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1000字

2021-03-06 00:3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1000字

  《赫拉克勒斯之柱》是一本由[美] 保罗·索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6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一):2020年的,90年代地中海之旅

  最早知道“远行译丛”是迷恋阿加莎时期,发现了属于这一系列的《说吧叙利亚》。后来发现这个系列书还不少,除了阿加莎还有格雷厄姆·格林、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约翰·斯坦贝克、科尔姆·托宾等等诸多名家。因此也开始关注这一系列里,之前不太熟悉的作者。

  因为之前对旅行文学没有特别的兴趣,对保罗·索鲁的更多印象也是来自他与奈保尔的恩怨情仇。具体八卦不多讲,总之奈保尔离世之前二人重归于好,也算是不留遗憾。不过因为远行译丛的关系,也知道了这位旅行作家的更多作品。他的很多书之前都出版过,包括这本《赫拉克勒斯之柱》(旧版名《赫丘力士之柱》,显然是新版更符合中国大陆翻译习惯)现已绝版。而远行译丛的再版也非常适合收藏。

  前面有两张地图,对着地图看作者的行进轨迹是很有意思的。目录里写了目的地与交通工具,并在第一章强调了不搭乘飞机。索鲁一向不留情面,对地中海沿岸国家地区也没有例外,之前对这片地带的想法也是“旅游业只是崇拜祖先及对毫不协调的废墟的崇仰之情而已”。而最终前往的理由,不过是因为这里已经腐滥老朽,值得观看记录的,是这个地区的改变与衰败,是索鲁兴趣的方向——死亡主题。

  索鲁的旅行书写叙事性很强,其中的对话部分也很多,甚至如果不知道,当成是虚构向的也未尝不可,因为除了游记,索鲁也是小说家,可能小说还更多一些。当然,作者本人存在感太强。还提到了大量文学作品,以及会随地买书,尽量买平装书,看完便扔。一度我也采用这种方式,带一本确定不会留着的书在路上看完丢掉,或者到达目的地后送给友人(其实也是强塞)。即使旅途中完全可以阅读电子书,也尽量的保留这一习惯——只是今年,甚至未来的两年都不太可能出远门了!

  回到本书,索鲁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并无太多赞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薄,尤其是那种美国式的傲慢完全展露无遗,比如要当地居民对敏感事件表态,对游人可能是不太友善的观察与询问,对环境的评头论足,对民族个性的粗略概括,意识形态领域就更不用说。但这些都是基于作者个人经历与思考的结论,这在开头就写明,“那是你的旅行……这本书写的是我的旅行”。对于打动索鲁的部分,也是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依然久存。

  对于一个目前没有机会,以后估计也没机会去这些地区的读者(我)来说,读这本书,确实可以跟着索鲁一起游历——九十年代的地中海。考虑到成书年份是1995年,实际前往的时候还要更早一些,和现在相比应该也有很多变化。不过反正是不能去,顺便回溯一下过去也很棒。

  封底用一张地图标记了远行译丛所去过的地方,并附言一句: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哎,各种原因(主要是钱)使我也只能读一页。但跟着远行译丛系列,也还可以多读几页。

  《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二):一个人的发现之旅

  五年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顾少强用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作为理由辞去了波澜不惊的教职,虽然最后她并没有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旅行,却激起了很多人内心想要出去看看的热望,大众原来平静的生活有了蠢蠢欲动的理由。

  其实,想要付诸行动的人从来不需要理由。即便是如今冠状肺炎疫情远未结束之际,某地景区仍然爆出游人人满为患,有人忘乎所以到摘掉口罩,对于潜在的危险则不管不顾。这种扎堆出游远非明智之举,而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也只剩下微信朋友圈晒晒照片的冲动了。

  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这个样子的。《赫拉克靳斯之柱》的作者保罗·索鲁说:旅行者是捉摸不定的,而游客则有确定行程。他自己就是这样,他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旅行没有固定的计划。他认为旅行本身就是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一旦在别人的激发下或临时起意,想要开启一趟意外之旅时,他决不犹豫,也没有人商量,这就是他喜欢一个人旅行的理由。

  地中海地区曾经是索鲁的禁区,他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却一直避开这里。索鲁引用乔伊斯的话说:罗马令我联想起一个向游客展示祖母尸体来谋生计的男人。整个地中海地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之多,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这一地区的旅游业只是崇拜祖先及对毫不协调的废墟的崇仰之情。

  索鲁之所以最终成行的原因,在于该地区改变和衰败,并迫切需要尽快记录。也因此,这是一场知性的发现之旅,旅途的体验也有别于匆匆一瞥的游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索鲁选择旅游淡季,旅途中他只是一个积极的旁观者。每天晚上将当天的遭遇不加遗漏地记下来,把行动转化为文字。

  这场耗时良久的旅行始于直布罗陀,终于摩洛哥,从一根赫拉克勒斯之柱到另一根赫拉克勒斯之柱。索鲁坚持不搭飞机,而是选择脚踏实地,坐火车、长途汽车、渡轮,甚至是搭出租车和骑自行车。整个旅程行经17个国家,除了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等少数国家因故无法成行。耗时一年半,把地中海走了一圈。

  索鲁在旅行途中观察当地人的习俗和举动,并不时对不同国家的人们加以比较。在西班牙所经之处,他观看斗牛,直言不喜欢这种血腥的场面。他认为斗牛是这个民族一个巨大而安全的发泄出口,能化解法西斯主义所带来的挫折感。而在法国尼斯,他发现生性浪漫的法国人也对斗牛情有独钟,法国的斗牛活动中心尼姆每年举办三场斗牛,吸引到大约一百万的观众。

  作为作家,索鲁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旅行者。旅途所到之处,他逛书店,购买书籍,只为旅途阅读。诗意与远方,在索鲁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买书并不贪婪,买来就利用空闲时间阅读,读后即扔掉,不增加负担。因为读书的缘故,索鲁也将读过的书与行经的地区加以对照。与乔伊斯、托尔斯泰、加缪、梵高等文学家、画家在地中海重逢,与作家见面,地中海是两者的媒介。

  对于文化的反思在书中也随处可见。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其顽疾,殊不知法国也有种族歧视,这可能是源于白人的种族优越感。索鲁在马赛警察局问询当地警察治安情况时,对方一连说出五遍“阿拉伯人”,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而对所经地区历史的反思也让阅读过程变得不那么轻松。在西班牙谈论佛朗哥,在意大利讨论阿尔巴尼亚难民,在前南地区反思战争对当地人民的深刻影响,在以色列反思民族冲突和流血事件。

  索鲁的旅行有沉重的一面,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动时刻。他的旅行中偶尔也遇到慷慨的灵魂,一杯免费的咖啡,而对方竟是处于战争阴影下的难民——一个身在扎达尔的小姑娘。在阿尔巴尼亚,一个素昧平生的小伙子及时给了索鲁五十列克的纸币,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你会需要这个的”,没有多余的话语。从最不可能的人身上获得一份礼物,这是索鲁旅行收获的最为昂贵的礼物。

  “任何地方,不论在何处,不管是什么形态,都值得一游。”索鲁持如是观。只有观看还不够,重要的是记录。他偷偷地记录旅人民谈话,有时被对方发现并提起,他坦然承认。追查细节,以突击方式跟人谈话,当个挑衅的旅者,这就是索鲁,一个特立独行的旅者。

  旅行经常是种悲哀,甚至带有自虐性质的乐趣,因此抵达名不见经传、景观可怖之处,也是旅行者的乐趣之一。索鲁如是感慨。

  索鲁认为,旅行就跟某些人生经历一样,一次就已足够。地中海之旅,对于索鲁,有时是祖先崇拜之举,有时却正好相反。旅行虽已结束,他的体验却仍未结束。这次环地中海地区的旅行,对于他的人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奇妙的体验,一次灵魂的升华。

  而对于我们,理应重新思考何谓旅行,我们要怎样来一次有质量的旅行。只要准备好了,我们随时都可以背起行囊,来一场浪迹天涯的旅行。

  《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三):徜徉于那片蓝,陶醉于文化之源

  这是一次围绕地中海的探寻之旅。对地中海最初的认识源自于中学地理课上关于气候的描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也是那么多气候中唯一一个雨热不同期的;而少女时期曾沉迷的《大航海时代4》游戏,也让我对于这片风景宜人、文化悠久的富庶之地充满向往之情。此次翻看这本600多页厚度的《赫拉克勒斯之柱》,跟随着杰出的美国旅行作家保罗·索鲁开启了我与地中海的真正相识——18个月,17个国家,围绕地中海一周的令人目眩神迷的寻觅智慧的旅程。

  关于保罗·索鲁,喜欢阅读游记的读者肯定并不陌生,有评论家称“阅读索鲁才称得上真正的旅行”。不管是行程的选择、旅途的安排,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他的作品从来未曾让人失望,你不仅能真正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乐趣,更能获得模糊了书籍与现实之间界限的奇妙体验。《火车大巴扎》时他乘火车从伦敦出发,穿过欧亚大陆最终达到日本;《美国深南之旅》他选择了一条串联美国南部黑人之路,对自己的祖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则是从他波士顿的家中一路火车搭乘到了南美洲的最南端,那种对于逃离日常生活的窃喜之意真的是让整日沉沦于日常的人们羡慕不已。

看此书一大乐趣之一便是查找地图上作者的路线

  尽管地中海沿岸共享着相近的气候,但围绕其周围的各个国家却都有着各自的“性格”,众多遍布的岛屿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书名中的“赫拉克勒斯之柱”指的是直布罗陀海峡两端的具有神迹意味的两根柱石——一块是仍属英国殖民地的直布罗陀岩,另一块则是位于摩洛哥的休达。保罗·索鲁选择了这两个曾象征文明极限的地点作为起止点,不搭飞机,只借助火车、巴士、渡轮及船舶,用脚丈量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人为国界线,与天然形成的地理屏障却无法真正将人们区分开来,而不同的肤色、种族、宗教信仰又增添了这里生活的无限可能性。并不具备美感的为游客提供便利的现代化居所,从西班牙海岸线一直延续到意大利、希腊等境内,有热衷斗牛与足球的人们、法国优雅的马赛混杂着阿拉伯人的风情、亚平宁半岛的吸引力远远不及西西里岛、撒丁岛,而同样是被海包围的小岛之间却也有着迥异的风俗与风景;希腊引以为豪的古代遗迹在作者眼中只不过是当地人附庸风雅的赚钱工具,因为当代的希腊人早已不流淌彼时文明源头的血脉;而踏进依旧战乱的前南斯拉夫地带以及冲突不断的地中海东岸时,作者却难得的收敛起自己一向尖刻的话语,而时至20多年后的今日,电视新闻中的这些地区依旧没能呈现出和平的讯息,也是令人深深感慨。

  随时随地都在阅读着的作者,自然不会放过探访居住在当地作家的机会。在埃及开罗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83岁高龄的纳吉布·马哈福兹被极端分子刺伤,保罗·索鲁宁可放弃金字塔、人面狮身像也要前去拜访这位“埃及的歌德”,最终在医院病房中两位作家进行了短暂的会面,作者充满敬意与温情的描述让人领略到智者的风采,而音容笑貌犹在,斯人已于06年故去。而来到杰克·凯鲁亚克住过的摩洛哥丹吉尔小旅馆,他拜访了写过《遮蔽的天空》的保罗·鲍尔斯,虽然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这位颇为传奇的小说家、音乐家、编剧、旅行家、演员,在踏遍世界之后选择了这个阿拉伯世界的小镇,最终在1999年因心脏病发作永远的留在了丹吉尔。保罗·索鲁的这一番记录成为了一段见证,而踏足书中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发生地的时刻更是比比皆是。

这套优秀的“远行译丛”还有太多等待出发的旅程

  所谓真正旅行的享受,也不过如此,在这个无法远游的2020春夏,我心随饱览诗书的大师真正徜徉于那片蔚蓝色的神奇土地,遇见太多智慧与美好。

  《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四):好的旅行书籍——浮光掠影中捕捉到部分真相

  

“地中海,这片单纯、几乎微波不兴、面积广达三十座苏必利尔湖的海域,可谓齐集一切:繁荣、贫穷、旅游业、恐怖主义、几场正在进行的战争、种族冲突、法西斯主义者、污染、漂网、亿万富翁的私人岛屿、吉卜赛人、十七个国家、五十种语言、钻井平台、寄生的渔人、极端分子、毒品走私、艺术,以及战争。地中海地区有基督徒、穆斯林、犹太教徒,还有这三种宗教混合而成的神秘教派德鲁兹的信徒,以及异教徒、祆教教徒、科普特教徒与巴哈伊教徒。”

然而,在这片地域,你可以“在大马士革(叙利亚)吃早餐,在安曼(约旦)吃午餐,在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争议中)喝下午茶,然后在海法(以色列)吃晚餐。这些国家都只是弹丸之地!我们这时代最令人惊叹的愚行之一,便是这些国家自行制造问题,以及傲慢处理问题的方式,使它们看起来比实际的版图还大,活像气鼓鼓、垫着脚尖硬充大人的小孩。”

这样的文字,来自保罗·索鲁的地中海游记《赫拉克勒斯之柱》。

赫拉克勒斯之柱,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为了跨越阿特拉斯山脉,用自己的特异能力,将其一分为二,成就了连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而海峡两岸被分成两半的阿特拉斯山,就叫做赫拉克勒斯之柱。

保罗的地中海旅游线路,就是从赫拉克勒斯之柱的一端开始,从直布罗陀,沿着地中海沿岸走一圈,一直回到位于摩洛哥的休达。他的游览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历时一年半。

阅读伊始,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这本书和通常阅读的游记大不同。在直布罗陀,保罗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赫拉克勒斯之柱的景色,也没有面对地中海怀古抒情,而是直接描写了一部游客挑衅戏耍山上猿猴的闹剧。游客们无聊、自大、麻木、残忍,反而猿猴是宽容、忍让、无奈的。“它们都有原住民那种愤恨而宿命的神情,都是遭到后来者的哄骗欺诈而流离失所。直布罗陀的下层阶级是猿猴,另一个下层阶级则是摩洛哥人。巧的是,那些猿猴也是源于摩洛哥——一七四〇年曾引进了整个部落的猿猴。”

所以,这是一本墨趣横生、毒舌、戏谑、自嘲的游记,但是不缺乏通情和深度。他不太在意拥有完善的配套游客服务设施的旅游景点,而是喜欢深入所在地,观察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探索游客鲜至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途中不停的和人聊天,包括当地人,也包括其他游客,会时不时的问出让人不舒服的各种问题。这些素材,加上他的思考,就有了文中这些对读者蛮有吸引力,但是对当地人来说可能会有些冒犯的文字:

形容加利西亚人难以理解、性格如迷:“假如你在楼梯间碰到一个加利西亚人,你绝对猜不到他究竟要上楼还是要下楼。”

调侃遇到的德国游客:“只有德国人才会成双成对,穿着厚重防水的登山鞋、登山夹克与灯笼裤,带着登山杖和望远镜。每次我见到这种装扮的德国人,都不会联想到登山,只会联想到侵略。他们是那种身强体壮、面颊红润的德国人,利用便宜的价格,在山间小路上阔步而行,仿佛有意无意地在物色“最适合优秀人种生活”的地点。”

对西班牙人的迷惑:” 西班牙人明明具有独立精神,却忍受专制政权长达四十年。西班牙人的热情似乎也跟固有的礼节格格不入。他们是上教堂的天主教徒,却高声疾呼反宗教。还有它活跃的性机能(报上全是这类私人广告,从交友到施虐、受虐行为,什么都有)及偏低的生育率,也令人费解。”

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的钉死耶稣的“真正十字架”: “据说聚集那些木头,便足以重建意大利海军舰队。”

拿自己开玩笑:“巴塞罗那人显然会买我的书来看,这立刻引起我的共鸣,而且我深觉这里拥有学识渊博的气息,自然也使我想多待一会儿”。“我在阿尔勒享受窃听之乐,不过每当有背景音乐或其他声音干扰时,我总是格外气恼。这就像正在观看一件有趣的事时,偏偏有人挡住视线,令人备感挫折。”

大家喜欢强调自己国家过去的辉煌:“这个有关古巴殖民时期的例子,似乎是地中海地区居民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安东尼可以轻易提及远古伊比利人的事迹;直布罗陀的人可以随口引用《乌得勒支条约》的规定;法国海岸的人可以闲聊当年罗马人占领的事;意大利人也会回想起伊特拉斯坎[67]文明的光荣事迹。尤有甚者,如希腊人大谈辉煌的古希腊遗产(“欧里庇得斯曾经说……”),土耳其人指责奥斯曼帝国,大部分以色列人在闲谈时也会讲起马萨达[68]、摩西及先知亚伯拉罕的智慧。这些大多出于浪漫情怀或感情寄托。那些大谈罗马侵略事迹的法国人在谈到近代德国人的占领时,就不肯多谈;而以色列人在谈及去年黎巴嫩南部所发生的事时,也未必高兴。” 其实这种心理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地中海。

嘲笑意大利顺便捎上中国:“意大利人喜欢在周围盖满建筑以重组景观,仿佛不经过一番挖掘与兴建,便不会对其天然景致感兴趣似的。这一点,意大利人和中国人很像。此外这两个地方的人都喜欢吃面食,也都拥有龙的古老信仰。”

欣赏意大利爱赞美人的性格,顺便埋汰下其他几个国家:“意大利人实在很会奉承人,即使是在斯洛文尼亚边界的意大利人也不例外。西班牙人太内敛,不会赞美别人;法国人嫉妒心太强,而且不肯定;科西嘉人则太骄傲。对生性慷慨、个性外向的意大利人而言,赞美人是正常的事,反正说话并不花钱,反而可以使日常生活变得更为顺畅。”

对希腊是相当不满了,很可能被偷了皮包:

“整个希腊对我而言,就像一个以破损大理石为号召的廉价主题公园,一方面以高姿态灌输你古希腊文明的可贵,另一方面却有些黝黑的小人专门偷你的皮包。此外,便到处弥漫着恐土耳其症了。“

“本希腊人对自己的过去没有多大兴趣,是欧洲人发现废墟并热衷于挖掘后才带起风潮的。事实上,他们何必在乎?现代的希腊人并不是古代的希腊人,而是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渔民的后代,不学无术,一口下层阶级的希腊方言,对那些断垣残柱缺乏兴趣,只视为牧羊的地点而已。真正醉心于古希腊文明的是英国人(拜伦尤为个中翘楚),以及热衷于跟希腊理想有所系属的法国人。”

“迄今,我到过的地中海诸地,希腊是一个最像以旅游业为主的地区,一个由大理石碎片、破损雕像和扭曲历史组成的主题公园。不过游客前来的真正目的也不是为古希腊历史,而是为了这里的阳光。许多地方的警告标示,其实是要限制那些北欧人一到暖和的希腊便成为来势汹汹的裸体主义者,尤其是德国人。我觉得希腊人比法国人更排外、更暴躁、更不理性,而且整个国家比克罗地亚更落后。他们瞧不起阿尔巴尼亚人,驱逐他们出境,还大声诅咒土耳其人。”

“希腊人兴建俗丽建筑的本事无与伦比。我很讶异一个自认帕特农神庙是其传统的一部分的民族,对建筑的品位却这般庸俗。”

人类行为大赏之打架:“在一家餐厅外,男人们正蠢蠢欲动地摆出打斗架势,犹如人猿正发怒般。闹事的男人有八九个,各色人种都有,龙蛇混杂,先是敲打着桌子,然后喧闹地展开突击,打完便退,退得越远便越凶悍,到后来便扔桌子、扔椅子。这是一种打斗的规则,只是扔扔东西,相互威胁,是一种自制的表现,而那名年轻女子自始至终都在尖叫。”

然而,保罗不止有嘲讽和毒舌,对于没有过度开发的自然风光,对于乐观善良淳朴的人们,保罗也是不吝笔墨的。美丽的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战火中的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名不虚传,它是地中海域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中世纪城墙高耸的城市,一座海边堡垒,以及古老的港口。昔日它建有拉古萨共和国,繁荣而自豪,即使十七世纪中叶因地震而造成损坏,仍得以精心修葺而恢复原状。由于保护妥善,它仍跟许多古老绘画或蚀刻上绘制的情景一模一样,丝毫没有改变。”

火车沿岸的风景:“火车穿越高大蓊郁的山脉奔向海岸,然后环绕这片具有特殊中东风味的高地而行。这些高地十分古老,经由岁月的洗礼已变得温驯圆润,似乎终为人类驯服;人类早由世界开始之初,在此来回践踏,任由羊群在高原间奔跑觅食。这是坡度和缓的高地,有平和的悬崖和不带威胁性的沟壁,没有高耸的尖峰,而且绿意盎然,有松林,也有山谷间的村落。它们不似荒野中带有凶猛性质的山脉,有尖锐的高峰和陡峭的山崖,有粗犷、呈锯齿状的山脊,崖壁也像刀刃般犀利发亮。”

书中有一个很好玩儿的对比。作者行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穷游”,尽量坐火车和渡轮,大部分都是远离经典旅游线路,乘坐当地人的交通工具,住宿也简单,尽量靠近海边。吃当地的特色食物。尽量和当地人接触。这样的旅游经历和呈现的文字,自然和普通的观光游客不同。然而,其中的一段路程作者乘坐了豪华游轮(免费赞助),船上自然都是有钱人,细心周到的船员服务,各种高级食材,靠近岸边后直升机接送游览最有特色的景点。在这段行程中,除了对豪华游轮上的描写之外,作者还描写了这种旅游方式和穷游视角的不同:“我曾孜孜矻矻地搭乘火车和渡轮,颠簸地由直布罗陀前往阿尔巴尼亚,认为地中海沿岸是一片开发过度,或泥泞污秽,或因战争与愚昧而被牺牲的海岸。但是跻身邮轮,我所见到的地中海变蓝了,海岸变整洁了,尼斯更变得魅力十足,石砾密布的沙滩宁静安详”。

看,换个视角,换个方式,看待同一个事物,但是感受完全不同了。所以,偏见是常见的,也是无需苛责的。

而保罗的毒舌和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付诸一笑的。

其他印象深刻的抒发还有:

关于读书与旅行:“我可以从读过的书中的浮光掠影捕捉到若干真相,就像见到一对褴褛的男女,你会想:她头上那条破布曾经是一条头巾,鞋子上的那些破洞曾镶着宝石,身上的碎布条曾是真丝。你可以从景物目前的样想象当初完好时的模样,就像克里特一座小镇的大礼堂以前本是座清真寺,锡拉库扎那间封闭的教堂曾经是一座希腊神庙。”

关于民族主义:“这种好战的民族主义似乎成为今日世界的普遍现象,也已沦为地中海的常态。这个发现虽然令人沮丧,但对我来说是新的体验,而追求观念的启发,正是旅行最严正的一项理由。这样很好。在这些海岸,很多发现都出乎我的意料。地中海民族大熔炉已经被许多地域更广、心眼却更小的都市所取代。以前民族的歧异从来不是个大问题,毕竟,此地都不过是些因缘际会、正好来到同一地方的人。但是这个世纪以来,这些人都开始变得像蝎子一样——大蝎子、小蝎子、绿蝎子、红蝎子、黑蝎子,而且都极力区辨人我,然后又物以类聚。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一个多种族的地中海国际都会。”

甚至还有关于旅行书籍的:“以我来说,我觉得最乏味的旅行书籍是掩饰作者真正感受的作品。那些轻快的叙述在我看来有吹嘘之嫌,而且是不诚实的吹嘘,因为作者一定掩饰了许多不快的经历。我们都知道,旅行当中有很大部分是累积的繁琐事宜,但是假若能以技巧和具体细节处理一些无聊或可怕的事,结果可能比最明快的散文还要有趣、写实。”

关于战争对人们心灵的影响:“我推测,这种激动的状态是战争的动荡不安与暴力气氛造成的。即使只听到隆隆轰炸声,他们多少还是受到战争的波及。”“这种神经质的情绪是一种战争焦虑症,沮丧之中夹杂着间歇性的过度警觉。仿佛因为大人什么都不说,不是彼此交头接耳就是猛抽烟,孩子们便借着种种疯狂行为以表达大人心中的恐惧或敌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