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元老院的生与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元老院的生与死》读后感锦集

2021-02-23 03:5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元老院的生与死》读后感锦集

  《元老院的生与死》是一本由陆纪鸿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2019-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老院的生与死》精选点评:

  ●古罗马作为欧洲文明的起源 以及人类政治文明的摇篮,各种学术研究丰富多彩,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政治人物的命运,城邦制度的演变为线索,事件情节,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带领读者走入书中人物的各种命运之中,欲罢不能。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政治方面的,精彩读物。

  ●作者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可见其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创作功底。书中叙述详实,将古罗马的兴衰故事描写的生动有趣。这确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了解古罗马的书,值得一读。

  ●用了几星期,断断续续看完此书,感觉不错,有点侦探小的韵味,且书中有夹杂着作者独自的观点,很有意思,但也容易引起非议。不管怎么说,此书值得一读

  ●对罗马共和时期人物的历史评价与同类书籍中的评价差异较大,观点较独特,但对马略的评价似乎有点过,马略的成绩一笔带过,而其性格中的缺陷则不惜笔墨,这样的描述显然有失中肯,也易误导。

  ●一本适合中国人阅读的罗马史,值得一读。

  ● 本书值得一读,尤其是对想了解罗马、欧美历史的人来说。 近年来,各出版社也出了不少介绍古罗马的译作。但这些译作的写作对象主要是有一定的古罗马史常识基础的外国读者群体。因此,很多作者眼中无需解释的常识问题往往成了中国读者的阅读障碍,如有些外国历史上的掌故,外国作者一般不会着墨细写,但中国读者却又未必了解。作为中国学者, 作者十分了解国人的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而,阅读过程十分令人酣畅,欲罢不能,可称得上社会科学类书中的通俗小说。最感意外的收获是,阅读后,令自己曾在阅读罗马、欧美史与小说时存留的不解与疑惑,常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感。

  ●这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既无据高临下的说教,也无自以为是的学术名词,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而最令人惊讶的是,此书还不乏学术的深度。在一本通俗作品中,能如此平衡学术与通俗这两者关系,实在难能可贵,此外,故事新颖生动,叙论恰到好处。确实是本极好的古罗马史启蒙读物。

  ●既有学术深度,又妙趣横生,可读性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古罗马历史的好书。

  ●写得很有水平。文字 妙趣横生 历史知识丰富 适合对罗马历史的入门

  ●过去总想了解罗马史,前前后后也算读了多本有关古罗马的译作,古罗马的名人名事也了解了不少,但古罗马中的一个极重要知识点,平民和贵族究竟是怎么回事,各类译作,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回避不谈,且各种说法,矛盾重重,却始终找不到较为可信的答案,至于其它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前段时间,朋友推荐此书。读后,感觉确实不错,很多原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也正因如此,原来碎片化的知识成了一幅完整的图案。 这确实是本学习罗马史的优秀通俗读物。凡对古罗马缺少基础常识的读者,均可将此书作为了解古罗马的入门图书。

  《元老院的生与死》读后感(一):甜品书一枚

  这书标题和封皮挺看似挺严肃的,内容倒完全不是那回事,算是罗马史入门书。读完感觉作者对罗马这段历史的看法比较独特另类,和正统的罗马史观判然有别,不是本家的关系吧,倒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思路。野史的味道是浓了点,优点就是读起来更流畅明晰了。

  惊喜的是把王政时期那堆人物给写进去了,虽然冷门了点,也算是把元老院的历史给追根溯源了,平民和贵族那段相爱相杀的拉锯战真是x了狗了,都这么能搞事怎么不上天呢。失望的是既然是写史事,有些细节还不够全,感觉后半部有些匆忙了,居然写到凯撒遇刺就这么强行结束了(凯撒即世界?这让基督怎么想)。直接导致屋大维玩弄元老院这么带感的大事件虚空存在。这会儿共和国还没嗝屁呢,何况是元老院,元老院是不会死的,这辈子(共和国时期)都是不会死的,衰落也是相对的。即便到罗马帝国时期,元老院还是很有实力的,要不然尼禄在位时还搞那么多小动作干嘛。再往后推的话真正衰亡的节点也应是三世纪危机军人干政那会儿,想来元老院的命运其实还是和整个罗马历史的兴衰绑定的,局限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还是太保守太狭义了。不过历史这东西,谈着谈着就玄学了,真较真写还不得十卷八卷才能搞定。

  这书怎么说呢,通读完后也说不上来什么感觉,既不正经,也不流俗,像是餐前甜点,有点想法,有点意思。

  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玩p社罗马前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了。

  《元老院的生与死》读后感(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元老院的生与死》是本很特别的书,它被三联书店定义为通俗读物,从表面看,此定义一点没错,它拥有通俗读物的所有要素。

  该书没有令人乏味的学术语言,它似乎只是在讲一个长达700多年的故事,从罗慕路斯一出场即被元老们暗杀到凯撒被元老暗杀,画了一个圆,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

  该书象一本探案集,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一个又一个扑塑迷离的上古时期案例,它的叙事手法与探案集十分相似,设置众多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最后逐步还原一个一个案例背后的事实真相,所有的这一切,使读者在获得理性判断与思考的同时感受阅读快感。

  但它与探案集又完全不同,探案集的叙事重点在于探案,在于揭示案件的本身,案情讲完,谜底解开,事情也就结束了。而该书揭示发人深省的案例并不是该书叙事的重点。

  在该书作者看来,如果将这样的案例仅仅作为社会花絮看待,那么,即便精彩纷呈,最多无非是可资茶余饭后的笑谈,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因此,该书作者将他的叙事重点或者说关注重点落在导致该案件的社会本身之上。

  阅读此书很容易发现,该书作者试图揭示的是:各不相同的案件不仅是社会行动、社会变革的一个极为重要起点,它更是社会运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环节。

  其次,该书又象本经典战争大全,它叙述了700多年间的一场又一场残酷无比的战争,但它又与普通的战争大全不同,普通的战争大全均以描写战争场景为主,战争细节、战争策略以及战争结局等要素往往是战争大全着墨最多的地方。

  该书同样也讲述这些战争要素,但它讲述的大前提是,这些要素是否关乎战争的总体进程或者说是否关乎战后的社会形态,如果与战争的总体进程或战后社会形态关系不大,那么,即便那些战争细节很精彩,也可能被忽略不计,或一笔带过。

  说到底,该书讲述战争的重点与讲述案例的重点是一样的,不外乎是引发战争的起因以及战争结局导致的社会后果。

  该书作者力求论证,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都不是社会事件的简单叠加,而任何一场战争或者一个案例,都不可能只是一个又一个彼此孤立的事件,它必然是一个社会的综合反应,也必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互联系,彼此影响,最终与社会事件形成一个因果链。

  古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就是这样滚动前进、延绵不断。

  这种因果驱动历史的整体发展,在该书中表现得异常突出,也可说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其实在阅读该书的目录中即可看出一些端睨。

  以通俗的语言,以特殊的写作构架,这是该书的写作特点,或许,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通俗的方式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罗马共和国,并获得某种启示。

  经过这样一番比较与分析,如该书的叙事方式与内容也仅限于此,那么,三联将其归类为通俗读物应该没错。

  然而,该书与现在流行的通俗读物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现在不少学者都在玩所谓的通俗套路,并美其名曰接地气。这些所谓通俗读本,大多数属于那种文字口语化,另加一些痞子气语言,然后再将各种有趣的历史桥段凑合在一起,这就成了所谓“通俗化”。

  该书作者显然无意采用这样的通俗套路,通观全书,该书作者明显是想独辟蹊径。

  该书作者在自序中口口声声,写作此书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一个非罗马史专业的人对罗马这样特定的历史产生兴趣,甚至进一步思考,这就足够了。

  但仔细考察该书,这本书似乎并非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的那样简单,该书的各章各节都有意无意地掺杂着一些学术争论的内容。或许是为了方便理解,作者将其变成了单一的观点。

  在序幕中,王与元老的起源,冲突的本质,在看似不经意的几笔之间,已将因果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简单明了,似乎罗马王政时代本身就是如此。

  在第一部分:元老院的崛起中,平民与贵族的冲突,这本是学术书中的难点,大多数的罗马书籍,对于这段历史,可回避则回避,实在回避不了,也是潦潦数笔,或一笔带过。

  可这样一来,一般的读者根本就搞不清罗马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甚至于简单地将贵族等同于富人,而平民等同于穷人,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与冲突则成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冲突,成了阶层斗争,一切都趋于简单化。

  但该书不露痕迹地梳理了这两者的关系,将学界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变成了极易理解的故事。至于一些明显有误的史料,作者既不是简单地斥之没有依据或别有用心的胡说,直接弃之不用,也不是人云亦云,直搬照抄,而是层层推导,探求事实真相。

  在该书中,此类推导颇多。

  自然,谁也不能说作者推导的结论就是最终结论,但至少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诚如作者所言,如能引发读者对这段特定历史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至于如何看待这本书?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经意间想到了苏轼《题西林壁》那首诗中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或许,这两句诗文就是对这本书的最好评价。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形态。欣赏也罢,消遣也罢,获得启示也罢,不管怎样,或多或少都能有所获。

  《元老院的生与死》读后感(三):西方古典史学的中国化

  中国学者不擅长撰写西方史,更不擅长将西方史料转化成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似乎已成定论。

  如以一个国家大型图书馆为考察对象,中国学者写的中国史,汗牛充栋,而中国学者原创的西方史学通俗作品则寥寥可数,充斥书架的基本是舶来品。

  这种尴尬现状,长期以来一直为国人所诟病。

  有学者曾在媒体上直言: “当下出版市场上,由专业历史学者撰写的通俗历史读物,一直颇受读者欢迎。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这类书籍的作者大部分是外国人,从前几年畅销的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丛书,到近些年国内甲骨文工作室策划的一系列世界史书目,都能说明这个问题。无论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学者多数缺乏面向大众的写作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北京晚报)”

  这样的断言固然让人无奈、令人沮丧,但对中国学者而言,杀伤力最大还是,中国学者缺乏撰写西方史学作品的能力已然成了国人的一种惯性思维。

  四月上旬,上海三联书店推出新作《元老院的生与死》,三联书店在其推介词中称,“本书是由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罗马元老院兴衰史,是一部让普通读者了解古罗马历史的优秀的通俗读物。”

  这短短两句话,无非包含了这两层含意,一是此类型是国人首创,二是此书值得普罗大众一读。

  这是难得的推介词。

  可令人倍感诧异的是,图书刚上架,国人尚未翻阅该书,即有读者放言,此书为国人撰写,内容可想而知。

  显然,这样的放言是受了社会总体认知的影响。其实,这也足以证明,时下不相信中国学者能写出上乘作品已成了国人的一种下意识。

  面对这样一种市场环境,无论是沮丧还是激愤,抑或是担忧,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图书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真正务实做法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学者的作品还是能创造价值的。

  《元老院的生与死》是不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三联书店的推介词几分实?几分虚?

  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当下的图书市场中,撰写西方史学普及读物的主力军显然是西方学者,因此,中国学者的作品与之比较才有实际意义。如若关起门来自我比较,即便得出上佳结论,那也只能说是夜郎自大、自我意淫。

  《元老院的生与死》一书是否经得起这样的比较?是否有类似海外优秀作品的长处?

  一、通俗性比较

  去年年底,后浪出版公司推出了一本类似题材的图书《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这是一部在美国获得多个奖项的畅销书。该书逻辑清晰,内含丰富,是本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但作者预定的读者对象是对罗马基础知识有些许了解的读者,如该书序言在开篇第一页中就谈到:“公元前44年,尤里乌斯·凯撒在被罗马人称作“3月望日”的那天遇刺,此事为后来的刺杀暴君行动提供了模板。有时还提供了不甚合适的理由。”

  徜若一个读者对凯撒被刺这样的事件都一无所知,那么该书作者的这一段话就成了没头没脑的论述,自然也谈不上引起共鸣与联想。

  在中国,知道古罗马有个凯撒,但不知道凯撒被刺故事,更搞不清楚罗马元老院为何物的人数不胜数。而最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人中又有相当一批人,他们既渴望了解西方世界,进而理解西方世界,可他们又不愿意去阅读稍有深度的通俗读物,那怕通俗读物中仅仅带有 “某某史”这样的字眼,他们都会感到过于学术化,并敬而远之。

  这批人的心态极矛盾的,既渴求知识,但又不愿与学术沾边,更不愿被灌输知识。然而,他们却真心诚意地期待图书市场出现适合于他们的通俗读物,只不过他们所期待的这种所谓 “通俗读物”,说白了是种启蒙读物,也即用最直白、最浅显的语言解说一切复杂的、古老的事物,否则即与他们心中的“通俗”无关。

  或许《元老院的生与死》的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观《元老院的生与死》全书,不难发现,该书作者力求向普罗大众内心深处定义的“通俗”靠拢,竭尽可能消灭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的知识盲点,而其采用的方式则是尽可能不露痕迹。

  如《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书封面上印有“SPQR”四个字母,以及该书正文第一章第一节小标题中出现的“SPQR:公元前63年”,这样的四个字母,对于西方人或者对稍有罗马史基础的人而言,这四个字母无非是“元老与罗马人民”几个字的拉丁文缩写,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从井盖到垃圾箱,到处都刻有这样的缩写字样,这是阅读罗马史的常识。

  但这四个字母,在《元老院的生与死》的作者看来,这就是中国普罗大众的知识盲点,必须启蒙。如何启蒙?该书作者不象一些畅销书作者那样,只是在“SPQR”四个字母的边上或底下粗暴地打一个小贴士,上面写着“SPQR”即“元老与罗马人民”八个字的拉丁文缩写。或许,该书作者认为,这样做等于将通俗作品教课书化。逻辑通顺了,读者的阅读障碍也消失了,但通俗性同样也丢失了。该书作者的作法是将这些可能的知识盲点融入整体文字体系当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消化这些知识点。

  《元老院的生与死》一书是这样介绍“SPQR”这四个字母的。

  “在推翻小塔克文政权之后,元老院就对外公布,新政权所建立的国家名称是罗马共和国,而罗马共和国的含义就是‘元老和罗马人民’,它的拉丁文缩写即“SPQR”。元老的概念是一目了然的,但谁是‘人民’?‘人民’是不是等同于所有居住在罗马,除奴隶身份之外的所有居住者?”

  不难看出,该书作者在不露痕迹地介绍“SPQR”后,又悄无声息地推出了一个新概念“人民”。

  或许,这就是该书作者的启蒙手段。

  二、整体性比较

  如考察翻译市场,涉及罗马共和国的优秀通俗读物共有三部,第一部是2011引进的《罗马人故事》;第二部是2015年引进的《卢比孔河》,第三部则是去年才引进的《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如从叙事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三部作品中,后两部作品只是讲述了罗马的片断故事,如《卢比孔河》,该书的切入点为凯撒违反元老院禁令,越过卢比孔河的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然后以小说叙事法,倒叙凯撒违反禁令的前因与后果,最终将罗马史上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历史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无疑,这是部可读性极强的作品。至于《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书,它叙事的时间段比《卢比孔河》长很多,它的叙事特点有点类似易中天的品三国,叙议结合,精彩纷呈,如稍有罗马史常识的读者,阅读过后定会回味无穷,而最早引进的《罗马人故事》,它对罗马史实的描述是最详实的,该书叙事时间是从王政时代开始直到西罗马灭亡,时间跨度长达1000多年,但《罗马人的故事》的叙事重点在就象它的书名一样,它叙述的是涉及古罗马人的故事,叙述有关故事的方方面面,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等,该书犹如满汉全席,全面陈列与展现了古代罗马史。

  《元老院的生与死》与上述三本引进读物显然不同,它同样没有完整地讲述古罗马全史,它只是讲述了从罗慕路斯之死到凯撒被刺这样一个时间段的历史,但这已完全覆盖了罗马共和国的兴与衰。其次,该书叙事侧重点是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演变,探讨的则是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在该书中,有关历史故事的叙述只是为了衬托和帮助理解罗马历史演变的因果逻辑。

  在该书作者看来,了解历史演变的因果逻辑是理解历史的关键,因果逻辑是所有历史的纲,纲举方能目张。因此,阅读该书不难发现,该书的叙事线就是该书的逻辑线,昨天的果就是今天的因,而今天的因又是导致明天的果。因与果不断互换,由小而大,由兴而衰,层层相因,最终形成了古罗马社会的抛物性演变弧线。

  读懂了罗马演变的因与果,也就读懂了古罗马,这似乎就是《元老院的生与死》一书作者的叙事逻辑。

  《元老院的生与死》一书自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差错,诸如第501页,克劳狄乌斯改名后的名字依然未变,是差错还是不足,一时无法定论。

  但不管怎么说,三联书店对《元老院的生与死》一书的点评是精到的,这“是一部让普通读者了解古罗马历史的优秀的通俗读物。”

  《元老院的生与死》读后感(四):一本奇葩的书

  《元老院的生与死——罗马共和国权力博弈》是一本极奇葩的书,出版商对此书的定位是,这是一本“让普通读者了解古罗马历史的优秀的通俗读物”,但在我看来,此书更象是本罗马全面战争游戏的背景说明书。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变着戏法来诋毁此书,是试图将此书降格为一本游戏工具书。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真不好意思,这绝对是误解。任何一本能在真正意义上被称之为游戏说明书的,远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游戏功略,一本好的游戏说明书的定义是,玩家阅读过后,能对那款特定游戏的本质属性有一个通透的理解。唯有如此,玩家方有可能在游戏过程中感同身受,享受一种完美的体验。

  《元老院的生与死》之所以可认作《罗马全面战争》的另类说明书,理由主要有四点:

  一、该书所涉及的战争众多,覆盖全面,是涉及古罗马的中文图书中介绍战争最全的一本。该书叙述了罗马共和国期间的绝大部分战争,如粗粗排列,早期的有:刚开国与小塔克文的战争、三次维爱战争以及与高卢人战争;中期的有:三次萨莫奈战争、三次布匿战争、三次马其顿战争以及塞琉古战争;晚期的则有:朱古达战争、同盟国战争、米特拉达梯战争,以及二次大规模国内战争,其中一次以苏拉为主角而另一次以凯撒为主角。

  该书中,每次战争,大战争套小战争,层层叠叠,错综复杂。在我看来,如将此书定义为“罗马共和国战争大全”也不为过。

  二、该书讲述战争的最大特点是分析战争的成因,而不是简单描述战争的场面。此外,该书对每一场战争的成因解说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如第一次萨莫奈战争的成因,该书是这样介绍的:“公元前343年,坎帕尼亚使者来到罗马元老院,请求结盟与支援。原因是,罗马的盟友萨莫奈人正在向其大本营卡普亚进攻。

  萨莫奈位于罗马城东南方向。萨莫奈人所占的领土面积远远大于罗马的直接控制区,如果将整个拉丁同盟所占领土加在一起,方能与萨莫奈人所占领地大致接近。而坎帕尼亚则位于萨莫奈的西南角方向,正好堵住了萨莫奈人的出海口。

  从萨莫奈人的角度看,如萨莫奈想走向世界,则必须搬掉这块堵在家门口的挡门石头,这也是萨莫奈人攻打坎帕尼亚的内在原因之一。

  然而有意思的是,坎帕尼亚求救的对象,竟是敌国的盟友,这本是一个极其荒谬的请求。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一旦与某国结成军事同盟,这就意味着盟国的朋友不一定是自己的朋友,但盟国的敌人则一定是自己的敌人。

  这是古今通则。

  罗马与萨莫奈在公元前345年正式结盟,两国结盟的首要目的是对付北方的共同敌人高卢人,其次的目的则是各取其利。罗马希望萨莫奈人帮助其对付拉丁同盟中的反叛者,而萨莫奈人则希望罗马帮助其对付坎帕尼亚,或者保持中立。

  现在坎帕尼亚的使者居然上门,大言不惭地要求与罗马结盟,共同对付萨莫奈人,这实在是个闹剧。

  罗马元老院自然一口拒绝······”

  罗马元老院如何从一口拒绝到认可坎帕尼亚使者的意见,发动对盟友的战争,如何完成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转折过程,这后面自然还有相当一段的叙述文字。在此不再一一摘录。但不管怎样,从这样一小段文字中,已足以可看出,该书在分析战争成因时往往不惜笔墨。或许这在该书作者看来,正确了解战争成因,实际上往往是把握一场战争关键。

  这实际上也是市面上同类书所尤为欠缺的。

  三、该书对每一场战争的后果分析详尽到位,让读者对每一场战争产生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如该书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来分析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果的:

  “······好在哈米卡尔在六年的相持战中,无所作为,甚至连西西里的最基本的防卫都没有安排。

  因此,当罗马再次袭击西西里海域时,竟如入无人之境,而罗马海军将西西里海域封锁后,哈米卡尔则立即成了笼中之狮,只能签字投降。

  也正因为如此,在元老们看来,此次胜利,纯属是因为对手的愚蠢才获得的偶然胜利。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将生死存亡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对手的愚蠢之上,那才是真正的愚蠢。

  为了让此类事情不再重演,此次,元老院抱定决心不让平民党人称心如意。元老院的最终决策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元老院对于西西里的安排,既不殖民,也不瓜分任何土地,而是设立相对独立的行省,这也是罗马建立行省制度的开始。

  元老院这一做法的意图是明显的,保民官和执政官可以利用平民渴望得到土地的愿望来绑架政府,迫使政府去打一场可能导致国家毁灭的战争,如果让绑架者达到了绑架的目的,那么这样的绑架必定会不断重演。

  要想不让绑架者要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绑架者的希望完全落空,让绑架者无利可图。

  元老院公开表明对西西里原岛民实行税收,以弥补国家的财政不足,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政策,既能获得大量的税收,又能巧妙地让绑架者希望落空,同时也暗示了从今往后不可能再有维爱战争之后的分配模式。”

  在这世界上,战争的过程永远是残酷的、血淋淋的,而战争的后果也绝不是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任何一场战争的后果都是综合性的,如何让读者阅读后感同身受,唯有对战争后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分析战后的社会群体心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制度变革,这才是高明的分析,进行此类分析,应该说也是该书的特色。

  四、对每一场战争本身的见解独特。让人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去思考、去看待每一场战争,并从这样的战争中去感悟当时的社会真相。

  如该书是这样叙述第三次布匿战争的结尾的:

  “就这样,罗马经过三年的苦战,最终在小西庇阿的指挥下,攻破了迦太基城。

  此后,小西庇阿根据元老院的指令,将迦太基城彻底铲平,并在土地上撒盐,以达到彻底毁坏迦太基城的目的。

  据记载,在破城当日,小西庇阿望着熊熊燃烧的迦太基城,潸然泪下。他独自冥想,反思着那些不可避免走向灭亡的城市、民族、帝国和个人,反思着曾经辉煌的特洛伊城、亚述、米底亚、后来的大波斯帝国,以及离现在最近的、显赫的马其顿帝国所遭受的命运。就这么苦思了许久之后,荷马史诗中的句子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的嘴里脱口而出:‘这一天将会到来,我们的神圣的特洛伊,普里阿摩斯,以及被持矛普里阿摩斯统治着的人们,将消亡殆尽。’

  对于小西庇阿的流泪,有学者评论,‘这与他一手造成的迦太基那触目惊心的惨状关系不大。事实上,他的眼泪是为自己的母城罗马而流。’

  这或许有一些可能,这种类比是很现实的,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后罗马共和国的命运。

  但小西庇阿不是占卜师,更实际的可能是,他想到的是罗马贵族的命运,以及大西庇阿的命运。罗马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贵族却衰亡得差不多了。大西庇阿战胜了汉尼拔,为罗马赢得了未来,但大西庇阿与汉尼拔在同一年以极其相似的方法悲惨地死去。

  在此时此刻,作为大西庇阿的后人,作为迦太基战争的终结者,小西庇阿怎么可能想到的是罗马的未来,而不是想到不久之前的家族命运,想到罗马商人统治集团的恐怖统治手段呢?

  也就在同一年,科林斯被更恐怖的方式彻底毁灭。

  这就像人们所说的,伏在他人的尸体之上,哭的却是自身命运的不幸。

  但无论小西庇阿是在为共和国的未来流泪还是为自己的家族命运流泪,共和国的辉煌已然成了历史。小西庇阿的眼泪只是这样历史的注脚,仅此而已。”

  上述四点,既全面地介绍了战争也完美地诠释了战争,任何一个“罗马全面战争”的玩家,无论是在把玩“罗马全面战争”游戏之前还是把玩之后,如果通读了这样一本特殊的说明书,且对罗马共和国有了通透的认识之后,必定会对“罗马全面战争”这款游戏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而在重新把玩的过程中,也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感知,从而进入一种更高的把玩境界,即所谓知识汲取与把玩两不误。

  最后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有深度,但绝不难懂,有广度,但绝不缺乏情趣。这是一本对古罗马史一无所知的人都能看懂的古罗马史,是“罗马全面战争”玩家的上佳选择。

  aq[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