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锦集
《国学梯级公开课5》是一本由摩罗 / 杨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一):国学经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知不觉已经学到《国学梯级公开课5》了,文章难度也增大了些,选取的文言文题材也很广泛。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文言文需要我静下心来,耐心读、看。
第一课《游庐山黄崖遇雨记》,这是一篇游记类的题材,在我印象中柳宗元是写这类文章的大家,他的《《永州八记》,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洒脱高远。而这一篇尤其非常精彩,写得惊心动魄,最后又化险为夷,有惊无险,让人身临其境之感。让我对游记类的文言文又有一种新的认识。
史部选文《古公迁国》《文王行仁》 《周公吐哺》,这三件大事在周族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事件,古公、文王、周公三人,也是周族能够崛起、能够德服天下的关键人物。对周族发展史和周文化的认识、研究,是学习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课。让我对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体会了曹操也有爱惜人才、礼贤下士的另一面。
开卷有益,读书是和众多有趣的灵魂一起交流的时刻,在他们的思想里旅行,聊以慰藉我这孤独的心灵。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二):学习语文,从本书开始
《国学梯级公开课》5 概括起来,本书有如下6个特征 1.语言性:文言文教材。 2.文化性:传统文化教材。 3.经典性:传统经典教材。 4.故事性:魅力教材。 5.写作性:写作教材。 6.梯级性:拾级而上教材。 本书专门从古典文学中选取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实行从近代到古代的逆行编法,由易而难,层层推近。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人对浩瀚文献的分类方法,名日四部。《国学梯级公开课》按照古人的分类方法(但也有所变通),引导习者一步步进入古人创造的传统文化堂奥,是最好的捷径。本编每级教材都按集、经、史、子顺序排列。主要板块的特点介绍如下: 【人物故事】介绍课文作者,还有重要人物。 【主课文】全书的核心,学习这些课文,就是触摸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译文】 【赏析与写作指导】 【延伸知识】 【副课文】 【思考与训练】 学习这本书,对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有西汉司马迁的《古公迁国》,古公的君王观。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驶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号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也有清朝袁枚的《游庐山黄崖》,游山玩水的恐怖经历,随着对文章的深入了解,我也是看的惊心动魄,特摘抄一段来和大家分享。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盘湖,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查无应者。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昼,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踯躅良久,犹临绝壑。”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三):文言之美
《国学梯级公开课5》本册收录了袁枚、戴名世、柳宗元、姚鼐、孔子、孟子、左丘明、司马迁、列子、解缙、黄宗羲等名家经典。包括了游记、传记、序言、小品文、寓言、等文体,涉及了经学、史学、养生、商道、军事等学科。 同前几册一样集部与子部大多选用明清风作品。集部可以看做是一部有近及远、逆向编选的文学选本。集部中先秦的诸子百家,汉以后凡是著书立说,阐发天地大道生奥义和治国谋略的著述,都归入子部。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把游山玩水的情节写的那么惊心动魄。最后有惊无险,真神笔也。《国学阶梯公开课》按照唐宋形成的“十三经”体系,从中节选合适的篇章作为经部课文。“十三经”在语言上的难易程度,差别甚大。本编基本上按照从易到难原则编选。史部选文最为特殊,每级5篇课文,其中3篇《史记》故事选段,1篇《资治通鉴》故事选段,1篇其他文章。先秦典籍都是经过汉代整理然后流传,故可说华夏书面语到汉代才最成熟和定型。《史记》正好是汉代最辉煌的作品,代表了汉语的成熟与定型。学好了《史记》,也就学好了古代汉语。子部中先秦的诸子百家,汉以后凡是著书立说,阐发天地大道生奥义和治国谋略的著述,都归入子部。 《国学梯级公开课》课文中大量的文学经典,和历史典故让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充实自身的知识,了解到一些道理。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说一个人要想担当治国平天下的大任,就必须“养勇”“养气”。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善于将七情六欲等生命能量,组织到特定理想、特定目标中,使之凝聚成爆发性势能。 正如作者想的那样一个年轻生命,虎虎有生气,七情六欲都很旺盛,其中包着巨大能量。如果此人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生命能量就会散,就会在功名利禄中日渐消耗而至于疲惫。如果此人有理想,有目标,这些能量就会围绕着理想和目标凝聚起来,形成大的势能,滚滚向前,不可阻挡,最后成就大业,造福千秋代,永垂宇宙八荒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四):文言文学习好帮手
过年在家又碰巧遇到特殊的情况不能出门,所以就在家里看一看书,学习一下。这一本国学体系公开课,对于喜欢古文或者想要学习的古文人士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读完了前4本,这已经是第5本了。当然这一套书其实是需要反复的阅读,反复学习的,单单一片从头到尾读下来,并不能了解的很细致,而需要慢慢的精读。 这本书是及门梯的第5级,难度也略有加深。同样的这本书是通过经史子集4个部分来分类的。全本书一共有20课课文。每一课课文都包括了原文,译文,赏析与写作指导,延伸知识以及副课文。这么多的板块合成了一刻,而每一课的复课文又是一篇古文,所以整本书一共有40篇古文。想要全部学习下来,还是要费一点时间和功夫的。这本书的集部与子部展示了明清若干名家的风采,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袁枚,而其他几位作者,我们陌生了一些。这套书给了我们自学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帮助,因为每一篇课文参考译文比较详尽,它的赏析与写作指导也非常简单易懂。只要有一些中学的文言文古文基础,相信学习起来难度不会太大。 我觉得这一次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1课袁枚所写的《游庐山黄崖遇雨记》。对于袁枚,我们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而他也是和当时纪晓岚齐名的作者。而这一篇游记是非常有意思。把它在牛庐山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写在了这篇游记里,并且还有庐山的一些雄伟壮丽的风景,都在这一天课文里面体现了出来。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书后面的副课文里,还有一篇苏轼所写的庐山游记,虽然没有义务,但是多读几遍,也可以大致了解,里面的内容也非常有意思。 总的来说,这一套书是非常适合一些文言文爱好者来阅读的。可以把它当做一种自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国学经典思想的传承。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也能体会到我国古典文学给我们带来的美与享受。文言文的魅力也在于此,简简单单的一些语句就能表达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更能体现出我国古代文人的高超的文学水平。只要是喜欢文言文或者是喜欢国学的朋友都能来读一读这本《国学梯级公开课》。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五):进步即动力
不知不觉的就看到了《国学梯级公开课》第五册,自我感觉文言文的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已经可以随便在网上搜一些明清时期的古文进行阅读了,虽然有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理解,但是经过检索词句也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除去可以读懂文意,对于我来说更大的进步是我不再畏惧文言文,看到文言文是想要阅读,而不是下意识的躲避,这就是学习的动力吧。
也是学到了第五册,我才意识到我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经史子集”是什么,之前只有一个浅显的印象,后来经过仔细研究本书的“使用说明”,查阅资料以及对于书内选文的归类总结发现,“经”指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比如本书中第六课《巧言令色,鲜矣仁》和第七课《听其言而观其行》都节选自《论语》,《论语》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就被归为“经”这一类国学文献。而“史”指的是“史书”,并且特指“正史”,本书第十一课《古公迁国》和第十二课《文王行仁》节选自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周本纪》,《史记》属于纪传体史书,因此这两篇课文归于“史”这一类国学文献。“子”指的是诸子百家著作,第十六课《圣人忧劳百姓》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第十七课《盗阴阳》节选自《列子•天瑞》,《淮南子》和《列子》是道家著作,传承道家学说,属于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因此属于“子”这一类国学文献。“集”则是指文集和诗词汇编,本书第一课《游庐山黄崖遇雨记》节选自《袁枚文选》,第二课《吴江两节妇传》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不论是文选,还是散文集,均属于文集,也就归属于“集”这一类国学文献。
将不同古文文献分门别类,之后进行分类学习,也是提升古文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本书中,就可以先学习“集”,想像一下袁枚在大雨中的窘迫和无助,感受一下崇明吴姓老人儿子们的孝顺;再学习“经”,看看孔子对巧言令色之人的批判以及对言行一致的重视,提出了“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要求;之后学习“史”,探索古公迁国的原因,感受古公仁政爱民的精神;最后学习“子部”,探索诸子百家不同的政治追求与治国思想。
让我们在古文中学习历史,面对国学。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六):学国学,读经典
读经典,塑心性。《国学梯级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套书共分为三个梯级,每个梯级6本书,共计18本,有简到难的层次让学生们更容易阅读理解古文。及门梯依旧分为集部,经部,史部,子部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为五篇主课文,一篇读课文,更有效的在学习过程中延伸更多的知识。第五本书收录了袁牧,戴名世,柳宗元,左丘明,孔子,孟子等名家的经典之作。以内容分类,配有文字注释和译文,欣赏解析和延伸阅读,相对来说更轻松些。
集部所选的五篇主课文多为清朝大家作品,以叙事为主讲述故事,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情怀。《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是清代袁牧所著,描述了一次出行游玩偶遇大雨的事情,原本平常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却感受到了颠簸,惊悸,恐惧。也在目睹高山峻岭后感受到雄伟壮观。一篇游记是一场冒险,在多数的游记中记载的是人文地理,而这篇游记带给我们除了震撼之外的感动。或许可以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清朝《吴江两节妇传》则是记录了一个故事,描述了明末清出年间风华正茂的两姐妹在丈夫反抗后遭遇的灾难,并终身奉献的大节,也痛诉了侵入者的残忍。《崇明老人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温暖而又感动的生活。作者并没有直白的教育我们孝道的意义,如何去执行孝道的义务,而是平淡的叙述了一个家庭子媳是如何赡养,照顾老人的,通过他们的日常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善良孝顺。
《经部》所选的文章依旧是孔孟之道。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次严厉的教育,一个人律己要真正的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成就大事业。而总是夸夸其谈却没有付诸任何行动的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孔子一生门徒千人,成名蟹七十二人,可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律己是非常重要的行为,言行合一才能有所成就。
《史部》所选的文章多为司马迁的作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司马迁塑造了一个光芒万丈,充满赤诚之心的周公形象,符合着历史文化中那个人的形象。
《子部》所选的课文多为常识课,是百姓生活中最为重视的农田制度。中国为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业制度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子部分文章有助于我们去熟悉不同朝代的农业经济。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七):第五课
国学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国人的欢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国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通过学习国学,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气质。
随着中国经济是发展,国力的提升,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也随之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再次兴盛起来,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数量在增多,各种国学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学其实关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兴盛衰败是和每一个中华儿女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会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对适用性的课程较为重视,而真正有益于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品德课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因此现代社会存在着道德滑坡和精神萎靡现象,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引导,在面对一些是非舆论无法判断究竟谁对谁错,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影响。因此,我们更需要找回被遗忘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绝不是复古,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符合时代发展,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利于青少年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传统文化,应当发展弘扬。
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国学的,应当是经过时间沉淀留下来的经典,是真正的精华。无论是诗词歌赋、戏曲小说还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名篇,它们所共同具备的特点是美的意境,婉转的情思,高雅的情趣等。这些作品中所写到的“仁义礼智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新时代有新内涵,它们作为一种典范值得后人去学习,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样,青少年通过了解国学,学习国学,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中国古代文人的高尚品格。
我们所了解的国学,大多是在语文课上,在学习文言文时,课本中所选录的文言作品,每一篇都是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不论是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还是文言文所传达的精神,都值得青少年细细品味加以学习内化吸收。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知识中,青少年还应当加强课外文言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源远流长的国学中汲取力量,长期的学习和积淀,对人生很有帮助。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八):国学文化学习进阶之旅五
经、史、子、集是对古文惯常的一种分类方法。“经部”多是经典典籍,类似四书五经等。“史部”从字义就能看出是关于历史的各类书籍。“子部”是关于诸子百家的各类著述。“集部”则是收录了各类文学作品。撇开那些宣扬君仁民善等大道理的文章,四部中我个人更爱子部。
摩罗、杨帆编著的这套国学梯级公开课丛书并没有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编著古文。而是将集部放在最先,子部放在最后。这也是出于大家对文言文理解难易程度的考虑。在我看来,集部虽说是各类文学作品,但毕竟也是文言文,相较于白话文来说,他直观的文学欣赏性对于不太熟悉文言文的读者来说还是打了大大地折扣的。子部相较集部而言,趣味性更高。
从选入国学梯级公开课丛书的文章来看。子部有阳明先生的心学、有戚继光将军操练兵将的理念、有宋应星先生对古代车的详尽说明。有忽思慧先生的关于食疗的理论基础。也有李时珍先生对于菊的习性药用的详细介绍。从哲学思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子部活生生就是百科全书的大汇总。
譬如宋应星先生关于车的描述,从车的外形,到车轮的说明,到车的载重量写得是相当的详尽。让我这个原本对古代车马一无所知的人,只是简单的通过一篇文章就有了深刻的映像。看着他的描写,仿佛一辆车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在我眼前安装出来,像自己在做手工般十分的有趣。
忽思慧先生的五味调五脏的文章也同样吸引我的注意。里面提到的养生之法的理论即使是放在现今也是相当流行的。他说保养之法,在于守正不偏,没有太过或不及的弊病。像吃饭忌过饱或过饿。不要因为一时贪恋口福而不顾必要的避忌,否则疾病就会悄然降临。
看看现在的人们,每天的日子都恍如过年,除了三餐还有零食,吃完零食还能有宵夜。日日夜夜的,我们的肠胃超负荷工作。糖尿病,高血压这种吃出来的病在我们周围可真不少见。
孩子们的食物也是如此。除开各类零食,营养品的品种繁多外。就说吃水果的方法,如今也是精细到一定程度。吃个苹果不光削皮,还去核,切块,用小叉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由于食物过于精细,牙齿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锻炼,大部分孩子的旧牙还未脱落,新牙却已萌出,最后不得不到医院拔掉,花钱不说还挨了痛。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了。
可见,古人的某些思想倒挺有前瞻性的,只是我们未懂其深意。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九):之乎者也,《国学梯级公开课5》正好就是能够吸引学习者主动去阅读的一本书
看过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应该会对下面这个情节印象深刻。
一次,乾隆皇帝要烧书,纪晓岚一心想阻止,一直在想要用什么办法好。反复思量后,他想到一个好点子,就跟乾隆讲了忽必烈的故事,并斗胆向乾隆请求:天饶一部,地饶一部,皇上您饶一部。
乾隆答应了,纪晓岚又问和珅:和大人,你不饶一部啊?
后来,纪晓岚有了挑选四部书的资格。乾隆问他挑的是什么书,他说:经史子集四部。
早在唐朝,“经、史、子、集”的书目架构就已经初步形成。
古代读书人把儒家经典在内的道德伦理类书籍都称为“经”,把各类历史著作都称为“史”,把诸子百家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书籍称为“子”,把名作家的作品收录在一本书中,称为“集”。
天下的书,没有不囊括在“经、史、子、集”中的,纪晓岚用自己的智慧力挽狂澜,拯救了大部分书籍的命运。
后来,纪晓岚等300多位学者共同编撰《四库全书》,耗时13年多才完工。
在摩罗和杨帆共同编著的《国学梯级公开课》这套丛书中,也借鉴了“经、史、子、集”的分类法,将每一类型的文章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确保读者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
同时,该系列书籍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因此,《国学梯级公开课5》自动把读者定位为掌握一定国学知识,已达到文言文4级水平的中级阶段,内容较前几本书相比,也更有深度。
作者的选择也更广泛。除了孔子、孟子、左思明、司马迁几个常驻作者,还新增了几个当时的文豪大咖,比如和纪晓岚齐名的袁枚,有“海内三大鸿儒”之称的黄宗羲,清朝“理学儒臣第一”的陆陇其等。
从“我以不贪为宝”的高风亮节的《左传》经典故事,到《史记》中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的典故,一边学习文言文,一边还能感受到古人的节操和情怀。
从洋洋洒洒,缕分细述地写出爬山的苦和趣的《游庐山黄崖遇雨记》,到时而行云流水写尽奥妙,时而尽藏风光留有余味的《石涧记》,纵然是游记,也都是在平常的小事中悟出了不寻常的道理,在普通的景色中写出了清奇的美景。
如果还读不过瘾,副课文还有相关的文章可供阅读,完全可以保证丰富的阅读量。
之乎者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如果能够增加学习中的乐趣,也就更能吸引学习者主动去阅读。《国学梯级公开课5》正好就是这样一本书,如果你有心深入研究古文,不妨从这本书开始看起。
《国学梯级公开课5》读后感(十):国学第五课: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其二)
上课。
上一节课说到,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
韩愈的《猫相乳说》与王猷定的《义虎记》构成动物主题,刘向的《人君之道》则体现了儒家致力于塑造君王、规范君王行为的良苦用心——“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就是儒家学者对君王品德的普遍要求。《邾文公迁都》回答了怎么祥才能算是一个好的君王——需要注意的是,近代以来对君王形象的描述,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展示了一个国家失去“国家意志”之后,是如何悲惨地任人宰割的——去除民族耻辱,维护民族光荣,是每个族群的渴望。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
在摩罗和杨帆共同编著的《国学梯级公开课》系列第5级中,集部与子部展示了明清多位名家的风采——袁枝、黄宗羲、解缙、姚雅、戴名世等人,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大作家,并且至今依然受到关注。袁枚的《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把游山玩水写得惊心动魄,最后又有惊无险,真神笔也;陆陇其的《崇明老人记》记述底层百姓孝敬老人故事,于世风有补救之效;忽思慧是元代宫廷厨师,于养生颇有研究,而饮食与养生,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国学梯级公开课》不但选编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也没有遗漏掉《饮膳正要》。
经部中的孔子言论大多平和温婉,孟子言论则锋芒毕露,在《率兽而食人》中大骂君王宁可疼爱畜生也不愿怜惜人民,声色俱厉,意在维护尧舜以来以民为本的道统也;选自《左传》的《我以不贪为宝》,讲述了宋人出于尊敬,要把一块上好的美玉送给子罕,身居六卿高位的子罕,虽然知道宋人赠玉并无权钱交易嫌疑,还是坚决辞谢了:“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在物欲横流的尘世和官场,一句“我以不贪为宝”,堪可洗心弘义。
史部选文着重突出了周文化的精神气质。《古公迁国》《文王行仁》《周公吐哺》,在周族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事件,其三人也是周族能够崛起并且德服天下的关键人物。周公制礼作乐,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成熟和稳定。尽管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衰败,但自秦汉以来,我们民族乃是靠周文化的遗风余绪维持到清末。而孔子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仔细研究、比较夏商周三代文化,郑重表示“吾从周”,因此,可以说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由此可见周文化在圣人心中多么崇高。所以,对于周族发展史和周文化的认识与研究,是学习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课。
副课文主要选自《明史》、顾炎武《日知录》、佚名《国初礼贤录》三书。《日知录》是读书笔记,属于知识性读物,《国初礼贤录》故事性很强,《明史》则既有大量知识也有大量故事,如果加上《志》和《表》,就堪称百科全书了。
好了,这一节课就先讨论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