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锦集
《国学梯级公开课6》是一本由摩罗 / 杨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一):进阶之路——过渡
合上《国学梯级公开课6》的那一刻,国学梯级公开课的及门梯已经学习结束了,意味着我已经正式对文言文入门了吧,下一步就可以开始学习登堂梯了,登堂梯之后是入室梯,终于要步入“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了。
这本书从选文上总体来说和前几册的难度相差不大,但是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这些文章已经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了,说明选文己经从我们大家了解背景的故事转向了不被普通人接触的文章,说明难度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
这本书也是按照“集经史子”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整本书里有几篇使我印象深刻,比如“经部”第十课《先轸自杀式冲锋》,这一篇我是看到名字之后就被吸引了,在古文里用到“自杀式冲锋”这样的词语实属难得,所以这本书我翻开的第一课就是这篇。
《先轸自杀式冲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讲述的是晋襄公、文赢夫人、先轸以及三位秦军主将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简短,却描绘出了历史的转折以及人物的性格,晋襄公无谋略被美人的三言两语就哄骗着释放了敌国主将,描绘出先轸爱国忠君的形象,即使国君做了错事也尊敬自己的国君,魏国冲锋陷阵,最后战死沙场报效国家,同时也描绘出文赢夫人的谋略,她的三言两语就使晋襄公失去主见,也是一位历史上不多见的政治才华卓越的女性。
本篇原文并不长,但是读起来有的语法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所以并不是很好理解,因此我也是反复阅读原文,查找注释以及参照原文才完全理解了每一个字的含义,也参考本篇原文的历史背景,才对那个群雄割据的时期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本套书里有许多文章,根据这些文章的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他们追求的风雅,他们撰写的故事,他们参与的历史,以及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在这些小短文中我们与古人交流,与古人对弈,这就是学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真谛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一直都只是一个初学者,感受到的文言文魅丽也很浅显,但是我愿意一直学下去,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多看一点古文,多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感受我生活这片土地的无限魅力。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二):读国学阅经典
读国学,读经典,在经典中感受国学的魅力,感受古文承载的文化重量。《国学梯级公开课》系列由浅入深,分为三个梯级,每个阶段六个层次,共计十八本书,让你真正的学习到中国文化,历史,游记,叙事,每一篇章讲述一个故事,带领我们一次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旅。
《国学梯级公开课》及门梯第六课收录了刘伯温,郑板桥,戴名世,吴承恩,孔子,孟子,司马迁,梁启超等名家的经典之作。是及梯门的最后一本书,相对来说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本书依旧是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为五课,一篇主课文,一篇副课。并配有名词解释和翻译赏析,虽然课文篇幅变长,但阅读起来并不是太难。
《子部》所选的课文战国时期列子所作的《古初有物乎》列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禽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篇课文有着极具丰富的思想,是一种哲学的态度。一问一答,将万物乃至整个宇宙天地呈现在眼前。在延伸知识中我们了解到了清朝等级制度下的官员俸禄,这个可以对比一下。
《史部》中明史《袁崇焕宁远大捷》是明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明朝多党制让各路人员明争暗斗。这个故事主要写人将袁崇焕这位明末重要将领的进谏,朝仪,驻防,实战等都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明末清初的这一段历史是一段兵荒马乱的历史,也是乱世出英雄,阅读历史才懂得现世安稳的美好。
在《史部》还有一篇为西汉司马迁的文章《李牧抗匈奴》,李牧是名将,天纵神才,智出奇策,在反击匈奴,抵御秦军,征伐燕国时屡建奇勋。这篇课文记叙了李牧将军先后跟匈奴,燕君,秦军作战并取得重大战果,重点在写跟匈奴的对峙与决战。文章对李牧的作战战略可以做三重解读,第一重:达到保国安民的最低要求。第二重:用憋屈之法养士气。第三重:骄纵麻痹顽敌。在汉武帝大战匈奴之前,李牧应该是反击匈奴入侵战果的最大英雄。
《国学梯级公开课》内容非常丰富,几个板块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更是由浅入深的去讲解,让我们更是在寓言,散文,传记,小说中去学习历史,解读古文,做有态度的阅读者。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三):国学文化学习进阶之旅六
过年期间,国学梯级公开课丛书--及第篇终于看到了最后一本,速度不算快了。对于阅读文言文来说,读着读着我总是要停下来好好想想。古文总是那么言简意赅,有时一两个词理解错误,意义就差之千里,愚钝如我只能慢慢啃了。
总的来说,在学完了摩罗杨帆编著的这套国学梯级公开课丛书后,我对国学还是有了个初步了解。对于将来如何了解国学也有了个大概的思路。
其一,就方法而言,熟读熟记是少不了的。古人读书讲究背诵,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文章要看透了,就得静下心来,一句一句的仔细揣摩。各种类似的文章如果了然于心,自然就能对比出孰优孰劣。也能对比出作者各是用什么风格来写同样的事情,又能达到哪些不一样的文章效果。否则读书就像走个过场,你看过的那些书仍是书,书中讲了什么,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这样子,书读再多也没什么裨益。
其二,文言文水平有了提升后,学习国学仍需要系统性了解。就好比一间屋子里什么都有,可是摆放得乱七八糟,等你想要找什么时,却不知它身在何处,只能是在屋里翻天倒地的折腾一番,费时费力还没有功效。如果屋子各类物品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每个物品属于哪类,放在哪个地方,都是那么的一目了然,等到要用时,也能立马到手,这就是系统化的好处,学习也需如此,经常梳理总结自己所学,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为己所用。
其三,国学的经典思想归根到底还是儒家学说占主要成分,系统学习国学首先仍要精读儒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为什么会独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是有着何种魅力,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有着何种联系?带着这些疑问,好好的学 一学。
而学习儒家就绕不开四书五经,至少四书是少不了的。从大学到论语,再到孟子,中庸。然后可以读史,再读诸子。路漫漫其修远兮……让节奏慢下来,心静下来。撇开人世的那些繁华贪婪,多一些思考和沉淀。
总而言之,学习国学也非一日之功。给自己设立一点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实现它,希望终有一天不会为蹉跎了岁月而感到惋惜。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四):国学经典
这一套书一共6本,按照层次呈阶梯式进阶,本书的序言一定要仔细认真地看,序言简要地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方面,让读者心里有个底,以便我们更好地去分配学习。不知不觉已经看完《国学梯级公开课6》了,有继续看完另外12本的欲望。
《国学梯级公开课6》中《先轸自杀式冲锋》写尽人世无奈,《有道之士杜五郎》写一个农民的无欲无求、安贫乐道的超脱自然。课文以故事为主,主要选自《宋史》、刘伯温《郁离子》、蒲松龄令《聊斋志异》等。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不慕名利,即使穷依然独善其身。而小人如果穷的话,可能就会为了追逐名利金钱,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破坏社会治安。《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可见个人的修养,国民的素质有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多读经典,学习先人的熏陶,陶冶情操。
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文化是什么?我很赞同他的回答。他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替他人着想的善良;无需提醒的自觉。读书让我们变成一个会思考有温度的人。这样会提升国民素质,凝聚中国力量,体现我们中华文化的自信。
这套书一出来的时候我就很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接受“国学的洗礼”了,这个过程有繁琐感觉有心无力的时候,也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豁然开朗。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五):国学第六课: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其三)
上课。
上一节课说到,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
袁枚的《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把游山玩水写得惊心动魄,最后又有惊无险,真神笔也;陆陇其的《崇明老人记》记述底层百姓孝敬老人故事,于世风有补救之效;此外,饮食与养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率兽而食人》中,孟子大骂君王宁可疼爱畜生也不愿怜惜人民,声色俱厉,意在维护尧舜以来以民为本的道统也;选自《左传》的《我以不贪为宝》,体现了子罕“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的浩然之气,在物欲横流的官场,堪称洗心弘义。最后,对于周族发展史和周文化的认识与研究,是学习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课,选篇《古公迁国》《文王行仁》《周公吐哺》,在周族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事件,其三人也是周族能够崛起并且德服天下的关键人物。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
在摩罗和杨帆共同编著的《国学梯级公开课》系列第6级中,集部、子部,入选作者均知名度较高——李时珍、黄宗羲、王夫之、方苞、曾国藩、谭嗣同,都是明清两代有代表性的文化巨人。另有《列子》《说苑》《晏子春秋》选段,这三本书都是周秦汉时期语言较为浅易的作品,对习者来说并非高不可攀。
经部所选如《先轸自杀式冲锋》,讲述先轸为君王的错误行为生气,愤怒地朝晋襄公吐唾沫,晋襄公尊重老臣,没有惩罚他,先轸更觉过意不去,所以在战场上故意丢掉头盔冲锋陷阵,身死。
史部选文,也都是有趣的故事:甘茂为了保证不受朝臣干扰,顺利打下宜阳,竟然跟秦武王订好契约,不许关键时刻命令他撤军;还有韩长孺的通达和善言,能用以协调皇室内部的关系,也堪称奇观。
副课文主要选自《宋史》、刘伯温《郁离子》、蒲松龄《聊斋志异》。在《江万里传》中,宋末宰相贾似道为了抬高身价,假意辞职,吓得宋度宗哭鼻子,行拜礼挽留。江万里一把将宋度宗拉住,严肃地说:“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得罪了贾似道的江万里,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好了,这门课要暂告一段落了,在此引用屈原《离骚》里的一句话,与各位国学爱好者、学习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课。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六):青少年学国学
说到国学,人们会用“经典”这个词来形容它,或者说是国学就等于经典,这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同时也体现了它的典范性和权威性。所谓经典,应该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和筛选留下来的作品,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其深度和广度不受历史、时空等局限,代代相传至今,最终成为我们所谓的经典。
我们所说的经典,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积淀,它经过数千年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国文化的代表,但丁是意大利文化的代表,每个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都是民族和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如先秦的《诗经》《离骚》确立了我国诗歌创作的“风骚”传统,诸子百家争鸣使得我们感受到风格各异的先秦诸子散文;汉代的大赋、骚体赋、抒情小赋别具特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代表文体及作品,他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所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
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学习国学是很有必要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所希望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人,同时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
青少年对于国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语文课,文言文里所积淀的不仅是千百年前的篇章,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仁人志士的辛酸喜悦、品质节操,他们让人感同身受,在他们身上,甚至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也是标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学习国学,学生的心灵会得到沁润,变得美好善良,人格得到升华。
在《国学梯级公开课》中所选的篇目,不仅包含了文学,还有哲学、史学的内容,多阅读多学习,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内在修养,而且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国学是文学的经典,也是语言文字的经典,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打破固有认识的局限性,以更为宽广是视野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七):《国学梯级公开课》6
《国学梯级公开课》第6级之集部、子部,入选作者均知名度很高。李时珍、黄宗羲、王夫之、方苞、曾国藩、谭嗣同、都是明清两代有代表性的文化巨人,宋代沈括以《梦溪笔谈》彪炳千秋。另有《列子》《说苑》《晏子春秋》选段,这三本书都是周秦汉时期语言较为浅易的作品。 《有道之士杜五郎》,写一个农民,是如何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如何把赚钱的机会让给比他更困难的人。他的德义操行,引起了士大夫群体的好奇,纷纷来村里看个究竟。这样的故事古往今来很多,读一个很能启发人,读十个很能教化人。所谓学习,不光是学知识,还要学贤者的德义操行也。 《晏子谏景公饮酒》故事性更强。齐景公纵酒作乐,贤臣晏婴毫不客气地进谏,把他从邪路上拉回来。我觉得这篇写的很不错。 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今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愿君节之也。” 先从正面劝诫: 饮酒限度—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 作乐界线—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 社交规矩—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 节酒善果—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 然后从反面劝诫:充分展示不节制饮酒带来的恶果 恶果一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 恶果二—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 恶果三—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 恶果四—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 齐景公不但不会怪罪,反而还乖乖听话了。可见一个人说话的艺术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能力—发表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以口才表现出来的。 经部所选《先轸自杀式冲锋》,主人公先轸,就不像晏子那么善于进谏,他为君王的错误行为生气,愤怒地朝晋襄公吐唾沫,最后在战场上发起了自杀式冲锋,结果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这本《国学梯级公开课》能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拓展我们的课外知识视野。
对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了解古典文学,古典文化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书,值得大家学习。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八):我们都应该学习国学
不知不觉竟然读到这一套书的最后一本了。《国学梯级公开课》这套书一共有6本,是包括了集及梯的1~6级,而第6个就是第6级。难度也是递增的关系。
这套书其实是一部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经典教材。对于一些热爱文言文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一套书在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上面有很大的用处。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学习了很多文言文,也背诵了很多古诗。然而真正了解其中的意义的又有多少呢?这一套书里选择了很多不同的文言文。包括经史子集4个部分,而这本书的分类也是按照这4个部分来分的。这本书一共有20课,每一课包括原文,译文,赏析与写作指导,延伸知识以及副课文,而每一篇的副课文又是一篇古代原文,所以整本书一共有40篇文言文。而这一册里的课文大多数是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作者。有一定中学文言文基础的读者,都可以自学这一套书籍。当然不是说读一遍就能完全学会的,而是要在反复的阅读和理解当中才能真正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意义。 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20课李时珍所写的《菊》,众所周知,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是通过他自己不断的实践,尝百草之后所创作的。而李时珍的这一本书,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一个基础。这一篇课文非常长,主要是讲述的菊的特性以及它的一些用途。作为一个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对于菊花是并不陌生的。它有许多的治疗作用,我们所说的养肝明目,平肝等等,都是一些菊花的用处。如果对于菊花不甚了解的读者,读完这一篇之后,也可以对菊花也有了一些最基础的了解。而在后面的延伸知识里也介绍了李时珍《本草纲目》这一本书,也是非常增长知识的。 这一套国学体系公开课,绝对是值得收藏和反复学习的书籍。对于喜欢国学知识或者是热爱文言文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文言文的教材书。整套书6本,包括了各个时期的各个名人所做的文言文。并且在每一天的文言文里,我们也能品味到圣贤的学问以及感受到文言文的美。作为经典著作,我们应该反复的学习,并且深刻的体会其中的意义。虽然有一些课文比较冷门,但是也可以成为足够经典的传世佳作。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九):品经典学国学
最近阅读了一些国学经典读物,其中有一些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国学作品,书名叫做《国学梯级公开课6》。这是一套作品,是一套由浅入深编著的书籍,全套书共分为三梯,分别是及门梯,登堂梯,以及入室梯。而在这三个梯段中,又各自分为六个级别, 这样阅读起来难度逐渐增加, 对于学习国学来说更加容易。
《国学梯级公开课6》的编著者是摩罗和杨帆。这两位作者都是江西都昌人,其中摩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招收文化战略专业和国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国学教育专业博士生。主要著作有《思想家:司马迁的新帽子》等。而杨帆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审。主要著作有《太阳的朗照:梁启超国民性研究文选》(合编)等。这次两位作者共同编著本作品,就是为了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学习国学,因此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在这本书中,共选取了几十篇比较冷门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是非常经典的,却也是比较冷门的,但是也是高考中容易出现的文章。作者在编著的时候按照由简入难的顺序编写,便于学习。在选文方面的特点非常明显,选取的文章也是比较适合读者学习的。大家都知道经史子集是国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文献的分类方法,里面的文章也是不同的范畴。这四部作品中,也是有难易程度的,而集部是相对来说最简单的,所以放在最前面,这样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在选取的文章时也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多是历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文章,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本书有着显著的特色,不仅选取经典的文章,而且这些主课文的后面还有注释,查阅起来很方便,除了注释之外,参考译文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可以对照学习。在文章后面的赏析与写作指导和延伸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思考与训练是考察读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这本书很适合读者们学习国学。
国学是我们的传统文学,学习传统国学是必要的,要想学国学,必须学会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记录方式,所以要了解古代文化就要学习文言文。除了在学校里学习文言文之外,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国学梯级公开课6》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关于国学的课本,书中选取了高考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文章,因此不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更加适合想要考试的学生。国学是一个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学习国学也要循序渐进,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来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可以事半功倍。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十):君子之道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知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君子不庄重那么就没法树立威信了,做学也不坚定。君子应信仰忠义与诚信。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往。有了过错则加以更改。”
《国学梯级公开课》及门梯第6级,囊括寓言、策论、散文、小说、传记、说明文、奏疏等文体,涉及经学、史学、画论、军事理论、历法等学科。收录了刘伯温、郑板桥、戴名世、吴承恩、孔子、孟子、左丘明、司马迁、梁启超、戚继光、张之洞、等名家经典。集部文章《有道之士杜五郎》写一个农民的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先轸自杀式冲锋》写尽人世无奈。副课文以故事为主,主要选自《宋史》、刘伯温《郁离子》、蒲松龄《聊斋志异》。备受中高考文言文阅读青睐的高频选文全面收录。
一、必须庄重
司对于德才兼备的君子来说,按照孔子德第一,艺第二的理念,如果不将“德”的庄重、厚实体现出来,那就不能体现德的威严,自己也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学术权威。 他的学习成果若不稳固,也会危害他所学的道德标准,并为人所轻视和怀疑。德既不存,艺则无依。所以君子之学不可浮躁于内,不可浮滑于外。
二、必须好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曾子这样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都要数次检查自己: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做到忠诚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恪守信用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
三、谋事必忠、处事必信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四、交往有度
初交友,择善为之。自己修养好了,可以泛交,学人所长。我们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交际,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五、知错就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肯定会有,肯定有会有迷惑颠倒的时候,这个没什么觉得羞耻。要怎么样?你能够改过,你知道过不改那才是羞耻;知道过,你肯改了,那你就是真正君子,善莫大焉。所以善,最大的善,就是你肯改过,善莫大焉。
孔子以思想言论传世,如天上日月,共同闪耀着儒家君子思想的睿智光芒,指引着中华民众将君子人格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使得中华大地处处散发出尊君子、敬君子、学君子、做君子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