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精选

2021-02-18 02: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精选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是一本由[日]与谢芜村著作,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精选点评:

  ●No.42/2020: 俳句三圣: 芭蕉,“道”;芜村,“艺”;一茶,“生”,与谢芜村的俳句很有文字的绘画感,语调不俗,很重视构图和色彩,清新明快,生动盎然。摘录: 春之海,终日,悠缓起起伏伏。狐狸化身/公子游——/妖冶春 宵……冬夜其寒——化作/狐狸 的僧人拔己身狸毛/为笔,书写木叶经……初雪,以片片雪白叩问大地——竹林回以遍照的月光……初冬阵雨,无声落在青苔上——往事上心头。樱花飘落于/秧田水中——啊, 星月灿烂夜!家家灯火影,映现雪屋中。年假回家——小红豆炊煮中,一场黄粱梦。枯黄草地——狐狸信差,快脚飞奔而过。黑猫,通身一团墨黑,摸黑幽会去了。

  ●幸得半日之闲。

  ●阎王吐牡丹,猫儿嚼夕颜,冬天好暖。

  ●雨落/潮退却/心迹难消

  ●天地万物都入了俳句,很像是扇面的小画,再有听觉和触觉,很有张力,比如乞丐的妻子在梅树下帮他抓虱。特别喜欢他写“冷”的两句,一句是老鼠踩过菜碟的声音,一句是离开钟身的钟声。读完芜村的俳句翻过头来读陈黎的序,芜村果然主业是绘画。开本和纸张妥帖。

  ●初雪,已片片雪白 叩问大地——竹林 回以遍照的月光……

  ●在水桶里,互相点头致意,甜瓜和茄子。

  ●同学送的书,有几句挺喜欢。

  ●@苏州

  ●书很美,附原文很好,但译文质量感觉不太稳定。虽然重在取意,但部分自我发挥过度:有的原句简略却译得冗长,有的与原文相比结构变化太大,节奏分割与句意落点全变,有的前書き居然不翻译,而擅自将其融入俳句里……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一):春日之海是什么样

  春海一词第一次听说是在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里,那个可爱的初中女生叫做春海。曾经不喜欢春天,春海这个名字更是让我觉得有一点“土”,不料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这个题目我已经在心里诵读无数遍,一种说不出的喜欢的感觉。

  出生于内陆城市,看海只在暑假里发生过,至于其他时候的海是什么感觉从没去想过。如果用夏天和海构造一个场景,大概就是毕业季的盛夏年轻气盛的毕业生们怀着对未来的各种复杂情感来海边,听人们述说烦恼,呐喊梦想,许下愿望,约定诺言大概是海最大的作用吧。那么春日之海是什么样的?

  终日悠哉游哉好像是最恰当的答案。一切都不会像夏天那样猛烈,阳光不会晒伤脸颊,水波温柔拂过脚背,终日无事可做,只是缓缓蠕动着,只要把海风带给岸上的人就好了,把春日的悠哉游哉也带给岸上的人。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二):雪夜,狸妖,木叶经

  秋日读完松尾芭蕉,又在小雪节气的最后一天早上读完与谢芜村的俳句,想念去岁元月在春日大社旁喝到的年糕赤豆汤了——

年假回家——/小红豆炊煮中/一场黄粱梦。小户人家贩卖的/小红豆,好似/梅开点点……

  冬日里要读与谢芜村的俳句。

  常有人说与谢芜村的俳句“诗画一体”,说他的俳句有怎样鲜明的画面感,我却觉得不如说故事性更为妥当。譬如“梨树开花——/女子在月下/读信”,总叫人禁不住去想,月光下梨花院落里的女子,是否也穿着白色的浴衣,是否鱼雁久久未有消息,只好捧出数月前的书信一读再读,以慰相思。又譬如“狩衣的袖子里/萤火虫闪烁/爬行……”,殿前的武士在深夜值守,透过狩衣的袖子,看见淡黄的微光,抬手去看萤火虫顺着素白生绢的单衣缓缓爬,不去惊扰一只小小生灵,武士也有佛家的慈悲。

  我素来喜欢妖魔鬼怪的传说故事,与谢芜村的俳句里就有许多,很得我的喜欢。化身为独眼兽的伞、没有蝴蝶来买梦的牡丹、从巨口中吐出玉石的鲈鱼,都有意思,写得最多的还是狐狸,有的化身公子游冶春宵,有的思恋巫女在寒夜里也要去寻,最心爱的一则是说僧人化狐的故事:“冬夜其寒——化作/狐狸的僧人拔己身狸毛/为笔,书写木叶经……”这该是怎样潜心向佛的僧人啊。中国近世虽不再有妖怪的传说出来,但古时狸妖却很普遍,周作人先生曾历数过几个了不得的大胆狸妖,“《太平广记》四四二所录狸的怪谈有十一篇,《幽明录》里与董仲舒论五经究其微奥的老狸,《集异记》里与张茂先商略三史,探赜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的千年斑狸,可谓俊杰”。狐狸幻化男妇也很有工夫,聊斋里那位言词轻倩的狐精恒娘便是如此。民间的狐狸精怪大多有许多无伤性命的恶戏的,可到了文人那里,就可亲可敬起来了,大约同文人往来的狐狸心里也懂得几分人世的贞亲。

  与谢芜村俳句里说的“对月夜的茶花亦无感”的闭居冬日,就应当端着年糕赤豆汤听人说故事,在棉被里的梦乡见一见雪地里那只默写木叶经的狐狸。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三):以空为纸,以雁为字,以月为印,以画为诗

  都言俳句三家,芭蕉为道,芜村为艺,一茶为生。然而读完三家,或许是选文与译文的缘故,自觉芜村与芭蕉、一茶尚不能比肩。俳句作为一种颇为简短的诗体,别出心裁的灵思便显得尤为重要。与芭蕉、一茶相比,芜村的俳句似乎少了几分灵动。不过在其为数不多打动我的俳句中,其作为画家的特色的确颇为鲜明——对色彩敏锐的感知与表达。同时,芜村对于汉诗的学习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典例,用于中日文化圈重叠(overlap)的研究中。

  下面简单摘录:

  我的泪也许古老, 它们依然 涌如泉

  柳丝散落 清水涸—— 岩石处处

  春之海—— 终日,悠哉地 起伏伏起

  一朵牵牛花 牵映出 整座深渊蓝

  踩着 山鸟的尾巴——春天的 落日

  风筝轻飘于 昨日另一只风筝 飞过的天空一角

  春天最后一日 我以漫步 送别

  夕颜—— 嚼着花朵的猫 另有所思

  初冬阵雨急落下—— 啊,巫山无暇 系衣带呢

  春去也 心沉——如 琵琶在抱

  晚风习习 水波溅击 青鹭胫

  刈麦的 老者——弯曲 如一把镰刀

  挂起蚊帐 在屋里 造青色山脉

  一行雁字 题写过山麓上空—— 以月为印 【这首俳句颇得国画意趣,堪称芜村以画为诗的典范之作。“雁字”二字尤妙,大雁飞行排成“人”字故称“雁字”,此时题于画上,真正成为了“字”,一语双关,妙哉妙哉!】

  月光 西移 花影 东行

  刺骨之寒——亡妻的 梳子,在我们 卧房,我的脚跟底下

  春雨—— 尚未浸湿 青蛙肚

  吞云, 吐樱—— 啊,吉野山

  日暮,山昏暗—— 红叶的朱颜 被夺走了

  啊,秋声——裂帛般 一音接一音,自 琵琶奔泄出的激流……

  拾骨者在亲人 骨灰中捡拾 ——啊,紫罗兰

  以春天的流水 为枕——她的乱发 飘漾…… 【这是芜村描写他投河自尽的母亲的一首俳句,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幅画面是漂流于水上的奥菲利亚。生与死,绚烂与沉寂,娴静与疯狂,巧妙融合。】

  何须沾墨掷笔补上 那一点——看,一只 燕子正落在那里!

  剪刀—— 在白菊前, 迟疑片刻

  一阵风,把 水鸟 吹白了

  远山峡谷间 樱花绽放—— 宇宙在其中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四):夏夜读俳句排遣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夏之空彻夜无眠畅游,陋室间,夜风与茶齐香……

  与谢芜村的俳句一般,可读,适合夏夜排遣。

  摘录:

  gt;> 手持一枝梅花

  行走于阴历十二月

  往来的人潮中

  gt;> 我的泪也许古老,

  它们依然

  涌如泉……

  gt;> 手执草鞋——

  悠哉

  涉越夏河……

  gt;> 春之海——

  终日,悠缓地

  起伏伏起

  gt;> 朴树旁,

  听蝉声鸣叫——幸得

  半日之闲!

  gt;> 好酸的青梅啊——

  让美人

  皱眉!

  gt;> 煤球像黑衣法师——

  从火桶之窗

  以红眼偷窥

  gt;> 年假回家——

  小红豆炊煮中

  一场黄粱梦

  gt;> 踩着

  山鸟的尾巴——春天的

  落日

  gt;> 春天最后一日

  我以漫步

  送别

  gt;> 将去——

  思念随杨柳绿意

  更行更远更长……

  gt;> 梨树开花——

  女子在月下

  读信

  gt;> 夕颜——

  嚼着花朵的猫

  另有所思

  gt;> 有些昨日飞离,

  有些今日飞离——

  啊,今夜已无雁群

  gt;> 以臂为枕——

  我确然喜欢

  朦胧月下的自己

  gt;> 夏夜短暂——

  枕边渐

  亮:银屏风

  gt;> 元旦早晨,阳光

  在沙丁鱼的

  头上——闪耀着

  gt;> 初冬阵雨——

  啊,古人之夜

  与我相似……

  gt;> 在客去与客来的

  空当里——

  静寂的牡丹

  gt;> 我所恋的他

  手中的扇真白啊,

  远看令人喜

  gt;> 但愿能让老来的

  恋情淡忘——

  啊,初冬阵雨

  gt;> 初冬阵雨

  无声落在青苔上——

  往事上心头

  gt;> 鸿胪馆——

  白梅与

  墨齐香……

  gt;> 月光照我孤单如

  月——与之为

  朋

  gt;> 梅花遍地开

  往南灿灿然

  往北灿灿然

  gt;> 蒲公英花开

  三三五五——黄花

  五五,白花三三

  犹记得去年

  此路别故乡

  gt;> 月光

  西移,花影

  东行

  gt;> 夜间兰——

  花之白

  隐藏于花香后

  gt;> 以春天的流水

  为枕——她的乱发

  飘漾……

  gt;> 换上夏衫的

  疯女孩,眉间更显

  天真可爱

  gt;> 远山峡谷间

  樱花绽放——

  宇宙在其中

  《春之海终日悠哉游哉: 与谢芜村俳句300》读后感(五):一位东洋画家诗人的风花雪月

  在日本古典诗坛上,俳句诗人与谢芜村的确占领一席之地。

  从师承上讲,与谢芜村算是松尾芭蕉的嫡传徒孙。据说,芜村年轻时就拜在“夜半亭”俳句流派的创始人——早野巴人的门下,而早野巴人师承宝井其角,宝井其角则是松尾芭蕉的入室弟子,如此可见,与谢芜村在俳坛清晰的师承关系。而且芜村对芭蕉极为钦佩,曾效仿芭蕉游历四方,在长达的十年的光阴,行吟关东和澳州等地,可见芭蕉对芜村影响至深。

  诚然,与谢芜村是一代风骚主,他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这让人容易想到中国唐朝山水田园派的王维,而且两人都在“文人画”领域颇有建树。

  在本书中芜村的俳句选中,我们能看到几乎所有俳人所涉猎的那些主题,四季风物,生活趣味,当然,也少不了文人式的雪月风花的传统主题:

  雪——

  初雪,以片片雪白

  叩问大地——竹林

  回以遍照的月光

  月——

  月光清皎

  照瓜棚——可有

  逸士隐其中?

  还一首极为精炼的俳句,能化常景为诗意:

  月光

  西移,花影

  东行

  风——

  东风起兮

  吹动小石

  撞寺钟

  诗人爱花如美人,描写花的主题则很多,樱花、水仙、梅花、牡丹、蔷薇、紫藤花……乃至还有芭蕉、杨柳……

  水仙花——

  啊,似乎令美人

  相形头疼

  *

  牡丹花落——

  两三片

  交叠

  *

  梅花

  开遍原野路——非红

  亦非白

  *

  紫藤花——

  云梯般

  通向天际

  ……

  让人意外和惊喜的是,在芜村的俳句中,不知是否承继或模仿一茶的拟人调式,芜村也写了不少以动物为主角(或者视角)的诗句:

  枯黄草地

  狐狸信差

  快脚飞奔而过

  *

  老鼠踏过

  菜碟上的声音——

  冷啊

  *

  夕颜——

  嚼着花朵的猫

  另有所思

  *

  噢,蜻蜓

  我难忘的村落里

  墙壁的颜色

  *

  狩衣的袖子里

  萤火虫闪烁

  爬行……

  由于与谢芜村曾在古典汉诗中浸淫颇深,在审美层面上所受熏陶的痕迹也很重,所以也很容易发现,芜村的诗意,继承了中国传统诗人的审美意识,伤春悲秋,尤其是钟情于黄昏,喜欢描写暮色之景:

  春天最后一日

  我以漫步

  送别

  *

  秋去多日也

  满目——

  枯芒草

  *

  秋暮——

  心头所想

  唯我父我母

  *

  女子以衣袖

  拭镜——

  秋日黄昏

  *

  有女——

  恋我吗

  秋暮

  话说这首俳句,是不是暴露出芜村作为诗人的一丝自恋呢,哈哈。

  不过,同另外两个与之并列齐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的旗帜鲜明的风格相比,芜村多少显得有些中和,近于中庸之道。中庸,在哲学上倒是个褒义词,不偏不倚,火候恰到好处;然而在艺术上,它基本相当贬义词——个性不突出,他,既没有达到松尾芭蕉那种开门创派的幽寂境界,也没有达到小林一茶式那种生活式的极致谐趣。

  当然,与谢芜村较之前两位,又多了一重身份:画家。因而,与谢芜村的俳句自然而然倾向于写生风,注重画面感,如同印象画,或者浮世绘的面貌,相对张力则会欠缺些。因而从语言风格上,与谢芜村难免温和得多,影响和地位自然稍逊一筹。比如写落叶:

  小道——

  几乎被落叶

  掩埋了……

  这首俳句所体现的诗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毫无新鲜感,尽管它也能表现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对于这个主题,一茶绝对不会写得如此平淡,要么剑走偏锋,要么以喜谑的谐趣惊愕读者。

  再比如这首,芜村写得很平实的一幅场景:

  秋风吹过——

  稻草人

  原地晃动

  如果让小林一茶改写,也许会这么写吧:

  秋风吹过

  瘦瘠的稻草人

  在瑟瑟发抖

  这么总结一下:如果说芭蕉是宗师类诗人,一茶是天才式诗人,芜村则是巨匠式诗人。这里只是粗略的对比,暂且这么说吧。

  最后再简单说下翻译。偶尔会发现,译者在翻译中也会运用一些文字游戏,如拆字、灯谜等,本书中就发现了这么一首:

  月光照我孤单如

  月——与之为

  朋

  这首俳句让人很容易想到李白的“对影成三人”的意境。翻译巧妙,也反映了译者文学功底之深。

  从这套译本整体来看,陈黎老师的俳句翻译,似乎是在刻意打造一种独特的“译诗体”,硬是将“五七五”的俳句改编成了自由体“三行诗”,且喜欢用破折号作为断句或节奏划分,这种“诗体”,明显具有现代诗的影子,多少迎合了当下的现代诗人的阅读习惯。相比以前的传统的五绝体、或七言双句的俳句翻译方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