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5 03:1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野》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野》是一本由李凤群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野》精选点评:

  ●捱到最后才看完,花的时间比想象中要少。大概是因为心不静吧。

  ●在《人民文学》上读过,在桃与今宝,完全相同的时代,完全不同的选择,一逃一守,命运迷离。

  ●我为什么要看现代小说……

  ●在桃的故事,让我一种听张蔷唱歌的感觉。但应该很快就能忘记。

  ●大时代背景下两个平庸女子的一生,平淡如水。不拒绝平淡,但失望的是作者没能让这种平凡开出花。

  ●我能怎么说呢,我觉得我就是今宝的人生,但没有今宝的坦然,我的内心有在桃的狂野,但没有像在桃那样逾越过。一切自由都在意念之中。拭目以待。

  ●由于最后的情节与笔触吸引,今天加了时间,把@李凤群 的长篇小说《大野》读完。两个女主的命运展开,在两人离家出走的偶遇开始,20多年的邮箱写信互诉衷肠,展现了她们从童年到中年的种种经历。今宝与在桃,这两名女子的身影旁边,看到了你我的痕迹。

  ●散落在世间的女子,各自盛开。

  ●暗自欢喜胜过锣鼓喧天,一如此刻的我。 这本书前半段是真不错,尤其是今宝爸爸死前死后的描写很有力,但到后半段似乎就开始浪荡笔触有点垮掉了。总体读完不觉得有多好,但还是愿意给个三星的。 是的,我的生活里也总是重复,我只有通过看一本一本不同的书来证明今天是不同的一天啊。

  《大野》读后感(一):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

  网络上曾经热传过这样一个小寓言故事——国王亚瑟被俘,除非他回答出“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否则他将被处死。为了免除死刑,亚瑟找到了女巫,女巫丑陋不堪,并且要求亚瑟的朋友加温迎娶自己才肯告诉亚瑟答案。加温为了朋友答应了女巫的要求,而女巫呀回答了这个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

  亚瑟得救了,加温却要迎娶女巫,新婚之夜,加温走进新房,却发现一个绝世美女躺在床上。女巫说,“我一天中,一半时间是丑陋的女巫,一半时间是美女,加温,你希望我白天还是晚上变成美女呢?”加温回答道:“既然你说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做决定把。”女巫听了加温的话说的“我选择白天夜晚都是美丽的女人,因为你懂的真正的尊重我”。

  虽然只是一则短短的故事,但故事中所传递出来内核却无比的精准,女人或者说所有人真正想要的正是主宰自己的命运,简言之也就是对真正的尊重、理解与爱的需求。尊重、理解、爱说来不过几个字而已,但这份需求却并不简单,有的人追寻一生,所求不过如此,但最终却依旧落空。就好比小说《大野》中的两个主人公一般,半生迷茫、半生寻找,兜兜转转后依旧一无所获。

  小说《大野》是70后实力作家李凤群的全新力作,在这本小说中,作者李凤群采用双线双视角双叙事人称的叙事手法,交错书写了两名性格各异、选择不同的70后女性所共有的成长与追求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小说中的女主角今宝与在桃都走得跌跌撞撞,这种坎坷并非作者的有意为之,而是作者李凤群从她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见所闻提取出来的。

  70后,生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历经着社会巨大的变化与革新,对于这一代人而言,他们不再如父辈一般安于温饱,他们希求着更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给养,但现实却又往往无法尽如人意。而这种种求而不得在很大程度上却并非都源自于个人的选择,在大的时代的局限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也因此,不管是留守的今宝还是出逃的在桃,她们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找到她们追求一生的尊重、理解与爱。

  相对于在桃而言,上天对今宝似乎多给了几分眷顾,于是今宝也就多了几分选择的空间。但今宝却似乎早就放弃了选择权,一如她早早的就放弃了辩解。于是今宝按部就班的上学,按部就班的在家待业,按部就班的相亲,按部就班的走入婚姻,可悲的是,今宝并非是一个毫无见识、毫无梦想的可以如此按部就班度过一生的人。

  今宝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也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但在应该抉择的时候,今宝都没有选择,于是今宝留在了家乡,嫁给了谈不上爱与不爱的人。对于婚姻,今宝同样心存幻想,但今宝同样没有为之付诸行动。沉默与忍耐是今宝的注脚,也是她这一生求而不得的根源所在。

  但也许今宝的求而不得不仅仅只是因为她的无所作为,在那个时代,今宝想要的爱、想要的理解和尊重本就是奢侈品,是那个时代里的大多数人无法给予的东西。正是因此,即便在桃离开了偏僻的农场,勇敢的踏上了追寻的道路,最终的结果依旧是两手空空。那个时代,温饱刚刚普及,物质尚未满足,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是不被重视的存在,但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人需要富足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富足的情感世界,碰撞由此而生。

  在桃生长在荒僻的农场,她被母亲抛弃,被父亲忽视,可以说在桃的存在并不具有普适性,也因此,她是今宝的镜像,是今宝的对照。因为特殊的生长经历,在桃总是行走在出走与寻找的道路上,她奔波、她努力、她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她努力的爱、也尽力的恨,但最终,在桃和今宝一样,都没能找到真正的爱、理解以及尊重。

  在桃最终选择了回归,如今宝一般,终于放弃了曾经的索求。这种回归带着求而不得后的失落,也带着现实世界能够给予的安稳。于是回归不仅仅是失败是妥协,也是大时代里人们总体命运的一种书写,这种书写读来让人心存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我们终究要承认,幸运的能够超脱这个时代桎梏的人毕竟是少数。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或喜或悲,但平淡或波澜,归其根底,也不过活着而已。

  小说没有改变今宝与在桃的命运,她们依旧重复着她们的生活。但对于小说之外的我们而言,生命尚未凝固,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权利依旧握在手中,找寻或放弃,失败或成功,一切皆有可能。

  《大野》读后感(二):勇敢做自己,即使全世界都与你为敌

  作为2018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大野》绝不仅仅是写了两个女人的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而是通过两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抒发了对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深层次的思考与关怀。

01.今宝——卑微的小鸟

  今宝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妈妈独自一个人拉扯今宝和两个弟弟,生活得很苦,因而今宝早早就学会了隐忍。无论工作还是结婚,今宝都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她不是没有意见,而是知道说了也没有用。

  她嫁给老三,这个在外人眼中的成功男人,却并没有觉得幸福,他们的婚姻是死的,没有交流,没有激情,只是一天天过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生活在重复。不仅表现为今天几乎完全在复制昨天,或复制更早时候发生过的事。”今宝不是没有抗争过,她也试图用吵架和离家出走等方式引起丈夫的关注,可老三始终不温不火。

  今宝终于怀孕了,他们的婚姻终于有了起色,然而随着今宝的流产,他们的婚姻似乎走向了尽头。就在这时,老三的生意面临困境,而导致老三几近破产的竟然是今宝的两个亲弟弟。

  终于,她要出一趟远门,去见她的朋友在桃。实际上,这是在与旧的生活告别。

02.在桃——疯长的野草

  在桃和今宝是两个极端。

  在桃从小是个没有妈妈的野孩子,她撒泼、粗俗、到处跟人打架,然而长得漂亮。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桃一次次被男人欺骗。她想当兵,却被人占了便宜;她跟着来农场巡演的乐队走了很长的路,却被嫌弃;她跟随戏班来到城镇,遇到了陈志高,也曾一度想要嫁给他,后来还是受不了束缚被抛弃了;她重新遇到当年乐队的主唱南之翔,她爱上了他,却只是一次次被他玩弄;后来,她居然被父亲告知,连父母都是假的,她是弃婴,根本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

  面对一次次的逆境,在桃始终是逆流而上的。她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奋起,粗野是她的保护壳,保护着极易破碎的内心。

  后来,她终于回到农场,找了个老实人嫁了。她邀请好朋友今宝来参加婚礼,算是告别虚张声势的从前,迎接新生。

03.命运——无常的波涛

  天下有不计其数的女人,都像今宝和在桃一样,活在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感情里——他看不到你的优点,挑剔你的各种小毛病,不是你的灵魂伴侣。但是,就算再怎么委曲求全,也没几个人会为此分手,因为害怕孤单,害怕被人议论,害怕分手以后遇不到更好的人,代价太大,不敢折腾。今宝和在桃,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两条天差地别的生活轨迹,却殊途同归。她们都在有了伴侣之后的那份孤独里煎熬着。

  可能每个女人心里,都藏着这样一个自己:不想去讨好世界,不要理什么是非,我做好我自己,其他世俗观念众人评说,爱谁谁。幸福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有人手捧着幸福送到你面前,女人需要足够努力,足够睿智,从内心深处获得能够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才能遇见最美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足够丰盈。

  面对命运,我们会作何反应?顺应?接受?还是改变?命运充满大大小小的迂回曲折。在面对每一次选择时,不知何去何从,凭全部的智慧来应对,试图抓住最想要的人生。最终回望那么多的岔路口,才了悟这样编织而成的结果就是命运。

  《大野》这部作品真正触动内心的,是人的心中最本质的东西:真诚和善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真诚和善良,今宝面临的困境得以解决,在桃收获了平静的后半生,这些都让人觉得世界值得继续体验。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失去与伤痛,但正是这些失去与伤痛让我们慢慢学会了爱与珍惜,让我们渐渐变得强大起来。也许,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认真对待这个世界,可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事。

  作者特别注重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勾连,矛盾、舛错、牵绊等等说不清的复杂使得遭遇也呈现出各种情态,折射出生活的真实。同时,作者在一个更为广义的层面上表现生死的况味,今宝和在桃不仅是自身苦难和伤痛的承受者,更是别人苦难和伤痛的倾听者和体味者,这就使小说在现实的意义上显示出别样的人生感喟。

  领悟人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生发出生存的勇气,这勇气需要对痛苦的一次次挣脱才有可能生发出来。不仅如此,领悟人生还需要悲悯,需要从别人的痛苦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找到属于自己活着的幸福。

  《大野》虽波澜不惊,却带给人许多感动,疗愈着每个人内心的失落。人生在世,亲情、友情、爱情,平凡而又珍贵。或许正因为其平凡,很多人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才醒悟了它的可贵而悔之莫及。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顺着今宝和在桃的眼,去珍惜和发现人生的意义——面对突如其来的彷徨无助,爱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长久以来,人们喜欢用眼睛去看事物,往往忽视了内心的感受。而双眼有时会被蒙蔽,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其实无论是谁,就算再怎么被生活所遗弃,但只要互相依靠,互相支撑,最终都会一步步走出生命的低谷,看到灰暗生活中的那一缕阳光。

  有人说,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能在人们读看完之后带来心灵上的共鸣与思考。那么《大野》想要告诉我们的则是,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积极的思想情绪。要知道,当灵魂的尘埃被时光洗涤,爱才会露出它真正的样子,变得美丽而璀璨。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

  《大野》读后感(三):《大野》:两个女人的史诗,一个时代的挣扎

  前段时间看了本小说,讲述的是一位白化病女孩悲惨的一生。

  小说一开始,女孩就被父母关进阁楼里,每天只能隔着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突然有一天母亲提议带她去附近流动的马戏团凑凑热闹,女孩做梦也想不到,母亲会趁机把她卖掉。

  要知道,待在马戏团的都是一些在别处生活不下去的人,为了能讨口饭吃,他们什么样的腌臜伎俩能使得出来。谩骂,鞭打,侮辱,跳出了母亲为自己打造的牢笼,女孩显然又被送进了另一个牢笼。

  可即使如此,她依然心存善意地在这里努力生活,甚至邂逅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并有了可爱的女儿。马戏团施加给他们的苦,因为这点甜竟也变得可以忍受。

  可惜好景不长,马戏团濒临破产,他们必须处理掉一些动物,其中就包括陪伴女孩很久的大象。为了让它活下来,她和丈夫决定冒险偷走这头大象。正是在这次冒险中,女孩永远地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以及她的双腿。

  更令她痛心的是,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居然回到了童年的家,守在她身旁的正是自己的母亲。而自己的女儿,竟然成了昔日将她抛弃的母亲的女儿。

  故事的最后,是女儿从家中的些许旧物中发现了这件事情,并一把火烧了庄园。

  小说中女孩的一生都很悲惨,从一个牢笼被赶进另一个,始终无法挣脱。但意外的是,作者并米有刻意煽情,始终在传递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看完之后我想了很久:人的一生究竟要怎么活着才算无悔?

  像简·爱一样即使贫穷也要拼尽全力获得尊严与自由?还是像基督山伯爵一样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可惜女孩的生命里没有戏剧化地出现贵族主人,也没有获得从天而降的财富,她只是像每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直到看到李凤群的这本《大野》,我才渐渐有了答案。借黑塞之口就是:“繁华世界就此别过,我曾爱之弥深,即使我无所获,我仍不虚此行。”

  这本书同样也在讨论人要如何从生活的囚笼挣脱出,走向精神旷野,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让自己一生无悔。

1. 今宝与在桃,一个女人两种命运的可能性

  《大野》中,李凤群将视线集中于两个城镇出身、生于“改革开放”70、80时代的年轻女性——今宝和在桃身上,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她们辗转并行的一生。短暂又充满仪式感的相遇,像是将两座孤岛连在了一起,她们从彼此身上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同时也明晰了今后自己要走向哪条路。

  今宝与在桃,两人性格两极,却同样敏感,缺少爱又渴望爱、一生都在追求爱,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她们无疑是作者探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女人两种命运的可能性的产物。

  20世纪70、80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开始发展的初期。再往前,是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省吃俭用也要活下去的年代;再往后,是不少人抓住时代机遇升官发财的好时代。当然,在“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当下,发财的往往的男人们。

  女人,仿佛成了他们好日子里的点缀,或成为贤妻良母,专门负责传宗接代;或成了暴发户们手中与钻石、钞票同等的玩物。

  在这本书中,它们分别具化为今宝和在桃。

  今宝成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女主人。在这个家中,她有一个谈不上爱却还过得去的丈夫,有一个遭遇过饥荒年的婆婆,以及没日没夜需要打扫的大房子。

  在桃早早就做了选择远离家乡,四处打工,凭借不错的姿色,也曾混迹各大上流社会交际圈。运气最好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有钱人,对方愿意供养她一辈子,代价是放弃自由。

  在命运面前,几乎所有女人面前都有这样两条路可走,不同的选择,将会把每个人带向不同去处。

2.逃,还是不逃?无法挣脱的宿命感

  易卜生有一部揭示经典社会问题的名作,译为《玩偶之家》,主人公是娜拉。讲述一位家庭妇女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在庄严地声称“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之后,娜拉毅然走出家门。这个经典的结尾也成了很多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鲁迅发表了演说《娜拉走后怎样》,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今宝与在桃如今仿佛也遭遇了娜拉当时的窘境:逃,还是不逃?这是她们必须直面的第一个思考。这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施压。

  时代不同,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也比以往宽松许多,接受命运投来的“蜜果”,还是继续不挠地与既定的生活斗争,即使最后一无所获?这是她们必须直面的第二个思考。也是个人对自我命运的选择。

  然而,在本书中,还有一层与社会、自我相互牵连的因素。宿命感。

  这种宿命感的来源正是她们各自的家庭。尤其父母的影响让她们从小就意识到,某些时候自己简直就是父母的翻版,为了摆脱这种令人厌恶的相似感,她们拼命暗示自己不断逃离。

  今宝的父亲从小就去世,母亲虽任劳任怨却不知道怎么跟女儿沟通,导致今宝受了不少委屈。今宝似乎也呈现出与母亲相似的状态,在意识到这点后,她开始默不作声地对抗既定的命运。

  而在桃,从小有个二度再婚的爸,还有一个厌恶她的妈,这样的家庭使她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逃离的想法。在桃一度以为,这些都是血缘里带着的东西,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然而,作者打破了这种血缘上的心理暗示。在桃只是父亲捡回家的孩子。

  这种宿命感的来源也昭然若揭:原生家庭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忍耐、挣扎诸多年之后,当她们再次被生活弄得疲惫不堪,正是彼此的相遇,破换了这场逃离计划,让她们心甘情愿地再次回到以往生活中去。

  这一次,没有社会、自我矛盾以及宿命感带来的压力,她们完全遵照自己内心做出了选择。

  这似乎与门罗·爱丽丝的《逃离》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

3.反映了80年代的挣扎,也揭示了当下社会的诸多矛盾

  女性独立自五四运动依赖一直是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娜拉,还是卡拉(《逃离》主人公),又或者今宝和在桃,她们都是诸多历史阶段女性独立发展下的代表人物。今宝和在桃,正是反映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女性生存状况。

  李凤群以双生花式的精巧结构叙写了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女人的成长。将男女关系、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融入其中,不着痕迹地反映出社会缓慢新旧更替中,思想与文化的碰撞对个人命运的作用。今宝和在桃的纠结与挣扎,也正体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对于自由的渴望,经济独立、自由恋爱、向往远方,这些在当时已然形成一股风潮,人们对于自由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然而,当禁锢已久的人们初初尝到自由的味道时,他们总是热情甚至有些极端热情的。但当自由之风已经稀松平常时,社会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

  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问题还是关于男女关系、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女性独立的。似乎正应了“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真理,在某个阶段,社会不自觉就会倒退到以前,旧的问题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早期的社会分工发展至今,“男主外,女主内”的也随之固化,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这一模式终将始终是主流。

  也因此,这部反映过去社会的小说,在当下也有着极大的社会意义。她帮助女性思考,如何在安居一室和勇于拼搏中进行抉择,即使纠结与惶恐不安伴随终生,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一生。这种告诫女性丰富自我精神旷野的教诲,值得所有人思考。

  李凤群说,真正好的作家应该是生活在黑暗中的。我想我就是生活在黑暗里的人,并且我认识许多在黑暗里的人,然而就算是黑暗里长出来的生命,他也是生命,而不是黑暗。我觉得文学,可以把黑暗带到光里来,让亮带到黑暗里去。

  这是一位作家的自我觉悟,也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藏在骨子里的使命感。

  《大野》读后感(四):李凤群《大野》:抢眼的孤独与丰饶的旷野

  李凤群《大野》:抢眼的孤独与丰饶的旷野 (转)

  1

  写一对女人的故事,逼出她们体内的泪和倔,大抵算不上顶难的事情。但若以长篇的规模,浩浩荡荡地将一对女人写得独树一帜又万物交通,这又是另一码子事,一码子绝非一招半式的杂家拳脚可以糊弄过去的事。

  这样的小说的作者,须格外有劲儿,更懂得用劲儿,蛮力、苦力、巧劲、寸劲都使上, 才可捶打出如此体量和能量的家伙。所以,《大野》是一部充满力学之智与美的小说。牛顿第一定律教诲我们,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原有状态。在小说里,今宝更像那个渴望维持“静止状态”的人,她扎根故土,任劳任怨,从一而终;在桃可以归为盼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的人,一路走来,她追随过挎斗摩托的速度与激情、追随过南之翔逐梦的脚步,她苦苦追随却从未想过“超越”。这是理想的状态。可惜现实并不够理想。而这,正是小说得以成立并生猛发育的根本动力——动力即“外力”,即世界上无所不在的阻力。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阻力的世界当中, 在因果律和可然律里安之若素。通常,小说在设置阻力时,会让它更为醒目、亮眼、戏剧。这本无可厚非。但若一位作者煞费苦心地为小说中的阻力洒下一些斑驳和暗影,让它更为逼真、更具认知的难度,让它晦涩如生活所是, 往往会令我们惊叹和哗然。这不只是情愿与否的问题,更是一种赖于敏感体质的能力,小说在书写者的操纵下,成为一场对情绪表达的续航能力要求非常严苛的幻术。

  所幸《大野》不怕,因为它有“双引擎”—— 第三人称现身的今宝和在信件中以第一人称亮相的在桃。今宝早年丧父,于她,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的“父亲的力量”,似乎“掌控着整个世界的平衡”。她失衡了,一路失衡,直到遇见各项条件均及格以上的丁建新,于是两人结合,如各方所愿。于是接着失衡。金宝一直都在体验着残缺带来的“漏风的幸福”。她想过反抗,在一番隔靴搔痒过后,她大梦初醒,原来她所践行的是一种卡尔维诺所说的“艰难的英雄主义”。“我能想到的好东西都在街上,都在外面,我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有成了她背负的十字架。于是,就像辛格笔下的傻瓜吉姆佩尔一样(台译为“傻子金宝”),今宝只得顺应别人的呼声,在这个浮夸、笨拙的世界里,做一个与之匹配的“傻子”。

  像是某种协调,在桃的症结出自母亲。母亲弃她而去,蛮横,冰冷如铁,想到母亲,在桃便感到一种钻心的疼痛,母爱只能唤起她对光的奢望和眼底的黑。因此,她只能“把自己往谜里活”,将沉默塑造为性格,逃成了不二法门,迷失以“彼岸”的形象粉墨登场。在桃之所以沉默,不是因为没有表达的诉求,而是没给机会。所以到嘴边只剩了一句话,一句肮脏但威力十足的口头禅:日你妈。甚至这也来自对母亲的模仿。因模仿而记得,也避免真的变成母亲。一个赝品刚刚好。殊不知,她是赝品的赝品。这位彻底改变了在桃人生的女人并非其生母,这个女人所有的难言之隐,为自己争得了道德上的豁免权。可谁又来为在桃的不幸买单?茫茫旷野,静寂无声,沉默,不幸在非血亲地传播着。

  蒙塔莱在《生活之恶》中写道:我不晓得别的拯救/ 除去清醒的冷漠。这种冷漠发自肺腑,那里本该是人体最温热的地带。故而,那些决定性的外力,通常并非来自他者,恰恰是那个阴晴不定、冷热交替、自相矛盾的“我”, 最终让某种形象和特质“成为自己”。留守也好,出逃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归返,回到曾只身前往的梦境,那里无忧、丰饶、我心永恒, 那里有一个人幸福的模样,孤独被修正为独立, 空虚被美化成自由。

  2

  有时我们谈论长篇,就像在谈论婚姻。日子长了,不免松垮懈弛,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一段婚姻的成败,只要保住底线, 同时还能看到闪光点,我们就认定这是一段好姻缘,正如断言这是一部好小说。不辜负,不觉间成了一条并不算低的准线。但总有一些完美主义者会问:你为什么没有当初刚在一起时那么好?

  《大野》的好,经得住这般挑剔的诘问。它毫不懈怠,像时刻妆发齐整、举止得宜的女郎, 带着主人公的疑问和阶段性成果追寇入巢,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两性、亲情、时代与个人的关系,都是它的着力点和生长点。小说的触角随着故事时间的推移不断开拓、延伸,它在一寸寸地迂回、弥漫、试探。主人公的欲念情思作为整部小说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在理所当然和始料未及之间跳动、缩张,细微而坚硬,透明又隐晦。孤独及其变种霍乱一般蔓延的时候,救赎的机会同样出现。错位的情绪表达及其意外的收获,让我们随主人公一起筋疲力竭、峰回路转、百感交集。

  但它是有根有须的,小说与南方那片温暖、潮湿、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不浮、不玄、不躁,带着泥土的气味和质感。它时而如滑入泥淖,投射出生活本身的邋遢、粗鄙、黏糊,时而又如钻进泥浴,让人疗愈、释放、新鲜。就像南之翔之于在桃那样, 小说一再激活我们“内心沉睡的区域”,使我们迷惑,也令我们沉迷。它首先是南方温润的土壤里长出的果实。同样是探寻人的命运或宿命,石一枫的《借命而生》写青天白日下的苟且偷生和法网恢恢,是正邪、黑白、善恶的杂糅与对冲,镌刻着北方的粗犷和雄性的调笑; 《大野》则是日光流年里掰开揉碎的人性底色, 它审慎、析毫剖厘,对内,是主人公自虐般的折腾,对外,是极为克制的放肆,近乎天然地披覆着南方的灵动和柔性的自矜。

  环视婚后风调雨顺的生活,今宝真心觉得无可指摘,但她依然感到一种虚妄和不满,她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只是对所有这一切都有点失望。”这句话点出了整部小说的精髓。我们太容易忽略生活中那些一点点、一定程度、一些些,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将就,以为可以视而不见、笼而统之。但就是这些不决然、不完美的罅隙,孕育着生活的风暴。《大野》轰轰烈烈地写出了这些罅隙里的风暴。风暴过后,到处都残留着聪敏的女人对这个笨拙的男权世界的无奈和叹息。她们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更是反思者。她们与时代对视,和时代平行奔跑,也与时代一同省思。正是在这一点上,《大野》所承载的情感能量和精神深度,远远超出局囿于姐妹悲欢情愁的《七月与安生》。

  在桃那些洋洋洒洒的书信,感人至深,但对小说的构建却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人物形象与身份定位是否贴合,小说语言、书信语言与人物自身的腔调、话语体系是否冲撞,书写内容、篇幅与书写对象之间是否已建立起必要的信赖与足够的耐性等等,都是横亘于笔端的难题。顾此失彼的情况在所难免,但这恰恰又是小说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它完全可以燃烧掉一些“真实”,去点亮“真诚”这把绚烂的篝火。这种文学的温度和光辉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心灵内部和看似熟稔的生活之中,依然存在许多晦暗的地方等待被温暖和照亮,而我们, 同样值得成为一个善于发光与烛照的人。这种值得,是一种更高向度的“真”。

  3

  死生乃人世间大事。《大野》开篇今宝爷爷在今宝父亲临终前的状态,让我想到盛可以在《喜盈门》里所描写的一家老小对曾祖父迟迟未断的最后一口气的态度。死亡的无常,增添了生者的成本。在死者与生者之间,不是太匆匆,就是等不及。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一群没有学会如何告别的人。哭作为一种强烈的形式,成了我们面对生离死别时不言自明的默契和规约。哭的背后,除了不舍,恐怕还有忏悔甚或是畏惧。歇斯底里的哭,是国人在天人永隔之际的普适性通则。这种不懂,最终在生活中演变成不能和不敢,牵制着我们的悲喜、诚伪。今宝没有哭,她成了破戒者。

  那个年幼的今宝对我们的无声质问是,不哭就意味着无情吗?显然不是。她是在寻找一条独属于父与女的心灵通道,她试图跳过形式, 凭借自己的记忆和感受,扼住那个棒喝似的、灰白的、无情又多情的死亡瞬间。对于挽留的无效的自责,最终被篡改成经由他人谴责而引发的悔过,成了对今宝的“欲加之罪”。今宝负罪,她痛苦,因为多情总被无情扰。却也因此,记忆抵挡住了遗忘的侵袭,精神的父亲得以永垂不朽。

  告别的难堪在在桃那里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观。小诸葛、南之翔、胡干事、陈志高, 这些在在桃生命中留下重要划痕的男人,他们的离去,无一不是愕然、唐突、鲁钝的,是彼此情感的休克和猝亡。在这层意义上,《大野》是要带我们重新认清时间,它不仅是要唤起我们对“时间到了”的关注,更是让我们庄严地去思考,我们如何度过那些正在经历的时光。

  定格是一种办法。小说留给我们很多特写,在特写面前,无论善恶美丑,一切细节无处逃遁。我们可以称其为时代的见证、历史的力量,又或者,不妨径直称为人生。这是今宝和在桃的人生,一代人的人生,它一帧帧地跳过,颠沛、局限,却又滚烫、永不言弃。不管是一个人的生命,还是一群人的命运,小说为我们奉上了一种叫时间感的东西。它在小说里是看得见的,甚至摸得着。它从过去,伴着年轮般的新闻旁白、歌声舞步、影视剧目、穿戴风尚而来,走到我们的眼皮底下,随而远去, 那么淡定又行色匆匆。它很像今宝母亲那件外套,“虽然没穿过几回,但已经旧了,放着放着就旧了,变成一种没有办法说得清的颜色”。越是说不清,越是要说,这就是时间对一个特写爱好者的诱惑。时间无痕,但时间感却实实在在,它在我们的心里作祟,挥之不散,它是我们来过的见证,唯一的见证。于此,小说的视野被不断撬开。

  娜拉出走之后,离家的女性究竟往何处去,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旦涉及每个具体的人,或许永远都无法发放统一的标准答案。很多女性以归来的方式默认妥协的事实。在桃几乎无可幸免。就个体来说,任何规避问题的空间逃离和往事随风都与超脱无关。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只有过尽千帆依然饱满、豁达的生命,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在桃似乎意识到了,所以她最后选择回到普济圩农场, 她先要安顿、济助自己的人生。

  今宝和在桃四十年的人生历程就像一枚透镜之两面,它最终对准的是茫茫的人海,那里是我们偶一失望的来源。但正所谓礼失求诸野,也依然是那茫茫的一片人海,寄存着我们所有的善念和希望。《大野》以其南方的灵动和柔性的自矜,向我们娓娓述说:旷野之大,不在其幅员和气派,而在包容、自由与当中所有生动的坚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