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凉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凉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8 02:3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凉灯经典读后感有感

  《凉灯》是一本由黄于纲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凉灯》精选点评:

  ●凉灯这名字不吉利,所以村子慢慢的消亡。可做写文素材

  ●凭着文字就好像在看一幅画一样,虽然平和但却生动

  ●真正的当代艺术作家 ——黄于纲

  ●喜欢书前面的几幅画,非常有深意,很特别。

  ●看完这本凉灯,自己忽然也萌生了想前往这个地方看一看的心思。

  ●这本书真的很容易打动人,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一块土地与人的感情。

  ●很松散个人的日记,作品中关于每户苗家不同黑色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其他的实在一般……不过作为一个从乡野走向大城市,后又走回乡野的艺术工作者,作者的经历独特且罕见。另外,野夫的序写得真是动人!

  ●“嫖屋”,这是自己第一次听到的名词,书中有对这个词的解述,以及真实存在过的痕迹。

  ●很喜欢的一本书,里面聚焦的一些特殊家庭的人与事,都让人惊讶。

  ●愿世间万物一成不变

  《凉灯》读后感(一):如何做一个旁观者

  豆瓣上有人给我发了作者在北京新书发布会暨作者见面会的信息,说这本书豆瓣评分9.4分,推荐我看一下。可能是期望有点高,或者跟我的预期不同,因为推荐信息是“继《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之后,有一部发人深省之作”(前者我没看过,看过后续《出梁庄记》,但风格不是很喜欢;后者我是不喜欢熊培云掉书袋,所以我应该想见到这本书可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本以为是社会学(学术风格的),谁知道是散文?

  作者是个画家(可能艺术家更合适),这本书记录了他在凉灯(一个距凤凰古镇20公里)——一个苗寨创作的所见、所画和所想。描写了很多当地的人、景和事,文字风格让我一度想到了《繁花》(也是我不喜欢的风格。。。)。在书的封面上,他写道,“总想在艺术学与社会学之间找个缝隙,把自己放进去,去触摸它们温暖的联系”, 他写了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也提到了当地的社会问题,但这个缝隙太小了。我不知道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想融入那些黑乎乎的房间还是让自己抽离仅仅做一个旁观者,但社会学的研究如果融入太多个人的情感则容易显得不够客观,但太抽离又容易给人高高在上的不适感,这个平衡很难把握。可能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很挣扎,长期相处,确实很难对他们的难处视而不见,但是如果个人介入太多,这些复杂的情绪又很难处理。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了Big Little Lies里面Madeline对她女儿说的话:register the existence of evil, do little you could, and then close your mind.

  凉灯这个偏僻、贫穷的高地苗寨,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是稀缺的资源,光棍们的婚姻问题不时在作者笔下浮现,智障、留守老人、葬礼等也都是常见的主题,这里确实是“山这边的中国”。

  《凉灯》读后感(二):世外桃源——凉灯

  第一次接触黄于纲的文字,接地气,没有矫情的情绪和字眼,更多表达的是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内心情感的释放。

  纯朴的苗寨,生活自然是贫瘠之地,作者能够心之泰然处之,走村串户,记日记,摄像摄影,写生素描,水墨油画雕塑样样体现出一个具有现代艺术家的性格,极有个性又接地气。

  文笔细腻的让人直击内心深处的柔软,在如此环境中,人会从浮躁中变得安然自若,行于流水之间的潇洒走一回不枉此生,可是作者竟然扎根于此余十年,甚是让我钦佩!

  黄在书中讲到村里人的愚昧无知,所到之处讲到给老人画像的时候,村里的一部分老人被画完以后不久都去世了,于是请来的巫师也这样说,千万不能让他画,如果画完以后,会被摄取魂魄真的会毙命的说法,为了打破这种说法,坚持为凉灯的村民做各种实事得民心。

  当地的村民始终不能理解这样一个有才的既熟悉又陌生的画家,如此坚持作画一画就是好几年,为什么而画,如此烟火气的地方让自己找到了童年时光的温暖记忆,那种无以言表的喜悦无处不在,这样的触碰会产生出幸福的自信。

  书中很详细的描述凉灯村的全貌,我也饶有兴趣地去查找了资料,它位于该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平均海拔800余米,属典型的苗家集居村寨,境内悬崖峭壁,沟壑纵横,形成秀美的山水峡谷风光。同时,它还是一个传统古村落,古朴苗寨保存完好,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而且富有绚丽多彩的民间传说,是游览观光体验苗寨风情的绝佳胜地。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携同爱人一起踏上那片土地,感受那里的民风淳朴。

  凉灯里一山一河,一谷一坳,传统古村落点缀其间,阡接田连,炊烟袅袅,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读黄的细腻文字可以感受到其中深深地沉醉!

  如此偏远、交通避塞、地形复杂、比较贫困的纯苗族村寨。作者选择“凉灯村”来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母题,自此扎根在凉村十多年,长期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休戚与共,更难能可贵的是数年来始终如一地加以挖掘、创作,着实让人钦佩!

  《凉灯》读后感(三):那边的山

  黄子纲给《凉灯》定义“中国这边的山”,“凉灯”一个文艺得有具象感的地名,你若是不翻开这本书,定然是猜不到这是个地名的,这是一个位于凤凰旁侧山里的小村庄,一个有着一色古墙的古老的苗寨,土墙瓦屋,柴灶和火塘,青翠的庄稼和树木,没有见过凤凰古苗寨的我只能从作者的笔下凭着想象力进行想象。

  细细算起来,我也算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儿时曾在四川南充的山里生活了两年,那时极幼小,一两岁的小娃娃,可山的印象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我脑海里,时常在梦中见到,却怎么都看不仔细,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明白,看不清的是那时的人不是那时的景。

  山那边的人与城市中的人是不一样的,就如《凉灯》说的那般,凉灯里的人会对放弃都市繁华深入他乡的三十四岁中央美院的高材生说:小黄,你来了。后来,他们说:小黄,你回来了!城市里生活得久了就会忘掉人与人之间得相处本应该是温暖的,像一头埋进了小猫的肚子里一般舒适。凉灯那边的山、那边的人、那边的水、那边的风都是不一样的,让我那么地羡慕,缓缓地,物质贫瘠却精神满满的,随时在诱惑着我脱离繁杂的城市生活。

  好在黄子纲笔下的凉灯不仅仅是艺术的,更是生活的,他讲夜空讲阳光也讲人们吵架讲打架,是个活生生的地方,有血肉的地方,美得不真实又因村头那家屋头翻了翻嘴而触手可及。

  《凉灯》不仅仅讲了凉灯这个村,其实更多的是黄子纲的情,书中更多的是黄子纲的随笔散文,这些文字和凉灯的景、人是血肉相连的,有些话,在城市的大背景下说出来便是矫情,只能在凉灯这样的大山里说才显得实在,让人觉得本该如此,才不会显得无病呻吟。

  有人说,《凉灯》的故事太短了,没有故事本应有的丰满起迭,然而我却认为,若你曾在山里住过或者正住在山里,你定会明白,凉灯这样的小寨子里是容不下大故事的,三言两语讲完才是最好,才配得上山里的人的直肠子,山里人的简单大方,再说这是黄子纲的文字,若你对黄子纲有些许了解也会觉得这故事就该这样,谁让这是黄子纲的文字呢,如同他笔下的画,从来不愿意施加多余的线条的色彩。

  《凉灯》读后感(四):生活在山里面的村庄

  第一次接触凉灯是在黄于纲的微博里,·那个时候甚至连黄于纲都不知道是谁,但是一次机缘巧合认识了这个人,发现了新的不一样的领域。才知道黄于纲是一个如此与众不同的人,而他笔下的凉灯更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村庄。

  黄于纲和其他的作家并不一样,他从小的经历非常的复杂,幼儿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改嫁到了邻村。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不允许母亲带走他。从此以后,年幼的他就在无父无母的家庭中长大,只有奶奶和几个姑姑舅舅照顾他。更戏剧的故事是奶奶从小就给他灌输是妈妈抛弃他的思想,以至于他从小缺少母爱不说,更是对母亲这个称呼感到陌生和反感。直到他长大后终于知道母亲的艰辛和不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和母亲团聚之后,他才找到了一点有母亲的幸福感。

  但是成熟的黄于纲并没有给母亲添太多麻烦,成年以后的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用工学习。因为他从小学习成绩就不错,可却苦于没有钱念书,耽误了很多年,也走了很多弯路。好在这一路都有赏识他的人出现,一路帮扶着他,才成就了现在的黄于纲,让我们看到了现在这个会画画、懂生活、感情细腻的他。

  凉灯就是黄于纲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他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梦想。虽然凉灯这个村庄是中国几百个村庄中最普遍的一个,更甚者比其他的村庄都要贫穷。然而就是i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养育了像黄于纲这样杰出的人物。

  在凉灯,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民族习俗,可以感受到当地苗族最朴素的生活本质。而在黄于纲的笔下,他将凉灯这个质朴的村庄写的活灵活现,让我们感叹在繁杂聒噪的现代城市里还有这样宁静淳朴的地方,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冬天的凉灯是寒冷平静的,每一个忙碌一天的凉灯人,在吃过晚饭以后都会泡一泡脚,去除一天的疲累,然后钻进被窝去做一个美好的梦。

  有人说凉灯是黄于纲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是一部动人而沉静的个人心灵史,同时也一本书。是有着恢弘社会学意义的村落及族群心灵史,所以值得我们一个人都去认真阅读的,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学到很多知识。

  《凉灯》读后感(五):一盏点亮道路的灯

  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想要更多的物品,我们想要更多的钱,我们想要更优质的生活,我们还想要等等。仿佛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永远走不完的路,我们的欲望是不断变化、不断扩大的无休无止的怪物。

  身边读书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也都是自己家的孩子怎么样,房子怎么样,还有最新的娱乐八卦等,真正谈论可以沉淀下来的文化的特别少。有一种倾向就是活在当下,当下怎么爽怎么活,当下爽了就行,管他未来怎么样;还有一种是被现实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每天起来都要为自己的房子、孩子奔波、奋斗。总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总觉得一眼看不到边的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看了《凉灯》这本书才发现还有另外的生活模式。

  凉灯这本书不是学术类的鸿篇巨著,而是记录了发生在一个山边小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儿,仿佛是远在天边,又仿佛是近在眼前,这些看似平淡、辛酸、热烈、下流的故事,就是这个地方的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或许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他们并不重要,我们过多的关注了自己,自己的外在物质需求,我们关注自己内心需求太少了。不应该简单的觉得作者这种行为是愚蠢的、高尚的,等等,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试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的后代的后代,他们怎么看我们,如果所有人都在忙着挣钱买房、都在关注自己外在物质条件,那么他们看我们跟看一堆蚂蚁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就仅仅成为为了满足外在欲望忙忙碌碌的一群蝼蚁了。

  有些书的意义,可能不仅仅是让我们作为休闲的读物简单的读一读,有可能成为未来我们后代的研究我们现代生活的材料,这本书就是这个类型的书。它很生动的记录了一个小村庄的人的故事,记录这些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虽然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片段,但是还是可以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并不是没有精神生活的蝼蚁。

  希望有更多如本书作者的人,能够有更多的人来记录我们生活的时代,能够让我们生活的时代在未来也能够被认知。

  这本书让我想起来了另外一本法学方面的书《天生犯罪学论》,有些书注定是要经历时间的洗礼,然后再给我们一个启示,不管两本书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宏大,它们总能够给读者一种生生的气息,就是未来以来,但是过去也是一种活生生的过去,不至于让我们成为没有根的浮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