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精选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一):生命不息 创新不止
创新通俗来讲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生产和开发一种增值新产品;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创新贯穿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们提供更优越的生活。但是深刻去讨论什么是创新并且如何创新,多数人对此没有深入思考。赵老师写的这本书详细独到的为我们讲解了何为创新,创新到底需要什么特质,要规避什么风险等。
赵老师在该书中把创新分成了四个方面,分别是技术、科学、体制和产业。同时对一些创新史实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得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该书对“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集约式创新和粗放式创新的概念。赵老师讲到创新是一次苦行,这条路上充满艰险和不确定性,创新需要创造力和执行力,将冒出的点子变为现实更为重要。现如今大多创新都局限于表面,《创新简史》这本书则为我们更深入的介绍创新,如果你想更加深入了解何为创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千万不要错过这个与赵老师以及《创新简史》读者们思维碰撞的机会。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二):这是你离创新最近的一次
人类的文明是在创新中不断进步的,可以说创新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今社会,创新也是每个人追逐的方向,然后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大家的眼里只有追求创新带来的名利,忽视了创新本身,我们不妨先静下自己的功利心,进入《创新简史》的世界中,重新审视这个我们津津乐道却从没好好探索的创新世界。记叙加议论的写作方式,对创新的双刃剑、创新与竞争的关系、产业创新的七宗罪和一些经典问题如“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等的探讨,极大的丰富了我对于创新的认知,丰富的故事与细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的参与了人类历史上的创新历程,也认识到了原来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创新,而创新又有如此多的表现形式,”精致式创新”、“情趣式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用把创新分成了技术、科学、体制和产业四个方面,对创新历史娓娓道来,不仅进行了细致的解剖,还把握住了创新中的核心要素,并对创新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创新的不同种类,既有理论深度,也有指导价值,可以说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知识科普读物,而书中对创新的启发性思考,不仅适合青少年作为自己的创新启蒙读物,而且适合普罗大众重新认识创新,也可以让那些正走向创新之路上和奔走在创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启发,也许你离真正的创新只有一本书的距离。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三):新视角看创新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一词成为了一个热词,在学术界有很多学者研究理论,提出新的创新观念;在产业界,有华为、阿里这样的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创新的研究中。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创新的含义。创新有来源于天才的灵光一现,就像牛顿、爱因斯坦、乔布斯一样,也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坚持不懈、不断的实验进行创新,正像是书中提到的两个人类历史中的创新案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载人动力飞机的发明过程。
在《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这本书里把创新分成了技术、科学、体制和产业四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了介绍,适合不同行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借鉴。书中深入案例进行研究,对飞机的发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工智能等等,以真实的案例谈创新。书中探讨了创新的双刃剑、创新与竞争的关系、产业创新的七宗罪,用了一种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也创新性的提出“集约式创新”和“粗放式创新”的概念,也是在这本书中发现了国人自己提的观念,也有“精致式创新”、“情趣式创新”的概念。 创新不是学者、科学家的专属,创新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尝试的事情。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人类的进步。
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给我们普通读者创新的意义,帮助我们提升对创新的认知。或许有一天 我们都可以在某个点上找到一些灵感,参与到创新中去。总之, 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认知上的提升,推荐大家去读读。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四):你真正了解创新吗?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可能大家对“创新”一词耳熟能详,但到底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创新到底需要什么特质,规避什么风险?很少有人能说出它的精髓,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创新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赵炎老师这本书以纵向的历史线索以及各行各业创新视角夹叙夹议的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进行解读。创新固然有偶然的成分,但人类的好奇以及需求始终是科技发展方向的牵引力,同样也推动着人类的进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载人动力飞机的发明过程书中的这些案例通俗易懂,也提炼出创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例如勤于思考、善于跨界、坚持不懈、重视细节和勤于实验等。书中采取一种娓娓而谈的笔触,对人类历史中的创新要素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剖,把握住了创新中的核心要素,并对创新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创新的发展路径,既有理论深度,也有指导价值,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而书中对创新的启发性思考,可以使我们每一个都奔走在正在创新与走向创新之路上的人,都能获得创新的启发。同样启发我们仰望天空多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同时脚踏实地,勤积累、多观察、巧动手、善交流、精制作。
创新永无止境,如果你热爱创新,想要探索创新的奥秘,这本书将非常适合你。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五):2019上海书展收获
前几天去参加了2019上海书展《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的读者见面会和签售会。
阅读此书的起因是自己本身从事创新相关的科研工作,做研究、写作时常常引用此书作者的学术论文。此书中作者的文笔和构思很新颖,用鲜活的文字为我们展开的创新案例,既有深度,又有指导价值,值得一看。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在当下的国际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普通公众对于创新往往只知大概。就我个人而言,最早接触创新这一词是在学生时代的一次课堂中。当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出之前不存在的东西。试想:我拿一块砖头往地上摔,得到碎砖块,我举起其中一块碎片并宣布这是创新,因为再没有与此完全相同的砖块了。(哈哈哈哈。。。太青涩了。)
首先,《创新简史》这本书在创新科普方面做得很到位。书读起来没有给我那种只是枯燥地介绍理论的感觉。比如,此书生动而有趣地介绍了中国产业创新的七宗罪:“模仿为主,原创为辅”、“关注渐进,轻视突破”、“只管需求,不顾供给”、“微创走红,不敢变革”等等,这些内容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给我的感触很深。
其次,创新一词来源于国外,作者也难能可贵地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境的创新模式。提出例如“集约式创新”和“粗放式创新”的概念;用“精致式创新”去回应学术界已有的“朴素式创新”;用“情趣式创新”来概括在中国比较普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意义上的创新。
总而言之,如果你关注创新、创业,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推荐给大家!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六):“点子”与创新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无处不在。但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其实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全的认识,《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这本书从新的视角,详细、独到的阐述了“创新”这一概念,为创新正本清源,让社会对“创新”的概念理解更加清晰。
作者赵炎从刀耕火种讲起,到四大发明,到信息革命再到技术创新,结合国内外的创新案例深入的探讨创新,引发思考。一项创新与“点子”之间的关键差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执行力,也就是“99%的努力”。创新不是头脑间一闪念的灵感,而是在长期的知识、经验积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爆发。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技术创新,绝大部分都是不断地叠加前任的智慧和经验,不断发展,推陈出现,正如牛顿所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最后,作者还对“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提出了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的教育解和文化解,文章末尾还提出了“集约式创新”和“粗放式创新”的概念,并且用“情趣式创新”来概括在中国比较普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本书文笔流畅,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都具有启发意义,相信大家读完之后都会对“创新”这一词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七):读完《创新简史》的一些感受
读完《创新简史》有几天了,来说说感受。赵老师这本书逻辑清楚,思路清晰。它先用几个创新的案例抛砖引玉,接着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从解放体力。解放脑力到信息革命的发端,每个阶段都有创新。可以发现创新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第三章讨论了科学,知识与创新的关系。本人研究是知识管理,读完这章内容启发很大。用数学语言表达,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创新是一道菜,它的美味(成功)需要食材新鲜,烹饪合适,佐料齐全等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就是创新的“米”,它很重要。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对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章讨论了产业创新。这与我们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现在这个时代是“男女都怕入错行”,关注产业发展趋势,更早少走弯路。产业创新也会受到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影响。就拿汽车产业来说,2017年政府提出环保要求,本质就是去除低端产能,以创新为驱动保护能源。因此汽车研发更加注重低排耗与轻便,但增加了汽车的制造成本。同时一线城市地铁比汽车更方便,车牌号不仅贵还要排队,很多人不愿意购买汽车;二三线城市购买客户消费能力有限。汽车产业受到两面夹击,汽车产业的创新相比电子产业的创新太慢。
书的最后讨论了创新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这让我想起了弗拉基米尔·纳伯科夫说的“科学离不开想象,艺术也离不开事实”。创新是科学也是艺术,对待创新我们要具备严谨客观的科学思维也要有放飞的想象。
这本书读来格局宏大,画面感强。赵老师就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创新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给读者,由浅入深再入浅,由你自己去品味。它既可以作为一本了解创新的科普读物,也可以是学者,职场人士的工具书,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许就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创新不仅是一种科学研究,它也会指导我们的生活。虽然读到研究生阶段,但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并不高,很多时候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心浮气躁。通过认识创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沉淀自己。相信这也是传播创新,发展创新的普遍意义!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八):一部创新史也正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
在一种迫不及待的颤栗快感中,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创新简史。一部创新史也正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作者追根溯源的描述方式极大的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和思考,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得这部原本应该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又深刻。回想起几天前赵炎学者在签售会上的讲座,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而这99%的汗水指的是无数次的大胆假设后的小心论证,而不是单纯的吃苦耐劳。科学并不是真理,科学是一种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思维模型,是可证伪,可推翻,可验证的。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科学的进步就是旧科学不断被推翻的过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保持怀疑,结合实际,严谨推论,不懒惰,不盲从,永远追寻真理,这就是科学的精神,也是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本意就是试错,不断的犯错,不断的纠错。反反复复,寻寻觅觅,有错则改,无错嘉勉,砥砺前行,才能像生物进化树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一条道路走不通,到最后只剩下那一条走得通的道路,那就是我们最终要走的路。”
创新是困难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件幸事,但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超越前人,推陈出新,是一件所有科研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也成为了一种必须的素质,除了本身的专业以外,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更好的为我们进行创新研究提供支持。
创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绝不是阳春白雪的夸夸其谈,而常常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中无数的实际问题,我国的基础建设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即使有成熟的创新经验,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再次结合国内的现实情况进行二次创新,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创新绝不能懒惰,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未知于常态,见机遇于未来,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制造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提高,无数新的困难与挑战将会不断的出现。在万众创新创业的大时代下,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积极进取,牢记历史,展望未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聪明才智。紧跟时代脉搏,迎难而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读后感(九):没有行动力,何谈创新?
创新,是我们熟悉得不能熟悉的一个语词了,但究竟是什么是创新,估计大多数人还一时半会答上来,至于如何创新,同样,大多数人可能只得提到一二点,而很难抓住创新的各个维度。为此,我追本溯源,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在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中文中,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创,始也”;新,与旧相对。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如《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和创新含义近同的词汇有维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旧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很显然,这也不足以解释创新作为国家的驱动力量的重要性,我们对于创新懵懂的概念或许可以从赵炎所著的《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得到些许启发。作者在这本关于创新的书中,将创新分为技术、科学、体制、产业四个方面,其中也不免一些有关于创新的有趣故事,如:“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创新不仅仅是灵光乍现,更需要持续不断的执行力。爱迪生的灯泡发明的成功,在于他不仅敢想,也在不怕失败的一次次行动。可以看出,作者强调了实现创新过程中行动力的重要性。
最后,该书提出了“集约式创新”和“粗放式创新”的概念,并且用“精致式创新”去对应学术界已有的“朴素式创新”,试图总结和提炼出适合中国情境的创新模式。本书还用“情趣式创新”来概括在中国比较普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新。创新的多样化方式,也让我们作为学生看待事物多了许多角度,至于何种创新模式更好,我们更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实际分析,无法从根本上辨别谁更略胜一筹。
这本书采用细腻的笔触,有趣的语言让我们对创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这本书也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图书。对于少年,明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实现创新不仅仅是在idea的闪现,更是动起小手持续耐心的尝试。对于老年,明白人生中创新有更多的展现方式,不仅仅是伟大的发明,更是一件让生活更加便捷的小事情。这可以说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让我们正在创新之路上摸索的人获得不一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