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皆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万物皆数读后感摘抄

2021-03-07 00:08: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物皆数读后感摘抄

  《万物皆数》是一本由[法] 米卡埃尔·洛奈(Mickaël Launay)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皆数》读后感(一):数途同归

  万物皆数,万物皆不是数。就像许久之后才明白数据分析的本质是在洞察任性,而人性的变化也终会从数据中体现和预判,是欢喜也是伤悲。曾经想借助对理性的追求而逃离感性,却发现两者就像是从一个点左右出发所画的圆,终归一处,无所谓逃离,随性就好。“如果你不觉得数学简单,那是因为你不知道生活有多复杂”,我深表认同…

  《万物皆数》读后感(二):数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读完这本书,才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古人或者为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者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规律而研究数学。从简单的个例中抽象并概括出一般化的原理,又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实际,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预测未知的能力!自从有了数学,许许多多的想当然被推翻,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次次被颠覆!同时,数学的确是一门基础学科!天文学中用数学发现哈雷彗星,化学中用数学研究晶体结构,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数学中暗藏着世界运行的规则,还有艺术美的体现,它是真理和艺术的结合!世界真的太神奇了。所以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我想读完这本书以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了。

  《万物皆数》读后感(三):数学之美

  怎么说呢?从小到大我对数学都不是很感兴趣,但有的时候经常听到一种论调,数学是最美的,是上帝的语言,可我的印象中不论是何时我对数学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有什么美的呢?我一直不太理解,在我看来,数学之美可能就是像麦克斯韦方程组那样简洁明了,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个世界,用人类的智慧去理解浩瀚宇宙,可是这真的就是数学的美么?我不太清楚,刚读完这本书,我或许有了那么一点对数学美的拙见,它的美美于它的宽阔,从史前我们的祖先们所执着陶器上的腰线,到古希腊用脚步丈量宽广的边境线,它的美美于它的简洁,从世界上只有五种柏拉图立体图形,到几次方程就有几个根,它的美美于它的实用,从三角测量法可以测量位置,到哈雷彗星的预测,初读本书我的内心是比较震撼的,原来学了那么多年的数学以前觉得平凡至极的定理还有这么多历史,数学原来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并不是那样无法理解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重新塑造了自己对数学的一些观念。

  《万物皆数》读后感(四):一部数学简史

  在本书中,作者化身导游,从史前到计算机时代,依托于一幕幕历史场景,作者构建了一部完整的数学发展简史。

  书封面的图案是鹦鹉螺,一道优美的曲线贯穿其中。依据作者的观点,这便是“黄金比例螺旋”。这种螺旋并不罕见,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松果表面的螺纹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三角学诞生之后,三角测量法曾在地图绘制中大放异彩,直至二十世纪人造卫星的出现。但是三角学消失了吗?并没有。侦探剧中确定嫌疑人位置的三角定位便是依据三角学的公式。数学始终在那里,只是藏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击败了人类最优秀的围棋选手的电子计算机“阿尔法狗”,它的学习型算法使用了数学的概率论。

  “只要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数学就会在你眼前出现”。

  在行文风格上,作者大量引用历史小故事,使得文字生动有趣。美中不足的是,在描述一些历史场景时,对地理风光的着墨过重,略显啰嗦。

  诚如作者所言,“万物皆数”。

  《万物皆数》读后感(五):数学可以是奇妙的,也可以是通俗的

  我对数学的恐惧到底源于什么时候呢?大概是因课题需要而大量接触科技论文之后。一些作者故弄玄虚,把原本浅显的数学原理写的晦涩难懂。一篇四五页的论文恨不能把拉丁希腊字母全用到,类似“秦始皇始烧书”这样的事情都要作成“政俶燔典。简单的道理深奥化,以至于文章基本上都是玄之又玄,而无半点意义了。

  这本书却从相反的角度,把原本深奥的数学知识和枯燥的数学史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展现出来,以演义式的笔法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一幅数学理论被发现,被创建时的画面,于是数学的奥妙便活灵活现的被我们领会出来。上学时候的数学书,总是在介绍数学之奥,而本书却试着向我们展示数学之妙。我不懂法语,没有看过原著,但对于非数理专业的普通大众来说,光是译本本身,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科普读物了。

  唯一不满足的,就是像高斯,欧拉这样的数学大家,这本书里并没有给出足够的介绍。这当然不能怪译者,毕竟让译者凭空创造出原著中没有的内容,本身就是对翻译的不忠实。只是希望在二版三版的时候,作者能够加些内容,把更多经典的数学场景给大家描绘出来。

  《万物皆数》读后感(六):万物皆数

  

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然而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原本一直以为数学很好的我,竟然连正弦余弦都不记得了。总结一下每一章的知识点:第一章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在的伊拉克地区)的陶器腰线花纹,一共只存在7种类型的腰线。第二章 数学的起源来自牧羊人和羊群的主人关于羊的数目的记录,真正的数学成为数学是当数字从被计量的物品中解放出来。第三章 几何从土地测量员开始,古巴比伦人从4000多年前就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数字。古希腊人甚至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在柏拉图学院的正门上,刻着座右铭:不习几何者不得入内。第四章 泰勒斯用影子测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毕达哥拉斯(勾股)定理。 第五章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公理 第六章 阿基米德的pi计算用圆形和多边形无限接近来计算。第七章 负债和负数。第八章 正弦和余弦 子午线(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割线)第九章 花粒子米的方程式表达 第十章 黄金分割线 第十一章 虚数的出现使三次方程可解 第十二章 数字语言 用字符来代表使数学交流和传播更加简单,笛卡尔坐标把几何和代数完美结合。第十三章 牛顿万有引力,海王星和冥王星是太阳系内没有经过观测通过纯数学推算出来的。第十四章 无穷小的微积分的诞生 第十五章 概率论 第十六章 计算器 第十七章 未来的数学

  《万物皆数》读后感(七):一本快乐书

  这是一本看完能让你特别快乐意犹未尽的数学科普书,BBC纪录片《宇宙》第一季的结尾说“也许你会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对我而言,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想活在一个多大的宇宙中。”

  爱因斯坦说,“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神奇的作者用风趣的笔触描写了数学就在生活中,而生活中就是数学。从远古时代的印花就遍布了7种对称形式,再到当古希腊的皇家测量员利用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差别,再到发现数字再到各种公理和定理的发现,其实数学就是在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本身不是一门学科或者是一个艰难的科研方向,而是你能看到的万物,都可以用数学解释。

  数学带给人最大的满足和不安都是来自于定理的证明。但是最惊喜的是,所有的想法开始都是猜想,而所有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假设。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开创者创造数字、理论、公理和定理,哪这些所有存在的东西其实本身都是虚无缥缈的。而欧几里开辟的数学道路:定义——公理——定理——证明主宰着所有数学人的情感和希望。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说,“数学,正确地看,不仅拥有真,也拥有至高的美。一种冷而严峻的美,一种屹立不摇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种不为我们软弱天性所动摇的美。不像绘画或音乐那般,有著富丽堂皇的修饰,然而这是极其纯净的美,只有这个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出最严格的完美。”

  附一个特别喜欢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24495/

  《万物皆数》读后感(八):爱数学,永远不晚。毕竟,你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足够的好奇心和一点点的想象力。

  第5章 一点儿方法

  如果没有相应的验证过程,那么一个定理则不能被承认,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特定的逻辑推理明确地确立其真实性。

  没有证明过程的保驾护航,数学结论中可能会混杂一些不妙的惊喜。

  对称、旋转、平移

  《科学与方法》

  数学是一门赋予不同事物以同样名字的艺术。

  如何辨别一个理论是否值得注意?

  1、这个理论必须要有用。

  2、这个理论必须是美的。

  任何科学理论的生命都有它自己的阶段。首先,是假设;然后,是犹豫、错误、发展中的建构、朦朦胧胧的理论隐约浮现;紧接着,就是确认理论的阶段,通过实验来验证等式是否成立,坚定地判断,明确地确认或者否决;再然后,就是放飞自我,获得独立和自由。

  伟大的科学发现都需要数学的帮助,即代数方程和几何图形的帮助。数学已经展现出了它们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在今天,没有任何一条严谨的物理学理论敢用除了数学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进行表述。

  在微观的角度观察一个晶体,会发现它是由若干个原子或者分子形成的特定图案在各个方向上不断地重复而构成的。

  世界的数学化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为什么有且只有数学这一门语言,能够如此完美地适合于描述这个世界呢?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能够通过数学被理解。

  数学家族树

  数学通才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数学专才。

  爱数学,永远不晚。毕竟,你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足够的好奇心和一点点的想象力。

  《万物皆数》读后感(九):大象无形

  从博物馆里公元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制作的陶器上的纹路开始,我们的视线一下子被拉扯到史前,在我们从未料想过的地方,数学就已经兀自开放。在这一堂数学历程中,我们可以将过往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远古计数需求而产生的各类语言,到如今全球通用的由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从为满足四符运算而产生的各种符号,到文艺复兴时期最终敲定的加减乘除,再到如今随着运算的复杂和进步,越多越多的通用数学符号进入我们眼帘。 数学也变得更加完整和简洁,实现了用最少的字符表达最准确的含义,而往往放之宇宙而皆准。我们也进一步意识到数学之美,比如π、比如黄金分割、比如斐波那契数列、比如万有引力、比如正弦函数……还有过往先贤们为推动数学发展而做出的卓越贡献,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浮力公式、刘徽的九章算术、祖冲之的圆周率推算、花拉子米的数学语言、斐波那契的数列、邦贝利的复数、伽瓦罗的方程、韦达的代数、笛卡尔的坐标、帕斯卡的计算器、牛顿的万有引力、黎曼的猜想,以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偏基础些,其内容甚至不超过初中数学和物理的范畴。但另一方面,也给读者提供了许多在学校学习时不曾了解过的内容,比如这些简单定理背后的故事、其发现的逻辑,以及其推演等等,加上作者轻松幽默,近乎小说式的语言风格,让读者不得不沉迷于这些故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对数学的认知和兴趣。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本书的译者孙佳雯在翻译时有着十分生硬的味道,也时常显得过于繁复和稚嫩。虽然本书在宣传和分类上归到了科学史、数学史一类,但其实质还是偏科普性质的,对于远离课堂、远离数学的人来说或许更受用一些。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虽然远离了学校、远离了课本,虽然可能再也不会去解方程组、再也不会用公理和定理去证明线段是否平行,但我们至始至终都生活在一堆数学的“零件”中。数学之美,需要用另一种眼光去探寻。

  《万物皆数》读后感(十):19读书计划十六之《万物皆数》,一本不错的简明数学发展史。

  19读书计划十六之《万物皆数》,一本简明数学发展史。作者痛心大部分普通人对数学望而却步,决心用一本数学史话来让数学有“即使不是音乐家也能欣赏音乐”的效果。 1、第一章,公元前4500年古巴比伦陶器上的腰线图案,完整的覆盖了七种几何对称类型,而这个定理6000年后才会被论证。作者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 2、从第二章开始,作者沿着数学史的发展每章展开一个主题,古巴比伦人在数羊数牛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字(作者认为这是数学诞生的标志);几何学在古埃及和巴比伦人的土地测量中诞生,然后在希腊人那里发展为科学(欧式几何);印度人定义了负数;阿拉伯人发展了三角函数、抽象出了方程式和代数学;而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数学家们在解三次方程的过程中发明了虚数;笛卡尔坐标系使得几何问题代数化;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口水仗,随机和概率,计算器到图灵机和阿尔法狗。。。 3、整本书读下来,印象最深的几点,一个是欧式几何框架里,从定义、公理、定理到证明的推理架构,逻辑上非常严谨,不愧是讲求逻辑的古希腊文明的代表。希腊人给几何学赋予了崇高的地位,认为几何学因其严谨性和能训练头脑而尊贵,把几何学和哲学关联起来。柏拉图学院的门上写着,不习几何者不得入内。。。 4、另外一个是从虚数开始,代数学开始逐步脱离人来自生活的简单直觉理解,负数还可以理解为数羊时欠了别人几只羊,虚数虽然后来应用于波动理论和量子力学,但在15世纪完全是解方程创造出来的抽象数字,你有几只虚羊咋理解? 以前是社会现实需要推动了数学这个工具的发展,而现代数学的最新发展,很多和现实世界应用貌似八竿子都打不着。作者在最后一章有一段话:科学家寻找真相,有的时候也会在无意中发现美;艺术家寻找美,有的时候也会无意中发现真相。而数学家呢,有时会忘记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们混合了真相与美、有用和无用。。。 5、整本书打8到9分,一本非常不错的简明数学史,二年级小朋友看了前三章毫无压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