让我只想去怼它。

  在故事的后段,大山并不想通过这些方式来改变它原有的样子住进房子里(我内心的OS:你还记得你是一座山啊),于是托马斯让爸爸画下山的样子,并将画像挂在了家里,这样大山终于住进了房子里,感受着陪伴的温暖,而山依然是山(OS:折腾了个惊天动地,最后是住了个寂寞吗?这难道不是精神胜利法或自我催眠?)

  阅读完《山的房子》,相比文字,我倒更喜欢去看它的图画了,绘图作者同样来自新西兰,勒妮.哈古的画涂色厚重,画面简洁,首页跨页图里的远眺视角寂静而空旷,左页里的大山沉寂在冷色调中,而右图则是人们居住的小镇笼罩在日出温暖的色调中,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氛围。还有一幅居民外逃的画面,其中一些小细节看上去十分有趣,风景也很优美。至于大山与托马斯的互动部分,就没那么感冒了。

  最后来说这本绘本的阅读意义,艺术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表达,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观赏与解读。既然故事最终是通过绘画来完成了大山的心愿,那我愿意将这个故事当做激励我去学习水彩画的一个动力,之后,我应该是不会再读第三遍了吧。

  疯猴勿杀20200701

  �f5�*b���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二):一座想要住进房子的山

  如果对山进行头脑风暴,我大概会想到:

  高大、勇敢、艰难险阻、高耸入云、高处不胜寒、山泉水、绿水青山、依山傍水、美好、旅行等词汇,但这些都没有给山赋予任何灵魂,无论你爱不爱它,看不看它,山就在那里。

  孩童的世界却与成人不同,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有生命,一切皆可如梦,一切也都能对话交流。在《山的房子》里,就有一座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大山。

  如同现实中一样,这座山也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快乐源泉。翻开第一页,一座开阔的城市映入眼帘,我问7岁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他回答:安静的生活,大山在距离城市不远的地方注视着城市,山顶上只有月亮陪伴。

  你看,果然孩子更容易进入“童话世界”。我夸赞他注视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在这个故事里,大山就是因为这样的注视,才有了想要更接近人、与人生活在一起、不再孤单的想法。

  从没有人问过大山的感受,它每天都是独自一人,电闪雷鸣,它也想要如同人们一样,有一座房子居住。而故事就从这里正式开始了。

  它决定做出改变,向城市、人群走去,因为它太大了,移动起来总是发出巨大的声响,吓坏了城市里的人们,大家纷纷逃难一样远离了城市,小鸟飞走了、树木也被压坏了,大山不再是那座被人们享用的大山,而是变成了一个人人惧怕的怪物。

  所有人都在逃离,只有托马斯小朋友愿意跟大山交流,通过交谈他知道了大山想要住进房子的想法,于是决定帮助他实现,尽管这看起来并不现实。

  他先后用了多种方法,最终找来了自己画了一幅大山,并如愿让它住进了房子,最后,它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不再孤单,却也依然是原来的山,继续提供给人们快乐。

  《山的房子》是一本儿童畅享式绘本,它不同于神话,也不是童话,而是取材于生活,从孩子角度出发讲述的梦境般的故事,同时也给了小朋友很多启发:

  比如,即便是看起来很庞大、很勇猛的人,也会有脆弱的一面;

  比如,在面对危机时我们不该第一时间逃离,而是搞清楚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依然可以从各个角度找寻突破口;

  比如,一件事并不是非黑即白,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两全的解决办法;

  再比如,我们都要怀有一颗童心,世间万物,皆可入梦,皆可交流和感受。

  《山的房子》除了故事富有想象力外,图画也很值得仔细观摩,大山的眼神、大山的渴望、城市的静谧、父与子一同画画的温馨与美好,都以特殊的笔触呈现给我们,这也是绘本故事比文字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吧!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三):想要像人一样住上房子,山最终如愿以偿了吗

人们住房子一点都不奇怪,可是,如果一座山,也想像人一样住到房子里,像人一样,“有家人陪伴,远离风雪和狂风,不再感到寒冷和孤单”——它最终能够如愿以偿吗?在新西兰作家莫里斯·夏伯特和画家勒妮·哈古联袂创作的名为《山的房子》的绘本里,就讲了一个很不寻常的故事!

正常情况下,即使山真的具有思想、能够说话,估计这样的一座房子也不好找。所以,山想要住房子的愿望,要想满足还真的一点都不容易;事实上,在常规的思维里边,这确实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根本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愿望。不过,对待山的这个愿望,光是说没办法,或者是笑话它的这个愿望不切实际,显然都算不上很负责任的回答。

于是,山决定通过用自己的方式来尝试一下——它开始“迈向走向小镇”!换成是任何一个人,正常情况下,想要像现在的山一样“迈步走向小镇”,确实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它只要遵守交通规则,也不会妨碍到别人就行!但山不一样,它那么巨大、那么强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动起来的时候,可不是它只是自己在动,而是——“小鸟吓得飞走了,云从山顶掉了下来,树木也被压到了山的脚下……”简直就是乱成了一团糟,真是一个特别可怕的灾难!

看到这一切可怕的场景,大部分的人们没有去想一想如何才能够妥善地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一走了之。虽然这样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但真的于事无补,而且终究又能跑多远呢?更何况,面对人们“只顾着逃跑”、躲避眼前这可怕的一切,山其实也很苦恼:它只是想住一所自己的房子,真的就有这么难吗?

托马斯没有跑。但他不是被吓傻了,不知道要赶紧跑开,免得被山的鲁莽伤及自身——他只是把山看作是一个特别巨大的“人”,他想要和它对话,先制止它继续“四处走动”;继而想要帮助山想到一个办法,满足它想要住上自己的房子的愿望,但又可以避免继续产生可怕的灾难!

为了帮助山实现愿望,托马斯首先尝试了让山也变小的主意——他试了两种办法,但要么没什么用,要么最终山“不再是山”,无论如何做都行不通!面对挫折,托马斯没有放弃,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虽然没有办法帮助山住一所像人类的房子一样的大房子,却可以通过一个间接的办法——把山画到画里,而画可以挂到房子里的墙上——这样,也就等于山住上自己的房子了,而且有无数的“家人陪伴”,而且同样地可以“远离风雪和狂风”,而且同样地“不再感到寒冷和孤单”!更重要的一点,是山不会受到什么损伤,它还是一座山,并且可以继续有所作为、有很多很多的用处!

不得不说,托马斯真是一个勇敢又机智的孩子!不过,山也很不错呢!至少,它还是讲道理、也听得进道理!它没有因为自己的强大就胡搅蛮缠、为所欲为,也还是很不错的!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四):绘本|一座想住进人类房子的山

  那一年,有一座山,它独自生活在高空。 看着人来人往,夏天野餐,冬天滑雪,无人问津。 孤零零立在空中,山心里有一个梦:能住进一个大房子里。 1. 终于,山决定放飞自我。 它迈步走向小镇,它的笑声是那么有力量,小鸟吓飞了,云朵失了魂,树木压在了山脚。 镇上更是出现了惊魂一幕。能开车的开车离开了,能划船的走水路,能走路地赶紧逃,没有一个人敢靠近这座能行走的山。 山已过来,人却不在。 此时的山,纵有千万语,也无人倾听。山的落寞,还有山的期盼,有谁能懂。 山的眼泪汪汪掉下来,它在反问自己:与人类交朋友就那么难? 2. 镇上的人都逃走了,小托马斯留下了。 小托马斯不怕山,在他心中,山跟隔壁小伙伴一样,可以发出“呵呵呵”地笑声。 小托马斯看着山随意走动,也心慌了。不是害怕,而是山吓跑了很多只小鸟,压坏了很多棵小树。 这是小托马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他疾言厉色,让山立刻停下来。 山不懂小托马斯,误以为自己是长得丑,人类都被它吓跑了。 情急之下,山梨花带雨地乱哭一气,小托马斯脚下就形成了两个小湖。 3. 为了帮助山实现它的梦想,小托马斯想了几个办法。 他把妈妈的肥皂拿过来,洗呀洗,山还是那么大,肥皂都用完了。 他想把山敲碎,山拒绝了,因为碎掉的山就不是山了。 最后,小托马斯想到了自己的爸爸。 爸爸是位艺术家,艺术家能帮山什么忙呢? 4. 小托马斯和爸爸一起,一个画云,一个画天空,山就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把这幅画挂在房子里,山不就很自然地住进人类房子里了么? 这样,山既不会变小,也不会吓跑鸟兽人类。 原来,最懂山的人,还是我们的小托马斯。 5. 看完这本书,我有一个想法,很多事情,逆向思考,效果大不同。 山想住进房子,房子没有那么大,容纳不下。 山还是山,把山画进画中,房子就能收纳进去了。 我们执迷一个结果,却不知道,换个途径,代价要轻得多。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五):山也想要住进温暖房子里,孩子有办法哦

  

我问孩子:山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呢?

孩子说山很高大,很漂亮,可以去爬山,摘果子,很有趣……这是孩子对山的印象,他很喜欢爬山,与小伙伴一起去山里玩耍。

如果让我用几个词形容它,我会想到这样几个词:壮丽,雄伟,高耸入云……

可是读了这本《山的房子》,我真的被作者的想象力打动,孩子也喜欢上勇敢的托马斯。

这本《山的房子》讲了一个想住到房子里的大山的故事。这座大山它独自生活,它看着人们白天来山上爬山,野餐,晚上回到自己温暖的房子里。他觉得自己很孤单,也想有家人陪伴,拥有自己的房子,不再寒冷和孤单,于是他开始行动起来。

大山怎样行动的呢?它开始迈步走向小镇,发出喔呵喔呵的笑声,轰隆隆的声音吓走了小鸟,树木也被压到山脚下,镇上的人们更是吓坏了,飞一般的逃离小镇。

山很伤心,他不想让人们离开,他只是想和人们做朋友,待在温暖的房子里,可是没有人理解他。

镇上的人都逃跑了,只有一个小朋友托马斯阻止大山,并跟大山沟通,想各种办法帮助大山拥有自己的房子。

如果你是托马斯,你会怎样帮助大山拥有自己的房子呢?我在读绘本时,会问问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思考,怎样能帮助大山拥有自己的房子。孩子也会发挥他的想象力,用乐高积木给大山建一座房子,种一颗大树给大山做房子……

这本书我最喜欢就是勇敢面对困难的托马斯,大人们都吓的逃跑了,但他能勇敢的面对大山,与大山沟通了解大山的想法,并想出种种办法帮助大山,即使失败很多次,他也不气馁,试过很多办法后,终于帮助大山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六):一切皆有可能---评《山的房子》

  

山有多大?它的大可以建造众多的房子,生长无数种类的草木,亦可以生活无数的动物们---- 然而,谁又能想象得到某一天会有一座想要住进『房子』的大山呢?至少这之于我来说,如此的念想完全属于天底下最大的无稽之谈----

不过一册有趣的图画书《山的房子》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思维。除了有趣,这本书更多的还是赋予了我们诸多思维定势的成年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对于小读者们而言,他们则是更加可以触及和享受到属于他们的童趣想象力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阅读经历;这同样页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阅读旅程。

对于手头这本《山的房子》,我觉得书中画面设计构思超有想象力和立体感。乍然拿到这本书时,我们首先会震撼于封面上那个有着人脸造型的大山形象。尽管这是座大山,但是它早已经被赋予了生命。虽然画面的色彩选用了比较昏黄的底色,但是细致入微的,犹如眼睛下的山洞裂缝眼泪特写早已经默默地向读者们传递着这座大山的悲伤----这是一座怎么样个性的大山呢?它将会带来一个怎么样的神秘故事呢?

带着深深的疑问,我们不妨一同走入故事的正文。其实,这本书中的正文文字内容并不多----这样的一座大山有落寞,有孤寂,有思想,有期待:它想要有个家,它其实更想要伙伴。这样的假定让这座大山的独特想法给居住在附近的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山本应该是固定不动的山。一旦山去寻找房子,我们生活在周边的人类肯定会有山崩地裂的感觉。有思想和生命的大山固然有追求家的能力,但是它也因此带给人们很多的灾难。山崩地裂的景象是必然,流离失所的人们是逃亡,敢于想办法的孩子则是勇士----书中就这样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的勇敢胆识,他的出谋划策,他的独特想象不仅安抚实现了大山有房子的梦想,更是让人们可以继续安居乐业地生活在了原来的地方。

其实整个图画故事就是那样地简单。但是这简单背后的内涵深意却颇为耐人回味。窝觉得书中的小男孩拥抱想象的同时,更是两全其美地解决处理了『大山想要住进房子』的美好愿望。没有读故事前,这样的方法我其实根本没有想到。而合卷那一刻时,我又感慨于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成年人而言,我们根本会觉得『大山住房子』是痴心妄想。但是于孩子而言,他则是有胆有谋地不断推敲协商,最终让大山心服口服地住进了房子,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故事虽小,但是小故事的背后更有着深刻的寓意。现实生活中,我们太多时候会墨守成规地生活和学习。但是有时候我们更应该保存一颗童心地去感受和寻求更多的方案。图画书中的男孩想到了用画的形式让大山『住』进了房子。书外的我们则更应该时刻保持童心地放飞想象。也许就是在某一个神奇的时刻,这样的想象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七):大山的愿望

  

《山的房子》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儿童绘本,它讲述了一座孤独的大山想要住在房子里,并最终梦想成真的故事。如果是成人,看到这样的愿望肯定要替大山叹息一番,毕竟这愿望不是个“白日梦”,就是个“脑筋急转弯”——请问,把大山装进房子里,总共分几步?然而,作者却用儿童独特的视角给出了一个既合情又合理的解释。

大山是孩子们既陌生又熟悉的自然界景物。说陌生是因为除了那些从小出生在大山附近或住在大山里的孩子,大部分城市孩子都很少能看见真正的山,偶尔爬山也是到市郊去,爬一些并不算高的山。而高耸入云的那些大山对人们来说,既高大、又寒冷,年复一日独自矗立在自然界之中,经历风霜雨雪,着实有些无趣。

而正是这样的“无趣”引发了作者的想象。故事将大山拟人化,赋予了大山想亲近人类的感情,由于平日里人们攀爬大山,冬天滑雪、堆雪人,夏天野餐、观鸟,给大山带来了很多乐趣,于是大山也变得想要与人们离得更近,于是它“迈步走向小镇”,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大山的突然移动吓跑了小镇里的居民,只剩下托马斯。小小的托马斯并不惧怕大山,还亲切地和它交谈,安慰它、帮它想办法。最终,在托马斯的不懈努力下,大山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继续做自己”,又能“住进房子里”的好办法。当然,如果你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好办法,还是来绘本里亲自看一看更有收获。

《山的房子》有一种冷峻而促人思考的力量,它的绘画风格广阔而硬朗,画面中的大山、雷电、森林、天空,不同于以往乐于描绘小动物或植物绘本的“微观视角”,而是放眼“宏大”的自然世界,让孩子们有一个了解大山的“入口”。比如,它会讲到大山的作用、给人的直观感受、不同的情感体验等等。同时,书中也不断启发孩子们的思考,比如托马斯为了帮助大山完成愿望,想了很多看似天马行空,又有据可依的办法。不过,最终托马斯还是选择了绝大多数人会认可的那个办法,既满足了大山的愿望,也避免了大山要住进房子里而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优美的画面和卓越的想象力是绘本不可或缺的翅膀,但观察力的培养与思维模式的创新,可能比想象力来得更加实在和有效。虽然最初我也看不出这绘本有何魅力,但孩子却乐此不疲的翻阅,或许在和托马斯一起帮助大山完成愿望的过程之中,孩子们也发现了一个新的观看世界与自然的视角。毕竟世间万物都在变化着,唯有善于观察的眼睛与灵活多变的头脑可以帮助我们去顺应各种变化,感知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时不时的锻炼它们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八):52到30岁,不惧年龄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了梦想努力的她们最美丽

  

最近看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十个小姐姐最大的52岁,最小的也已过30岁。刚开始组团时,评委对她们的评价并不高。因为成团要求抹去自己个性化的部分,而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事业里取得了一定成就,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然而当三十个小姐姐在台上组团表演时,她们呈现的效果令评委非常惊讶。无论是舞台表演的台风、气场,还是演唱与舞蹈,小姐姐们都发挥到了极致,引得台下一阵阵掌声和尖叫,让我这个观众也看的热血沸腾,为小姐姐们表演点赞,为她们的努力而点赞。

对成团来说,她们的年龄不是优势,可她们把年龄转化为了优势,展现出了女人的自信优雅与美丽。

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她们在台下一直加练。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默默努力。因为心中有目标,有小小的梦想,她们像一个新人一样努力。

每个人都有梦想,为了梦想奋斗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当你为了梦想或者愿望而伤害了别人,又该如何抉择呢?是继续梦想,还是放弃呢?

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山的房子》绘本中的小男孩托马斯给出了一个绝妙的答案。下面我们来看看托马斯是如何解决难题的吧。

从前有座山,他独自生活。冬天时,人们来山上滑雪或堆雪人;夏天,人们来山上野餐,看树上的鸟。可是,大多数时候,大山是孤单的。它羡慕小镇上的人们,每天可以回到温暖的房子里,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大山希望自己也有个房子,有家人陪伴,远离雨雪和狂风,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于是,大山挪动巨大的身体,发出喔呵喔呵的笑声,迈步走向小镇。它大山一挪动,就发出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吓得小鸟飞走了,人们纷纷逃离小镇。

大山不明白,我只是想要有个自己的房子,他们为什么都逃跑了呢?对,我们不能否认人们的心愿,可是大山那庞大的身躯,需要多么大的房子呢?小镇的房子肯定装不下它。它这样走来走去,只会毁坏树木、房屋,吓走小鸟,伤害人类。

当梦想变成欲望时,人就成为了欲望的奴隶。有多少人,为了欲望,做事不择手段,做出一些伤害亲人朋友的事,甚至违法乱纪,自己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

大山失去了理智,还在不停前行。有一个叫托纳斯小男孩站了出来,他要阻止大山前行。

托马斯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他想把大山变小,这样就能住进房子里了。他使用了各种办法,比如给大山洗澡、用锤子敲打大山。这些办法都行不通,大山没有变小,它也不想失去自己的一部分。

托马斯苦思冥想,他说可以把大山画下来,住进他家的房子。这样,大山还是他自己,可大山住进了房子。这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要灵活变通,想出折中的办法解决困难。孩子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时期,这本绘本教会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启发了孩子的思维。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梦想可以有,可是要建立在不危害他人的基础上。

实现梦想要付出汗水,即便已经是大咖,也不例外。因为歌要唱、舞要跳,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论结果如何,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无愧于自己,我也享受生命奋斗过程,即便没有登上山顶,这也是值得的。

  《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九):没有房子的大山

  从来没有用这样的视角看过山,因为这座山有点孩子气,通常我们总会把自己比作山的孩子,而面对这座山,你无法这样想。书名《山的房子》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难道世间有这样的房子?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封面上一座表情痛苦的大山,和一个若有所思的孩子,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之间。 世间有山的房子吗 还从来没有从这样的视角看过山,因为这座山有点孩子气,通常人们会把自己比作山的孩子,而面对这座山,你无法这样想。书名《山的房子》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难道有这样的房子?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封面上一座表情痛苦的大山,和一个若有所思的孩子,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之间。 因为不相信世间会有能装的下山的房子,但是觉得这个故事一定会有令人意外结局,所以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强迫自己想这个问题,这也是故事的魅力。 跟体格不相称的强大 单从封面来看,强烈的体型对比就已经让我留意到,这座巨大的山,它痛苦无助的表情里包含委屈和愤怒,而它面前的小孩子却十分镇定在思考,这情景不由得让人相信有种强大是与体格大小成反比的。 果然,这就是一座巨大的却有孩子气的大山,因为羡慕人们有家可归,夜晚可以在自己家温馨团聚,它也想拥有这样的生活。而且它为此付诸行动,结果将山脚下小镇的人们都吓跑了,唯有一个小男孩制止它的行动。 小男孩得知大山的心愿,很理解它,并且决定用行动帮助大山,比如把山变小,可是明显这行不通。或者把山分成小山,但也行不通。不断的尝试让小男孩认识到把一座真实的山装进房子里这不现实。于是他想到一个别的办法,这个办法太妙了,他请爸爸为这座大山画了一幅画,然后把这幅画挂进家里,这样满足了大山的心愿,大山很开心,因为这样它不仅能依然做自己,而且还住进了房子。这办法使得故事结局完美,也带给我一些反思,这个故事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 大山这样的想法奇怪吗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想,会导致思维定式,单单去考虑大山的问题,会得出一系列对山的批判性认识,但这明显不是故事的核心内涵。但再仔细读这个故事,我发现大山的形象就像一个孤独的巨人,它有人的需求,但是它的巨大无比让人敬而远之,会拿它当风景欣赏,当地标标记,但从来不会考虑它也有人的一般需求,因为它太大了,特殊性掩盖了它的一般性。 这个思路打开了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毕竟这是发生在孩子与大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但故事中解决问题的恰恰是孩子。这让我突然想起,前日里孩子跟我抱怨,自己被班里特别调皮的同学打扰,很是苦恼。结果不得已请求老师的支援。 我突然觉得那孩子相对于我的孩子就想一座大山,并因此我想到大山的形象也可以代表调皮的孩子们,或许因为他们的过分淘气,会让一些孩子远离他,甚至讨厌他。但是,淘气包的内心也想拥有朋友,也希望受到伙伴的欢迎。可是他该怎么接近小伙伴呢?当然也会像大山一样鲁莽,但效果很好不好,他需要一个像托马斯一样的朋友,只有了解他的朋友才愿意接近他与他交朋友,并且打开他和小朋友相处的壁垒,帮助他融入孩子的集体。 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这是个非常棒的故事,对帮助孩子看清伙伴之间相处,解决矛盾很有启发,这是帮助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故事,培养孩子社交能力要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学会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这些不少家长都已经重视起来,而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其实是有难度的能力素养,托马斯就是这样关心大山的感受,他从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了帮助大山的方式。使大山与人们的相处变得和谐友爱。 拥有关心他人的能力,首先需要有爱心,愿意倾听,并且愿意付诸尝试,也就是爱的能力。 跟体格不相称的强大 单从封面来看,强烈的体型对比就已经让我开始留意到,这座巨大的山,它痛苦无助的表情里包含委屈和愤怒,而它面前的小孩子却十分镇定在思考,有种强大是与体格大小成反比的。 果然,这就是一座巨大的孩子气的山,因为羡慕人们有家可归,夜晚可以在自己家温馨团聚,它也想拥有这样的生活。而且它为此付诸行动,结果将山脚下小镇的人们都吓跑了,唯有一个小男孩在制止它的行动。 小男孩得知大山的心愿,很理解并且用行动帮助大山,把山变小,可是明显这行不通。不断的尝试让小男孩认识到把一座真实的山装进房子里这不现实。于是他想到一个别的办法,这个办法太妙了,他请爸爸为这座大山画了一幅画,然后把这幅画挂进家里,这样满足了大山的心愿,大山很开心,因为这样它不仅能依然做自己,而且还住进了房子。这办法使得故事结局完美,也带给我一些反思,这个故事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 大山这样的想法奇怪吗 这个问题导致我思维定式去考虑大山的问题,竟一时不懂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什么,但再仔细读这个故事,我发现大山的形象就像一个孤独的巨人,它有人的需求,但是它的巨大无比让人敬而远之,拿它当风景欣赏,当地标标记,但从来不会考虑它也有人的一般需求,因为它太大了,特殊性掩盖了它的一般性。 这个思路打开了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毕竟这是发生在孩子与大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但故事中解决问题的恰恰是孩子。这让我突然想起孩子跟我抱怨自己被班里特别调皮的同学骚扰,于是我想到大山的形象也可以代表调皮的孩子,或许因为他们的过分淘气,会让一些孩子远离他,甚至讨厌他。但是,淘气包的内心也想拥有朋友,受到伙伴的欢迎。可是他该怎么接近小伙伴呢?当然也可能会像大山一样鲁莽,但效果很好不好,他也需要一个像托马斯一样的朋友,只有了解他的朋友才愿意接近他与他交朋友,并且打开他和小朋友相处的壁垒,帮助他融入孩子的集体。 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这是个非常棒的故事,对帮助孩子看清伙伴之间的差别,无论是性格差别还是体格差别,有些强大并不可怕,反而是脆弱,托马斯面对大山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并没有批判,而是尽力帮助,他没有因自己体格的小而惧怕大山的大,我相信托马斯的内心有一种认识是突破外形和表象看内心,这是非常可贵的认识人和事的角度,他的态度为孩子们解决相处之间发生的矛盾很有启发,这也是帮助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一个方面。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需要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学会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这些不少家长都已经重视起来,而教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其实是有难度的能力素养,托马斯就是关心到大山的感受,他细心地发现大山的内心需求,这给了他面对大山、阻止大山和帮助大山的勇气,他从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了帮助大山的方式。使大山与人们的相处变得和谐美好。 拥有关心他人的能力,首先需要有爱心,愿意倾听,并且愿意付诸行动,努力尝试解决,这个过程也就是爱的能力的提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