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摘抄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是一本由凯文·哈扎德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朋友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看了一下封面,就加入了书单。
是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封面“急救员亲述十年救护生涯”,我以为它是讲到急救生涯的生死见闻,有关人情冷暖,孤独悲凉。但是我错了,这是我第一本没有看完的书。
我也并不期待它有1000个病人的故事,但是,至少有几个让我感受到人性吧。譬如子女都不赡养的空巢老人在医院孤独死去,至少让我看到对人性的解剖成吗,但是都没有。
整本书我看到的,就只是作者从记者转战急救员的求职经历,当上急救员出勤对病人的描述,也不过一篇或者两篇,我还不知道病人生死,就转另一个话题了。这是本求职经历书吗?可能是书名让我误会了。
语言描述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描述倒是很直接,脑浆、肿大的睾丸等,都是很简易直接的描述,但是显得特别苍白无力。我并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或者是我根本不懂这美式幽默。
总之,我很后悔买这本书。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二):陌生人的生与死
因为书名而买,喜欢这种描写普通人的平凡真实的文章,事实上也没让我失望。
1. 作者的写作技巧很高很高,一个故事不管是采用埋伏笔、从结尾切入还是故意营造紧张的氛围等手法,作者都用得很熟练,而且的确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并且往往是要看到中间或结尾才能咂摸出这个故事在写作上的巧妙安排和完整细致。
2. 作者真诚的叙述自己的经历,完整地描写每个故事,读来很是享受。有让我唏嘘的地方,也有让我紧张和感动的地方。
3.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想到《神经外科的黑色幽默》和《当呼吸化为空气》,越来越体会到医务人员的艰辛,这种艰辛甚至让我觉得医务人员的特殊性:每一个深夜和清晨,佐治亚州让人汗流浃背的夏日和南方冰天雪地的冬季,周日和周末,当你几小时只能无聊地看着挡风玻璃,而你深爱的人们正在家里庆祝圣诞的时候,那种痛苦无法诉说。所以当作为格兰迪医院最资深的十个医护人员之一的作者最后辞职时,我很能体会他的那种感受:他并非想逃离这种过于繁忙到与妻子几乎都只能早晨见一面的工作,也并非厌倦了各类奇葩的案例,他只是疲倦了,找不到当初的那种激情。
还想说很多,书中太多值得勾画的地方,太多能引发触动的地方,怎奈何近来学业繁忙,于是简短记之。
看完一本书的时候,去看别人的评论,莫名觉得自己的关注点会有点略奇葩,总是会想,有多少人能在短暂的一生中跨界工作,切换多种角色,有时可以是端着枪的射手,有时也可以是拿着药的法师,或者是喜欢埋伏草丛的刺客,无论哪一种角色,打怪才是主题,玩儿过之后方能有切身的体验与谈资。
作者的经历仿佛就是这么充满趣味性,干销售的记者成了急救中心的救援人员,于是开始了他的冒险旅程。修理花园会被除草机除掉自己的脚趾,吃饭时会被西蓝花噎死,醉酒后有人会把自己钉在墙上,伐目时从树上掉下被锯子锯掉耳朵以及半边脸颊,冒险旅途充满了不可思议与突发状况,当然偶尔也会遇到障碍物,这会让冒险者停下来认真思考,如何完美通关;比如那些关于“完美救援”的探讨,关于“游戏中的生存准则”,关于“猎奇心理的人群”,关于死亡,以及“旅程的终点”。
你想知道某些事情的时候,你必须用心去感受,把自己沉浸在其中。那就意味着细节,意味着要花时间倾听,让整件事真的感染你。——哈扎德【一个愚蠢问题的冗长答案】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尝试未知的冒险,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对稳定的角色,正因如此我想更应该看看别人的精彩冒险也不失为一种乐趣,毕竟有些游戏角色我们都知道自己终身不会去尝试,但是却也明白有一天在某个交叉点上我们会一次甚至多次遇到在急救救援中通关的玩家们。
在此不妨在先了解一下哈扎德的《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一个关乎细节的冒险游戏。也是与时间竞速的游戏。关乎存亡,即便左右的因素有众多,结果无外乎成则生,不成则死。希望每一个在面对生死关头的人都能坦然面对,也希望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2019.04.01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四):人生无常,珍惜每一个当下
“今天早上,我们学校的校长走了,大家都陷入在悲伤的情绪中,太突然了,让人没法接受,明明昨天还好好的。“ 晚上下班,看到朋友发来的消息顿时觉得百感交集,这几天刚好因为这本书而陷入到许多关于生于死的问题,感觉好像重新认识了世界,如今更是现实中直接再来一次冲击,让人不得不再次感慨人生的无常,我们都该珍惜每一个当下。
人生无常,意外无处不在,而与一场又一场意外同在的便是当我们拨下急救电话后,开着救护车来到意外现场的急救员,他们的生活仿佛就是一场战斗,时刻准备着各种紧急任务。本书来自凯文.哈扎德,讲述自己十年急救员救护生涯的经历,从开始误打误撞去上了急救员课程并通过考试,到后来成为亚特兰大最糟糕地区的急救员,以及最终决定离职的心路历程和他所遇见的人与事。这十年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只是年岁增长的十年,而对于作者而言,却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人的生死,坐上救护车赶往急救现场开始,他便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载着那些死去的,正在死去的,喝醉的,发疯的,愤怒的,需要帮助的和以为自己需要帮助的人在大街上狂奔,怪异,紧张,刺激……
跟汽车旅馆里的疯子扭打,在吸毒屋,在流浪汉的家,在枪击现场……在担心自己被外星人抓走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身边…… 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平静,我们每天工作生活三点一线,好像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但是只要稍不小心,一切就都变得会不一样,比如书中那个因为吃西兰花说话而被噎死的奶奶,比如那个因为高空作业吊绳断了而惨摔到毁容的男子…… 这些都是看似简单的日常,吃饭,工作,生活,可是只要稍一不小心,意外就将降临。
是的,每时每刻都有意外在发生,那些你无法想象的,无比荒诞的事,却真实的正在发生…… 在此,也感谢我们伟大的医护救援工作者,在工作中请务必注意安全。
人生无常,让我们都珍惜每一个当下,多陪陪家人,多关爱朋友,多关爱自己。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五):紧急救护员的生与死
说到救护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我来说就是马路上可以无视交通规则风驰电掣的那辆红白相间的车了,有急救任务时警笛高鸣,除了警示过往车辆小心避让,还像是为了吓走追在车后的死神。而急救员呢?是穿着白袍的大神,驭风而来,冷静理智,干净整洁。 如上的想象在读过本书之后被打散打碎,原来急救员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疯狂和刺激。 1.急救员是医生吗? 急救员原来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读了本科读研究生的医生专业,这个行业是可以通过培训入职的,所以如果也向往这种刺激的工作,那大可以一试。 2.急救员面临的都是生死时刻吗? 我简直不能想象救护车里除了躺着濒死的人,还有患了牙痛的,还有精神病发作的。甚至会有迷迷糊糊的老太太为了卡住骨头的狗都可以叫辆救护车。话说国外的救护车不是每次出勤都超级贵的吗? 3.救护车里环境也如医院一样整洁吗? 也许跟医院相同的就是那点消毒水气味了。这里会有病人呕吐或者排泄出的各种污物,会有脑袋碎裂的人流出的脑浆,会有化脓之后掉落的蛆虫,会有面部粉碎的病人遗留的牙齿,会有各种部位碎裂的骨头。它们浸润到衣服里,弥散在皮肤上,甚至会卡在鞋底的防滑纹路里,像颗小石子,咔嚓咔嚓的声音伴随左右。 4.救援过程是精确理智的吗? 面对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救援工作更像是玄幻世界里的打怪升级,充满着疯狂和瑕疵。病人在濒死中挣扎,家人一片慌乱。如果是贫民窟或者收容所,那么救人的过程就会更加艰辛,要挤开看热闹的人潮,忍受着众人的咒骂,把病人像从战火中一样抢夺出来。当然如果你的搭档又是个临时的,那基本上就可以疯狂了。 5.这份工作稳定并且薪水高吗? 急救员的流动性很高,因为薪水和工作强度不成正比,很多人不能应对这种无休无止的紧张氛围而逐渐丧失对急救工作的热情。想想你的妻子在家里做好了意大利面,烛光晚餐和鲜花,爱人的拥吻和微笑都在等着你,可是不论今天是什么浪漫的日子,你都可能因为一个电话而不得不告吹这个约会。你站在一片血光之中,淡淡的说着“抱歉,有急救”。也许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夫妻就等同于异地恋了。 以上这么多的bug挡在面前,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急救行业中。每天都像电影里的上帝,有时候是惊悚片,有时候是剧情片,有时候是苦情片,当然也会有些喜剧片。在这个怪异、紧张、刺激的世界里,每一个急救员都是打不倒的不倒翁,也许会摔倒,可是总会为了这份光荣的使命而再度弹起来战斗。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六):见惯了生死,才知道必须有所珍惜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不是一本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一本实录,是凯文·哈扎德对自己曾经担任的十年急救生涯的一种回忆,真实之中,又充满了某种肃静,还足以发人深省。生与死或许都是别人的——因为每个人毕竟都很难有机会体验自己的生与死——每个人通常只是看客,凯文也是这样。只不过因为他的急救员身份,他比一般的人有更多机会见识到生与死交锋的紧急场面。他说:“每一次出勤时,我都希望今夜没人会死……” 只要涉及到急救,那就一定是非常紧急的时刻,虽然不一定事关生死,但与涉事的相关人却意义重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急救员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确实非同寻常。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凯文在从推销员转向记者,最后报名参加紧急医疗培训,并且在26岁的时候成为亚特兰大最糟糕地区的一名急救员的最初,他对此的感受并不是那么深刻。使得他对生命的存在以及生死开始思考,并且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是缘于一次意外事件。 在“序”中,凯文写道——“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挽救第一个在我面前死亡的人。 我只是站在那里,安静地看着,就这么让她离开。 她是个白人,年纪很大了,在养老院里渐渐衰老。 她的衣服上满是污渍,看得出是因为搅拌坚硬食物时被溅到的。 她的去世突然但很平静,我是唯一的见证者,也是她在这世上最后的哨兵,在她穿过那道门之后,帮她把门合上……”不知道别人看到这些话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会不会有所思;但一定有人这样做了,比如凯文。 十年的时光并非一晃而过,十年的急救员生涯里,凯文见到了更多的人与事,他对此的评价显然是很复杂的一种情感:怪异、紧张,以及刺激,以及一种奇异的恩赐——或许还有其他!但在十年急救生涯里的这场经历,一定令凯文无比难忘,也肯定不止一次让他思考。一遍遍地见闻,一遍遍地想!在见识了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一千”当然未必就是确数——之后,凯文选择了离开,选择陪伴自己的家人,过一种与急救员迥然相异的生活。这样的选择当然与对还是不对没什么关系,每一样工作总得有人来做,任何正当的选择都是无可非议的——凯文当然也是一样。他把自己的这一切写了出来,汇成了《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这样一本书,告诉给别人有关他的一段生涯的经历和故事,实际上也是在讲一些更多的东西。 凯文说,正是因为十年急救员的生涯,使他在见惯了生死的同时,也知道了必须有所珍惜,才知道了自己到底应该去做什么。这个世界上少一个急救员没什么了不起,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成为新的急救员,活跃在世界各地;但与此同时,这个世界也多了一本叫做《一千人陌生人的生与死》的书,也多了一个心有所系的父亲以及男人,还有公民——这当然应该算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请记住,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带着某种猎奇的想法来阅读《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这本书。
文:薇薇安
前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关于最美护士的评价, 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不顾个人的安危,抢救需求救治的伤患。在救护车到来之前为患者争取到了抢救的机会。
也看到过关于为了给救护车让路闯红灯的司机的新闻,在右转等待区的第二辆是救护车,第一辆私家车是红灯的情况下选择了闯红灯让路。 因为救护车在很多人眼里,只要那个闪烁的顶灯在亮就一定是有紧急的病人需要抢救, 让开一条路,就等于在挽救一个生命。 人们对于救人的急救人员和救护车都充满着崇敬。所以不论是行驶在路上的行人或者车辆, 遇到救护车的时候都会选择礼让。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更多的是从一个急救人员的角度展现有关于911工作人员状态的一部纪实性的作品。 相对于我们从影视剧里面看到的各种突发情况需要救护车的状况, 这本书的作者凯文·哈扎德也都在自己的书中讲述到。
他最初不是一个专业的急救人员,在成为医护人员之前,他就职过出版行业,后来转行做了送报人,再后来他来到了一家关于急救人员培训的机构参加培训。 这本书记录的也是2004年到2013年间担任高级救护技术员期间发生的事情。
从一个医护人员的视角展现的关于他工作期间发生在救护车上的事情。 有夜晚出车的时候救护车在没有导航仪的时代准确的找到位置,也有在面对死亡的无能为力, 在养老院里刚刚被抬上车的老太太就离世了, 之后第一次工作的凯文·哈扎德就这等着同事和养老院交涉,而自己单独留在救护车上和刚刚离世的人待在一起, 生死看起来界限是如此的简单。 刚刚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变成了一个仿佛睡着了的老人。 也有一个吸食毒品过量的少年的垂死挣扎,一个因为一块西蓝花而去世的老人。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看待救护车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也是平凡人之中的一员,凯文·哈扎德成为一个急救人员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的崇敬, 在一个工作真实的展现了救护车上遇到的各类情况的时候, 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真实的救护车的样子。 他们会为救人而使用仪器来为病患医治,给病人做心肺复苏术,用仪器取出卡住的西蓝花,帮助病患自主呼吸。 这些都是急救人员日常的工作。
在面对生与死的抢救的时候,每次急救结束都有疲惫,有的时候甚至他们做出了努力却没有挽救回病人的生命。
记得几年前在看关于心肺复苏术的介绍和视频的时候, 当时示范人员的讲解很详细, 在面对紧急状况的时候, 能准确的作出判断, 正确的实施救援有时候就是在和死神赛跑, 有的急救有时在我们看来可能很荒唐, 但对于这个行业的工作而言,他们要做的是挽救,不论这个人的身份,以及发病原因。
这是一个普通岗位工作了十年的医护人员的记录, 没有身披铠甲的勇士的情节, 有的只是面对生死时一个医护人员应作出的举动。 对于抢救生命而言, 他们是参与者。没有夸张的情节, 没有超人, 有的是一个医护工作者对于生与死的态度。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八):今夜无人离去
一位急救人员的自述,一段危险与荒诞的旅程,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人世间的悲与喜,爱和恨,在生死面前反倒显得无足轻重。在浪费了两次生命——一次是失败的销售员,一次是逃亡的记者,最后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一名紧急医疗服务人员。经历了无数次的死亡,带给作者的是对生命的思考——要么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要么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第一次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在作者面前死亡的人是一个养老院的老人,衣服上满是污渍,但面容却很安详,多神奇,就在刚刚,她还是个穿着尿不湿卧床不起的可怜人,当跨越生死之线的那一刻起,她就从尘世间脱离开来,时间给予她无限智慧。之后的无数次急救工作——吸食过量可卡因和海洛因而处于癫狂状态的年轻人、被割草机割去脚趾的工人、被西蓝花噎死的老人······形形色色的事故,或悲惨或荒诞,他们所带来的震撼都不及老人安详的面庞。
接触过死亡才会珍惜生命,可是生比死艰难。从杰瑞到健身教练再到克里斯,拥有一个朋友不是简单的事情,拥有一个默契的搭档更是不容易,可是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的离开,生命有太多无奈,我们能做的只是挥手告别,然后继续前行;成年人的世界不会因为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就奖励你糖果,甚至还会让你为别人的自尊心道歉,仅仅是因为你的权威不够大,忘掉自己的努力,忘掉自己的立场,然后对不起;面对死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自己朋友的死亡更是难以接受,一开始的感冒到后来的肺炎,再到最后的死亡,生命如此脆弱。
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自我认同,还是他人肯定?
“2001年9月11日在世贸中心死去的人当中有43个医护人员和紧急医疗救援人员。”“免票是给那些在事发当天做出牺牲的人——以及平时保卫国家的军人、警察和消防员——博物馆的免票意味着给予他们的荣誉。”紧急医疗救护人员并不能在世贸遗址9·11博物馆中免票。为一份工作而去牺牲是否值得?我们希望被铭记,被歌颂,最后却发现:很多伟大,我们自己明白就好。
每晚出勤,救护车上载着的除了那些死去的、正在死去的、喝醉的、发疯的、愤怒的、需要帮助的和以为自己需要帮助的人,还有一颗热烈的心。所谓责任感,荣誉感有时候反而是枷锁。
留下的人喜欢的就是喜欢那些时刻以及那些时刻所伴随的一切,甚至是那些艰难的部分。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怪异的、紧张的、刺激的,却也是一种奇异的恩赐。工作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都在探索,追求,有的人一辈子也找不到,很庆幸,作者找到了,十年的救护生涯带来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没有什么比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更让人开心,急救车上的孩子,他们的生命是从死亡开始的。开始和结束都会让人无措,离开一个十年的岗位并没有想象的艰难,从全职到简直再到偶尔工作,慢慢消失,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无可替代的,其实不是,生命就是一场轮回,新旧交替,青黄交接。
每一辆救护车上承载的就是一生,今夜,让我们祈祷他们平安。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九):见惯了生死,才知道必须有所珍惜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不是一本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一本实录,是凯文·哈扎德对自己曾经担任的十年急救生涯的一种回忆,真实之中,又充满了某种肃静,还足以发人深省。生与死或许都是别人的——因为每个人毕竟都很难有机会体验自己的生与死——每个人通常只是看客,凯文也是这样。只不过因为他的急救员身份,他比一般的人有更多机会见识到生与死交锋的紧急场面。他说:“每一次出勤时,我都希望今夜没人会死……”
只要涉及到急救,那就一定是非常紧急的时刻,虽然不一定事关生死,但与涉事的相关人却意义重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急救员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确实非同寻常。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凯文在从推销员转向记者,最后报名参加紧急医疗培训,并且在26岁的时候成为亚特兰大最糟糕地区的一名急救员的最初,他对此的感受并不是那么深刻。使得他对生命的存在以及生死开始思考,并且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是缘于一次意外事件。
在“序”中,凯文写道——“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挽救第一个在我面前死亡的人。 我只是站在那里,安静地看着,就这么让她离开。 她是个白人,年纪很大了,在养老院里渐渐衰老。 她的衣服上满是污渍,看得出是因为搅拌坚硬食物时被溅到的。 她的去世突然但很平静,我是唯一的见证者,也是她在这世上最后的哨兵,在她穿过那道门之后,帮她把门合上……”不知道别人看到这些话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会不会有所思;但一定有人这样做了,比如凯文。
十年的时光并非一晃而过,十年的急救员生涯里,凯文见到了更多的人与事,他对此的评价显然是很复杂的一种情感:怪异、紧张,以及刺激,以及一种奇异的恩赐——或许还有其他!但在十年急救生涯里的这场经历,一定令凯文无比难忘,也肯定不止一次让他思考。一遍遍地见闻,一遍遍地想!在见识了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一千”当然未必就是确数——之后,凯文选择了离开,选择陪伴自己的家人,过一种与急救员迥然相异的生活。这样的选择当然与对还是不对没什么关系,每一样工作总得有人来做,任何正当的选择都是无可非议的——凯文当然也是一样。他把自己的这一切写了出来,汇成了《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这样一本书,告诉给别人有关他的一段生涯的经历和故事,实际上也是在讲一些更多的东西。
凯文说,正是因为十年急救员的生涯,使他在见惯了生死的同时,也知道了必须有所珍惜,才知道了自己到底应该去做什么。这个世界上少一个急救员没什么了不起,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成为新的急救员,活跃在世界各地;但与此同时,这个世界也多了一本叫做《一千人陌生人的生与死》的书,也多了一个心有所系的父亲以及男人,还有公民——这当然应该算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请记住,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带着某种猎奇的想法来阅读《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这本书。
《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读后感(十):生死疲劳,感谢有人愿为你负累
近些年,大众媒体渐渐关注到了医护行业。有大火的《人间世》、《急诊室故事》这样意在真实展现医疗现场的,有专业、有温度的纪实作品,让普罗大众有了更多的机会能了解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生死相连”,却又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的专业领域。 对这本《一千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产生阅读兴趣,也是在这样的求知欲驱使下,想要通过书中人的描述,去了解异国急救员的工作日常与生活百态。因为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日记体”与见闻录,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读起来更令人有代入感和信服。从最开始学习紧急医疗时的慌乱无序、手足无措,以及作为急救员实习跟车在任务中的忙中出错,大意慌张,随着时间积累经验复加的得心应手,处置得当。作者运用极具画面感的笔触与文字,为读者勾勒描摹出一副有欢乐、有戏谑、有危情、有急迫、有苦累疲惫也有骄傲自豪的“救护菜鸟进阶图”。 在中本书众多案例中,那个因为家人争执,在慌乱中被西蓝花呛死的老奶奶令人印象深刻。急救人员尽职尽责,拼尽全力,不放弃一丝希望的全力施救与其家人自私自利不顾老人死活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大篇幅细致描述医护人员救助过程时,更加深了医护人员对于挽救病人生命这件事的用心与重视,令人尊敬。即便承受再多误解、再多苛责,再多的压力与重担,这些危难关头愿意为了我们付出生命的人,从未抱怨、从未推辞,只是默默的做着自己的工作,与死神赛跑,与命运角力……还有一则酒鬼丈夫为了挽回妻子,把自己的胳膊钉在墙上的荒唐事,本来争锋相对的夫妻,妻子却又突然改变了立场,最后一个被送到医院一个被警察带走,俨然一出闹剧。 本书的一大魅力,便在于看似无比荒诞的种种事件,却串联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态与世情世景。其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你以为急救员的工作都是严肃的奔波、飞驰、搬运、施救,面对处在危急关头的重症病患,非生即死。但本书的视角与切入点和展现的内容恰恰与之相反,都是一些令人咋舌,出乎意料的“奇人奇事”。于每一个在平淡生活中按部就班程式化生活的人而言,无比荒诞却真实的事件正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怪异、紧张、刺激,却也是一种奇异而另类的恩赐。 有时候,谁又不想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跳出自己熟悉而又有些厌恶的所谓“舒适圈”,去做一些自己敢想却不敢干,不敢付诸实施的事情呢?改变那个你看倦了的,一成不变自己,给平淡的令人躁狂的单调生活创造一些波折,投入一枚石子,惊起一片波澜。或许这也是本书的独特意义所在吧,它告诉你,不要放弃生活,不要放弃创造与探索。走出舒适圈,去喝最烈的酒去探最险的路,去闯荡去受伤去奉献去收获,或许不能成功,或许前路荆棘遍地,或许会身心俱疲撞的头破血流,但回首来路的你,不会悔恨自己怯于尝试,畏惧改变,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止步不前而羞愧。能问心无愧的对世界说一句:我来过,我做过,我不后悔!这,难道不是人活一世最豪迈的总结与happy ending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