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波尔日记》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波尔日记》观后感精选

2021-03-02 23:5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波尔日记》观后感精选

  《波尔日记》是一部由克里斯·克劳斯执导,葆拉·贝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尔日记》精选点评:

  ●一个湿嗒嗒的夏夜和妞妞一同看的一场湿嗒嗒的电影。爱沙尼亚的衣服很好看

  ●好!看!Paula Beer妹子前途无量!

  ●hEy 醒來後請為我寫一首詩吧

  ●又诗意又诡异……

  ●"Sie ist kein Kind...sie ist Napoleon..."

  ●喜欢大时代背景的片子,强烈的女性色彩,少女乃至后妈的刻画都很出色。配乐和镜头都很加分。

  ●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如此好的历史背景作题材,又是诗人的传记电影,导演处理成这幅样子。

  ●Death is a seed so rare hidden in you and your daily toiling,like hazelnut and bright apple star as velvet plum enfolds it until morning.Oh remember,there‘s no escape route.死亡像一颗种子,像清晨被天鹅绒子包裹的榛仁和苹果星扎根在我们的体内形影相随,让我们无处可逃。

  ●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很实在的讲了一个故事。PS:和衡山气质很搭,加颗星。

  ●节奏略缓

  《波尔日记》观后感(一):观《波尔日记》

  自传体式的电影,一个神秘、阴郁家庭,奇特怪异的人们,居住在延伸入到湖里的房屋,壮美的自然景观,富有诗意的画面,炫丽的音乐,对比阴森的医学实验室和可怕的人体标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更显得人生的残酷。一场偶然的相遇,纯真的友谊,美好的情感,只因以身相救,不可逃避的死亡,最终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个清晨。

  《波尔日记》观后感(二):探讨死亡的电影?

  这是一部,如果不是坐在电影院,我根本不会看完的电影。

  不同于好莱坞的节奏,在慢处理中,感情在一点点的流露和渗透,伴随着这种真实悠扬的音乐。有点刺耳,不够柔和,但是却真实,如同生活。

  生活赐予我们这么这么多,那么我们可以回报它些什么呢?我常常想。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造物主很公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活的尽量能精彩一点,自我一点。

  电影中的小女孩做的事情,对于他的年纪对于他的身份,有点匪夷所思,又合情合理。这是乱世。父亲的冷酷和专情痴迷于自己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一定让小女孩找不到爱的寄托吧。

  我想,于是,她把某种感情寄托在这个逃兵生上,对未来的那种向往,一定是美好的,对于女孩来说,和自己喜欢的人厮守,哪怕,再残酷再艰难。这就是青春,热情的美好,十五六岁的年纪,二十多岁的年纪才有的热情。在恰当的时间,在巧遇的环境和人当中释放自己的这种热情青春。

  可惜——忘了评点她所遇到的,这个爱的对象了。

  我以为,导演再强化小女孩的同时,貌似有点弱化了这个角色。再我看来,一个经历了朋友的死,经历着覆灭的人。不会有闲情逸致去关注爱。因为这种缺少温饱问题的条件下才衍生的东西,对他而言应该是奢侈的。

  那么为什么最后他愿意去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来取女孩子的和平呢?

  我想是恐惧,是绝望。是对自己人性当中那没有磨灭的那一点点的希望的最后的诠释。

  能让自己的死有些意义。

  当然,其实我在看电影的同时,有一个很好奇的事是poll以为这是他的真爱,但是有的时候,男男女女会不会把爱的心跳和刺激的心跳搞错了呢?

  我实在看不出来了,poll对他爱,哪怕是为了对方的生离死别。poll谈的难道不是和自己的一场恋爱嘛?

  这就是女人。如同你我。

  《波尔日记》观后感(三):传记片容易没中心没重点

  上海电影节第四天随后是万裕的《波尔日记》,这是德国拍摄的女诗人Oda von Siering少女时代的传记片。我对该片产生兴趣的原因一主要场景发生在爱沙尼亚,一个并不熟悉的国度,二是一战爆发前夕的时代背景。

  在我的预想中,诗人的传记片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文艺气息的,如果能像《阴云弥漫的日子》那样就好。没想到电影开场不久把人头锯开取出大脑的惊悚情节就让我倒了胃口。随后也有不少连体死婴标本之类的重口味元素,着实是一部奇特的电影。

  有这些东西的原因是女主角的医生父亲是个人体器官标本收集狂,然而正如女主角的文艺后妈所说的,他锯开了无数尸体,却对人一点也不了解。而这位文艺后妈在本片中是一位很酷的人物,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她一个人在拉大提琴,窗外她老公的命根所系的标本实验室在连环爆炸中灰飞烟灭,她只停顿了一秒便继续忘情的演奏。

  影片故事发生在爱沙尼亚,在一战前夕这里是德国和俄国势力范围的交汇点,13岁的女主角Oda从德国柏林来到这里,只会说德语,不会说俄语或爱沙尼亚语。而这里驻扎着许多俄军,同时在这个沙俄末期的时代,革命党人四处起事,整个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在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拍文艺片也不难,女主角和落难的革命青年在阁楼上的私情就大有可为。二人世界里包括翩翩起舞和自演戏剧,文艺的不行,让人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关于女主角的内心世界,我不想表述太多,因为我真不了解,此片能否被归为“女性电影”。这个tag是最难打的。

  于是,这是一部融合了传记、战争、文艺、女性、东欧神秘主义、惊悚等各种元素的长达130分钟的电影,就是没让我抓住它的中心和重点。这也是很多传记片的通病。电影倒是成功的渲染了爱沙尼亚的湿地气息,以及那个年代吱呀吱呀的阁楼的感觉。片尾字幕显示,Oda后来成为了20世纪同时代最有名的诗人,但是她的作品一部也没有流传下来。我就奇怪了,都到了20世纪了,最有名的诗人一部作品也没发表?还全部失传了?那她是如何成为最有名的诗人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