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100字

2021-02-26 03:0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100字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是一本由【美】梅森·柯里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一):一个总结

  

世间百态,有的创作者文思泉涌如同打字机器,有的创作者拖延成性创作就像是在受刑,有的创作者放浪形骸恣意挥霍健康,有的创作者如苦行僧一般恪守日程,有的一生写几百本书还觉得不够,有的却一本就耗费了全部的生命。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滥用药物却让创作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让人觉得炫目却也有对作家如烟花般绽的作品创作过后是否还能开出下一朵烟花的担忧。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二):生命在于按时睡觉

  总结来说,成就只来源于不断坚持的持续产出。至于生活习惯,并不重要。

  有早晨5点起床的,有7点迎接朝阳的,有10点太阳晒屁股才起床的,有混过中午起来喝一杯的,甚至有不定时睡觉起床的。如果不知道这些人的成就,都可视为凡人。

  越读越偏,每个作家我都算了一下寿命,然后看他/她的生活节奏如何。安兰德吃了三十年的安非他明,埃德蒙威尔逊早上喝酒到晚上,保罗厄多斯安非他明加咖啡因片。反正都活过了70。凡是熬夜工作的,大都命运堪忧。

  我小小的统计了一下,无论酗酒、嗨药、好色只要保证能按时睡觉,活过70,80,90的基本有戏。熬夜的,不少就40,50,60结束了生命。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三):休闲读物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 作者是来自美国的Mason Currey (梅瑞·柯里)。其实这本书的题目第一时间让我想起李如一的专栏“一天世界”。不过两者完全不一样。

  在这一本《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英文名叫做Daily Rituals , 副标题是 How Artists Work)当中,作者收集了大约180位知名创作者的日常作息习惯。其实本书是来自作者的一个无心插柳的博客更新:一开始作者只是在上网好奇地搜寻一些作家的工作习惯,后来她觉得应该要有人把这些轶事汇总起来,于是便开了一个博客, 而这一本书可以理解为这个博客的详细版汇编。

  毫无疑问,这本书里面描写了如此之多的创作者的生活作息习惯 , 足够满足读者的八卦与好奇心了。比如说奥登、培根、波伏娃、沃尔夫、莫扎特、贝多芬、古尔德、克尔凯郭尔、马蒂斯、村上春树等等。这里真的只是小部分,这本书涉及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以及其它的创作者,真的是非常之多。你一定能够在这本书的目录上,找到许多熟悉的名字。

  当然, 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作者更加希望通过展示这些优秀创作者的日常作息习惯, 获得某些启示:在赚钱谋生和自我创作两者中找到平衡、舒适的生活条件是否是创造力先觉条件...... 也许这些都没有答案, 不过这本书的确能带来某些启示。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 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完整而独立的,所以你可以随意翻开一页开始阅读。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四):欢迎来到创作者的世界

  全书洋洋洒洒记录了161位创作者的日常生活。数量多,范围广,包括作家,作曲家,建筑家,舞蹈家,画家等。其实我比较喜欢早就在台湾出版的名字《创作者的日常生活》,当时已经淘宝买了。不过没记得作者名字,大陆版变了书名,以为是新书,又买了一本。

  由于本书涉及过百人物,看的时候发现有不少是第一次听到。但不管是知道不知道,清一色都是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创作者。书中的天才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有些称得上古怪的创作习惯,因为是天才嘛,看的时候不会太讶异,反倒更符合读者的想象了。

  天才创作者也会有拖延,克服不了的懒散。例如可爱的约翰逊博士会在日记中写道。

我最大的罪状就是虚掷光阴和懒散,其他的毛病都是附带而来的。

  他也会立flag。

懒散是必须克服的毛病。

  或许立的flag就是用来倒的,天才也有不例外的时候。

任何计划我都没有坚持过两天。

  天才的拖延毛病我很好继承了,遗憾的是天才的才能却无法复制。看到他们凡人属性的一面倒是满足了读者的”八卦之心“。

  像普利策作家威廉·斯泰伦也会很丧。

面对现实吧,写作是地狱。

  但不管多么困难,他们最终还是坐下来写,直至完成。

你就是你自己,不是菲茨杰罗德或是托马斯·沃尔夫。你要坐下来写,才会有作品,没有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只要适合自己,适合你的本性。

  这是天才的自勉,同样适合普通人。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五):前言

  一年半以来,几乎每个周一到周五的早上,我都五点半起床,刷牙,备上一杯咖啡,坐下来写作,写过去四百年来的一些天才人物所面对的同一要务——那就是,他们每天怎么分配时间,如何安排作息,以保持创造力和生产力。借着描写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细节——他们什么时间睡觉、吃饭、工作、忧虑,我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来看他们的个性和职业,描绘艺术家作为习惯性动物的有趣的小幅肖像。“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法国美食大师布里亚-萨瓦兰的名言,而我要说,告诉我你什么时候吃,然后你睡不睡午觉。

  如此说来,这是一本浅显的书,谈的是创作活动的背景,而非其作品;涉及的是生产过程,而非意义。但难以避免的是,这仍是一本相当私人的书。(小说家约翰·契弗认为,即使写一封商业信函,也不可能不流露出一点儿你的自我,可不是吗?)在本书背后,我所关心的主题正是我在自己生活中为之挣扎的问题: 怎样做到在从事有意义的创作工作的同时,还能赚钱谋生?是该全身心投入于某一项创作,还是每天拨出一小部分时间?要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如愿完成每一件事,那么你是否非得放弃一些事(睡眠、收入、整洁的房屋)?或者是可以学着压缩你的活动,以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像我爸经常教训我的那样,“要干得更聪明,而不是更苦”?更广义地说,舒适和创造力是互不相容,还是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维持在一个起码的舒适水准上,是创意性工作得以持久的先决条件?

  在下面的篇章里,我没有假装解答这些问题,其中有些或许根本无法解答,或者只能依据不可靠的个人状况作个别的回答。但我努力提供各种例子,说明各类杰出的成功人士如何面对这么多同样的挑战。我希望能说明宏伟的创作憧憬如何转译为每日少量的工作,人的工作习惯如何影响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本书的书名虽然是Daily Rituals,但我写作的重点其实是他们的routines。这个词听来普通,甚至缺乏想法——遵循习惯如同自动驾驶,但日常习惯其实也是一种选择,或者说是一系列的选择。运用得当,就可以成为精确测定的机制,有效使用大量有限的资源: 时间(最有限的资源),以及意志力、自律、乐观。一套坚定不移的作息,能在人的心理能量上形成一道磨得很深的沟槽,阻挡肆意妄为的情绪。这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爱的话题。他认为你需要让你的部分人生成为自动驾驶模式。他说,养成好习惯,我们就能“解放心智,达到真正有趣的行动领域”。讽刺的是,詹姆斯本人却是个拖延病患者,永远不能坚持规律的作息。

  巧的是,正是因为一番拖延,反倒使我创作出本书。那是2007年7月一个周日的下午,我正独自坐在我所供职的小建筑杂志社灰扑扑的办公室里,想要写出次日必须交稿的故事。只是,我非但没有全力以赴,做完了事,反而在浏览《纽约时报》网络版,清扫我的小隔间,在小厨房里用胶囊咖啡机冲咖啡,总之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困境。我本是“早晨型”的人,在早上可以十分专注,午饭之后的时间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那天下午,为了让我对自己这种颇为不方便的偏好(谁想每天大清早五点半就起床呢?)释怀,我就在上网搜寻其他作家的工作习惯。这种资料并不难找,而且特别有意思。我不禁想到该有人把这些轶事汇总起来,因此当天下午我就开了《日常作息》博客(我那篇杂志稿次日早上赶在最后一分钟惊险交卷),如今就成了这本书。

  这博客原是无心插柳,我只是把我由传记、杂志特写、报纸讣闻等文章上看到的名人的作息贴在博客上。至于本书,我搜罗了更广泛、更深入的资料,同时尽量保留了简短和多样的声调,让原始资料更具魅力。我尽可能让我的考察对象自己发言,引述他们的信件、日记和访谈。我也由二手资料搜罗了他们作息的摘要。如果有别的作家已经对他的考察对象的作息作了完美呈现,那么我就充分引述,而不再重写。要在此说明的是,若非采用数百位传记作家、新闻记者和学者的研究与作品,本书根本无法成立。

  在汇整本书的各个条目时,我也一直谨记V.S.普里切特在1941年写的一段话。普里切特在写到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时,提到这位伟大史学家极其勤勉,即使在服兵役时,吉本依旧找出时间来做学术研究,他行军时还随身带着罗马抒情诗人贺拉斯的作品,在帐篷里则读异教徒和基督教神学书籍。普里切特写道:“这些伟大的人物迟早都会变成一个模样: 他们从不停止工作,决不浪费一分钟。这真叫人沮丧。”

  哪一个有抱负的作家或艺术家会没有这样的感慨呢?看到过往伟人的成就,一方面具有启发性,一方面却又叫人泄气。但是当然,普里切特还是错了。因为在每一位孜孜不倦、从不停止工作、决不自我怀疑、没有信心危机、叫我们这些凡人自叹不如的吉本身边,同样也会有一个威廉·詹姆斯或者弗朗兹·卡夫卡这种虚掷光阴的天才,他们徒然地等待灵感降临,体验创作瓶颈和文思枯竭的折磨,因为怀疑和不安而焦虑痛苦。在现实中,本书描绘的大部分人物则都介于两者之间——他们全心投入日常的工作,但却永远对自己的进展没有完全的信心;永远小心翼翼,生怕有朝一日前功尽弃。所有的人都善用时间,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但究竟他们怎么架构自己的生活,达到这样的目标,则有无尽的变化。

  本书谈的就是这样的变化,而我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感受到鼓舞,而非沮丧打击。在写作期间,我常想到卡夫卡在1912年写给恋人费利斯·鲍尔的信中的一段话。他对自己局促的居住环境和呆板的日常工作感到泄气,不由得抱怨:“时间很短,我的精力有限,办公室是一团混乱,公寓则喧闹不休。要是我们不能轻易得到愉快的生活,就只好想些巧妙的办法迂回前进。”可怜的卡夫卡!然而我们之中又有谁能期望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对大部分人而言,大半的时候都是寸步难行,而卡夫卡巧妙的迂回前进与其说是破釜沉舟,不如说只是个理想。而接下来的篇章则告诉你该如何迂回前进。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读后感(六):《创作者的一天世界》:大师们的10个习惯

  我是个业余写作者,写作是我的爱好之一。每次静下心来写东西,如果能进入全身心沉浸其中的“心流”状态,就会物我两忘、浑然不觉身外之事,那种感觉畅快无比。写成了一篇文字,不管质量好坏,内心都会充盈着快乐。

  但更多的时候是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思路在某些地方被反复卡住,踌躇再三、难以下笔。这时,就会一边骂自己是榆木脑袋,一边悔恨自己不学无术、书到用时方恨少。那种痛苦烦恼,非亲历者很难感同身受。

  另外一方面,我会苦恼工作太忙,时间太快,每一天都有那么多事要做。你不光是你自己,你还是公司的职员,小团队的负责人,家庭的丈夫、父亲、儿子,有那么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去履行。

  有时候我想,不知道那些天才、大师们,会不会也有文思枯竭的时候,他们的写作日常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寻找线索、捕捉灵感,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写作窍门?

  于是我打开这本《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试图从这本书所记录的161位天才创作者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看完我才明白,即使是大师,写作也是个痛苦的过程。阿瑟-米勒说:“(写作就像是)一个人手拿铁棒,在电闪雷鸣的暴风雨中走来走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说:“完成第一份草稿,就像在非常肮脏的地板上用鼻子拱一颗花生。”

  对优秀创作者来说,他们最不相信的两个字就是“灵感”,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更笃信躬行的两个字是“纪律”,他们更依赖的是“井井有条的习惯”。

  作者在前言中解释说,虽然书名叫 Daily Rituals(日常仪式),但写作的重点其实是创作者们的 Routine ,例行日常,或者说习惯。“一套坚定不移的作息,能在人的心理能量上形成一道磨得很深的沟槽,阻挡肆意妄为的情绪”。

  所谓“习惯”,其实就是一系列行为的合集。在你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一些行为,就是你的习惯。与此同时,你的种种习惯,也代表着你对自己人生的一系列选择。遵循习惯,就如同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你最终能抵达什么地方,往往要看你的习惯能推动你走多远。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叫“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决定性格?——正是“习惯”。

  性格当然不会仅仅只由“习惯”来决定,基因、DNA这些先天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后天因素,都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有着重大影响。但毫无疑问,后天养成的习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你的性格。撒切尔夫人的原话是这样:“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你怎么过一天,你就怎么过一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完全书,我大致总结了多数创作者的10个共同习惯,如下: (1)“晨型人”比“夜型人”更多。他们更习惯早起,比如5:30甚至4:00起床。为了能早起,通常也不得不早睡,遵循固定的时刻表作息,如村上春树,每晚9:00睡,第二天4:00起床;康德,10:00睡,5:00起床。

  (2)对写作充满热情。如约翰-厄普代克:“如果必要,我会为体香剂写广告,或者为番茄酱的瓶子写标签。把灵感化为想法,把想法化为文字……永远不会让我觉得厌烦。”

  (3)闲暇时在室外散步,或在室内踱步。如英格玛-伯格曼、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马勒等人。

  (4)需要一定的独处时间。柴可夫斯基说:“知道没有人会来干扰我的工作、阅读和散步,是多么幸福!”菲利普-罗斯则说:“每位作家最需要的技巧,是在波澜不惊的工作中能坐得住。”

  (5)保持日均两千字以上的输出量。如毛姆、村上春树等。叶芝:“不论想不想写,每天都至少要写两小时。”

  (6)喜欢固定的饮食,尤其是早餐、晚餐。如托尔斯泰,每天的早餐是两个白煮蛋。波伏娃:“这是一种整洁干净的生活,是刻意创造的简单。”

  (7)善于主动休息,确保自己不过于劳累。荣格说,“累了需要休息却依旧去工作的人是傻瓜”。

  (8)把工作和生活截然分开,将晚上的时段留给自己放松身心、陪伴家人。如史蒂芬-金,一年365天每天都工作,上午8点开始写作,写到下午1点半左右,完成每天两千字的工作量,下午和晚上用来午睡、写信、阅读、陪伴家人、看红袜队的棒球比赛。

  (9)主动锻炼身体。村上春树每天跑步,纳博科夫每天健走15英里,柯布西耶每天起床后要先做45分钟柔韧体操。

  (10)主动远离低效无用的社交生活。村上春树说“和读者的关系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霍桑“每天早上虔诚地让自己与世隔绝”,特怀拉-萨普说“(远离社交生活)是一种“积极的反社会”。 我也发现很多人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些小癖好,比如: 有人使用计时器,依铃声开始和结束写作,并且用图表仔细规划写作的时数和字数(堪称“番茄工作法”的忠实执行者)。如詹姆斯-乔伊斯,“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小时写《尤利西斯》”。

  有人一整天只吃一顿饭。格伦-古尔德:“禁食能让脑子更清醒。”马克-吐温从来不吃午餐。

  有人对咖啡的依赖极大。如巴尔扎克,一天要喝50杯咖啡。保罗-厄多斯:“数学家是把咖啡转化成定理的机器。”

  有人具备高效的睡眠效率。如巴克敏斯特-富勒,他能在“30秒就睡着”。

  有人则需要主动服用一些药物以克服疲劳、保持精力。如安-兰德,持续使用苯丙胺、安非他命超过三十年。

  有人需要绝对的安静。如狄更斯,他的书房需要多装一扇门,以阻隔噪音。托尔斯泰会把临近房间的门也都锁上。乔治-西默农甚至会在门口竖一个“请勿打扰”的牌子。

  有人擅长利用碎片时间。如伍迪-艾伦,“我总在时间的裂缝中思考,从不停止”。

  有人习惯保持适度拖延。如麦拉-卡尔曼:“有些事能培养工作的情绪,比如清扫房子,熨衣服更好。”

  有人更习惯分时处理,把一天切割成好几段。在每一段需要集中心神的工作之中,穿插散步、午觉、阅读和写信,如达尔文。

  并非必须当全职作家才能写出佳作。如爱丽丝-门罗,一直当全职母亲,在家务和育儿之余偷闲写作,花了20年时间才出版出第一本小说选集,但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著名的“侦探女王”,但她在填表的“职业”栏时,她只会去写“家庭主妇”。

  很多人有双重身份,白天上班,早晨或晚上写作。如TS-艾略特,白天是劳埃德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早上搭火车进城。亨利-格林本名亨利-约克,可继承丰厚的家族财产,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在家传的制造业公司上班,尽管他并不需要这份薪水,理由是“这份工作能让他保有稳定的日常,以及可以用在写作上的经验”。 下面,是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句子,摘录在这里: 英格玛-伯格曼:“你知道拍电影是什么?每天辛勤工作八小时,只得到三分钟的影片。在这八小时中,如果幸运的话,恐怕只有10或12分钟是真正的创作,也可能连这些都没有。”

  安东尼-特罗洛普:“每天三小时足以让我们写出该写的分量。但同时,也该训练自己能在这三小时内持续不断地工作。”

  伊曼努尔-康德:“人个性的核心是准则,即生活的基本规则,一旦决定了,就应该一辈子遵循。”

  亨利-米勒:“要维持真正具有洞察力的时刻,必须高度自律,要过有纪律的生活。”

  古斯塔夫-福楼拜:“工作是逃避人生的最佳方式!”

  格雷厄姆-格林:“朝九晚五?不,天老爷,我得说我是朝九晚十点十五,每一天。”(再回头重新思考996)

  卡尔-荣格:“简单的动作让人简单,而要简单是多么困难!” 在所有创作者的“经验谈”中,我最认同的是下面这句: 伯纳德-马拉默德:你要坐下来写,才会有作品,没有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只要适合自己,适合你的本性。只要有纪律,怎么工作无关紧要。方法就是要腾出时间——不是偷时间——去写。 看完全书,我没有找到我原本期待的“秘诀”,但却找到了更好的答案。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人生,都需要面对自己的“贪嗔痴”,你没办法原样照搬任何其他人的“一天世界”,唯一可行的选择,是“尽管去做”。

  别想太多,写就对了。

  :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收录的创作者多为“古人”,涉及到的创作形态也还像是处在“农耕时代”,跟当下这个时代相对脱节。曾经有一个叫“利器(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的网站( https://liqi.io/ ),专门探访这个时代的创作者,比如vlogger、播客主播、up主、程序员什么的,寻访他们日常使用的各类设备,可惜半年多前就停止更新了,有点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