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1000字

2022-03-11 15: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1000字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是一本由Jonathan Haidt (author) Greg Luk著作,Penguin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28.00,页数:2018-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精选点评:

  ●比较系统地概括总结了现代人的思维问题,语言写的非常流畅,读起来很顺

  ●前面罗列的事迹触目惊心,后面开的药方多半无效。能裹挟一个族群前进的洪流必得有另一巨力改道或阻截。作者想挖河道转洪流方向。但作者的药方好像只有那些已懂得药方的人才能有。我挺好奇那些搞事的学生的教育背景……

  ●Important topics!

  ●[有声书] 结合身边实例,再考虑到学科特色,我觉得虽然看似不影响STEM但其实并不是。和同事聊起来,尤其是看学生做统计课程项目的时候,social justice和statistical rigor有时真会相“矛盾”:一些学生找了些social justice相关的数据跑一个简单的模型就完事;另一些学生会挑战自己学习更复杂的模型;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就不说了… 作者落脚的wiser children和wiser universities还是很在点的,还需要再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下~

  ●讨论的话题我只能说:far far far away from my life.当美国人在关心孩子们过于政治正确的时候,我们在xxxxxxxx

  ●问题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特别的解决方式,CBT的提到也太简短了。如果能在具体阐述就好了。

  ●iGen, justice warrior, witch hunt, overprotection, social network, depression and anxiety

  ●三个untruths讲得hen重复。解决方法飞速略读。

  ●还行。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一):更加脆弱的一代

  书名中的“coddling”有“宠溺,溺爱”之意,作者其实想说的是美国家长和学校的“过度保护”,正使得青年人“走向失败”。所以书名直译过来就是“被宠坏的美国心灵——好的意图和错误的理念如何为一代人设置好了失败”。

  听起来四不四很阔怕,

  举一个栗子,在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会上,家长会要求园方杜绝花生和一切花生制品,因为有小孩对此过敏。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幼儿对花生的过敏发生率只有千分之四,而到08年这个数据已经飙升到了千分之十二。

  为什么呢?因为越来越多家长会提前预防孩子接触花生制品,而隔离的结果就是孩子丧失了免疫的能力。试验表明,定期接触花生制品可以有效降低花生过敏而不是相反。

  人是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一样,如果得不到刺激它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成长被置于盛行“安全文化”的环境里,这会使孩子远离所有可能的“危险”,而将导致一个可怕的负反馈: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无论生理还是心理),而脆弱的迹象又会时刻“提醒”家长更加细心周到地保护孩子,使其置身于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而学生则会变得更加脆弱。

  这种全社会大规模的“预防行动”,恰恰成了一代人的“病因”。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二):美国理念遭遇的挑战

  开放的美国社会最清晰的标识之一是开放的大学校园,但最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有违自由之精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佛蒙特著名的文理学院Middleburry等精英高校的学生坚决抵制保守人士到学校演讲,不惜诉诸语言暴力。这种做法让人不安,即使我在社会议题上偏向自由派。不同观点的交流和兼容更接近理想中的美国,而不是一派独大。

  新书《美国理念的骄纵》(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2018)为当今美国的精英教育号脉,列举问题以后还尝试提供答案,两位作者分别为第一修正案律师和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他们大致可以归类为“保守自由派”。其主要论点为,当今美国一流高校对年轻人思想和经验的过度保护将导致思辨和包容能力的下降,而认知上的偏差(cognitive distortions)将危害美国理念及其民主制度的健康,比如将现实简化为善与恶的较量,朋友或者敌人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其他病灶还包括微歧视(microaggression)和身份政治。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三):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美国病得一点不比中国轻

  书的主旨是:现在的家长、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对孩子们都干涉过多、保护过多、要求过多,以至于年轻人没学会长大、只学会了一身的毛病。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又一个特别之处:他们是在社交媒体上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而社会交媒体更是恶化了这些年轻人的心理毛病(脆弱、敏感、攀比、不善交流等等)。

  书中指出在教育上的三个严重的误区:

  1. Fragility: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weaker;

  2. Emotional reasoning: always trust your feelings;

  3. Binary thinking (my words): Life is a battle between good people and evil people.

  这三点讲得都对,他们举出了教育界(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校园里)近年来的诸多案例。但这里其实应该有个社会学的分析,来讨论一下是什么宏观层面上的变化使得这些明显站不脚的错误思潮大行其道。在我想来,这起码跟身份政治的兴起(强调的是feeling, identity-based, exclusive groups)有很大关系;跟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曲解历史而编造出来的这套“历史终结”“自由民主无上崇高”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造成的自满、短视、狭隘也有关系。当然,这种逻辑联系很难讲清楚。

  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上面的三大误区,第二部分讲这些馊主意在教育里领域造成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大实在是荒唐的东西,崇拜美国的人应该好好看看;我也深为在美国搞人文社会科学的同事们担忧)。第三部分分析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原因,包括:社交媒体中长大的一代、绑架小孩事件被夸大后造成的对安全的偏执、孩子自由玩耍时间的减少、大学校园里各种官僚机构的膨胀。这些分析都很好,对我很有启发。最后一部分则是讲如何改变这些问题,介绍了一些家长可以在育儿方式上做的改变与尝试,也讨论了些社会层面上应做的变革。

  Haidt之前还写过另一本书,是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来解释各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智慧。此书每一章的开头都引用了一些这样的传统智慧或名人名言。第二章关于fragility 的,开篇引用的就是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现代西方的“科学”,尤其是医学、食品学、营养学、教育学、心理学里,有很多“伪真理”,或者叫“假理”。这当然也是科学探索中必然的过程:一个阶段的发现,其实在下一个阶段会被证明是错的。但问题是这些涉及人的错误发现(假理),一旦在一个阶段被当成真理、并且被用上了,就要有人倒霉。此书中所批评的关于self esteem的那些假理就是个例子。相比较之下,反倒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考验而积淀、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更靠得住。而这些传统智慧被新的科学成果包装起来就一下子又变成了热销品。比如美国这几年火得要命的grit,好象就如此: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讲了两三千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吗?荀子的劝学篇里不早就讲了吗?

  书的第四部分介绍了其他一些关于新式育儿法的书,准备跟进再看看。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四):巨婴地球

  我连着看了两本伪装成教育学书籍的社会问题书,现在心态是崩溃的。而且居然对一个平时也不是太关心的问题似乎有了个全景认识。

  《How Child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出版于2013年,讲贫穷的美国孩子如何在惨痛的童年中失去了好奇心和自信,顺便说了说富有的美国孩子在一帆风顺的学业中失去了坚强的性格。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出版于2019年,说的是2013年以后进入大学的中产以上美国孩子们,在童年的过度保护中养成玻璃心。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不同意见,又赶上大学商业化,学生意见变得重要,最后导致美国大学价值观越来越单一,形成现在“social justice”越来越偏离常识的情况。

  前后看这两本书是偶然,然后发现,这两本书说的是同一代人人,前者是基础教育时期,后者是大学教育时期,时间线连起来了。这样一看,不免感慨“天下为巨婴所苦”。美国人民也不容易啊。

  不过,前者是“记者书”,后者是“学者书”。虽然是“Alt-right网红学者书”,那也是学者书,讲道理讲得好多了。比如这本书总览了关于“Z世代”(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的很多研究,知识纵深可观。也特别提出“PC风潮”出现的社会原因,就是在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中,美国已经没有外敌,内部分配不公的问题凸显,使Z世代在青少年时期装了一脑子“这个弱势群体”、“那个弱势群体”的呼吁。

  现在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心理系成为“Alt-right”中流砥柱,本书作者、Steven Pinker、Jordan Peterson 等人都是心理系教授。导致了和“PC风潮”相关的讨论,最后都会归因于教育,解决办法也常诉诸于“自省法”。即常规的认知疗法:“你也考虑下对方的处境嘛!”

  这一点,使这本书对于中国孩子也有借鉴意义。

  所谓“Z世代”,指一出生就有互联网,青少年时期有了智能手机的一代人。他们的外出游戏时间达到人类史上最低,从小缺乏没有家长监督的、小孩之间的互动。为什么没有家长监督的游戏时间很重要?因为小孩需要试探彼此的底线,需要“蝇王”体验,这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线上社交和“直升飞机式育儿”(指家长总是盘旋在孩子上空,一有机会就干涉)让孩子被过度保护,他们只能看到滤镜背后的同龄人,对真实的人类社会缺乏认识。孩子们会认为“别人都漂亮就我丑”、“别人生活丰富就我在看书”、“我不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拉黑”、“时间线上竟然有我不感兴趣的东西,一定是系统坏掉了”。

  以及:“举报”、“举报”、“举报”。

  说到美国的“PC文化”,最令人厌恶的还不是有人观点偏激,而是举报和挂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被举报,什么鸡毛蒜皮都可以被挂出来,根本是网络大字报。现在想想,这个现象的确是把网络推广到现实导致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悲剧可以被避免。这个逻辑是这样:

  1. 美国婴儿潮一代无论怎么胡搞瞎搞,最后都赶上经济腾飞,过上不错的生活,生出了X世代。

  2. X世代出生在美国梦里,在郊区大房子里长大,读大学、做办公室工作、经历两轮信息革命,还是过得不错。

  3. 保守的X世代早结婚,生出千禧一代,富三代了,成长期又赶上克林顿时代。郊区大房子、游戏机、上大学成为常态。

  4. 激进的X世代晚结婚,生出Z世代,富三代,一切丰富的物质生活都是常态。家里一直有电脑和游戏机,记忆中一直有互联网,12岁有FB账户,13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爸爸妈妈很可能离婚了,但所有朋友的爸爸妈妈都离婚了,所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继父也是很好的人。爸爸有钱,继父更有钱,妈妈不怕花钱,而且受到90年代“快乐教育”的影响,认为树大自然直,小孩最重要的是快乐。妈妈最喜欢说的话是:“没关系,我给老师打电话。”继父最喜欢说的话是:“大不了上私立。”爸爸喜欢克林顿,妈妈喜欢希拉里,继父是环保主义者,继母是黑人。每年过两次生日,八次圣诞节,八个婴儿潮爷爷奶奶争着带你度假,因为他们退休金很多,孙子孙女很少。

  然后2013年,这个孩子上大学了。

  这就是现状。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五):本来以为美国的大学是一个充满思辨和鼓励独立思考的象牙塔。

  红彤彤的封面很贴切,因为讲的就是2013 年以后的美国大学生里越来越明显的r e d - g u a r d 文化。

  本来以为美国的大学是一个充满思辨和鼓励独立思考的象牙塔。书里列举的violence , Intimidation 和witch hunt 听着真耳熟,让人心痛。爹妈的血汗钱啊,就被你们这么造这么闹。

  ⭕️2015 Claremont College, 一个墨西哥移民女孩Olivia 给dean写信,说感觉自己是quota 进来的,整个学校都太白了。Dean 给她的私人回信特别热情地邀请她来面谈,可是里面有一句话惹了大麻烦:we are working on how to better serve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don’t fit our CMC mode.

  Olivia 看见Mode 这个词就怒了,一张大字报贴上FB : 你们看,Dean 说我配不上CMC的高级mode. 不管dean怎么解释自己的intension ,怎么道歉,大家这就过不去了。学生们有人绝食,有人闹事,学校也不支持她,Dean 在巨大压力下只好辞职。

  ⭕️Yale 的一个老师更冤。她写了封信,呼吁大家选Halloween costume 的时候胆子大一点,不要处处担心 being offensive 。 学生们一听,你这是提倡racist costume 啊!还得了?

  学生们跑去人家家贴条恐吓:We know where you live。逼人家老公和老婆划清界限,说你老婆就是racist, stripping people of humanity , 谩骂指责还不过瘾,逼他们辞职。虽然他们的同事对他们的遭遇非常同情,但都没人敢公开声援。

  ⭕️2017/2/1 Berkeley ,一个英国的gay 川普支持者Milo 被请来演讲,几百人的抗议活动变成纵火和殴打的暴力事件;

  ⭕️2017/3/2 Middlebury College , 这次大家抗议的是Charles Murray,因为这厮1994 年出了本书,胆敢说智商和人种有关。这种被盖章的white supremacist 想来校园讲他的新书?门儿都没有。

  他边讲学生们边怒吼,Murry和政治系的女教授被围追堵截,揪头发和殴打,造成脑震荡和尾骨受伤。

  ⭕️2018/8/11 Charlottesville, 这次的暴力事件是Neo Nazi 右派学生干的。这帮人把一个黑人打成重伤,用车撞伤19 个反抗议群众,致死一人。

  大家以为Trump 总统会出面谴责纳粹3 K党,结果他来个“There are very fine people on both sides。” 火上浇油。

  。。。

  虽然症状颇为类似,也都是充满理想主义和自认常有理的大学生热血上头干的事儿。美国小将们和r e d - g u a r d 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成因书里有分析。

  而美国这些I-generation (95 后)大学生的这些行为,是因为很多大学生suffer cognitive distortion ,被这三个 “great untruths" 左右, 脆弱得不行。

  根源总而言之就是父母皆祸害,网络皆祸害,考试皆祸害。大学也越来越商业化,学生把大学当作高价买来的奢侈体验,大学则把学生当作花了钱就是上帝的客户,说不得动不得。

  我觉得最重要一条,还有就是现如今社会越来越极端化,非黑即白。比如这篇就可能被我挺川和反川的朋友一起批评。可我决定不屏蔽任何人,默默希望他们看不见这篇,绕了我吧。

  如果一定要Argue , 我希望自己能做到:

  Argue as if you’re right, but listen as if you’re wrong (and be willing to change your mind). Make the most respectfu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ther person’s perspective. Acknowledge where you agree with your critics and what you’ve learned from the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