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2 03:3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精选10篇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一):心中的彷徨

  心中的彷徨

  一直听说过赫塔•米勒,最近终于看到了她写的作品,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她写的《人是世上的大野鸡》,她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着平凡的事情,却又蕴涵着不同的意义。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是德国作家赫塔•米勒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2部作品,《人是世上的大野鸡》《独腿旅行的人》。前篇,讲述了主人公温迪施一家经过多年的等待,最终还是利用了女儿阿玛莉,才离开了罗马尼亚村庄。后篇,主要讲述了伊莲娜漂泊的异乡生活,以及与3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她思念故乡,并且内心挣扎。

  个人觉得《人是世上的大野鸡》写的很单纯,语言很简单,围绕着罗马尼亚村庄,温迪施的邻居而写,记忆中所有的邻居们都慢慢的离开了,去了别的地方,而最后留下的是守夜人,他说我留下因为我有了妻子。我看到了守夜人的无奈,看到了温迪施的无奈,他们对生活的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两部作品中我更喜欢《独腿旅行的人》,因为它的故事性更强一些,塑造的伊莲娜很具体,性格很鲜明。“独腿”两个字,我在阅读中一直在领悟,后来,我慢慢的拆开,“独”“腿”, 她被迫去旅行,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就是只用“腿”在前行,而心留在了家乡,那是一种孤独感。她内心很难受,很挣扎,很彷徨,记得有一段的描述,“有时候,伊莲娜希望能跟这些目光(一些面孔带着和伊莲娜相似的目光)分享些什么,只是不知道她是否想要分享,也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分享。这种共性并非强制性的。这种参与并不完整,而是非常迟钝。承担它,没有什么意义;逃避它,也没有什么意义,也许用接受这个词,才适合形容伊莲娜的行为。”伊莲娜,我很同情她,很怜悯她,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内心的迷茫,内心的彷徨,让她在三个男人中寻找着安慰,可是那种安慰不能满足她对家乡的思念,不能满足她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读完后,我内心的孤独彷徨感也慢慢浮上来,再想,我的未来在哪里呢,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不同的轨迹,就像伊莲娜,她只能那样的活着,没有变化,没有希望。而我的未来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华的老去,也在慢慢的走向死亡吧。有时候,我也会担心我的好友,她也在彷徨,毕业多年的她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一直在打散工,她也在人生的路上一直彷徨。

  本部书带来了对现代人的警示,希望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像温迪施和伊莲娜那样一直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二):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

  ——赫塔·米勒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赫塔·米勒以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直白,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温迪施老婆把脸转向墙壁,大声哭起来。她拖着年轻的哭腔时哭声悠长,拖着现在老年的哭腔时哭声短促。有三次她拖着另一个女人的哭腔抽泣。接着不作声了。

  她的睡眠在那晚那么沉,没有梦找到她。

  ○南方的土地上没有树,而且很热。土地在燃烧。小猫头鹰在通红的野蔷薇中点燃了自己的眼睛。它的翅膀飞到铁丝网上时它期盼着一次死亡。

  士兵们躺在灰蒙蒙的晨雾中。他们躺在茂密的灌木林里。他们在演习。他们用手、用眼睛、用额头在战斗。

  军官在叫嚷着命令。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三):赫塔米勒的独到见解

  读赫塔米勒的第二本书我选择了这个中篇小说集,除了同书名的《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鸡》还有一篇《独腿旅行的人》。相对第一次读的长篇《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这本书要好读很多。

  这两个中篇从题目来看就觉得很有意思,一种赫塔•米勒式的暗喻,一个关于移民,一个关于流亡,都是在那个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在看米勒的书之前,我对罗马尼亚的那一段历史并不太了解,大概是去年,看过一部罗马尼亚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讲述的也是发生在那个时期的故事,当时就觉得看得十分压抑,就跟现在看米勒的小说一样,这种压抑的气氛让人很难受。

  《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鸡》是一个让人很无奈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心的麻木,为了生存,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出卖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甚至是自己的女儿。但是反过来想,这也并不能怪任何人,是那个畸形的时代造就了这些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得麻木的人民。

  《独腿旅行的人》是关于一个流亡他乡的女人,她在流亡的过程中深陷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以及努力保持的一份清醒。虽然最后她如愿获得了德国国籍,但她心里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是读着故乡友人寄来的信时,更多地勾起了她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

  米勒的这两个中篇小说,都透出出对故乡的一种情结,这应该也是作者自身心态的反应吧。这些经历,都是她曾经亲历或是亲见过的,这样的情绪或许也只有处在那个环境里的人才能体会如此深刻吧。一个人如果未曾远离过故乡,又如何能去理解这份怀念和眷恋?

  我觉得赫塔•米勒并不是很擅长讲故事的作者,但是她很擅长像导演一样把自己的故事剪辑成片段,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放给我们看。就如这两个中篇,如只想知道故事情节,看书背面的内容提要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读小说,就会发现故事的那些细节极具画面感的一层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很容易就陷入到作者构建的那个环境中去。读米勒的小说,常常是一种倒叙的思维,在已经知道了结果的前提下再去看事情发生的过程。

  米勒最擅长的应该在于文字的应用,有着她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可以把小说写出如同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甚至写出如同诗歌般的韵律,还有小说中的各种隐喻,都很微妙,也很精彩。这是赫塔•米勒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她的成功之处吧。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四):《人是世上的大野鸡》:破碎故事之心

  这个故事,我不推荐给大多数人,因为我确信,这个故事带来的煎熬会让大多数人承受不来。赫塔•米勒的笔触若无其事,却描绘了一个也许真实悲戚到令人恐惧的破碎的故事。

  看这个故事的简介便对这本书下一个定论是不明智的。的确,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罗马尼亚女孩为了换取公章而出卖肉体的故事。但赫塔•米勒只是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载体。表达整个时代才是她的诉求。所以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摇摇晃晃的长镜头,执拗、间断、游离却不肯停下地记录着最卑微的人与事。

  这样的作家值得被崇拜。

  1

  与赫塔•米勒其他作品类似,这部作品的背景依旧是二战后齐奥塞斯库治下的罗马尼亚——那里的所谓共产主义蓝图已然铺开,但现实却依旧惨白而荒凉。

  生于1953年的赫塔•米勒显然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发声者”。作为普通农民的女儿,她真切地感受过生活,感受过土地的气息以及在那之上连绵不断的痛与爱——这些都成为她日后创作的主题和源泉。1982年她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低地》,描述了自己没有色彩却又无法割舍的生活。然而这本颇具才气的作品却为她带来了麻烦,罗马尼亚当局认为她的作品“充满谎言”,时常派遣“秘密警察”监视和盘问她。不堪重负的她选择移居德国,她的作家生涯才得以延续。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是赫塔•米勒移居德国后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故事的视角并没有放在少女阿玛莉的身上,而是以温迪施——少女的父亲的视角展开。父亲对女儿总会有一种难以言语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与现实的窘迫与煎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日常生活。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台词,最先是来自孤苦的守夜人的呓语。“野鸡”往往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它们偶尔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却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做过什么,又要到哪里去。而每个人对于他人而言,其实是和“大野鸡”这样的角色分外相似的。在灰色的年代,人们找不到生活的出路,看不到忍耐生活之后究竟会不会有希望。

  这样的生活要改变,但想要谋求改变,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

  我们相信赫塔•米勒的故事是真实的,因为这样的故事总是似曾相识。

  “1972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全县数万知青展开大规模竞争,最终有七十余人获得幸运,在进行上学前体检时,七十余名女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而且不是陈腐性裂痕,她们都是在招生通知发下以后失去贞操的。”

  这是来自一篇名为《被亵渎的青春》的知青报告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类似的记录不胜枚举。在那段特殊的日子,正义与罪愆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人的心智的脆弱性在于,环境一旦突变,原本坚持的底线和信仰很容易崩塌,当本我的欲念完全释放时,怎样的残忍,都会被原本无害的灵魂从容演绎。在这样故事里的加害者,愿意忠诚于他们被强加的角色,而不是他们自己。

  我不忍去思量在这些相似的故事里,受到戕害的她们究竟要如何继续剩余的人生。女知青得到了返城的机会,而阿玛莉一家,也拿到可以逃往他乡的公章。而在那之前摇曳的灯火,宛若如洗的白练上的一点异色,随时光渐渐消弭。说是无关,却已铸成永久。

  我只能祈祷,故事只是故事。

  3

  米兰.昆德拉说,“回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人们往往愿意把回忆作为筛子,筛除我们不愿留下的故事,留下欢乐取悦自己。但某些记忆是共同的,这些共同记忆比起个人的回忆,显然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赫塔•米勒忠实地记录下的一切,并不希望取悦任何人,而是渴望人们不去遗忘,曾有一个冬天,是那样冷得刺骨。

  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如果还有故事,也会是破碎的吧。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五):丑陋的不是人,是制度

  作为一个男性读者,阅读《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快感,只有抑郁。

  抑郁是医学用语,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

  为什么会这样?

  你看:“随着村子里的人渐渐离开村庄,罗马尼亚的温迪施一家越来越迫切地想摆脱当前的生活。他们想方设法,试图取得当局许可,以移居他国。最终,女儿阿玛莉做出一个决定——以出卖肉体换得护照公章。”

  你看:温迪施说:“我女儿,我的阿玛莉也不再是少女了。我女儿的小腿肚就跟甜瓜一样,就像你说的,我没法再看着她的眼睛。她的眼睛里有块阴影。眼睛撒谎,小腿肚不撒谎。”“盯着看你女儿怎么走路,如果她的鞋尖在走路时向一边歪,那就说明已经发生过了。”

  我去!

  “巨大的苦痛,坚韧的力量。”

  在普通话发音中,“妓”和“鸡”读音相似,因此俗称“鸡”。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这本书作者写的直白,译者翻译的也直白。阅读之后,我不知道我可以指责谁,因为我找不到指责的目标,因为我找不到指责的方向,面对复杂生活,面对无可奈何,一切的讨论,一切的文字,都将卑微,都将龌龊。

  在社会中,那个人不曾出卖过自己?为达到一点点目的,违心地说话,违心地做事。

  丑陋的是人吗?

  丑陋的不是人,是制度。

  我去!

  然后想起了老舍的《月牙儿》。这个短篇小说里记叙了一对旧社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剧故事。文中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因她常与“月牙儿”为伴。故称其为月牙儿。这是一个悲惨的女性,一个悲惨的家,在那个充满血和泪的社会,“月牙儿”迫于生计,不得不做暗娼;在麻木、无奈的生活窘况中,她还不忘母亲的生存,甚至于在狱中,她还时时惦念她的母亲。“月牙儿”近似于一个没有个性,随意生活的逼迫,无怨无诉,奉行“这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的女性,仿佛一切都是自然的,无可选择的,正确而合理的。但反过来一想,一切变化其实都是残酷的,都是泯灭人性的,社会的罪恶是如此之深!

  “月牙儿”最终进了监狱,她解脱了吗?

  然后想起了建国初期取缔娼妓制度。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沉重地打击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依托于这种剥削制度的卖淫制度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新中国明令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制度,从l949年起,全国查封了妓院8400多所,惩治了一批作恶多端的妓院老板,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妓女,使她们开始自食其力,过上了新的生活。

  移民制度毁了“阿玛莉”,旧社会吞噬了“月牙儿”;新社会取缔了娼妓制度,当前,怀着“中国梦”的国家正在扫黄……

  丑陋的不是人,是制度。坚信:扫黄会成功。

  掩卷长思,怀想“阿玛莉”的单纯,怀想“月牙儿”的善良。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六):测试评论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