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3 01:0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是一本由李芷怡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一):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让你抓狂?这里有几个小妙招

  Eva两岁了,越来越可爱懂事了,但也逐渐开始出现了一些让我觉得头疼棘手的问题,比如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说话词汇量变大了,但开始出现轻微口吃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存在已久,我着急焦虑,但始终没有摸索出合适的解决方案,直到遇到这本书《儿童敏感期的成长指南》。

  看完书之后,我发现,原来Eva所表现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因为她进入了敏感期。面对敏感期的孩子,父母只要懂得耐心引导,随着年龄的增加,问题就会慢慢消失。

  问题一:如何让你的孩子懂得分享?

  书中提到,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主权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只是知道“我的”这个概念,并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玩的现象。

  不愿分享,并非代表孩子自私,而是她进入了主权意识敏感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这时候的父母,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在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给孩子带上一两件他喜欢的玩具。当他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让他问问对方愿不愿意借给他玩,如果不愿意借,就问问对方愿不愿意和他换着玩。

  这个方法用在Eva身上就很管用。她很喜欢和邻居家小姐姐西西一起玩,但是每次西西来我家玩时,拿什么玩具,Eva都不让她拿,并会大声说:“这是我的!”每每这时,我就会对Eva说:“你想玩姐姐的玩具吗?那用你的玩具和姐姐换!”最后Eva就会勉勉强强同意。

  虽然方法管用,但也仍旧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耐心引导孩子,而不是过早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问题二:如何解决孩子轻微口吃的问题?

  Eva说话有些轻微口吃,家里人都很着急,会在她说话的时候纠正她。但是《儿童敏感期的成长指南》告诉我们,这个时候的孩子进入说话敏感期,出现轻微口吃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于恐慌。

  孩子说话口吃的时候,父母只需给予孩子微笑,并耐心倾听。但不要说“别着急,慢慢说”,这等于暗示孩子”你不会说话“。

  同时,还可以多和孩子一起说童谣,唱儿歌。总之,要让孩子觉得,说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所以,我们现在在家里对Eva说话的问题,都淡然处之。偶尔韩先森故意快速说话,都会被我劝阻。慢慢地,Eva能通过倾听、吸收、模仿父母的话语,积累正确的词语,说话口吃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除了这些问题,书中列举了孩子0-6岁会经历的各种敏感期,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指南。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育儿路上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多看看书籍,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二):序 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度过敏感期

  在一些认识我的父母看来,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教育孩子时具有很多“先天”优势:大学时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时读的是教育学,后来又自学NLP,还是一位幼儿园老师。

  我承认,这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教育儿子Jimmy和女儿Amy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而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担任老师的经历,也让我对教育学知识认识得更加深刻。

  但是,我认为,不懂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不能成为没有教育好孩子的理由。孩子天生有其内在的成长秩序,父母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孩子便能自行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阶段就是0―6岁阶段。孩子从对世界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探索和认识世界, 该是多么巨大的进步啊。

  由于对家庭教育感兴趣,我在去美国学习家庭教育之前,就开始接触敏感期相关的书籍。那时,我托人从国外买来蒙台梭利的著作仔细研读,第一次为儿童的内在力量所震撼, 为敏感期的行为感到惊讶。

  那时候,我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孩子在吃手时,父母会阻止,有时还会打一下孩子的小手,以示惩戒。这时,我就感觉很痛心:孩子吃手,是在锻炼嘴巴,同时也是通过嘴巴来认识手。不仅不应该阻止,反而应该得到支持才对。

  我对传统育儿观点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也是我在做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师后,又独自一人跑到美国学习和工作的原因之一。

  通过学习,我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比我认为的重要得多。 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智力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更让我惊讶的是,孩子在敏感期学到的一切,成人即使花上50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学好。可以说,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敏感期呢?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

  换句话说,在敏感期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 比如在手的敏感期,孩子会不断使用手,以发展手的能力。

  在敏感期里,当孩子想要发展一种能力时,我们就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给孩子提供便利,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这种能力。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敏感期;有的父母注意到了,反而在敏感期里成了孩子发展的最大阻碍。这对孩子来说,真是太残忍和不公平了。

  我同情不被父母理解的儿童,也希望自己能为儿童的成长做出一分努力。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投身于幼儿教育工作,在国内外蒙台梭利幼儿园工作的同时,还为父母提供咨询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认识到,很多青春期问题不断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敏感期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导致内在发展受到了阻碍,所以才会在青春期以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知道,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且努力反省自己,在改变自己不当教育方式的同时,努力修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却以为,如果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尤其是对0―6岁的孩子造成了伤害,父母以后不管如何努力,都很难让伤害留下的烙印消失。

  与其在伤害孩子后努力去弥补,不如一开始就给孩子爱和自由,让孩子在敏感期里努力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健康成长。

  为了帮助那些想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下长大的父母,我特地写了这本书。我相信,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父母在感到温馨快乐的同时,也一定能领会到敏感期教育的真谛,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衷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度过自己的敏感期, 每位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与孩子一同成长。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三):了解儿童生长规律,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

  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敏感期就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所谓“敏感期”指的是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由于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刺激,会在某一方面有超过其他方面的学习和成长速度,比如当孩子迎来手的敏感期,他会在这一阶段不断地练习使用自己的手,从而完善手的功能。每度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就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敏感期到底是怎么回事。作者是有着充分实践经验的幼教老师,她不仅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要干什么,也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要怎么做。 敏感期这个概念在儿童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由教育家蒙台梭利推t广的,按照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 的观察与研究,敏感期大体上可分为九种: 语言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 社会规范的敏感期 书写敏感期 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 作者在这九种敏感期的基础上又更细致地将敏感期分成了26种,虽然有些繁琐,但是在能帮助我们更加细致地观察孩子成长,了解孩子成长的方向,更加清楚地知道怎么帮助孩子成长。 在讲解的过程中,作者没有用干巴巴的教育理论来解释,而是用自己身边孩子的例子,给家长们在处理敏感期到来时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当孩子进入口的敏感期,喜欢吃手,玩具,和一切她感兴趣的事物时,家长应当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而不是急吼吼地制止孩子。如果担心卫生和安全,就把不安全的因素全都排除,尽量把家里的东西擦拭干净,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给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去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 敏感期只是对孩子生长过程的一种解读,到底应当如何养育我们的孩子,最终还是取决于父母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是照着书里的方法做就一定会收获一个完美的孩子的。管教孩子不难,难得是接纳孩子,顺应孩子发展特点,不以自己的经验去限制孩子。 比起教育孩子,我们做家长的,更应该好好教育自己。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8.1李芷怡 / 2019 /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四):小小孩子的敏感期,影响却是大大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你认为最重要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有的父母觉得上小学之后是重要的,尤其是初中、高中,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将来的升学,甚至成年之后的就业和社会地位。

  我们不否认上学后学习成绩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他的学习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美术家,他一定要对色彩有高度的敏感性;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数学家,他一定要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想让孩子成绩好,他必须要有好的专注力。

  孩子对色彩的敏感性,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专注力,其实在0~6岁时,都会有相应的敏感期与之对应,如果在敏感期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孩子的智力水平就会迅速发展,为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儿童教育学家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阶段就是0-6岁阶段。”

  她指出,孩子的敏感期比我们认为的要重要的多,孩子在敏感期学到的一切,成人即使花上50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学好。所以,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一)什么是敏感期呢?

  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指出,“敏感期是指0-6岁儿童在成长中,因内在成长的需要,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吸收环境中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并不断重复练习。”另外,她还写道:”儿童每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心智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这么看来,儿童的敏感期真的是非常重要。如果错过敏感期,将会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影响。

  (二)错过敏感期的狼孩

  在印度狼窝里,人们曾发现了2名由狼抚育起来的2个女孩,7岁的卡马拉和2岁的阿玛拉。

  2个孩子被发现后便送往孤儿院抚养,第二年,阿玛拉去世。

  卡马拉由美国传教士辛格专门负责教育,经过7年的教育,卡马拉仅仅学会了45个单词和简单的几句话,只能勉强直立行走,身上仍有许多狼的习性。

  后来卡马拉在16岁时去世,智商仅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通过狼孩的事情,李芷怡指出:“直立行走和说话并非人的本能,需要后天学习。由于卡马拉在0-6岁的关键期无法从环境中吸收人类的习性,导致被人类发现时不会说话,不会思考,不会直立行走。”

  (三)神奇的9大敏感期

  根据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婴幼儿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提出儿童敏感期,大体可以分为9种,这9种敏感期又与年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分别是:

  0-6岁:语言敏感期

  2-4岁:秩序敏感期

  0-6岁:感官敏感期

  1.5-4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0-6岁:动作敏感期

  2.5-6岁:社会规范的敏感期

  3.5-4.5岁:书写敏感期

  4.5-5.5岁:阅读敏感期

  6-9岁:文化敏感期

  在孩子敏感期到来时,会突然对相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开始进行探索和学习。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孩子突然开始对地上的小虫子或小石子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蹲着看上半天,那么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的敏感期便来了。

  在孩子敏感期时,家长需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并借助敏感期去建立今后成长的基石。

  (四)进一步细分的26个敏感期

  针对9大铭感器的交叉年龄特点,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根据年龄顺序又将其进行细分为26个敏感期,分别是:

  0-2岁半:视觉敏感期,听觉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行走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和渴望爱的敏感期,共7种敏感期。

  2岁半-3岁:自我意识的敏感期,空间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共5种敏感期。

  3岁-4岁:执拗的敏感期,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色彩的敏感期,人际交往敏感期,共4种敏感期。

  4岁-5岁:婚姻敏感期,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身份确认的敏感期,绘画和音乐的敏感期,情感敏感期,书写和阅读的敏感期,共6种敏感期。

  5岁-6岁:社会规范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文化敏感期,自然敏感期,共4种敏感期。

  根据年龄将敏感期进行细分后,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但是也要注意,敏感期不一定守时,可能会早来,也可能迟到,所以还需要家长多加留意,才能捕捉到适用于自己孩子的敏感期。

  (五)爱和自由,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的法宝

  一天早上,我送3岁的儿子去幼儿园,听见儿子的班主任和一个小朋友家长在交谈,班主任问家长:”欣欣(孩子的名字)在幼儿园完全不自己吃饭,就要求老师喂,不喂就不吃。在家里也这样吗?”只听见家长说,“她妈妈怕她把饭桌弄脏,所以吃饭都是一口一口喂的。”

  老师说:“孩子应该自己吃饭的时候,就需要给她创造环境去锻炼。如果她一直不自己吃饭,幼儿园这么多孩子,老师顾不过来的话,对孩子的身体也不会好。”那位家长不停点头称是,说回去一定多锻炼孩子吃饭。

  3岁的孩子,正常应该过了口腔和手的敏感期,如果在敏感期期间孩子对吃饭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怕把饭桌弄脏而不给孩子吃饭的自由,那么错过了敏感期,孩子对自己吃饭就不再感兴趣了。吃饭不好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不仅生长发育受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所以家长不能只图自己省事,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对于漫长的一生,孩子的敏感期真的是太短暂了,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需要家长去多学习和理解,给孩子尽量创造一个有爱和自由的空间,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五):孩子未来发展得怎么样,取决于如何度过0-6岁的敏感期

  公司聚会,带家属参加。同事王大姐的儿子是名十七八岁的帅哥,热情的同事都跑过去跟他打招呼。小伙子却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来一句话。憋急了才说出来一句:“我……我,今……今天,休……休息。”

  王大姐一脸无奈,解释说,她儿子哪都好,就是从小“口吃”的毛病改不了。原来,她儿子刚会说话时,一着急就结巴,旁边的人要么学他,要么笑话他,时间长了,她儿子的“口吃”也越发严重了。

  王大姐不知道,她儿子的“口吃”病是在语言敏感期形成的,要改起来肯定很难。如果她早些了解儿童敏感期的知识,这种情况或许就能很好地避免了。

  现在的父母比起王大姐来就幸福多了,因为留美早教育儿专家李芷怡出版了《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

  李芷怡曾在北上广任蒙台梭利幼儿园的高级教师指导,又到美国专门研究教育学。她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理念和经验。

  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李芷怡用100个真实案例,融合中西方育儿理念,告诉父母: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在敏感期能得到充分发展,智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快速提升,孩子的安全感会很强、很有自信。

  一、0-6岁的孩子要经历九大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时的一无所知,到很快会听、会说、会走、会观察、会交友……很多本领都在0-6岁期间快速练成。孩子为什么会学得这么快呢?就是因为孩子经历了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婴幼儿期间的某些阶段,因内在成长需要,对外在的刺激非常敏感,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来满足需要。

  蒙台梭利将0-6岁婴幼儿的敏感期大体分为九大类,即语言、秩序、感官、对细微事物感兴趣、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和文化敏感期。

  这九大敏感期涵盖了孩子的生存需求和未来的成长需要。孩子的某个敏感期没有得到重视,或者受到压抑,孩子就很难在这一方面得到锻炼和成长。

  大家都知道孩子有一个“可怕的两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叛逆,大人说东他往西,很执拗,让人很头疼。孩子这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如果父母在此时压制孩子,会让他的情绪得不到舒解,将把这一时期的问题带入青春期,造成下一阶段的叛逆。

  相反,孩子如果在敏感期能够得到有效引导,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比如训练孩子专注听一种声音、或者扩大视野,都有助于孩子练得耳聪目明。

  每一个敏感期都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需要父母认真对待。

  二、孩子的敏感期非常重要,父母必须把握好

  孩子在敏感期经历的一切,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人生发展。如果父母能够抓住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造成的伤害很难弥补。

  古代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5岁时,他的诗文做得特别好,周围人都啧啧称奇。他的父亲带着他四处见客,不让他学习,等到他十二三岁时就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伤仲永》的故事其实就是父母没有抓好他的阅读和文化敏感期,使他错过了最佳学习期。

  敏感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利用得好,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成长动力器和加速器。

  三、父母在孩子的敏感期应该怎么做

  认识到敏感期的重要性,父母就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敏感期并及时进入引导。

  1、仔细观察孩子进入敏感期的时间

  孩子进入敏感期不一定会有很明显的标志,更不一定有清晰的时间界线。一般情况下孩子进入自我敏感期是在2岁半到3岁之间,但也有的孩子会在2岁时就进入了自我敏感期,有的孩子则要拖到3岁以后。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判断孩子是否已经进入了敏感期。例如孩子突然喜欢观察小蚂蚁,表明孩子可能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孩子突然喜欢拿笔,可能是进入了绘画敏感期。

  判断出孩子到了某个敏感期,才能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成长空间。

  2、对孩子要给予无条件的爱

  孩子进入敏感期可能会有一些令成人不理解的举动,比如吃手、吃脚、挖洞、重复等等。此时父母的喝止除了让孩子感觉到受伤以外,还会疏远亲子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爱孩子,站在孩子一边,尤其是孩子处于0-3岁之间。孩子还处于懵懂状态,父母的爱就是他们的全部支撑。

  给孩子尊重和耐心,不管孩子做什么,都别轻易去否定就是父母给孩子的底气和力量。

  3、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

  孩子进入运动敏感期,会到处爬走;进入口腔敏感期,会抓到东西就往自己的嘴里塞。为了孩子的安全,有的父母会制止孩子、限制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敏感期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孩子想爬就给他一个爬的空间,把能伤害到孩子的物品都挪开。孩子喜欢啃东西,就给他放一些牙胶或者大的无毒的物品,让孩子去尝试。

  4、采取科学的方法进入引导

  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彩色的玩具、装饰彩色的房间,以为这样就能促进孩子的视觉发育。

  其实孩子在刚出生的头四个月,只对黑白色图案感兴趣。家长用这两种颜色的物体来吸引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视觉发育。在其他敏感期也一样,了解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会让孩子在敏感期成长得更顺利。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学习《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掌握0-6岁敏感期的成长规律,并依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可以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在心智、性格等方面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六):掌握9大儿童敏感期,轻松又高效地培养优秀孩子

模仿敏感期的娃,在模仿树懒_腾讯视频

  视频中是我2岁11个月的孩子,能说能玩能跳,他的日常带给我们很多欢乐。但是现阶段的他也同样带给我很多考验,比如动不动就大声哭闹,能够重复一百遍“不,我就要……”,并且总爱搬个小板凳,踩在上面再踮起脚尖打开衣柜抽屉,特别爱模仿我们的举动,最近就老翘着二郎腿……

  和同龄孩子的妈妈们聊天,最后就变成“吐槽大会”,总觉得当妈太不容易了,娃太难搞了。

  以前我也会吐槽,但是最近看了这本《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关于孩子的很多困惑都迎刃而解,重复说“不”是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不听话是“自我”的表现;站在板凳上开抽屉是空间敏感期,对带孔的东西感兴趣;爱模仿是因为到了模仿敏感期,会模仿身边人和看到的事物……

  原来孩子的成长会遵守一定的内在秩序,“到了某一特定的阶段,内心也会产生一种本能般的力量,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学习”,“父母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孩子便能自行发展”。

学以致用,和家人讲解敏感期的特征

  我们作为家长,最主要做的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行为多加观察,并能比较清晰地判断出孩子进入了某个敏感期,从而能够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孩子进入了口腔敏感期,总爱吃手、随手捡东西吃,那我们要保证孩子所接触的东西是安全的,另外可以给孩子买牙胶,让孩子顺利度过口腔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写到蒙台梭利提出9大敏感期,包括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的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作者根据这9大敏感期,又根据年龄段细分为26个敏感期,并结合100则具体事例为读者揭示了敏感期的特征和家长应该如何做。

9大敏感期细分为26个敏感期

  何为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在敏感期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的作者是李芷怡,大学本科心理学专业,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又自学NLP,曾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与长期的经验累积。《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胜在通俗易懂,一则则发生在作者和周边人身上的真实案例,创造了一种非常轻松的阅读体验。读者在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悔不当初等状态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孩子的成长敏感期,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全书。孩子还小的会掩卷而喜,心想还来得及;孩子已经超过6岁的,会不甘心地想,要不再生一个,不然这么好的知识学到手浪费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投入到家庭教育的学习阵列中,经常在和家长们沟通的时候,听到一些专业术语,比如敏感期。一位妈妈就曾经拉着我,推荐我带孩子去一家国际幼儿园试听,她说3-6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这时候让孩子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会比以后给孩子报英语补习班省力省钱。后来又听一位妈妈说起同样的话,原来她们都去这家国际幼儿园试听并报名了,抓住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让孩子学英语事半功倍,这是商家的说法,目的是招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提到,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是在0-2.5岁,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和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中都提到,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习得语言的基础。 另外,要增强亲子阅读,也是在孩子语言敏感期,家长需要力所能及做的事情。

  国际幼儿园可以将3-6岁说成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但是偷换概念说成语言敏感期,就是忽悠家长们了。

  作为家长,我们无证上岗,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容易,理解难”,《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理解了孩子,我们才能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让孩子在敏感期得到我们最大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孩子有了爱和理解,敏感期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挥,各方面能力得到飞速提升,成为更好的自己。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七):让妈妈崩溃的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期

  很多人应该听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敏感期”这个概念,敏感期为什么那么重要,敏感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到了敏感期家长该怎么办,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上几方面介绍敏感期的相关知识。 一、狼孩的事例告诉我们,错过敏感期后果很严重 1920年,在印度狼窝里发现了一个狼孩,取名叫卡玛拉,被发现时她已经8岁了,在狼窝里生活了8年。 对正常人来讲,8岁的孩子是个小学生,能说会道,能跑能跳,可8岁的狼孩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完全是一只狼的样子。 狼孩卡玛拉在美国传教士的静心扶养下,到了第二年学会了双膝行走,用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会叫“妈”。三年后,才学会站立,习惯穿衣服,才会摇头说不,到了第四年,她会摇摇摆摆走路。 8年后,卡玛拉去世,智商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直立行走、说话并不是人的本能,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而卡玛拉被发现时已经8岁,错过了发展这些能力最重要的阶段,那就是0-6岁敏感期。 在0-6岁期间有各种关键期,是大脑发育和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 当然,在现代社会,狼孩这种极端情况近乎消失,但作为父母,应该要多了解一些关于敏感期的知识,在敏感期时给予帮助而非阻碍。 敏感期是大自然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智力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敏感期积累的能力,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二、怎样辨别孩子到了敏感期,从孩子身上找到答案

  敏感期是什么?它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在敏感期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敏感期那么重要,那我怎么知道孩子到了敏感期呢?敏感期有哪几种?大多数家长跟我一样,都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或者教育学,没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但别慌,多观察孩子,孩子会用他的行为告诉你。看以下表现: 孩子总吃手,喜欢往嘴里塞东西,是手的敏感期和口腔敏感期到了; 孩子爱问词语的意思,是语言的敏感期到了; 孩子不愿意要不完整的东西,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到了。 孩子在特定的敏感期就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只要父母仔细观察,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即可。按照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敏感期大体可以分为九种: 1.语言敏感期(0-6岁) 2.秩序敏感期(2-4岁) 3.感官敏感期(0-6岁)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岁-4岁) 5.动作敏感期(0-6岁) 6.社会规范的敏感期(2.5-6岁)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9.文化敏感期(6-9岁) 孩子的成长就像种庄稼,需要一个过程。稻子会在恰当的时机长高、抽穗、饱满,不管种田人的心情多么急切,否则怎会有“揠苗助长”的笑话呢。我们要做的是守护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个敏感期。 三、正确应对敏感期,家长能做的有很多

  了解了这么多敏感期的知识,那么孩子到了敏感期,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这里,让我们先用视觉敏感期来举例。视觉是孩子最先发育的感官,可以说,刚出生的孩子就进入了视觉敏感期。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房间布置得五颜六色,期待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孩子的视觉发育,但其实对1个多月的孩子来说,应该从黑白相间、明暗反差很大的事物开始,会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演员林志颖就曾在微博上晒过他给双胞胎儿子自制黑白卡的内容,真是有爱又有科学知识的好爸爸。

  1-2月的孩子能感受黑与白的反差,在孩子醒的时候,拿出黑白卡片给他看,每次3-5分钟,一天3次,能很好地促进视力发育。这个阶段,不要总拉着窗帘,就算孩子白天睡觉,也应该让他充分感受光线。 再大一些,以宝宝Amy为例,3个月时会盯着东西看,会转动头部追随运动的物体,4个月时总是随意移动头部,到处乱看。这时,家长可以故意扔东西,通过声音吸引宝宝去追逐扔出去的东西。当然,东西要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 再长大一些,Amy会目测,会爬了,家长可以刻意把玩具或者别的孩子想要的东西放得远一点,让他自己去拿,可以让他更好地感知,感受物体的轮廓、色彩、距离、体积、深度知觉等。 1岁后,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稍精细的小东西,比如光盘、小镜子、小积木等,可以帮助孩子的视力训练。 等到了6岁,当孩子理解了物体大小、上下、内外、前后、远近等概念,拥有了和大人一样的视觉,视觉敏感期就顺利度过了。 再来看一个在terrible two 阶段经常会被提到的秩序敏感期,它大多发生在2.5-3岁,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阶段。 孩子会要求不能变化,第一次是怎么做的之后也必须怎么做,比如先脱裤子再脱衣服,一次都不能错,比如走楼梯他排第一个,每次都必须如此,万一搞错了就会大吵大闹。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孩子的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孩子认为,世界就是不变的,变化会让他感到恐惧,所以他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这时,家长该怎么做呢?请不要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你需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呵护孩子的内在秩序。只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才能化解孩子的“执拗”。 比如,走楼梯的例子,虽然有时候你真的心里很急,冲在了前面,但面对孩子的抗议,最好的方法就是马上慢下来,退到孩子的后面去,满足他排第一的秩序感。 给孩子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不因外界秩序感到不安,从而建立真正的秩序感,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陪伴孩子度过敏感期的过程,像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以上的知识来自于《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它像是一本通关秘籍,给予我们这个过程中专业的指导。它的作者是李芷怡,两个孩子的妈妈,曾任蒙台梭利幼儿园高级教师指导,是一位留美早教育儿专家。她积累了很多解决育儿问题的经验,写进了这本书中,希望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想要了解更多的敏感期知识,打开《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看看吧,这是一本决定孩子未来拥有何种人生的育儿圣经!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八):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碰!26个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你必须知道

  跟小区的宝妈们聊天时,经常会听到她们抱怨:我家孩子最近不知怎么了,特别粘我?我家孩子最近很烦人,总是要自己拿筷子吃饭,搞到满地都脏兮兮的?我家孩子最近总是动手打其他小朋友,头疼死了。

  你在育儿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呢?孩子的表现跟平时不太一样,搞不清楚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处理。

  别着急,弄清楚孩子处于哪个成长期,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儿童成长期敏感指南》这本书中,作者把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分为27个阶段,囊括了从出生到6岁的所有关键成长期,详细介绍了不同成长的孩子的特点及如何应对孩子在不同时期的行为习惯,可谓一书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愁。

  这本书是的作者是李芷怡,李芷怡老师早期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在纽约、洛杉矶、休斯顿、西雅图、匹兹堡等地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与治疗,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与长期的经验累积。

  什么是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呢?

  敏感期是指0~6岁儿童在成长中,以内在成长的需要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吸收环境中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并不断重复练习。每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敏感期是大自然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在敏感期出现时,如果我们能抓住,就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助力,让孩子迅速又自然的成长。

  在本书中,作者把孩子的成长期分为九大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的敏感期(2. 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了解孩子的9大敏感期,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孩子的敏感期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

  孩子总是抓起东西就往嘴里塞?

  女儿在从4个月开始,发现她无论抓起什么都忘嘴里塞,手边找不到东西咬的时候就咬自己的手。一开始我特别紧张,生怕她会拉肚子或者是养成吃手的习惯。每次都会武断的拿开她要吃的东西,却发现她吃手的频率反而更高了。然后,我马上调整方法,定期给她的玩具清洗、消毒,由着她去咬,去探索。几个月后发现她乱吃东西的习惯没有了,又开始了新技能的探索。

  现在想来,女儿乱吃东西正处于口腔敏感期。

  孩子是通过口腔来认识世界的,在口腔敏感期到来时,孩子会出现吃手、抓各种东西往嘴里送、咬身边的东西,甚至是咬人等行为。

  父母们切记这是正常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千万不要强加阻拦。

  什么?孩子居然说脏话。

  女儿二岁的时候,有次下班回来,居然听到她在说脏话,还一副笑嘻嘻的模样,我正想组织她,一旁的老公赶紧拦住我说:她都不知道自己说的脏话,你去批评她反而是提醒了她。我一想,确实有道理,她说了几次,发现得不到回应,自己觉得没意思,就去玩儿别的了。后来说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慢慢地,也就不说了。但是,我发现,这个时期是她语言表达能力变得最快的时期,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词语从她嘴里说出来,让我们觉得特别惊喜。

  女儿说脏话,但是表达能力又迅速增强,说明她正处于语言敏感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孩子喜欢重复别人的话,觉得这样做就像玩游戏,非常有趣,孩子变得爱骂人和爱说粗话,这其实是在验证语言的力量,孩子喜欢说悄悄话,抢着接电话,这些都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发现孩子说脏话,父母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只需按照正确的方式给予引导即可。

  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碰!

  女儿三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她有了强烈的物权意识。家里的布娃娃不肯让其他人碰,拿了玩具出去也不肯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甚至,在游乐场因为一块小小的积木动手打了另外一个比她还小的小朋友。

  女儿这种反常的行为,正是因为她处于秩序敏感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是:各人用各人的,坚持物品归各人所有。作为父母要明确孩子所处的时期,问清原因,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予适当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建立真正的秩序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详细列举了26个不同敏感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应对办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如果想要了解其他敏感期,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吧。

  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度过敏感期

  每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敏感期,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敏感期也是学习期,不能随意干涉孩子,要提供学习条件,但是敏感期从不守时,父母只能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确定孩子是否进入某一敏感器是否需要帮助。

  在敏感期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同时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长。

  这是一本全面、深入解读儿童敏感期的原创实践教育书,以真实的案例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解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妈妈的美式家教策略,直击中美先进教育精髓,手把手地帮助家长解决令人抓狂的育儿问题,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敏感期,释放其内在蓬勃的生命力。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准确把握孩子成长的敏感期,配合正确的引导,让父母们轻松育儿!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0到2岁半是孩子这6项能力的发展关键期

  印度有一个著名的“狼孩”故事,“狼孩”顾名思义就是由狼养大的孩子。在印度的狼孩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孩子叫卡马拉。卡马拉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8岁左右了,之后被带入孤儿院抚养,并由一位美国著名的传教士专门教育。 但让人震惊的是,卡马拉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教育后,却仅仅只学会了45个词,而且也依然不能做到顺畅地直立行走。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比如行走能力,语言能力等等,并不是天生使然,都是后天习得的,而且都有关键期。一旦错过关键期太长时间,再想发展这些能力便难如登天。 所以这个狼孩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我们培养孩子各项能力的时候,抓住关键期非常重要。 简单地来说,在一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去发展它,那么结果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错过了关键期,轻则事倍功半,重则无可补救。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抓住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当然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普通的宝爸宝妈们可能并不懂,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人士写的书籍来学习。 比如,家庭教育专家李芷怡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通过看这本书,我们能知道,0到2岁半是孩子以下6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或说关键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去培养好孩子的这6项能力,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视觉发展关键期到来的时间:孩子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他们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到来了。可能有人会说,视觉还需要锻炼吗?只要孩子的眼睛没有问题,都一样看得到吧? 按常理来说,或许是如此。但事实上,视觉的能力也是需要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提高,要不然为什么同样差不多大的孩子,有的孩子耳聪目明,而有的孩子面对外界各种情况时,反应却比较迟钝呢。 在孩子视觉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该如何做? 作为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视觉能力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有视觉刺激效果的环境: ①多给孩子找一些黑白相间,以及明暗反差比较大的东西。比如黑白象棋,黑白相间的衣服,以及一些黑白相间的绘画图片。 ②多提供一些形状各异的玩具,因为这些东西能够更大地吸引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到他的眼球。根据“用进废退”的道理,孩子通过更多地使用眼睛,视觉能力自然更好了。 二,听觉发展的关键期 听觉发展关键期到来的时间:其实孩子的听觉在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发展了。现实中,我们看到,婴儿出生后,一般被妈妈抱着会更有安全感。因为当他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听的最多的就是妈妈的声音,所以妈妈的声音也是他们最熟悉的。不过孩子听觉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还是在0到2岁半之间。 在孩子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该如何做? ①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能够发声的玩具,这样更能刺激他们的听觉。比如拨浪鼓,还有一捏就会发声的小黄鸭,以及一些能说话的玩具娃娃等等。只要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是比较轻柔、动听的,都可以。同时要把这些声音交替着给孩子听,要不然一直听一种声音,孩子会厌烦,注意力也就不会再被那些声音所吸引了。 ②我们要学会用“妈妈腔”和孩子说话。学会妈妈腔其实也很简单,第一:和孩子说话的语言是清晰明了的。也就是我们吐词要比较清晰,且要尽量用非常易懂的词语。第二:简短。我们在和孩子说话时,尽量用短句子去说。这就像我们刚学英语的时候,如果他人说比较简短的句子,我们则更容易听懂是一个道理。第三:缓慢。第四,重复。把要说的句子多重复几遍,孩子更容易听懂。 三:口腔发展的关键期 口腔发展关键期到来的标志:当我们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喜欢吃手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口腔发展的关键期到了。 在孩子口腔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该如何做? 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时期都喜欢吃自己的小手。这个时候,父母因为担心卫生问题,可能会阻止,但这样的做法是错的。事实上,吃手是孩子在练习使用自己的牙齿和舌头,进而发展他口腔的能力。所以,当发现孩子吃手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去阻止。 另外,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干净卫生的东西专门给孩子咬,而且最好分别是一些材质形状各异的物品。 四,手发展的关键期 手发展的关键期到来的标志:如果在家中,你发现孩子突然喜欢捏起一些细小的东西了,或者给他们吃的比较软的东西,他们喜欢先捏一捏再吃时,这都是孩子手发展的关键期到来。 在孩子手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该如何做? 我们可以收拾出比较大的一个活动空间,并消除安全隐患,然后在里面放多的一些可以玩的东西。让孩子想捏就捏,想抓就抓。我们也可以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一些需要频繁用手的游戏,比如带孩子一起去玩沙子和水。 五: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行走能力发展关键期到来的标志:当孩子已经不喜欢一直躺着,而是尝试着坐着,然后到喜欢在地上爬,喜欢站立,直到慢慢尝试走路时,就是他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在孩子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该如何做? 当孩子开始想自己走路的时候,很多大人喜欢给孩子买学步车,来帮助孩子走路。而且大多孩子刚开始坐上学步车时,也的确很高兴,因为他不用大人抱着,就可以随意去很多地方了。 所以在孩子学走路时期,学步车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不错的辅助工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作者李芷怡指出,学步车对孩子学习走路没有帮助,反而有很大的害处。因为孩子在用学步车走路时,控制自己走路时身体重心的任务就转移给学步车了,而他自己并没有付出努力,这样也不利于他行走能力的进步。 所以说,在教孩子行走的过程上,我们更多需要亲力亲为。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更大的行走空间,同时多带孩子去室外走走。因为室外活动范围更大,而且室外的世界对孩子而言更加新奇,孩子自然更愿意更多地行走,去探索这一切。 并且,当孩子走路已经比较稳了,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去走一些凹凸不平的路,没那么陡的阶梯,以及上下坡的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走路时,更好地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当然我们大人一定要在孩子旁边保护着。 六: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期到来的标志:当孩子开始像唱歌,经常喜欢发出一些我们听不懂的声音,诸如:嗯、啊等等时,其实就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已经慢慢来了。当然到了孩子已经会说话后,他可能会喜欢模仿大人说话,也喜欢不断重复地说一些话。以及再到后来还很喜欢在我们耳边跟我们说悄悄话时,这些都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表现。 在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该如何做?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和孩子对话,并且语气要缓慢,语言一定要简短明了。这样孩子更容易模仿,从而学会一些新的词语或者句子。同时他也更能听懂,才能有兴趣继续与你的对话。 同时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不断地对话的游戏。比如用玩具手机打电话的游戏,我们可以假装和孩子打电话,然后勾起孩子主动和我们对话的欲望。 另外,在这个时期,孩子有时候可能会突然喜欢骂人了。我们也不要太过大惊小怪,其实孩子并没有恶意,他可以只是在验证语言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无视他,让他觉得骂人的语言并没有特别的威力,他可能就不会再骂人了。如果孩子依然骂人,我们需要再耐心得进行引导和纠正。 总之,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意识才刚刚开始发展,所以这个时期,他们的行为表现,各种能力的习得绝大程度是依赖于父母。而要想真正教育培养好孩子,靠传统的经验,或者顺其自然,肯定比较难达到理想效果。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来获得一些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就比如读了《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我们就能懂得孩子0到2岁半期间,以上6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从而去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全文/完)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十):孩子被欺负时,聪明妈妈这样做,孩子学会解决社交问题

  那天带孩子去KFC吃东西,忽然耳边响起一阵嘈杂的声音,回头一看,是两个家长在吵架,原因是两个孩子打架,其中一个比较厉害点,把另一个孩子打了,孩子的妈妈看见又气又心疼,直接过去把另一个孩子揍了一顿,把孩子打得挂彩了,孩子被打时家长不在身边,后来看见孩子被打了,气不过就和对方妈妈吵了起来。

  本来只是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一下子就升级为成年人之间的战争。那个妈妈嘴里一直念叨着,你家孩子打了我家孩子,我家孩子打不过,我就要替他出气,看把我儿子打成什么样了。

  孩子被欺负后,很多家长要么教孩子打回去,要么站出来替孩子出气,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关键时期,影响了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情况。

  其实,孩子们之间因为玩具或者其他事情闹出的矛盾,正是培养孩子在社交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矛盾,孩子会学到一些处理方式,退让或以牙还牙,亦或是和平解决。正如《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说: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人际交往敏感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发展情况。

  这本书的作者是留美早教育儿专家李芷怡,她早期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又去美国进修教育学,从事教师培训工作,有丰富的育儿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累积。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涵盖了0-6岁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的表现情况,以及家长该怎么配合。比如在社交敏感期内孩子有3种表现形式,家长要这样配合。

来源网络

  1、孩子吃亏时

  谦宝小时候会带一些绘本去学校,放学回家后,有时绘本就找不到了,书包里会多出一张贴画。

  我心理就会不舒服,我家傻儿子尽然拿一本经典绘本换了一张5毛钱的贴画,太吃亏了。当时我就告诉他,第二天一定要给我拿回来。谦宝很为难,但第二天还是给拿了回来。

  孩子3—4岁时,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当孩子换回价值不等的玩具时,很多家长会和我一样,当觉得孩子吃亏了。其实,孩子在刚开始社交时没有什么物价概念,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好玩和不好玩的概念。孩子只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交朋友。当孩子渐渐地了解物品的价值后,就会对社交有新的认识。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家东西太贵重。比如说像《羚羊木雕》中那个羚羊,价值昂贵,那就要提前和孩子声明,家里的这些东西是不可以交换的,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可以交换。

来源网络

  2、孩子抢东西时

  记得有一次带谦宝去游乐场玩,有个小朋友堵住滑梯的入口,不允许别的小朋友进去玩。因为他长得比较壮,所以别的小朋友吓得都不敢进去玩,只能在滑梯外面羡慕的看着他一个人玩。而这个孩子的妈妈就在一边坐着玩手机,全程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

  孩子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别人讨厌他、惧怕他,没有人和他做朋友。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希望自己被人喜欢的,可惜他不知道是自己的行为推开了想和他玩的小朋友。

  有一些孩子会抢别人的玩具,会霸占公共玩具,这都是因为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导致的。我们不能放任孩子,需要让孩子知道,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以及公共的设施每个孩子都可以玩,不能霸占的道理。当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深一些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来源网络

  3、孩子被欺负时

  傍晚,妈妈带着果儿去公园玩,担心他出去没玩具玩会闹,就带了一辆扭扭车。刚开始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挺好的,有个小朋友和果儿坐在在扭扭车上,在公园广场上追逐。后来有个小孩看见他们玩的很开心,就非要骑果儿的扭扭车,果儿不同意,他一把把果儿推开,自己坐上了扭扭车。果儿眼看着自己的车被别人骑走了,气得抓狂,一边跺脚,一边喊妈妈帮忙。

  妈妈见状,上去就把小男孩推开,告诉他不能抢别人的玩具,小男孩悻悻地走开了。

  看见孩子被欺负,我们总是像母鸡护小鸡一样赶紧冲出去,一心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可却让孩子失去了争取自己的权益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用其他方法解决,比如书上有个小孩的小桶被别人抢走后,他说:“你一定是觉得我的小桶很好看,所以想用我的小桶玩。这样吧,我们交换吧,你可以用我的小桶,但要把你的小桶给我玩一会。”鼓励孩子用以牙还牙外的其他方法解决问题,不仅可以避免矛盾升级还能让孩子收获友谊。如果孩子实在要不回来,我们再出手。

  另外特别要说的是,身为父母我们总是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但在孩子的社交敏感期内,我们一定要旁观,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实在解决不了,我们再出手。

  这本《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不仅说了社交敏感期,而是涵盖了儿童成长中的语言敏感期、视觉敏感期、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关键时期,抓住儿童敏感期,能让孩子的心智和性格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儿童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在学习的关键期未能获得某些实践经历,相关突触就会萎缩,简言之,突触的发展也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常理。错过了关键期的孩子尽管也能学会用那些技能,但要付出成倍的汗水和艰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