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1000字
《如果我们错了呢?》是一本由[美]查克•克洛斯特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一):哲学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混乱
美国哲学思维畅销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挑战曾经被认为“对”的那些定律,传统文化,科技事实的言论集。 这本书翻完让我好混乱,如果那些定律,那些事实,“换个角度看”“不能经过时间的考验的话”,那究竟有什么是确定的,肯定的,让人信服的?这本书给了读者另一种思考的视角。接受或者不接受由凭自己。于我,不太接受。已被时间验证过的是经典,应该多读经典少读畅销。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二):翻译烂爆了,读过的书中最烂的中文翻译
原本对这本书怀有期待的,但是,翻译烂爆了!一星是打给翻译的。简直生气,不知所云。“这种演变大势所趋,使得对假设异常值的推断雪上加霜”?这种句子也真敢翻译出来?类似的例子太多。。作者真的有学过翻译吗,这样的字面翻译是认真的吗?作者真的理解原作吗?说这本书好的,读的都是英文原版吧?译者介绍也没有,估计出版社不敢介绍吧?虽说翻译工作辛苦,自己本专业就是翻译也理解,但这本书的翻译,实在不忍直视。。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三):比故事更好的睡前读物
因为看到封面觉得眼前一亮于是看了起来,确实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确实翻译得很生硬(有点地方甚至有点机翻感),不过在我这里勉强算是优点,毕竟是作为睡眠读物。
内容也挺有趣的,假如现在我们认定的真理都是错的呢?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有种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正好在不久前读了《耶鲁古典欧洲怪诞生活志》,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种高高在上的嘲笑的意味(尤其配合作者的评论)。或许甚至不需要一千年那么久,一两百年后的人们也会对我们现在的某些一本正经付之一笑吧。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四):以奇异角度联系本不搭界的事情
这本书乍看之下,其实挺吸引人的。
各种前沿的理论,各种本来不搭的事务,联系在一起。从宇宙的超对称性讲到摇滚乐已死,从边缘前沿科学讲到生活小事。各种我们以为的常识和经验,并不是一直都是常识,它是经历了发展的历程的。我们以为的真理和科学,也不过是处于当下而已。以历史的长河的发展眼光来看,你很难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现在的你,无法作出未来的你在未来场景下拥有的现在的你无法的理解的知识所做出的判断。
这其实就是科学中常见的一个小常识和小悖论。你无法判断你未知之物。再加上,把一些看似完全不搭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写法。我以前有时无聊也会这么做,随机找几个词,先放在一起,当做标题,然后就由此写一些我自己可能之前都没有想过的东西出来。
这本书的新奇在于小标题和章节看着吸引人,不愧是曾经的专栏作者,很知道大众口味。然而,内容就一般了,作者自己也是强行补了一下那些名词,然后就上来和大家讲了。与其说是科普作品,不如说,本书最后那种怀疑论者的口吻才是最真实的作者。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五):那么你觉得呢?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它的封面就很不一样,因为字是倒过来的。But what if we are wrong?如果我们错了呢?
一直认为的事情被发现是错了的时候,会有什么反映呢?最初人们都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日心说的学说被代替了。但是真正接受这一新学说的人却并不多,在今天看来这样的状况真的很不能理解。可是,如果我们一直认为对的实际也不是那样的呢?我们会不会也不那么容易接受呢?
只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如果是错的呢?
这本书的作者查克·克洛斯特曼是美国知名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作品以辛辣讽刺的笔触见长,极具思维启发意义。
书籍涉及的方面很多,从文学到音乐,艺术家,量子力学在这本书中都有。古人曾经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一件事情不加以思考,全盘接受的态度并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对于知识带着质疑的态度去思考,才能在辩证的过程中理解和吸收。
古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这本小说在作者写作的之前是因为自己有在捕鲸船上上工作的亲身经历,所以才会在小说中有细致的描述,他断言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但一直到他去世销量也不到五千册,直到多年以后这本书被战后的评论家重新提起,最终《白鲸》才得以成为名著。人们换了一种角度和思考方式,对于一部作品的影响也是如此大,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太多,换个角度改变的是最终的看法。
就像之前一直以为空间不会发生扭曲的人们,在发现了黑洞之后也最终改变了观念。如果对问几个如果不是这样呢?带着辩证的思维去理解,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六):人非圣贤,敦能无过
认错有多难,对于一位成年人而言,好像是面子,实则是认知的偏见与傲慢,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视人看物,难免会有些主观主义,你以为你认为的事情就一定会按照应有的规律去演化吗,其实在没有见到黑天鹅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天鹅都是白的,但是小概率事件尽管冠之以小概率,但一旦发生就成为了大概率。《如果我们错了呢?》从道理上说得很明白,没有一个人,只要是人,都会有错误的概率,如果暂时没有,只是因为没有被发现而已! 敢于挑战现有的认知观,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信心与实力,你一知半解,当然可以胡说八道,反正知道没有人理解你,但是你拥有一定的地位与身份,你的任何言论都会变成某一日挖的地雷与陷阱,不可谓不谨慎。书中从闻名于知识界的奥卡姆剃刀说起,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就不要增加实体,但是面对着情势的千差万别,这种观念也必然有其局限性,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尽管有百岁之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出色聪明,总把别人视为低人一等,你反而被自己设计陷害了。书中还饶有兴致地谈到“价值”、世界并不在那里这些似是而非的课题,然而你从中学会的不是具体的知识,包括冷知识,只是一种认知的方法,也许这种方法不可能保证你做出所有的判断都是正确的,但在某些成就的情形下,有方法比没有方法更容易得到好的结果。 自由,是本书中谈及很深刻的字词,对于自由,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自由并不是不受拘束,是可以剥夺别人的行动与感受,恰恰相反我们在谈论历史上流行到今的比尔克林顿、泰迪罗斯福都是非常自律自省的人,不然也不会走向统治者的地位,当然面具是少不了的,然而面具后面如果只是动物,没有情感的动物,那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活着的机会。 谈论心中所想,不是唯心主义的把戏,而是面对世界无穷种可能的一种必然趋势,你得到的不是整个世界,只是一点一滴的情感,你要做自己情感的主人,而不是金钱与权力的奴隶,你拥有的待遇可能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但是你要是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冲动起来,反而让你失去的更多,所谓的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我们不能怕错误的产生,而应该思考错误是基于哪种价值观的判断,只有这样,你才能辩证地成为强大的自己。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七):这世间的悖论你想过吗
这本书我是看了封底的鲍勃迪伦入手的,谁还不是一个歌迷呢。
本来只是觉得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有趣,包装带感,到手之后仔细阅读,才发现作者的思路异于常人。他在开篇就告诉我们这本书的特殊:这不是一本散文集。你可以有各种阅读方式,但是如果你从前往后仔细读,那是极好的。(我理解作者的意思就是如此,于是我参照执行)
好了,我到了目录页,然后我就更开心了。这里有太多我想读的内容了。原来这不是一本思维书籍。这是跟我谈人生谈理想的好朋友啊,而且我们的喜好还有很多地方一致比如: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卡夫卡、托尔斯泰、JK罗琳,《星际迷航》和《广告狂人》……我知道这样的书,读起来更享受,更像是分享会。作者的画外音是:有些书我读过,有些歌我听过,有些路我走过,有些日子,我经历过,而我想把我的思考和收获告诉你
不过,不要急着拾人牙慧,从作者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本身不是为了告诉你一些普世的哲理,他的观点是“如果我们错了呢?”作者做的是逆向思维是反思。如果一些广泛被接受、已经内化和毋庸置疑的观点错了,那会怎么样呢?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有点好奇,也有点害怕。试想了一下,我一直崇拜的大神不是大神,这可如何是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作者在想,想的还挺有道理,挺有逻辑。
一个持怀疑态度的人,对世界的认知也许更深刻,更累。他们有强烈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分析和联想,能够为自己的观点佐证,能够为了一个观点进行深层次思考。作者是很有学识的,无论是科技、文学。哲学还是音乐、物理,都了解,我其实在前边的科学家部分,看得有点想查字典,因为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我初中就看不懂的定理是什么(不过别担心,这本书其实有很多专业注释)。但是摇滚的部分我懂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音乐流派中不相干的艺术家都会从集体的视野中小时,最后只留一个人;那时,这个人的重要性会被夸大,直至他与此排队可以相互替代为止。”“如果你在搜寻某个今后成为人们谈资的文化重点的话,这个重点会以此行动为背景的征兆而非创造者本身”。……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很厉害的书,能带动你去思考问题,我有时候觉得这书的深度不亚于论文了,不信你读一下试试。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八):存在即合理,但一定是对的吗?
《如果我们错了呢》这本书的作者是查克•克洛斯特曼(Chuck Klosterman)美国知名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作品以辛辣讽刺的笔触见长,极具思维启发意义。《如果我们错了呢?》是挑战传统文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上乘之作。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悟,我觉得是我们通常不会去想我们是否错了,这个问题,特别如今被互联网各种信息充斥的年代里,你更加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在长江公交车事件里,一开始新闻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抓住了“女司机”这三个字,你去网上看的时候这些人骂得特别狠,包括我自己也很容易就陷入在这个情绪当中,觉得她一个人的过失却使得这么多人的人生终止了,可是到后面,大家都知道结局是怎么样了,然后才有人纷纷又跑出来指责那些骂女司机的人,说他们不分青红皂白,乌合之众。
现在的人都太容易停止思考了,很容易就满足那些看起来就差不多这样的结论和答案,鸡汤为什么能够大热,就是因为很多的文章让你看起来言之有理,嗯,这个说的就是自己,但是其实这种文章往往也漏洞百出,很多心灵鸡汤可滋养情绪,正能量十足,让人暂时充满活力忘掉痛苦,但是鸡汤要慎喝,就像在这本书里的观点那样,世界上很多的观点都是有漏洞的,你总会发现它在某一个点的时候就是错的。鸡汤文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他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不如意中跟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态,那么调节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我们的“妒忌”。阅读鸡汤文的一个动机就是自身在精神上会得到美化,而对方会被贬低,不然你可以去看看一个员工和一个老板的朋友圈,老板转发的文章很多都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暴露你的层次》《XX最新访谈,有5种特质的人,将来走得更远》,而我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就可能多是比较佛系的文章。明明就是工作不顺利想辞职的时候,我们美其名曰去看世界,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老板呢,明明就是要员工加班又不加工资,那就要盖一个高点的帽子叫“格局”“层次”等,让人一听起来,就仿佛不加班就是自己能力问题,还不上进,活该你默默无闻。
其实讲这么多,不是想要说明鸡汤真假的问题,而是想说很多人并不需要别人去修正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宁愿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就像奇葩说里的陈铭说的那样,不是我说服了你,而是你原本就相信,而我给你心中的相信又再加以论证罢了。
我们错了吗?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一件事情认定为百分之百,绝对没有错的时候,那一定就是错的。
�@�8��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很久以前,人类认为地球是方的,坚信不疑,可后来证明地球是圆的;很久以前,人类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把所有坚持日心说的科学家打为异类,可后来证明地球确实是绕着太阳在转动。一些大家深信不疑的真理,在后来的后来,可能被更先进的发明发现所取代。 就像书中作者提到的那本《预言之书》,他讲到这本书最富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并非是那些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事情,而是那些原来被推测错、在出版之时却显得无可非议的事情。像是大家都认为手机将永远不会取代传统固定电话,因为在那时所有人都认为固定电话会一直是最好的沟通工具。像是在1994年,人们也无法想象,在未来从密歇根到得克萨斯,一小时的通话时长所需要的电话费比寄一封信的价格还要低。人们在当前时段认为百分百肯定的事,局限于所处的时代,就好像周末看的蜡笔小新剧场版,小新穿越回战国时代,当他向古人讲述飞机甚至商店的时候,古人们觉得简直是在胡说八道。时代在进步,见识在增长,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错误被证明是正确的,一些正确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就是进化与必然。 看似《如果我们错了呢》都是颇为哲学深奥的道理,但作者却用自己的博闻强识把新颖理念包裹得妙趣横生,从文学到音乐,从影视到美术,从宇宙到世界,斯蒂芬·金、J. K. 罗琳、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比尔·克林顿、泰迪·罗斯福、罗纳德·里根、量子力学、超光速旅行、虫洞、文森特·凡·高、巴勃罗·毕加索、莎士比亚、《星际迷航》《纸牌屋》《广告狂人》,包罗万象的大热元素被信手拈来,总会有你感兴趣的点吸引你读进去,并为这种叛逆的观点拍手叫好! 我想作者查克•克洛斯特曼就像是当代的伽利略,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铁球落地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的错误结论。而本书也是如此,引经据典的同时也在提醒所有读者,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定势所欺骗,如果我们当前是错误的呢?而且,在未来的未来,说不定会有人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才是正确的呢~ 所以说,永远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满,要常抱着一颗怀疑与审视的警醒大脑,你说呢?
《如果我们错了呢?》读后感(十):一本较真制作——《如果我们错了呢?》有感
lue编辑
科学与真理这个话题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指标。我们只要一谈到科学和宗教的时候,基本一致的观点都是认为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曾经的邓小平就提过著名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将我们的工作生活尽可能的数据化,精确化是无数专家学者所努力实现的,例如当下流行的大数据在工作生活上的各种应用看似已经开始渐渐实现这一点。
有了大数据的英勇,物联网的逐步成熟,我们每个人从日常的购物到行为习惯,如你倾向于几点起床,看什么电影,喜欢穿什么风格的衣服等,这些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后基本上都能预测。定制化的提出,物联网的普及等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魅力,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我们之前一直所坚守所坚信并达成共识的理念是错误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对于身处“共识”之中的我们想要将之前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想法自行推翻的话,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如果真正将这付诸实践的话会有怎样的表现呢?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美国知名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编著,译者裴剑清翻译的《如果我们错了呢?》一书中所探讨的话题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自己将自己逼疯的话题。
在书中你会看到作者从一开始就以我们平常想象不到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并且深信不疑的定律进行无情地质疑。在《简要论证一下为何这本书无可救药》一文中作者对那些被广泛接受、已经内化且毋庸置疑的观点进行颠覆性地讨论,虽然这种讨论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没有拿出实质性的证据来进行推翻,但是讨论本身已经显示出其潜在的巨大威力。例如在对重力进行讨论的时候,作者就提出了两种声明:“一个是‘我想信重力是存在的’;一个是‘我对重力存在的确信度达99.9%’”。对于谨慎的人而言一般都会下意识选择第二种声明,毕竟后者没有将话说死,还有婉转的余地。但是正因为这种下意识的选择,作者就提出了“不可能存在正确无疑的事情”这一观点。仅仅凭借这一观点,我们生活中所有既成事实地集体性的认知都有可能是错误的。甚而到了文末作者提出——我们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
究竟错在哪里?究竟如何错了?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其实不必究竟作者提出的错误本身,而应该仔细品味作者究竟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哲学论证过程。当你看完本书你会发现作者这一论证过程还是非常有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