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性别》经典读后感有感
《因为性别》是一本由[美]吉莉恩·托马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性别》精选点评:
●性别平权路漫漫其修远兮,读每个案例时,平凡却勇敢的当事人,代表律师,让人备受鼓舞!
●小李老师的翻译使得中文版读起来妙趣易懂,也让国内受众了解到女性在职场中所获得的点滴平等对待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点滴成就的。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以民权为立国之基的国度,也还是充满了对女性的不公与“敌意”,这既是长久以来基督教文化的因素使然,现在的美国南方仍旧比东西海岸更强调女性的传统“美德”。但也应在这十个案例中看到女性在美国司法史上所取得平权成果。小李老师的译介,为国内读者拓展了新的女性职场平等待的比较视角。
●喷了,标题有点嫌俗气,但内容意外地还可以!主要是很少有专门梳理这一块律法的书引进,可读性也比较强。如果写这一块的文章,一定会推荐和引用这本书的。
●前面还可以,后半部分讲述有点乱,正如有些短评说的那样,法律程序和讲故事穿插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混乱。但从这几个案例来说,能勇敢站出来为自己应有的权利作斗争,不惜花好多年走诉讼的这些女性和帮助他们的组织都非常了不起!
●十个判例看美国性别平权走过来的历程,以后如果能开一门性别歧视的课程,肯定会把这本纳入推荐书目。翻译很好,扣一星是因为作者叙事能力,以及最高院的言辞辩论常常寥寥带过。。。
●对于一点法学知识都没有的我来说,读起来有些枯燥,但我还是为这些案件感到震惊。历史上的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是由很多人一起去争取的。关键是:有一个允许这些事情得到改变的司法系统。
●美国在推动性别就业平等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个案例,看的我又回想起看《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感觉,实在是太想做个律师啊喂。 书里还有各种类型的歧视,比如女性=移动的性暗示,工作不靠谱。但如果你强势不温柔不女性化工作厉害,那你就不是女人,更不能予以重任。比如女性第一身份是母亲,你要么是成为母亲的路上,要么就是永远母亲,总之你一定是母亲! 读着读着就不禁开始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诸如女性停车位,女性车厢。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生孩子要女性单方面产假120天,父亲母亲各自60天可以么。孩子又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况且孩子都跟父亲一个姓,更需要强化父亲身份,努力做到养不教父之过!!
●1.可读性故事性非常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差,翻译腔依然比较严重。2. 值得赞扬的是过往案例中展现了女性在各个阶级层面,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亦或者法律工作对性别歧视的抵抗。也可以看到RGB的身影贯穿其中。3. 一定感谢这些奋斗地前辈们,当天生的性别,怀孕的权利都被当作女性在职场中的弱势时,不屑地努力和奋斗才闯出今天西方社会性别相对平等的环境。4.我期待亚洲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也期待全世界的男性都能支持自己爱的女人可以争取自己的权利。
●这本书的议题很好,但写作不够清晰。讲法律程序和讲故事混在一起,导致法律程序讲得不够清楚,故事的节奏断断续续。人物刻画也是戛然而止。
●故事很好,可读性很差。读的很难受,很烦躁,特别是讲法庭这一块的时候,看得我心烦。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本身的写作问题
《因为性别》读后感(一):因为性别。
因为性别》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职场性别歧视,她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地提起诉讼,最终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她们的故事鼓舞人心,她们的胜诉界定了《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范围和影响,让所有女性得以寻求曾经仅对男性开放的工作职位,争取平等薪酬,不再因结婚和抚养儿女而失业,不必忍受性骚扰和恶意的工作环境。
《因为性别》读后感(二):过去和现在
别看这本书描述的是美国职场,它又何尝不是全球女性的一个缩影。再读这本书,正值疫情期间,对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我也有看到许多,其中不乏对女性医护工作者的赞美。可是令人费解和愤怒的报道也频频出现,比如前线缺乏女性生理用品、女性医护人员全体剃光头,落泪合影、女性名字被抹,重点突出男性的贡献等等。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回顾了历史,也引起了对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事情的种种思考,“性别歧视”、“职场歧视”从来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很无奈,很无力,但希望也从未泯灭过。
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阅读并思考的好书,推荐~
《因为性别》读后感(三):因为性别
《因为性别》是通过十个案例阐述性别在社会当中的不平等。
十个案例都是发生在美国。吉莉恩* 托马斯以1964《民权法案》第七章反对“基于性别”的劳动歧视为主线,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权利的争取以及法律的修改,终于使得性别平等和美国司法之间达成共识。十个性别平等案例,从此改变了美国女性在职场的地位。
对于性别的歧视,尤其是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不仅仅是肢体的、更是语言和精神上的歧视。久而久之,会对女性造成身体更是心理上的伤害。
“我不要你感激,”他告诉她,“我想和你上床......我能给你工作,也能炒你鱿鱼,我能成就你,也能毁掉你,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去做,我会杀了你。”
多么可怕且具有杀伤力性语言暴力。
《因为性别》读后感(四):一点随笔
1、一项只对女性不利的政策,即使并非所有女性都受到不利影响,也构成性别歧视。很多时候,最让我难过的不是来自男性的恶意,而是女性对同类的偏见和歧视。
2、性别刻板印象把女性置于“双重束缚”的境地。如果她们被视为“女人”,往往被认为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而被剥夺了接近高权力职位的机会。但是,如果她们做出“男性化的”行为,她们会被认为是生性粗暴。在许多情况下,以事业成就为人生导向的女性进退维谷,无论她的言行举止怎么样,对她的事业都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3、母亲身份仍然是实现女性身份平等最难攻克的壁垒之一,它迫使女性离开工作岗位,阻碍她们重返工作,减少她们的薪金和机会。这几天刚好看到有一位女性职员与公司协议入职两年内不怀孕,但却在入职数月后怀孕招致一些女性职场人士的非议,认为恰恰是她这种“毁约”行为导致女性在职场的困境。我很疑惑,表面上看,“违约”的是这位女职员,可实质上违法的难道不是公司吗?为违法者辩护,放弃法律赋予女性的权利,这才会使女性在职场中的位置更加尴尬吧。
4、这本书挑选了10个影响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胜诉案件,虽然有些胜诉可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她们所做的更大贡献在于,为其他职业女性后来遇到类似困境、寻求保护时树立了榜样,开辟了新的法律基础,对于美国职场文化的改进功不可没。小缺陷是翻译不算很好。
《因为性别》读后感(五):理性“战斗”的希望
终于读完了,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一开始觉得它简直是太难读了,啰里吧嗦、事无巨细。读到后面才逐渐享受这本书的阅读。
这里面每个案子都重新定义了美国职场女性的地位和权利,每个案子从上诉到胜诉都花了至少5年时间,甚至持续了一辈子。功利地来说,一个普通人在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起诉这条路是不值当的。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实在是太多了,为此而承受的审视、误解也是很多人无法应对的。这里面每个当事人都可以称得上“英雄”。阅读这本书绝不轻松,我们读到的琐碎的、令人烦躁气愤的事情只是当事人在选择起诉后,经历过的很小的一部分。
看这十个案子越来越深入地探讨“职场歧视”这个话题,并且最终都获得了不错的结果,我逐渐产生一些希望。几年前阅读牛津通识系列的介绍女权主义的小书,看到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中,那些先辈用暴力斗争和自我牺牲的方式去争取投票权,惊诧之余感到悲哀、无望。鲁迅也曾关心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他谈到:女性要获得经济权,必然会比获得投票权的过程更为艰辛。他也无法给出解决方案,只知道需要继续战斗。这本书里的当事人、女权组织、同情女性的律师、大法官等,用理性的方式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最终改写了时代。
这本书的后记中,总结了近些年来的一些涉及性别歧视的案件,很多是失败了的,战斗依旧任重道远。
希望可以买纸书再读一遍,然后整理出一个思维导图。有很多问题、很多观点放到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更加关注我国的法律判决,包括上个月的朱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